资源简介 9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半坡、姜寨遗址发现了多种刻在陶器、陶片上的符号(如图1、图2所示),部分学者对这些符号进行了统计学研究,发现某些符号在整个渭河流域都有所发现。()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 )A.陶器生产技艺比较高超 B.具有了早期文明的要素C.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D.汉字从起源走向了成熟2.里耶秦简载:“廿六年五月辛巳朔甲子,迁陵守丞敦狐告田主:以律令正户籍,别男女大小。”此行政命令反映了秦朝( )A.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 B.宗族主导基层治理C.律令儒家化发挥作用 D.户籍功能日益完备3.如表是元代郑氏义门家族第六世祖郑文融所撰《浦江郑氏规范》(部分)。第六条子孙入祠堂者,当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对语、疾步。晨昏皆当致恭而退。 第一百零二条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见兄长,坐必起立,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尔我,诸妇并同。这可以用以说明当时 ( )A.“致良知”的理念逐渐流行 B.儒学复兴运动取得成果C.“经世致用”思想得以延续 D.理学世俗化的倾向明显4.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显示:从台湾运往长崎的中国生丝,每担售价220两白银,而同期福建产地售价仅110两白银。同一时期日本白银兑金比率比中国高25%这( )A.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B.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C.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D.导致了中国金银比价严重失衡5.顺治帝称“朕统一天下,不分内外,视如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民人,咸吾赤子”。清初统治者意在( )A.推动边疆民族的内迁 B.宣扬民族平等理念C.塑造民族团结的形象 D.尊重民族社会习俗6.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针对新式学堂学生,制定了“优给月廪”制度,即对在学期间的学堂学生给予丰厚的资金补助。此外,还制定了“量予登进”制度,即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者,“在经由校方保举后,可以参加乡试或调京考核后做官”。这些制度()A.改变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 B.缓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助推了晚清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D.增强了自强运动的创新活力7.1927年3月,毛泽东指出:一切革命同志必须知道,现在农村需要一个大的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毛泽东所指的“变动”应是 ( )A.土地革命的全面展开 B.农民阶级的政治觉醒C.扶助农工政策的实施 D.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8.1948年12月,新疆商业银行改组为新疆省银行,后发行3000万圆至30亿圆等面值的地方货币。1949年5月,该行发行中国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60亿圆银行券,其票面印有“折合金圆券壹萬(万)圆”(如图),是中国货币史上唯一并列两种货币单位及金额的纸币。材料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失败 B.地方金融独立发展的趋势C.金圆券流通范围逐步扩大 D.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9.20世纪50~70年10月中国对中援助重要是无偿赠送或无息贷款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金额超过24亿美元;70、8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调整为关注效益、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援非政策的变化主要基于 ( )A.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 B.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C.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的调整 D.全球化下世界联系的加强10.山西太原太钢汽水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之初是为太钢高温一线工人阶级生产的防暑降温饮料;90年代后,太钢汽水逐渐遍布在城市的小卖部。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新中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变迁 B.经济发展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1.如表为欧贝德文化晚期、乌鲁克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两河流域聚落形态变化表(单位:个)。小型聚落(≤7万平方米) 中型聚落(7~50万平方米) 大型聚落(50~100万平方米) 超大聚落(>100万平方米) 总计欧贝德晚期 17 5 22乌鲁克早、中期 155 16 1 172乌鲁克晚期 118 14 1 1 134表中所述状况 ()A.体现了两河流域走向统一的趋势 B.根源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C说明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D.反映出文明形态的多样性12.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里马拉(巷)行会,专事对进口素色呢绒进行精细加工。行会领事会由四名领事和一名会计组成。领事的职责有:处理有关成员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保护成员开办的工厂、店铺等机构;进行慈善活动;等等。这说明城市行会( )A.企图维持分裂局面 B.意图削弱教会权威C.阻滞商品经济发展 D.承担社会治理职能13.1871年,英国记者哈里森在报道巴黎公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时说:“公社”以非凡的技巧组织起来,公共服务得到有效的执行,社会秩序在大部分地方得到了维护。”在哈里森看来,公社“也许是现代最能干的革命政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巴黎公社()A.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属性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使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14.1928-1938年,苏联人均消费增长22%,其中农场人均消费只增长了5.5% 此外,这一时期非农人口一直有较高的收入,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迁移提高了平均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苏联( )A.“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社会经济结构得到合理优化C.劳动者消费积极性迅速提高 D.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15二战以来,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除一般国际法规则外,保护国际社会基本利益的多边条约应具有强制性。人类良知、共同体利益、人类共同财富等国际法理念随之兴起,恰如一位国际法院法官所言:“世界有了新秩序,就必然要有一个新的国际法。”由此可见,二战以来( )A.国国际法的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B.国际法规则的制定带有明显强制性特征C.国际法院成为推动全球变革的核心力量 D.国际新秩序构建主要依赖于国际法实践1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思考,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深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024年6月,非洲国家组成和平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尝试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这反映了( )A文化包容性 B.联系多元性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唐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演变奴婢畜产,即是总同财物;奴婢同资财,故不别言。-《唐律疏议·贼盗律》诸与奴娶良人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疏议曰: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唐律疏议·户婚律》两税法实施后,“蜀人多鬻女为人妾,(李)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止。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新唐书·李德裕传》奴婢不得与齐民伍,有奴婢贱人类同畜产之语,不可为训,皆当删去。-《新唐书·李德裕传》买婢妾须问其应典卖不应典卖,如不应典卖,则不可成契。或果穷乏,无所依倚,须令经官自陈,下保审会,方可成契。-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良贱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良贱制度演变带来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分)材料1898年,清政府批准英国福公司在山西采矿,期限为60年。但政府保密,民众知之甚少。1905年福公司到平定勘查,并禁止民矿开采。平定绅商与民众强烈反对福公司行径,保矿运动的星火点燃。消息传到太原,学界罢课抗议,指出“矿存则山西存,矿亡则山西亡”,请求清廷作废合同,价赎矿权。全省各地各界不断抗议。部分官员认为政府“举最可珍可贵可爱惜之路矿权视如履”,离心倾向逐渐加深。1906年晋籍留日学生李培仁路海殉矿。太原举行万人追悼大会,“当宣读完其绝命书,听众无不掉泪。”会后各界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保矿运动达到了高潮。此后,各界时有以李烈士纪念会的形式联合谋事,“凝聚晋人争矿之精神,而夺福公司之气矣”。福公司倍感压力,经多次商谈,讹诈赎矿金275万两白银。政府财政困难。晋商果本翘,“以公义为重”,集祁县、平遥等地票号资金,于1908年2月21日,代表山西人民,出席赎矿仪式。历时3年,山西人民收回了矿权。同年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成立,总经理果本翘颁布公司章程,规定“本公司惟收华股,不收洋股”,又规定“购置开矿机器,从事采煤。”保晋矿务公司逐渐成为山西近代资本最雄厚的民族资本企业。摘编自赵莎《晚清山西路矿权利的丧失及收回矿权运动的胜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西保矿运动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山西保矿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被党和人民赋予艰巨的历史任务,即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指导。报刊为此作出巨大贡献,如: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栏;号召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具代表的著作,是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分学习、认识和研究,把它与我国实际国情以及革命经验充分融合之后的中国化产物。《矛盾论》和《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理论与体系构建的创新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当时的报刊对“两论”进行广泛刊登,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一)15-16世纪,伊比利亚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建立跨洋贸易据点,形成以贵金属掠夺为主的“单中心辐射式”网络。(二)17-18世纪,荷兰与英国通过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主导跨洲贸易,推动“多中心竞争型”商业帝国形成。(三)19世纪,英国以武力打开国际市场、输出工业制成品,形成“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扩张模式,构建了“核心-边缘”贸易依附体系。(四)20世纪后半叶至今,跨国公司与区域协定重塑全球价值链,形成“嵌套式相互依存”的复合型贸易网络。-摘编自【美】彭慕兰、【美】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围绕“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或整体,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答案:1-5BADBC6-10CBDCA11-16BDBDAC17.【答案】1)趋势:良贱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奴婢买卖的程序规范;良贱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两税法的实施;儒家思想的影响;政府加强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观念的变化。(2)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有利于社会观念的进步。18【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加剧(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掠夺矿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出卖国家主权: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意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成功挽回了国家的权益:鼓舞并促进了中国其他地区收回路矿权的运动蓬勃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揭露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在华工具的面目,动摇了其统治的根基。19【答案】 () 特点: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结合;以报刊作为主要载体;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主要代表。(2)意义:有利于新中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引了方向;塑造了主流价值观与社会共识;培养了无产阶级干部队伍;巩固了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20.【答案】示例一 观点:英国构建的“核心-边缘”贸易依附体系,重塑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阐释: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出大量的工业制成品。为了获取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同时倾销大量的工业产品,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行炮舰政策”,用武力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使得中国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英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迫当地开放市场。这些地区被迫参与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单一,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由此形成了“核心-边缘”贸易体系,英国掌控了全球贸易主导权,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广大亚非拉国家则因经济依附性增强,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性,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陷入长期贫困与落后。总之,英国构建的“核心-边缘”贸易体系不仅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加速了殖民体系的扩张,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走向。示例二观点:15世纪以来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阐述:略。示例三观点: 15-16世纪伊比利亚国家“单中心辐射式”贸易网络的形成,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阐述:略。示例四观点: 17-18世纪荷英特许公司构建的“多中心竞争型”商业帝国,实质上是资本扩张与重商主义政策结合的产物。阐述:略。示例五观点:20世纪后半叶“嵌套式相互依存”复合型贸易网络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阐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