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44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44张PPT)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咏雪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素养)
新课导入
看到了雪,你想到了什么?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原籍南朝宋国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走近作者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梁代刘峻作注。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
作品简介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像什么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感知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儿女
讲论文义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能看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
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结构梳理
交代背景:
时间、人物、事件、环境
叙述事件:咏雪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两答:
兄子:撒盐空中;
兄女:柳絮因风起
补叙身份:
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文言句式
古今异义
儿女
古义:子侄儿女。
今义:指子女。
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倒装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正常语序为“空中撒盐差可拟”)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用“也”表判断)
想象拓展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世说新语二则之】
作者: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诚信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现代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关于诚信的故事。
导入新课
1.听朗读,注字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

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调整倒装句语序

文言文翻译方法
(1)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大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2)同学们相互进行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日中,正午时分。
相约同行。期,约定。
2.疏通大意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丢下(他)而离开。
【译文】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ǒu),同“否”。
当时年龄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译文】
嬉戏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等待,等候。
离开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生气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译文】
不是君子
出行,同行。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面对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译文】
指自己的父亲。
信用
就是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译文】
拉,牵拉,要和元方握手。
回头看
惭愧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尊君在不
“不”同“否”
1.太丘舍去 古: 今:
2.下车引之 古: 今:
3.元方入门不顾 古: 今:
思考探究,学习优秀品质
三个人物。
陈太丘
父子
陈元方
陈太丘
朋友

1.这则故事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
2.读一读下面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知错能改
——看重承诺,守时。
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
太丘的朋友
3.课堂辩论会:陈元方该不该回怼父亲的朋友?
正方:陈元方应该回怼父亲的朋友
反方:陈元方不该回怼父亲的朋友
正方:陈元方应该回怼父亲的朋友。因为父亲的朋友有错在先。一是失约,这是不讲诚信。二是当着孩子的面怒斥孩子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反方:陈元方不该回怼父亲的朋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爱幼,作为晚辈的陈元方不应该回怼父亲的朋友。
(1)小组谈论,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
(2)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陈述观点,并简要地阐述理由。
4.通过辩论,小文觉得陈元方这样做是表现出其的“方正”。请你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的地方,说一说。
【知识链接】《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陈元方的方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他懂得“信”的重要;
②他懂得“礼”的重要;
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④他不卑不亢,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学习词语,谦尊有别
1.学习谦敬辞
小结:中华民族崇德尚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卑己达人。
2.辨析谦敬辞
谦词、敬词在古代使用范围极广,有相当一部分谦词、敬词在当今的社交场合仍具有生命力。合理运用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但如果这类词语误用,也常常闹笑话。
小语到小文家里去做客。
小语:今日拜访寒舍,略备薄礼,请笑纳。(递上自己画的画)
小文:谢谢拙作,我特备蔬果菜肴,请品尝,你我共谈心也!
小语:(看见墙上的一幅画)这是何人所画?画的真好。
小文:过奖了,这是令妹画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以上情景里出现的谦敬辞都有哪些是不恰当的呢?
2.辨析谦敬辞
小语到小文家里去做客。
小语:今日拜访寒舍,略备薄礼,请笑纳。(递上自己画的画)
小文:谢谢拙作,我特备蔬果菜肴,请品尝,你我共谈心也!
小语:(看见墙上的一幅画)这是何人所画?画的真好。
小文:过奖了,这是令妹画的。
寒舍——自己的房子,是谦辞。小语是拜访小文,应该用敬辞“贵府”。
拙作——自己的作品,是谦辞。这是小文说小语的画,应该用敬辞“大作”。
令妹——称呼别人的妹妹,是敬辞。而这里是小文说自己的妹妹,应该用谦辞“舍妹”。
小结:“家”大“舍”小“令”外人。
课堂小结
谢家的孩子
学习完这两则文章,请你说说从三位少年身上学到了什么?
——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陈元方
——聪慧、有礼、方正。
布置作业
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或名言以及故事。
示例:
词语:
名言:
故事: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言必信,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作诗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板书设计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观点一
“撒盐空中”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观点二
“柳絮因风起”更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笑”,是笑兄子胡儿的回答;乐则是对兄女谢道韫的回答感到满意。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