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备考课件(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备考课件(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章句训诂筑基业
义理辞采焕华章
——2026届高考文言文一轮备考策略


考情研究
01
学情分析
02
复习目标
03
整体策略
04
难点突破
05
考情研究

年份 卷别 篇名 核心 价值 文体 字数 试题构成 断句 实词 文常 文意 翻译 简答
2025 新高考 Ⅰ卷 《左传》《列女传》《韩诗外传》《考信录》 拒绝盲从 史传+杂记(复合文本) 807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两个实词,两个虚词) 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归纳概括观点
+认识 5分
新高考 Ⅱ卷 《晋书·郗鉴传》《东坡志林·人物》 忠贞孝道 史传+杂记(复合文本) 677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四个实词) 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概念内涵 3分
2024 新高考 Ⅰ卷 《资治通鉴·汉纪》《读通鉴论》 民族气节 史传+史论(复合文本) 821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两个实词,两个虚词) 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材料 印证
观点 5分
新高考 Ⅱ卷 《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 敬贤修德 史传+史论(复合文本) 702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三个实词) 一个文常 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内容
比较 3分
2023 新高考 Ⅰ卷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 守正尊古 诸子散文+杂记(复合文本) 657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四个实词) 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内容概括 3分
新高考 Ⅱ卷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以史为鉴 兵书+问对(复合文本) 583 八断三/(主观题) 四选一(三个实词) 一个文常 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两 句 材料 印证
观点 3分
把握趋势,明确方向
考情研究:把握趋势,明确方向 选材特点 ①选材多样化:突破传统"二十四史",选自《战国策》《说苑》《论语》等诸子百家论著、杂著的材料增多,选材范围更加广泛。②文本组合化:这几年的文言文试题材料由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且在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叙”与“议”并重,既突出对史实的叙述,又注重对史实的评议,二者结合紧密。从表中可以看出,多则材料分别呈现史实与评议,但二者在内容上深度关联。这种方式有助于考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下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③主题:着眼于立德树人。④篇幅:600~800字,材料组合更加巧妙,阅读信息量加大,字数有增多的趋势。
命题特点 1.考点题型稳中有变。断句题:从2023-2025年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灵活性增强,有效检验了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词语理解题:考查内容更加多样,如实词、偏义复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字音异读等。自2022年开始,文化常识逐渐退席;2023年全国新高考两套试卷中,只有两个选项与文化常识有关,2024年只有新高考Ⅰ卷有1个与文常相关的题目。
2.主观题分值上调,难度加大。2025、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由11分变为13分,不仅要求考生读懂文言文,还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分析、评价能力。可以预测,未来文言文主观题不仅要求考生翻译概括,还要求考生在翻译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深层含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观点等,甚至会上升到鉴赏文本特色和艺术特点的层面。3.教考衔接紧密。①选材呼应教材。如2025年全国Ⅰ卷考查《左传》内容与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直接关联,2024年新课标Ⅰ卷材料选取的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与《苏武传》中李陵劝说苏武投降这一事件相关联。②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具体题型,与教材高度关联,直接考查教材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文言词语在占据核心,词语理解题的“加点的词语”,多会关联课本语句。
趋势 结论 复合文本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依文设题,概括性降低,分析性增强,符合新高考注重素养、强调能力的发展趋势,备考时需:①回归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考查、评价价值。②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整合性、批判性和跨文本比较能力。
学情分析

数据分析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二 下 期 末 2.85分 95% 1.99分 66.33% 1.86分 62% 3.07分 38.38% 3.49分 69.8%
八 月 圆 创 2.36分 78.67% 2.83分 94.33% 2.30分 76.67% 3.98分 49.75% 2.70分 54%
周测1 2.11分 70.33% 2.23分 74.33% 1.98分 66% 4.51分 56.38% 3.2分 64%
周测2 1.86分 62% 2.45分 81.67% 2.12分 70.67% 4.92分 61.5% 2.89分 57.8%
周测3 2.1分 69.84% 1.75分 58.32% 1.47分 48.89% 4.72分 59.04% 0.75分 15.04%
九 月 起 点
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知识碎片化: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分散,未能形成系统网络
迁移能力弱:难以将课内所学灵活应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
深层理解不足:对文言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把握不够深入
应试技巧欠缺:尤其在翻译和文意分析概括题上失分较多
精准诊断,有的放矢
复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① 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
②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
③ 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④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
⑤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
依标扣本,三维并举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设定以下目标:
1. 语言目标:系统梳理并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18个虚词、主要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现象;构建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系统。
2. 思维目标:提升文言文断句、翻译、文意概括与分析推断能力;培养对比阅读、辩证思考的能力(思辨性阅读)。
3. 素养目标:体会文言作品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和思维品质。
复习重点:
1. 文言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与迁移运用(实词、虚词、句式);
2. 教考衔接点的梳理与应用(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3. 文本内容要点的精准概述与分析(特别是议论性文本的观点把握);
4. 多文本对比阅读的策略训练。
复习难点:
1. 复杂句子的翻译与语境中的词义推断;
2. 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分析与概括;
3.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在答题中的体现;
4. 将课内所学知识、能力有效迁移至课外陌生文本。
结合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以下:





循序渐进,精准施策
01
强基固本,优化技巧
02
03
教考衔接,强化训练
读写结合,涵养素养
04
05
多元互动,以评促学
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分为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综合训练三个阶段。整个过程要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材和学习活动为抓手,做到:
强基固本,系统构建,做好储备(第一阶段)
渗透方法,读懂技巧,找到抓手(贯穿全程)
突出教考衔接,注重迁移应用(第二、三阶段)
循序渐进,精准施策
01
五大能力点:
词义推断能力(T11)
断句能力(T10)
理解文意的能力(T12)
翻译能力(T13)
综合分析概括能力(T14)
强基固本,优化技巧,以教材文言文为抓手,强化训练才能突破以上五大能力点,最后向考试要成绩。这个环节分成以下8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同时渗透方法。
1.文言实词板块 5.文言翻译板块
2.文言虚词板块 6.理解文意板块
3.文言句式板块 7.断句板块
4.文学常识板块 8.文言文简答题
强基固本,优化技巧
02
具体实施策略一、分板块建构知识系统并渗透方法
分板块序列化练习
分板块序列化练习
分板块序列化练习

全面
回归
教材
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展示
此处可附学生笔记照片
具体实施策略二、回归教材,全面梳理并设计教材中重要篇目的文言知识点训练
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
课标补充篇目知识梳理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文化常识等
依托一轮复习资料书强化各篇目知识点的训练

全面
回归
教材
此处可附学生笔记照片
能力是练出来的,文言复习要注重练习的设计,合理安排好训练的内容与时间,做好文言基础突破与方法技能的保温训练。对多文本或议论性强的文本(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分析、比较、质疑、评价作者观点,而非简单接受。
教考衔接,强化训练
安排好对应课本,体现教考衔接的文言点对点综合训练
梳理衔接点:深入研究教材与考点的关联示例:
教材篇目 可能衔接的高考考点 迁移应用示例
《劝学》 比喻论证、观点概括、实词(假、绝、兴等) 链接考查学习之道、论证方法的课外文本
《师说》 驳论思路、虚词(其、乎、于等) 对比阅读讨论尊师重道的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辞令艺术、人物形象、实词(鄙、封、肆等) 链接《战国策》等中的策士说辞
《谏太宗十思疏》 奏疏文体、议论的针对性、句式 对比历代名臣谏言,分析理性声音
……
03
关于教考衔接
以2025年黄冈9月调考文言文为例,让学生对文言知识回归教材的归纳示例
读写结合,涵养素养
全面梳理教材文言教学应落实的读写目标,再挑选教材复习篇目,设计与之配套的写作训练。
以前,我们的文言复习备考多停留在帮助考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建构文言阅读必备的基础知识点上。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文言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言复习还要深挖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写作素养。如从《谏太宗十思疏》学责任担当,从《与妻书》感受家国情怀,从《石钟山记》学质疑探究等。
04
教材名称 教学单元 篇目与作者 单元主题 单元教学要求 读写教学要求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劝学》荀子 学习之道 1、梳理探究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2、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恶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释自己的看法。3、分析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1、摘录名言警句,谈自己的心得体会。2、学习如何层层辩驳剖析的说理方式,增强议论的针对性,给出合情合理具体有效的改正错误的药方。
《师说》韩愈 第七单元 《赤壁赋》苏轼 热爱自然 1、学习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体会作者观察欣赏自然景物和表现景物的的角度,感受作者的文辞之美。 1、品读经典段落,写一段评点文字。2、分析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3、探讨文人寄托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4、学习写写景抒情散文。
《登泰山记》姚鼐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体悟先贤智慧 1、把握先秦诸子的主要观点,从中吸取精神养料。2、多诵读,有意识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培养并形成较好的文言语感,整理文言多义实词。 1、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列写作提纲,养成先列写作提纲的好习惯。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鸿门宴》司马迁 第五单元 《谏逐客书》李斯 抱负情怀当担 1、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理想抱负的认识,顺应历史潮流,用于当担时代的使命。2、把握书信的文体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特质,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3、把握作者运用长句的深刻含义和复杂的情感。 1、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演讲稿。2、学写演讲稿。
《与妻书》林觉民 第六单元 《促织》蒲松龄 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1、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体会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发挥合理的想象,创作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叙事要引人入胜。
第八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倾听理性的声音 1、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当担话题,写发言稿。2、学会从理性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生活,养成经常写有针对性短评的好习惯。3、课外阅读《贞观纪要》,思考整理“理性的声音”,养成问题意识,提高思辨力。4、学习如何论证。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 立身处世之道 1、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2、感受他们的论说风格,理解名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3、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建构完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 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2、梳理文章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思考他们在当今生活生活中的现实意义。3、从新的角度,对传统的经典名句做出辨析或阐释。4、审题与立意写作基本要点。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庄子》 《兼爱》《墨子》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屈原列传》司马迁 回到历史现场(历史著作) 1、回到历史现场,赏析叙事说理艺术 ,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2、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3、梳理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归纳句式的基本特点。 1、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拟写发言提纲。2、围绕历史的评说写人物短评。3、结合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古人的史论大胆质疑,写辩驳性短文。
《苏武传》班固 《过秦论》贾谊 《五代伶官传序》欧阳修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陈情表》李密 晋到明代的经典散文,体裁不一,风格多样,全面了解古代散文。 1、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文章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2、学习评点。3、梳理总结词类活用现象。 给友人写一封信,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
《项脊轩志》归有光 《兰亭集序》王羲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石钟山记》苏轼 2019版高中部编教材文言单元教学要点一览表
教材篇目 学习主题 写作综合素养主题训练
《师说》 学习之道 议论做到有针对性,能层层批驳,能有理有据剖析说理,能对症下药。训练主题:关注现实人生问题驳论文。
《登泰山记》 热爱自然 训练主题 文人山水情怀之我见
《烛之武退秦师》 先贤智慧 训练主题 名句新解
《谏逐客书》 勇敢当担 训练主题 不辱时代庄严使命的演讲稿
《答司马谏议书》 倾听理性声音 训练主题 包容-接纳-创新(多元思辨)
《兼爱》 立身处世 训练主题 警句新解(继承与批评)
《苏武传》 历史现场 训练主题 历史人物短评(一分为二看问题)
《项脊轩志》 真情实感 训练主题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想(想象与真情的有效融合)
可参考以下第一轮教材篇目的选定与读写素养目标一览表
也可以设计“历史人物短评”“传统名句新解”等写作任务,让文言复习与写作提升相互促进。
学生整理并课前分享的文言文融入写作的实例
如下专题可参考:
1、古代汉语和语法知识通识
2、文言多义实词的语境推断技法
3、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说
4、辨识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5、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及特点
6、词类活用的语法与语境的推断
7、文言异读
8、古文训诂
最后,在整个一轮复习的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综合训练三个阶段里,进行多元互动,以评促学,是必不可少的。
·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随堂检测(尝试利用AI进行文言知识点的闯关抽测)等方式及时反馈。
· 终结性评价:通过周考、月考等综合训练进行阶段性评估。
· 积累本制度:要求学生整理典型题,积累文言知识,定期回顾。
· 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如字迹工整、分点作答)进行持续要求和建议。
多元互动,以评促学
05
AI赋能教学,融入课堂,增强学习动力
难点突破

9月起点考试考场实例
14.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范蠡与陈恭公辞官的不同原因。
不会抽象概括;
答题不会分层。
答案有重合;
答案表述不规范;
文意理解不准
存在问题:
1.审不清设问角度
2.找不准涉题语句
3.理不清答题要点
4.不会用自己的话规范表述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5 新高考Ⅰ卷 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 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概括文章观点(三则材料综合)及对观点认识 选文均为复合文本:
(1)概括范围基本要跨两个文本。
(2)复合文本侧重在比较观点、材料相互印证上。对考生阅读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由过去“读懂句子(段落)”到“读懂文章”再到“读懂不同文章”。不过,阅读要求精细,答案要求精练、全面的本质一如既往。
分析近3年文言文简答题高考真题,可知:复合文本阅读,选材注重课内外联动,注重素养、强调能力。简答题依文设题,概括性降低,分析性增强,注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整合性、批判性和跨文本比较能力。
新高考Ⅱ卷 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阐述概念内涵 2024 新高考Ⅰ卷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概括内容要点(两个材料相互印证) 新高考Ⅱ卷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事件异同(两个材料相互比较) 2023 新高考Ⅰ卷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概括内容要点(限一材料内) 新高考Ⅱ卷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概括事件原因(限一材料内) 文言文简答题考势微解
结合学生问题、考情特点,三步突破文言文简答题
01研究题型,明技巧
02回归教材,课内学
03真题典题,课外练
研究题型,明技巧
(1)看“果”。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
(2)读“因”。表示原因的词句。①集中在某段时,直接提取;②分散在全文中,要全面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一般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选排查,找全原因
((4)据果述因。转述概括文中带“原因”的词句,要忠于原文;对于表述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要转换说法,以求符合原意和题干要求。
题型1:探寻事理原因
探寻事理原因类题目的设问有明显的标志,如“原因”“为什么”等。回答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先从题干中找出“果”,再由果溯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事件,仔细分析,多角度思考,避免遗漏答案要点。回答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01
题型2: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是指在一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抓住作者的描写与评价两个方面。
(1)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人手。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3)从故事的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行为等,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典型环境塑造典型形象。
(5)从人物关系人手。文中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文中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6)从作者和作品人物的议论、评价人手。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是人物形象特点的直接体现。
题型3:概括内容要点依据类
概括内容要点可以是对论述的内容层次的概括,也可以是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依次做了哪些事情,或为完成某一事采取的方法等。
把握题目要求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的方向,厘清题目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如明确问题涉及的文章段落、从哪个角度概括、有无字数要求等
划分文章层次 抓住题目设问的具体区间,围绕题目的明示或暗示要求,为文章划分层次,找出能整合为答案的具体材料,初步拟出答题内容
分清角度整合 从“哪几个方面”“哪些措施”等答题角度人手;作答时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不分要点。
题型4:分析观点态度目的
观点态度目的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和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
精析题干的意识 有的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示了作答的角度和方向,也有的关键词语则需要根据文本信息分析方明其义。具备精析题干关键词语的意识,可确保作答方向的准确性。
转化文本词句的意识 转化文本词句是对文言文的浅显化处理,包含两个方面:理解文言词句大意,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句。
准确定位观点态度的意识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地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对情节的详略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在议论文中,我们也要通过作者的评论或作者的写作意图叛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客观、历史的评判意识 对古人的观点态度,要客观地分析,不能抛开历史背景,不要拔高或贬低,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客观事实等。
题型5:分析比较异同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透过相似的表面现象,找出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异中求同”则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找出两者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的规律。
以2024·新课标2卷·高考真题为例:
一、明确比较要求:锁定“比较对象” 与 “设问方向”
精准定位比较对象:题干会明确比较的两个(或多个)对象,需先在文本中找到各对象的完整信息(避免混淆主体)。
明确设问方向:题干通常要求分析“相似之处”“不同点” 或 “内在关联”,需严格按方向作答。
二、拆解比较维度:建立“对称分析框架”
比较需围绕核心要素展开,避免碎片化。常见维度包括:
背景/ 处境:对象面临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如 “均处于弱势险境”);
行为/ 策略:对象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如 “均通过修德敬贤化解危机”);
原因/ 动机:行动背后的目的、驱动力(如 “均为自保或解决困境”);
结果/ 影响:行动达成的效果、产生的后果(如 “均成功化解风险”);
性质/ 本质:对象的内在属性、核心特征(如 “均体现‘德治’的作用”)。
选择与文本匹配的维度(优先选文本有明确信息的维度),确保对每个对象的分析维度一致(对称)。
三、回归文本:提取“对象的完整信息”
分别梳理各对象信息:对每个对象,按上述维度从文本中提取关键内容(标记与维度对应的句子)。
例: 分析“魏文式段干木”:
背景:材料一“秦尝欲伐魏”,材料三 “秦强魏弱”;
行为:材料一“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礼敬贤士);
结果:材料一“秦兵不至”,材料三 “却强秦之兵”。
分析“太子敬厚四皓”:
背景:材料二“上欲废太子”(太子处于弱势);
行为:材料二“卑辞安车请四皓,敬厚之”(礼敬贤士);
结果:材料二“竟不易太子”,材料三 “消高帝之议”。
确保信息全面:不遗漏关键细节(如对象的行动细节、结果的直接体现),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比较片面。
四、对应比对:提炼“共性 / 差异”
按预设维度,逐一比对各对象的信息,提炼明确的结论:
找相似之处:聚焦“两者均……”(如 “背景均为弱势遇险,行为均为礼敬贤士,结果均为化解危机”);
找不同点:聚焦“前者……,后者……”(如 “甲通过 A 方法,乙通过 B 方法”)。
比对时需“就事论事”,基于文本事实,不做过度联想(如真题中两者的相似点均源于文本明确记载的 “处境 - 行为 - 结果”,而非主观推测)。
五、规范表达:分点清晰,逻辑对称
分点呈现:每个比较点独立成条(如“①背景相似:均处于……;②行为相似:均通过……”),让阅卷者快速捕捉核心。
对称表述:每个点需同时涉及两个对象(避免只说一个),用“均”“都”“前者…… 后者……” 等词体现比对关系。
语言简洁:用概括性词语(如“礼敬贤士”“化解危机”)替代原文长句,避免照抄文本。
避坑指南
忌维度混乱:避免同一分点混杂多个维度(如同时说“背景和结果”),确保每个点聚焦一个维度。
忌脱离文本:所有结论必须有文本依据(如不能凭空说“两者都重视人才”,需有 “礼敬行为” 的原文支撑)。
忌片面比对:若分析“相似之处”,需确保两个对象在该点上均有体现(不能仅一个对象符合)。
题型6:启示看法类
以2025·新课标1卷·高考真题为例:
第一步:精准把握文本核心,明确启示的 “源头”
启示 / 看法必须源于文本的核心内容(如人物行为、事件逻辑、作者观点等),不可脱离原文空谈。需先梳理文本的关键信息:
若文本是议论性内容(如崔述对 “虚言实事” 的批判),需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古书记载不可盲从,需辨析”);
若文本是叙事性内容(如人物事迹、历史事件),需总结事件的因果、人物的得失(如 “吴汉因忠诚刚毅成功”)。
例:真题中崔述的核心观点是 “战国说客‘借物喻意’为虚构,汉晋著述者误采,后人不应盲从”,启示需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不可脱离 “古书记载的真实性”“比喻性故事的本质” 等核心。
第二步:分层挖掘启示维度,避免单一化
文本往往蕴含多层面的信息,需从不同角度(如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历史认知、文化传承等)提炼启示,确保全面性:
从 “文本内容的性质” 切入:若文本涉及 “虚构与真实”(如真题),可提炼 “对待信息需辨析,不盲从权威”;
从 “文本传递的道理” 切入:若文本是比喻性故事(如 “漆室女忧鲁”),可提炼 “个体命运与集体命运相关,需有担当意识”;
从 “文本的警示意义” 切入:若文本揭示了某种错误(如 “后人轻信虚言”),可提炼 “需保持理性批判精神”。
例:真题可从 “对古书记载的态度”“对比喻性故事的解读” 两个维度提炼启示,避免只谈其一。
启示看法类试题的得分关键是“文本为根,逻辑为脉,延伸为翼”—— 以文本为基础,用逻辑串联起原文与启示,再通过现实延伸体现思考深度。
第三步:结合文本细节,用原文支撑启示的合理性
启示不能是空中楼阁,需用文本中的具体事例、语句作为依据,说明“启示为何成立”:
引用原文关键信息(如事件、观点、评价);
分析原文与启示的逻辑关联(如“因为崔述指出‘虚言竟成实事’,所以启示我们需辨析古书记载”)。
例:谈“需辨析古书记载” 时,需结合原文 “韩婴、刘向采虚言入书”“后人见汉人之书即信之” 的细节,说明盲从的危害,从而论证 “辨析” 的必要性。
第四步:延伸现实意义,体现思考的深度
启示类试题需超越文本,联系现实、自身或更广阔的背景,说明启示的当代价值,避免停留在“复述文本”:
联系社会现象(如“当今信息爆炸,更需像崔述一样理性辨析网络信息”);
关联个人行为(如“对待历史故事,不应纠结细节真伪,而应汲取其传递的道理”);
上升到普遍规律(如“任何时代,对待权威记载都需保持质疑精神”)。
避坑指南
忌脱离文本“空泛议论”:启示必须有原文依据,如真题若只谈“要理性” 而不结合崔述对古书记载的分析,则得分较低;
忌仅重复文本“无延伸”:需从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非简单复述原文事件;
忌角度单一“不全面”:若文本蕴含多层面信息,需尽可能覆盖主要角度(如真题需兼顾“对古书记载的态度” 和 “对故事本质的理解”)。
回归教材,课内学
引导学生比较:
1.核心论点对比
苏洵 :主张“弊在赂秦”,认为六国因割地求和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秦所灭。全文以逻辑严密的史论为主,强调赂秦的直接危害。
苏辙 :提出六国因战略失误(如忽视韩、魏的屏障作用)而灭亡,注重分析地理形势和权力平衡,风格更显史学深度。
2.论据与风格差异
苏洵:采用借古讽今手法,语言犀利,直接批判北宋的对外妥协政策(如对辽、西夏的纳贡)。
苏辙:侧重历史细节考证,如引用范雎、商鞅等案例,论证更显客观。

引导学生思考:
苏洵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之时,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
这样,不囿于单一视角审视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例如:把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比阅读,并进一步延展,联系苏辙《历代论·燕蓟》、苏轼的《东坡应召集》策略二等相关阅读片段
02
典例2 课内学《烛之武退秦师》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探寻事件原因】
2.从下面的选文看,烛之武主要是从哪方面说服秦伯退兵的 这表现出烛之武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概括作答。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
(1)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
(2)烛之武是一个洞察世事与人心、机智精明的人。
典例1 课内学 《石钟山记》
阅读《石钟山记》全文,回答苏轼为什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苏轼经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确实是因水石相搏发出的声音如钟鸣而得名的。这与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看法相合,所以才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典例3 课内学 《劝学》
下文阐述了什么学习方法或态度?请简要分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①积累,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需要积累。②坚持,以多组对比论证学习需要坚持。③专一,用蚯蚓与蟹对比论证学习需要专一。
典例4 课内学 《庖丁解牛》
请说明文中画横线语句阐释的道理。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答案】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持有谨慎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典例5 课内学《陈情表》
李密《陈情表》和下文都感人至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两人“陈情”的相同之处。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而匹夫无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愿!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也多矣。
今臣年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益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摘编自简祖英《陈情表》)


【答案】①都抓住统治者“以孝治国”这一核心。②都陈述了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③都表达了必将尽忠陛下的感恩之心。
课内学
1.《苏武传》: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体会论说艺术+探寻事件原因】
2.《过秦论》: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探寻事件原因+分析论证艺术】
3.《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真题典题,课外练
03
活动二:真题典题,课外练
活动二:真题典题,课外练
活动二:真题典题,课外练
一、读懂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学生读不懂文章,在组织答案时一脸茫然。读懂是“王道”。读懂的关键在于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
解题思维流程
二、找准最关键
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要求就文中的某一处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目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找不准,就答不好。
三、操作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
四、答案要点化
简答题分值为5分,得分点多为2~3个。作答时要有采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准确写出每个要点的内容,做到不交叉,不重复。
总结展望
综上,文言文一轮复习,我将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深刻把握学情与考情,力求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梳理、有效的迁移训练和深度的思维挖掘,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为2026年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并在此过程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述,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完毕,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最后,预祝我市2026届高考大捷,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