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课件(共5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课件(共54张PPT)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夯基固本培元
增分提能增效
——小说阅读一轮复习
壹 依课标明方向
贰 看真题知趋势
叁 探学情找问题
肆 据问题说策略
目录
依课标明方向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考什么——依课标明方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新高考卷不再是按照某一种固定的题型来命题,绝大多数题目都是新鲜的、具体的,或者似曾相识又全然不同的,题目强调立足文本“因文设题”“以材设题”,更注重文本阅读“真实情境”的体验,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套路化”。
看真题知趋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考——看真题知趋势
1、选文特点
2、命题特点
(1)选择题命题特点
(2)主观题命题特点
3、命题趋势
考情纵览 年份 卷别 作者、篇名 主题 字数
2025 全国一卷 老舍《鼓书艺人(节选)》 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 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主题 2345 全国二卷 吴敬梓《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节选)》 揭露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精神异化与社会腐败现象,讽刺封建礼教虚伪与道德沦丧 2103 2024 新课标Ⅱ卷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节选)》 强调个人与民族的关系,表达“人民即江山”“江山即人民”的主题 2018
考情纵览 年份 卷别 作者、篇名 主题 字数
2023 新课标Ⅰ卷 陈村《给儿子》 期待儿子用心感悟生活,在乡村生活中找到自我 1968 新课标Ⅱ卷 沈从文《社戏(节选)》 对家乡风俗人情的怀念和热爱 1901 全国乙卷 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1701
考情纵览 年份 卷别 作者、篇名 主题 字数
2022 新高考全国Ⅰ卷 冯至《江上》 平凡人物的恩惠的博大 1904 全国甲卷 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和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1983 2021 新高考全国Ⅰ卷 卞之琳《石门阵》 抵御外来侵略,实现和平安宁 1841
(一)选文特点
1、从作家作品看
2024 年三套全国卷中,I卷文学作品的作者徐则臣于2019 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II卷文学作品的作者孙甘露于2023年凭《千里江山图》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甲卷文学作品的作者周蓬桦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
(一)选文特点
高中课标提出:“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试题选材呼应课标,同时希望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鼓励学生选读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阅读素养。
(一)选文特点
2、从内容主题看
2024年全国II卷阅读材料节选自著名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2023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授奖词指出:“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对城市空间的凝视和摹写,寄寓着对江山与人民的挚爱和忠诚。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在静与动的辩证中保持着沉思与抒情的舒朗开阔,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
2022年的《支队政委》也是在抒写家国情怀,同为革命文化题材。
(一)选文特点
2、从内容主题看
2024年的《放牛记》《霜降夜》和2023年的《给儿子》《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三篇文章都写到农村生活,或记述童年记忆、表达成长感悟及故土的依恋,或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记忆怀念、对劳动的赞美、对下一代成长有期望,或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劳动的热爱。
包括《社戏》《到橘子林去》似乎都指向“回归”这一主题,回归传统,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回归童真,引导考生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个体与时代、成长与坚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回归”主题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选文特点
总之,选材上,多选现当代作家作品,题材多样,以散文化小说、乡土小说为主;主题上,趋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青少年成长,备考时需注意阅读的多样化,也要关注一些重点文体。
(二)命题特点
选择题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侧重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侧重艺术表达的鉴赏)。
理解相关内容主要是着眼于“读出真”,引导考生对情节(细节)、形象(人物和景物)、情感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体察;鉴赏艺术特色则是着眼于“读出美”,从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等方面设题,特别是引导考生关注作品细微之处的匠心和巧思。
(二)命题特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
(1)不拘定式,随文设题
(2)重视语言感悟,强调文本意识
(3)切入点更加具体,变显性考查为隐性考查
(4)重视个性化、发散式思维,设题更趋灵活开放
(二)命题特点
命题上,教考衔接特征明显。备考时需加强对教材中小说的复习。从主观题来看,近两年除了延续对传统考点的考查外,还加重了随文设题的比例,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就要求备考时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命题趋势
(1)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整体赏析与局部赏析相结合,客观题注重“面”的展开,突出考查的广度,主观题注重“向下”的挖掘,突出考查的深度。
(2)依文设题,以灵活的设问规避答题“套路”,重点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
(3)考教衔接,注重对学科必备知识、学科规律性知识的考查。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7题考查了“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的知识。
探学情找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探学情找问题
黄冈九月调考
《四世同堂》(节选)
《生死场》(节选)
9.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请分析瑞宣的“沉默”和赵三的“爆发”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阐释两种不同表现对于理解中国民众抗战心理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①瑞宣:反复“出去进来”的焦灼无措,对坦克声“心仿佛全聋了”的麻木,“尽孝留守”的自我说服,陷入鲁迅所言的“沉默”;赵三:发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呐喊,带领大伙儿跪地盟誓,对枪明志,体现了“沉默中的爆发”。②瑞宣是间接抗日;赵三是坚定抗日。两种心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共同展现了抗战时民族心理的复杂性。
评分说明:各自表现占2分,意义2分。言之成理,意思接近即可。
一、试题重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探学情找问题
二、常见错误归纳
1.答题笼统,扣文本意识不强。
不少同学未扣住题目中“具体体现”作答,答案回扣文本信息不足,过于笼统概括。
3分
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探学情找问题
二、常见错误归纳
2.审题意识不强。
一部分同学只回答了第一问,没有回答第二问;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吃透第二问的意思,答题比较混乱,没有答到“意义”上。
2分
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探学情找问题
二、常见错误归纳
3.语言啰嗦却要点不足。
答题语言不够简洁,洋洋洒洒,要点却体现不多。
3分
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探学情找问题
二、常见错误归纳
4.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答题不分要点或者要点不清,字迹潦草,圈画涂改。
2分
2分
一、学生学习能力现状
4.卷面书写布局不够美观
把握不好答案的关键词,答案无条理,书写不工整
1.探究鉴赏能力不足
对小说关键语段的赏析、
主旨意蕴的探究等不够透彻
2.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僵化,答题生硬,不能灵活应对变式问题
3.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表述不精准,语言苍白,
组织答案缺乏规范意识
三、学生学习能力困境
据问题说策略

传承备考方略,夯基固本培元
关注备考细节,争分提能增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据问题说策略
(一)重视课本 回归教材 注意教考衔接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据问题说策略
直观典例一
23年新课标I卷文学类阅读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衔接点一:关联教材单元学习任务
直观典例二
22年甲卷文学类阅读文本
衔接点二:与教材文章作者相同
22甲卷:《支队政委》王愿坚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党费》王愿坚
衔接点三:题目选项直接节选自教材原话
(2022年全国甲卷)选择题第7题D项: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79页“学习提示”
直观典例三
直观典例四
(2023新高考Ⅱ卷 第7题)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2023全国乙卷 第7题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衔接点四:题目选项直接关联教材篇目内容
(一)重视课本 回归教材 注意教考衔接
注重对课内小说的复习,多角度解读文本,熟练掌握有关环境、人物、情节、表达技巧、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主题的知识,理解社会、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理解小说作为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以求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教——据问题说策略
(二)全面落实小说考点知识
全面学习小说的基础知识,掌握鉴赏术语,深刻领会小说的文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必备知识体系,以便使用时能快速调动。
图1 
小说文体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衔接: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作用
①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推进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③体现社会意义,体现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对比)作用
②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突显主旨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是线索人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别提示: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我”,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情节作用
内容角度 对环境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表达技巧
(1)表达技巧的含义
小说的表达技巧指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2)表达技巧的内容
小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和对偶等。
③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衬托、对比、渲染、比兴、用典、铺垫、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④结构特色: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等。
⑤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三)创新题训练
小说阅读一直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较多的题型,在近年的高考题中,主要考查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考生和老师也总结出了“3+2”(即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读者)的答题套路,行之有效。
但近几年反押题反套路思路明显,因此,考生需要学会如何破解反套路的小说阅读题。
创新题特点
(一)文本多元化,组合多元化
1、文本多元:科幻小说《微纪元》、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种美味》《归去来》、历史小说《江上》《故事新编》
2、文本组合多元化:小说+散文、纪实作品+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
(二)依体设题,随文设题,消解模式
1、【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分析。(6分)
2、【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细化切入口,强化内容理解,倒逼回归文本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沈从文《社戏》】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创新题特点
(四)增强试题开放性;引导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五)掺入课本、生活等灵活因素,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陈村《给儿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人,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创新题展示
题型一:写文学短评
【高考真题呈现】
2023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陈村《给儿子》)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创新题展示
题型一:写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首先,研读作品。
其次,找准角度。
再次,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结构要清晰明快。
【选择短评的角度】
1. 主题思想(主要情感)
2. 作品的形象
3. 作品的语言
4.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5.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创新题展示
题型二: 文本比较
【高考真题呈现】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文体特点:文本一是小说,具有虚构性/艺术性;文本二是纪实文学,具有真实性。
②情节方面: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过程较具体;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
③人物塑造方面/手法方面:文本一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塑造老胡的形象;文本二通过回忆录结合采访的形式真实记录陈毅的经历。
④环境方面:文本一有较为细致的环境描写;文本二缺少环境的烘托渲染。
⑤语言方面:文本一重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文本二叙事平实,语言简洁。
创新题展示
题型二: 文本比较
1. 题材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在题材方面的异同点,如战争、爱情、成长等。
2. 主题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其如何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展现出来。
3. 人物塑造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人物关系等,考察其如何反映主题和塑造故事。
4. 环境描写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等描写,考察其如何影响故事氛围和人物性格。
5. 情节设计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的情节设计,如连贯性、曲折度、伏笔等,考察其如何影响故事的讲述和读者的阅读感受。
6. 创作技巧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中的各种创作技巧,如悬念设置、倒叙回忆、心理描写等,考察其如何影响故事的叙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7. 语言风格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叙述角度等,考察其如何影响故事的呈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8. 背景设置比较:比较不同小说文本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考察其如何影响故事的主题和人物性格。
创新题展示
题型三:文本改写及探究
【高考真题呈现】
(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效果上:将渔夫由义士改成普通人削弱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性、文学性。
②人物上:心境平坦的渔夫与在仇恨中挣扎的伍子胥形成对比,凸显了伍子胥的内心冲突,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主题上:把渔夫改成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示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凸显出人情温暖。
创新题展示
题型四:观点评价与迁移
【高考真题呈现】
2020年全国卷Ⅰ卷《越野滑雪》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想象。
创新题展示
题型四:观点评价与迁移
高考小说观点迁移是指考生在阅读小说时,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答题时进行迁移,以准确地回答问题。高考小说观点评价是指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小说是以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文学形式,考生应该关注情节的转折点和人物形象的变化,从中捕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抓住主题和情感。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情感是小说的灵魂。考生应该抓住小说的主题和情感,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3. 避免过度解读。考生应该避免对小说进行过度解读,尤其是在回答问题时不要牵强附会。要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4.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小说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语气。作者在小说中表达观点和态度时,通常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和语气。考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创新题备考策略
1.依托教材,厚积必备知识
2.细读文本,提升关键能力
3.以文解题,实践解题技巧
(四)精讲精练,有的放矢
精选练习文本。练习的小说在选材上既要有一定的广度,又要能照顾到近几年考察的热点。主观问答题应侧重于随文出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规范地练习阅读、审题、答题技巧。进行小说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叙事艺术、文学形象、主旨意蕴、文本探究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五)强化规范意识
1. 审题规范
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
2. 答题规范
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
语言简练、准确。
3. 书写规范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