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闻”字,表明两首诗都是诗人有感而发的结果。诗人在抒发感情前都善于摄取生活中的景物作铺垫。李白的诗选取的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叫”,李益的诗则是 、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绝句送巨山①南宋·刘子翚二年寄迹②闽山寺,一笑翻然③向浙江。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注释】①巨山:诗人的朋友张嵲,襄阳人。②寄迹:寄托踪迹,即暂时居住。③翻然:高飞远飏。此指旅行、迁移。3.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交往密切。B.“一笑翻然”四字故作达语,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暗示作者对离别的依依不舍。C.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凄清的气氛。D.后两句直抒胸臆,作者想到自己日后看到空空的书房,便更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4.请分析“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一句与杜牧在《赠别》中提到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相似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初年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7.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题目。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赏析上面的诗和曲,完成对话。小语:《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个字,写了十种景物,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于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文:是啊,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象征 ,子规啼声悲哀,点明时令,营造气氛,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小语:没错,那你能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小文:溪居即事①[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②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注:①[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②[系]拴,捆绑。③[去却关]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8.“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描绘出溪居生活的 ,因而“春风”二字,不仅点明 ,也道出了船的动因。9.结合全诗,说说“疑”“急”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0.“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1.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注】①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②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一、二两句的画面。(2)诗人借“秋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逢入京使①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②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③凭:托,烦,请。13.下列作品与这首诗情感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观沧海》曹操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次北固山下》王湾 D.《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4.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1. 沙似雪 月如霜 2.示例:李益诗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以“芦管”之声引出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芦管”之声不知从何而来,表现了诗人的迷惘之情,也从侧面表现了战场的空旷与寂寥。“一夜”,那些征人们“尽”望向家乡的方向,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导语】这两首诗都体现了古代诗人在异地思乡和抒发情感时的通感。李白通过自然景物如杨花与子规的描写,寄托对朋友的思念;李益则通过描绘沙似雪、月如霜的边塞景色,表现出征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两首诗均运用含蓄的意境表达深刻的情感。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李益的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兼抒情。从“回乐烽前沙似雪”可提取景物“沙似雪”,从“受降城外月如霜”可提取景物“月如霜”。以沙漠如雪,月光如霜,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李益诗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为: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3.D 4.示例一: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刘诗将明月人格化,说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着读书窗,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深情与怀念,表达出跟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杜诗赋予蜡烛人的情感,好似为主人公们的离别而感到伤心,表达出作者不忍分别的伤感之情。(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两句都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刘诗想象朋友离去后,只能看到明月映照着空空的书房,便更为眼前的分别而惆怅;杜诗同样想象友人离去后,虚写蜡烛独自燃烧,垂泪到天明的孤寂,突出离别之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刘诗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渲染明月仍然照进书窗的凄清气氛,突显对友人的不舍。杜诗通过蜡烛来寄寓自己的情思,描写蜡烛独自燃烧,垂泪到天明的孤寂景象,抒发了作者的离别之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最后两句意为:明月不知您已经离去,深夜依然映照着您书房的小窗。诗人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表达出对友人的深情与怀念。本项“直抒胸臆”有误。故选D。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两者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刘诗把月亮人格化,强调明月不知自己的友人已经离去,夜深了还照着书房的窗户。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杜诗同样把蜡烛人格化,说蜡烛惜别,替自己流泪到天明。蜡烛惜别,其实是作者惜别,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两者都运用了想象虚写。刘诗想象的友人离去之后,明月照着空空的书房的情景。想到此情景,更为眼前的别离而伤感惆怅。杜诗想象友人离去之后,蜡烛默默燃烧,垂泪到天明的情景。以蜡烛的独燃衬托自己的离别之愁。两者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刘诗想象友人离去后月光照着书房的情景,以此渲染清冷的气氛,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杜诗想象蜡烛燃烧到天明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愁。5.C 6.“生”和“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判断能力。C.有误,颈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选项中“残夜消退”“旧年已过”的说法错误。故选C。6.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7. 秋思之祖 思乡 离别与漂泊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与同情。【详解】第一空: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第二空: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第三空:本题考查诗中意象。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其中出现了两个意象:杨花与子规。“杨花”离开枝头,随风飘飞,无法左右自己的方向与去处。故杨花有离别与漂泊之意。这两句于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第四空: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8. 恬静、平和 时令 9.“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意思是: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据此填空即可。9.本题考查重点词句的赏析。“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的意思为: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通过对小童行为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通过小童的热情迎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积极评价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10.开篇点题,交代“观沧海”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诗,全诗由“观”字展开。 11.[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解析】10.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诗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诗不但开篇点题“观沧海”,且交代了观察的地点“碣石”,以及所要观察的对象“沧海”。这句以下的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1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此题注意要把秋风阵阵中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感慨万千的美丽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过来,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波涛滚滚,一波接着一波,涌着巨大的海浪,向岸边压过来。我(曹操)已经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2.(1)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2)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第二联意为: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作答时抓住“清溪”“碧山头”“空水”等意象,描述出画面空明澄澈的秋景图。示例:一泓清清的溪水从绿绿的山顶流下来,月色照到水中,溪水映照着天空,构成了一幅空明澄澈的秋景图。(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由“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可知,第一、二句借小溪水中的倒影写景,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表达出作者对美景的喜爱;“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可知,第三、四句即景抒怀,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的白云、山中的红叶都悠闲自在,这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隔断红尘”,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的心境;“两悠悠”则表现出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流露出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全诗语言素净,意境澄明,诗意盎然。13.C 14.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沽湿了双袖。【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逢入京使》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A.《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C.《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D.《江南逢李龟年》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描绘时注意抓住“故园”“路漫漫”“泪不干”等词。“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示例: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碰到入京使以后,诗人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只觉得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