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①,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⑥诸人,大获羡誉。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有删改)
【注】①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选中的人称为孝廉。②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③髲(bì):假发。④锉(cuò):碾碎。⑤荐:草垫子。⑥羊晫(zhuó)、顾荣:羊晫时任郎中令,顾荣时任中书郎,都是朝中重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向来
B.下为二髲 下:下面
C.明旦去 去:离开
D.且百里许 且:将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A.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B.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C.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D.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逵听说陶侃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就选择投宿其家。
B.陶母想方设法热情周到款待范逵及随从,让范逵心存感激。
C.陶侃追随送行走了很远,范逵劝他回去,他久久不愿归去。
D.范逵到达洛阳后就履行了对陶侃的承诺,使陶侃美名远播。
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节选自《论语》)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5.下面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不亦说乎:( ) (2)太丘舍去:( )
(3)三军可夺帅也:( ) (4)传不习乎:(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乙文中,友人在元方指出他“无信”后感到惭愧,如果从甲文中选择一句话来表现友人的自我反省,最恰当的一句是“ ”(用原文填空)。
9.下列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C.乙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就率真正直、懂礼识义,显示出他成长于方正之家。
D.古人称谓有谦称尊称之别,乙文中的“尊君”“君”“家君”都是敬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晋文公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①同载,即驶车委去。及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②,何必同群?”
——《世说新语·排调》
注释:①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②矫然:形容挺拔出众的样子。懿实:指美好忠实。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友人惭( ) (2)入门不顾( )
(3)驶车委去( ) (4)因嘲之曰( )
1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共两处)
与 人 期 行 何 以 迟 迟 望 卿 遥 遥 不 至
12.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及出,已远。
13.面对他人的诘难,陈元方与钟会的应对各有怎样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①,俱委而窃听,炊忘著②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糜⑤。”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fǒu)?”对曰:“仿佛志⑥之。”二子俱说,更相⑦易夺⑧,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注释】①进火:烧火。②著:放。③箅(bì):蒸锅中的竹屉。“箅”的作用是使米不漏到锅中。④馏(liú):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开,再捞出蒸成饭。⑤糜(mí):比较稠的粥。⑥志:记忆,⑦更相:互相。⑧易夺:补充、更正
14.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含义。
文言词句 推断词义方法 字词释义
宾客诣陈太丘宿 字形辨析法:(言,询问)+(旨,想法、思想) 拜访,拜见
(1)俱委而窃听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
(2)饭落釜中 联想成语法:破釜沉舟、釜底抽薪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6.《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36篇,【甲】文与【乙】文分别选自《方正》《夙慧》篇。请结合两文分析陈元方“方正”且“夙慧”的表现。
《世说新语》门类 提示
方正 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夙慧 早慧,幼童聪慧过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②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B),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C)?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②方:才。③俟:等待。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相委而去 委:
(2)元方入门不顾 顾:
(3)期返而食 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18.请将“欤”“哉”“者”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9.请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昔 吴 起 出 遇 故 人 而 止 之 食
20.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欲 服 三 军,非 信 不 可 也!
21.同样是“与人期”,【甲】文中的陈太丘与【乙】文中的吴起表现有何不同?
22.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而犹未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谢安怜翁》中画横线的句子。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
(3)用“/”标注画波浪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4)《咏雪》和《谢安怜翁》都出自《世说新语》,你会把它们归入哪一类?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结合人物特点来谈)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依据内容分为三卷,每卷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等,共有三十六类,一千二百多则故事。“德行”篇的故事主要记录行为准则和美好的道德品行;“言语”篇的故事记录名士的口才和文学才华。
A“言语”篇 B“德行”篇
①《咏雪》归入 ,因为 。
②《谢安怜翁》归入 ,因为 。
小文同学围绕“交友之道”专题学习活动,从课外又搜集了一则资料,与课内的文段组合在一起,她又有新的发现。请你与她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传不习乎
(3)赐好说不若己者 (4)杨花落尽子规啼
24.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不知其子,视其父。
26.请对【丙】文“杨花落尽子规啼”作简要赏析。
27.甲、乙、丙三文都谈到交友的话题,请分别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 咏雪》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丙]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①刺之,不得;便大怒,乃下地以屐②齿碾之,又不得。瞋③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世说新语 忿狷》
注:①箸:筷子。②屐:木底鞋,泛指鞋。③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啮破即吐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和动态,给人以想象和美感。
B.[甲]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乙]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尊称对方父亲和谦称自己的父亲。
D.[乙]文中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过中不至,违约在先。
(4)[甲][丙]两文短短数行,用质朴的语言,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甲丙两文的主要人物形象。
《【期中必考真题汇编】核心考点: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B 2.A 3.A 4.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通过陶侃母子款待范逵的故事,生动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人物风范。文章以“室如悬磬”的贫困背景衬托陶母的智慧与气度,她剪发易米、劈柱为薪的举动尤为感人。范逵的知恩图报与陶侃的诚挚相送,构成了一幅士人交往的温情画卷。文字简练而意蕴深远,既体现了《世说新语》记人述事的特点,也彰显了魏晋时期重视才德与情谊的社会风尚。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句意: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下:剪下。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陶侃少有大志”主谓宾齐全,写陶侃的志向;“父早亡”主谓齐全,写陶侃父亲早亡;“家酷贫”写陶侃的家境;“与母湛氏同居”写陶侃与母亲共同居住。
故断为: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可知,是范逵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投宿到陶侃家。并非陶侃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
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告诉;曰,说;汝,你;但,只管;出外,到外面;吾自,我自己;为计,想办法。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5.B 6. 说,同“悦”,愉快; 去,离开; 夺,改变;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2)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D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自《论语》和《世说新语》,两者共同反映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甲文通过记载孔子的言行与思想,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交友之道、贫富观念及志向坚定的君子风范。乙文述陈太丘之子元方与友人交往中的信与礼,元方小小年纪即具备正直与机智,突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两文在不同情境下共同呈现信、礼、义的价值观,具有教育和道德启示意义。
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句意: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指元方;
B.句意: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名词,人名的一部分;
C.句意: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D.句意: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之:代词,指学问;
故选B。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3)句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夺:改变;
(4)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非:不是。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
甲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乙文中,友人没有按约而来,没有讲诚信,在元方指出他“无信”后感到惭愧,据此分析可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表现友人的自我反省。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家君”是称自己的父亲,属于谦称,而非敬辞。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0. 感到惭愧 回头看 舍弃 于是 11.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12.(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约在正午。
(2)等到钟会出来的时候,车已经驶出了很远。 13.陈元方既有理有据地回击了客人,同时维护父亲的尊严;钟会既化解了他人的嘲讽,又暗示自己超然出众,德行美好,不屑与他们合群。
【导语】这两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通过简练的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呈现了陈元方与钟会在面对不守时承诺的朋友时的聪慧应对。陈元方年幼却敏捷,通过理直气壮的回答揭示了对无信无礼行为的清醒认识。而钟会以讽刺的方式回应文公的调侃,展现了自信与独立的个性。整体文章通过细节刻画与语言对比,巧妙展现人物的智慧、良好的教养与风度。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朋友感到无比惭愧。惭:感到惭愧。
(2)句意: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顾:回头看。
(3)句意:就丢下他驾车离开了。委:舍弃。
(4)句意:晋文帝于是借机嘲笑他说。因:于是。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该句大意: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你为什么迟迟不出来?大家盼着你,你却遥遥无期。
“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是钟会的行为,为两层意思;“望卿遥遥不至”是晋文公与二陈的行为。
故可断句为: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与,和;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时分。
(2)及,等到;出,出门;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走远。
1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陈元方面对客人的责难,回击有理有据,同时巧妙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样的回答,锋芒毕露,让客人无可辩驳。
根据“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可知钟会面对晋文公的嘲讽,通过“矫然懿实”,暗示自己超然出众,德行美好,因此不屑与常人合群。既化解了嘲讽,又显示了自己的超然。
【点睛】参考译文:
《世说新语·方正》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离开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和陈赛、陈泰一起乘车,当车子经过钟会家时,招呼钟会一同乘车,还没等他出来,就丢下他驾车离开了。等他出来,车子已经走远了。他赶到以后,晋文帝借机嘲笑他说:“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走,你为什么迟迟不出来?大家盼着你,你却遥遥无期。”钟会回答说:“出类拔萃、忠实美好的人,为什么一走要和大家合群!”
14.(1)丢下,舍弃 (2)锅 15.(太丘)丢下他离开家了,走了后友人才到。 16.从甲文看,元方懂得“信”和“礼”的重要,他辩驳对方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从乙文看,元方和季方因专注听父亲与客人论议的内容而忘记放竹箅,当父亲问起是否记得内容时,他们能够互相补充到没有遗漏的程度,可以看出他聪慧好学,符合“方正”和“夙慧”。
【导语】两段文字中,《世说新语》以简洁的文言文笔调描绘了陈元方的聪慧和正直。第一段展示了元方在面对失约的客人时的机智应对,他对于父亲的维护表现出小小年纪的成熟和正义感。第二段则通过元方和弟弟对于父亲和客人谈话的入神聆听,展现了他们的聪明好学和良好的记忆力。整体而言,这些故事突显了陈元方的道德风范和早慧聪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相委而去”句意是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是丢下,舍弃。根据课内迁移法,“俱委而窃听”句意是都舍弃做饭来偷听。“委”是丢下,舍弃。
(2)“破釜沉舟”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釜”是锅的意思。“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是锅的意思。根据联想成语法,“饭落釜中”句意是米都落进锅里。“釜”是锅的意思。
1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至,到。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在甲文中,当友人责怪陈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回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年仅七岁,却能清楚地指出友人的无信(日中不至)和无礼(对子骂父),这表明他对“信”和“礼”有着明确的认知,并且能够依据这些道德准则有理有据地反驳友人,体现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也就是“方正”的特点。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体现了元方在面对友人的无礼行为时,坚决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他没有因为友人的惭愧和示好就轻易原谅对方之前的过错,这种坚定的态度也是“方正”的一种表现。他知道友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就不会轻易妥协,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正确道德观念的坚守。
在乙文中,元方和季方炊饭时,因为专注听父亲与客人论议而忘记放竹箅,导致饭煮成了粥。当父亲问起时,他们没有隐瞒事实,而是如实相告,长跪并解释原因是“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算,饭今成糜”。这种诚实和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是“方正”的表现。他们没有试图逃避责任,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这体现了正直的品性。
元方和季方在忘记炊饭的事情后,当被父亲问是否记得论议内容时,他们“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这表明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记忆力很好,能够将听到的内容互相补充完整地复述出来。这种聪慧过人的表现符合“夙慧”的特点,在听了父亲与客人的论议后能够记住并且准确表述,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有客人拜访陈太丘并在他家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是否略微记得一些(我说的)?”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17. 舍弃 回头看 约定 害怕,担心 18. A.哉 B.者 C.欤 19.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0.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1.甲文中,陈太丘认为友人没有遵守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出现,所以先行离开。乙文中,吴起认为已与好友约定,所以要遵守约定,等好友前来。
【导语】两则文言文选段通过“守信”的故事展现了人物的品德与处事态度。《甲》段中的元方尽管年幼,却能据礼反驳客人的无礼行为,展现出一个小孩的机智与成熟。而《乙》段则通过吴起的守信表现,反映其诚信的重要性。在两文中,诚实守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强调失信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是对待他人应有的基本礼仪。这种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激励读者珍视诚信。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约定好回来吃饭。期:约定;
(4)句意: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恐:害怕,担心。
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哉”可做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A处应填“哉”。“非人哉”是友人发怒时说的话,“哉”在句末,是一个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带有责备的意思,符合友人因陈太丘离去而生气的语境;
“者”有多种释义,其中可做助词,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B处应填“者”。“起之不食以俟者”意思是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者:……的原因。
“欤”可做助词,表示反问语气。C处应填“欤”。“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意思是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难道不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吗!“欤”是一个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这里表示反问的语气,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昔吴起出”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吴起”是主语,“出”是谓语,表示吴起外出这个行为,意思完整;“遇故人”和“而止之食”是两个表示前后承接的动作;
故断为: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欲,想要;服,使……信服(使动用法);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讲信用。
21.本题考查人物行为的对比阅读。
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就离开了,陈太丘他自己严格遵守时间,当友人失约时不再等待,先行离开;
乙文中吴起和故人相约,“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故人到傍晚还没来,吴起就一直不吃东西等他;“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第二天早上还派人去请故人,故人来了才一起吃饭。吴起严格坚守约定,甚至不惜饿着肚子等待,强调守信的程度。
总的来说,陈太丘在友人失约后选择离开,维护自己的时间观念;吴起则执着地等待故人,用行动来体现对承诺的坚守。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22.(1) 及,比得上 停止
(2)谢奕脸色就马上缓和下来说:“你要放他走吗?”
(3)D
(4) A 文章中展示了谢安及其子侄们的才情和机智,以及他们在特定场合下的言谈举止,符合“言语”类的特点 B 文章中通过谢安与农夫的对话,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符合“德行”类的特点
【导语】这两篇古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展现了东晋名士的风雅趣闻与道德情操。《咏雪》篇中,谢氏家族通过比喻雪花的趣谈,反映出他们的文学才华与创意,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尤其是谢道韫的回答,更为大家所称道,体现了她卓越的文学素养。《谢安怜翁》篇展示了谢安年少时的仁爱与情怀,展现了谢家子弟的不凡道德品行,强调同情心和仁慈。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当时士族的生活风貌,还反映了人物的道德修养和才情。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若:及,比得上;
②句意:还没有停止。已:停止。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
本题关键字词:改容:改变脸色,缓和脸色。欲:想要。去:离开。邪:疑问词,相当于“吗”。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句意: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
“太傅时年七八岁”写谢安的年龄,“着青布绔”写谢安的穿着,“在兄膝边坐”写谢安的状态,故分别断开。
故断句: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
《咏雪》中,谢安及其子弟在讨论文章义理时语言简洁得体,注重言辞风度;谢家子弟面对谢安的提问,精心锤炼语言,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飘落时的雪花分别比作洒在空中的盐和飘飞的柳絮,体现语言技巧之高。符合“‘言语’篇的故事记录名士的口才和文学才华”的特点,因此编入A《言语》篇;
《谢安怜翁》中,“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和“阿奴欲放去邪?”可知,谢安劝自己的哥哥放过那个老人,可见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纯真可爱,有同情心的人;当弟弟劝谢奕放走老人时,他听了弟弟谢安的话后没有生气,而是对老翁“遂遣之”,可见其表现了对孩子的爱护与尊重,能够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体现其美好的德行;同时,从谢安和谢奕的言行观察当时社会,也可见其人际关系的和谐;符合“‘德行’篇的故事主要记录行为准则和美好的道德品行”的特点,因此编入B《德行》篇。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已经喝醉了,还不让停。 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
23. 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如,不及; 柳絮 24.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5.(1)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不了解他的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 26.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或借景抒情),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节,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27.示例:甲文:朋友之间相处要诚实守信,以真心换真心。学习旁人的优点,对照他们的缺点有则改之,无责加勉;乙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丙文: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真正的朋友是彼此关心和安慰的。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涵盖古代名言、经典论述以及诗歌表达,通过多角度探讨了“交友之道”。【甲】强调自省与学习他人优点的重要性,提倡与忠诚信实之友交往。【乙】通过孔子话语和比喻,指出环境及友人的影响深远,强调选择友伴须谨慎。【丙】的诗歌借助意象表露离别愁绪,兼具情感上的孤独感。整体上,这些材料共同引导读者思考良好友谊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友谊如何在生活中陪伴和赋予意义。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2)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句意:子贡喜欢不如自己的人。不若:不如,不及。
(4)句意: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杨花:柳絮。
24.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根据句子的语义,“吾死之后”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单独断开。“则商也日益”和“赐也日损”是两个并列的陈述,分别描述子夏和子贡的情况,所以在“则商也日益”后断开。故断句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择,选择。其,他们的。而,表顺承。从,跟从,学习。(2)知,了解。其,他的。视,看。
2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杨花具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它在风中四处飞舞,没有固定的归宿。在古代诗词中,杨花常常被用来象征漂泊、离散。在这里,杨花飘落,暗示着王昌龄被贬官后即将远离故土,像杨花一样漂泊他乡,充满了一种飘零之感。
子规即杜鹃鸟,它的啼叫声非常悲切,仿佛在诉说着哀伤。在古典诗词里,子规啼血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代表着哀怨、愁苦。诗中“子规啼”,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哀伤、悲戚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得知友人被贬后的惆怅心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景象,点明了当时的时节是暮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本身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人选取这个时节的典型景象入诗,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凄凉的基调,与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叹惜之情相契合。
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这两种景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凄凉悲惋的氛围。这种氛围弥漫在诗句之中,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忧愁和哀伤。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景色,将自己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叹惜,以及自己内心的离恨等复杂的情绪都寄托其中。他看到杨花和听到子规啼叫时所产生的感触,实际上是他对友人遭遇的情感反应,借景抒情,从而达到了景与情的完美融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诗人的心境。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交友收获分析:在甲文中,曾子提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表明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是友谊的基石,如果在朋友交往中缺乏诚信,互相欺骗,那么友谊将难以长久。
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指出在交友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朋友的优点并向其学习,对于朋友的缺点,我们要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乙文交友收获分析:乙文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通过这样的比喻生动地阐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之相处的人。就像在学校里,如果周围都是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同学,那么自己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努力学习;反之,如果周围是一些不爱学习、行为不良的同学,自己可能也会受到消极影响。这就强调了交友时选择的重要性,要尽量与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做朋友。
丙文交友收获分析:在丙诗中,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虽然自己无法亲自前往陪伴,但他把“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这体现出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真正的朋友会给予关心和安慰。比如当朋友考试失利或者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时,真正的朋友会送上安慰的话语,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冷漠对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不如自己的人。不了解他的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本人的为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就看看他任命的大臣;不了解土地,就看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闻不到香味,说明已与香气融合一起了;与不善的人相处,就如同进入鱼铺子,时间长了闻不到臭味,这是同化了。装朱砂的地方会变成红色,装漆的地方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28.(1) 不如,不及 相比 回头看 咬
(2)①不如比作柳恕乘风漫天飞舞。②(王蓝田)曾经吃鸡蛋,用筷子刺鸡蛋,没有成功。
(3)D
(4)甲文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丙文: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导语】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展现了魏晋风度的不同侧面。《咏雪》篇,通过谢太傅与家人闲谈雪景的对话,展现了魏晋名士追求生活情趣的特点,人物形象自然生动。《陈太丘与友期行》则通过元方机智应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反映了当时重视诚信与礼仪的社会风尚,并突显元方的聪慧和坚定。《忿狷》描写王蓝田的急躁性格,展示了人物的性情本色。《世说新语》以其简洁生动的语言和风趣的故事,使读者窥见魏晋时人的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②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③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为:咬破后立即把它吐掉。啮,咬。
(2)(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重点词: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②重点词:尝,曾经;食,吃;鸡子,鸡蛋;以,用;箸,筷子;之,它、鸡蛋;不得,没有成功。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有误,“父亲友人过中不至,违约在先”是从信用方面;“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是从礼貌方面。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甲文结合“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句可知,谢太傅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大笑乐”的神态描写,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谢道韫用柳絮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文学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丙文,首句以“王蓝田性急”点明中心。通过“以箸刺之”“举以掷地”“乃下地”“以屐齿碾之”“取内口中”“啮破”“吐之”等一系列连续动词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王蓝田性格急躁的特点。他在吃鸡蛋时,因为用筷子刺不中鸡蛋就大怒,接着又下地用木屐齿去碾压鸡蛋,还是不行后,气得把鸡蛋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嘴里咬碎又吐出来。这些动作充分表现出王蓝田在面对一点小挫折时就情绪失控、行为过激,缺乏耐心和沉稳,让一个性急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大怒”“瞋甚”是典型的神态描写,“大怒”一词,直接展现出王蓝田在吃鸡蛋遇到阻碍时瞬间爆发的愤怒情绪;“瞋甚”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愤怒程度。“瞋”本身就有生气、发怒的意思,而“甚”则表示程度很深。此时的王蓝田,愤怒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能不仅仅是面部表情的愤怒,还可能伴有身体的颤抖、咬牙切齿等表现。他的情绪已经完全被愤怒所占据,失去了理智和冷静,一心只想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两个神态描写,与后文他的一系列激烈动作相互呼应,共同塑造了一个性急如火、暴躁冲动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状,如睹其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丙]
蓝田侯王述心情急躁。曾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戳鸡蛋,没有戳中,就大发脾气,抓起鸡蛋往地上扔去。鸡蛋在地上团团地转个不停,他于是跳下地来用木屐齿去踩,又没有踩中。他愤怒已极,再从地上捡起来塞进口中,咬破后立即把它吐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