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教学目标袁隆平的贡献缅怀袁隆平爷爷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可以是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文体知识通讯报道三大特点:真实性: 所有事件、数据、人物语言都源于采访和调查,不可虚构。典型性: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和事件意义的情节(如“寻找雄性不育株”)。文学性: 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如标题的化用、环境描写)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文体知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四个小标题从哪些方面写了袁隆平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 1960 年 7 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整体感知文本探究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向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2、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3、1961年7月的一天,······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地稻穗,激动地几乎要喊出声来!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展现出袁隆平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在颁奖前几天依然工作在第一线的认真负责和淡泊名利的品质。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文本探究在理论和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中的每一个观点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经过14天······终于找到了体现了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不怕吃苦的精神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文本探究前些年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说杂家水稻是“三不稻”袁隆平以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大多数杂交水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家水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体现了袁隆平坚持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文本探究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体现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作为科学家: 勇于探索、注重实践、坚持不懈、敢于质疑。作为导师: 悉心培养、严格要求、甘为人梯。作为普通人: 淡泊名利、热爱生活、幽默风趣。总结袁隆平的形象事实 的 观点区分:事实: 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客观陈述。(如: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观点: 表达个人感受、信念、判断的主观陈述。(如:袁隆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地在稻田间寻找了十几天。”(事实: 描述了具体行为)2、 “这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观点: 表达了赞叹的判断)3、“袁隆平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观点: 是一种概括性评价)明确:观点性评价,其背后都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支撑优秀的人物通讯,观点(作者的敬意)如水到渠成,源于对事实(人物的言行)的忠实记录和精心选择。举例说明观点和事实的区别拓展阅读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课外请同学去图书馆借读《袁隆平全集》、《袁隆平口述自传》,深入了解中国脊梁袁隆平1、假设你是校报记者,采访身边一位有特点的老师或同学,写一篇简短的人物通讯片段(300字左右),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并做到事实与观点的统一。2、根据课文袁隆平下田工作的语言,试试用AI的生成的“袁隆平工作场景”片段。比较一下通过文字阅读脑海里产生的画面和AI生成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作业布置感谢收看教学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