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9月联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11月1日,我国第41次南极考察活动开展,此次考察活动为国内外联合考察,国内外共出动516 名队员。队员们分三批搭乘“雪龙”船、“雪龙2”船、“永盛轮从我国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并于2025年5月28 日完成任务。第 41次南极考察采取三船分航段保障,执行科学考察、物资运输、后勤保障及国际合作任务。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罗斯海区域沿线进行冰川监测、天文观测。图1示意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2示意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1中所示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①自西向东 ②自东向西 ③逆时针 ④顺时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2.第 41 誘鴨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3.在不考虑海拔的情况下,下列关于中国南极考察站自转速度大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转角速度:中山站>泰山站=秦岭站>昆仑站B.自转角速度:长城站>秦岭站>中山站>昆仑站C.自转线速度:长城站>中山站>秦岭站>昆仑站D.自转线速度:中山站>泰山站=秦岭站>昆仑站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附近,即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运转。这样鯪泪,使地球的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图为“小明同学演示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小明同学在演示过程中需做到( )①使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②始终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 23°26'④使太阳光线与地球球心在同一平面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若黄赤交角增加到25°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会增加B.热带和温带范围均会增大C.24°S上的某城市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郑州的气温年较差会减小如图示意某日地球上部分区域的光照,图中弧线SPT为晨昏线,0处处于白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A. 6 时 B. 10 时C. 12 时 D. 14 时7.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 )A. 从 20°N 向南北两侧递减 B. 从 20°S 向南北两侧递减C.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D.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增8. 图示时刻,S、P、T 三地的太阳高度( )A. S 最大 B. P 最大C. T 最大 D. 相等2025 年 1 月 13 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澳大利亚珀斯某景点(115°44'E,31°52'S)观察到当地时间(区时)5:16 日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该日北京(40°N)的昼长大约为( )A. 6 小时 50 分 B. 9 小时 36 分C. 8 小时 58 分 D. 10 小时 30 分10. 该日珀斯的日出方位及太阳视运动方向为( )A. 东北 顺时针 B. 东北 逆时针C. 东南 逆时针 D. 东南 顺时针11. 一周后李先生结束了为期 15 天的澳洲之行,李先生在澳大利亚旅行期间北京( )A. 白昼时间先变短后变短 B. 日落方位逐渐偏北C. 气温呈现波动上升 D. 正午日影逐渐增大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图表示四条不同的河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如果在 a、b、c、d 四河中顺流放水排,假设水文、地质条件相同,木排向河流左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 )A. a B. b C. c D. d13. 在 b 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 )A. 靠近河流中心航行 B. 靠向顺水的左岸航行C. 航道最深处航行 D. 靠向逆水的左岸航行学校定于 2024 年 12 月 18 日举行高二年级地理科目考试。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与 2024 年 12 月 18 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 小雪 B. 小寒C. 大暑 D. 冬至15. 2024 年 12 月 18 日这一天,郑州日出方位是( )A. 东南 B. 西北C. 东北 D. 西南16. 立冬到冬至期间,郑州( )A. 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B. 日落时间越来越晚C. 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D. 正午旗杆影子变短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 52 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其中,北京时间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我国迎来立秋节气。(1)计算 2025 年立秋节气时的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的时间,并指出与立秋节气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相一致的节气。(4分)(2)比较立秋节气当日北京(40°N)与郑州(34°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异,并说明其原因。(4分)(3)简述从春分节气到立秋节气,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6分)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材料一:三亚市(18°N,108°E)地处海南岛南端(下图为海南岛地形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不同地区“立竿见影”现象不同,三亚市每年有两次正午出现“立竿无影”现象。另外,甲、乙、丙三地同学也设计了“立竿见影”探究学习活动。6月22 日,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直立杆(杆长1米)的影子长度。下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影长变化图。(1) 三亚市“立竿无影”现象发生在 6 月 1 日正午,算出三亚市某地再次出现“立竿无影”现象的日期并说明理由。(6 分)(2) 写出甲地的经度并分别指出 6 月 22 日当地的日出和日落方位。(6 分)(3) 判断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并说明理由。(8 分)19. 读某时刻全球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 分)(1) 比较图中 A、B、C 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4 分)(2) 指出图中弧线 AC 是晨线还是昏线,并说明判断依据。(4 分)(3) 说出图示日期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6 分)(4) 该日过后,地球将逐渐靠近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______(“变快”或“变慢”)。(4 分)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 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图为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无论哪个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俯视 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 为逆时针,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 B。2. A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 41 次南极考察队考察结束任务时间是 2025 年 5 月 28 日,大约位于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到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逐渐向北移,与图中①点位置接近。故选 A。3.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自转的角速度都相等。在不考虑海拔的情况下,自转的线速度与纬度相关,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读图知,5 个考察站均不在极点,纬度由低到高为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秦岭站、昆仑站,故自转角速度:长城站 = 中山站 = 泰山站 = 秦岭站 = 昆仑站,自转线速度:长城站 > 中山站 > 泰山站 > 秦岭站 > 昆仑站。故选 C。4. D 【解析】地球公转演示中使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同,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①错误;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因为地轴的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②正确;地球公转演示中应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 66°34′,③错误;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④正确。故选 D。5. C 【解析】若黄赤交角增加相应度数,回归线的纬度数会增加相应的度数,极圈的纬度数会减小相应的度数,A 错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会增大,温带的范围减小,B 错误;若黄赤交角增加到 25°,回归线的纬度数会增加到 25°,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纬 25°之间移动,所以 24°S 上的某城市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C 正确;郑州(34°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若黄赤交角增加到 25°,会导致郑州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气温升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D 错误。故选 C。6. A 【解析】国际标准时间是指 0°经线的地方时。已知 Q 处处于白昼,且 Q 在 90°E 经线上,此时 90°E 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 = 已知地方时 ± 经度差×4 分钟/度(东加西减),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地方时)与 90°E 经度差为 90°,则国际标准时间 = 12 - 90×4÷60 = 6 时。故选 A。7. B 【解析】由图可知,70°N 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 20°S。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 20°S 向南北两侧递减。故选 B。8. D 【解析】图示时刻,S、P、T 三地位于晨昏线上,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 0°,所以图示时刻三地太阳高度相等。故选 D。9. B 【解析】珀斯位于 115°46′E,位于东八区,当地时间(区时)5:16 日出,即该地地方时约 5:00 日出,据此可计算得知昼长为(12 - 5)×2 = 14 小时。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昼夜状况正好相反,珀斯位于 31°52′S,因此 31°52′N 昼长为 24 - 14 = 10 小时。1 月 13 日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北京位于 40°N,昼长比 31°52′N 明显要短,B 符合题意;6 小时 50 分与 10 小时相差太多,不符题意;8 小时 58 分与 10 小时相差一个小时,C 不符题意;10 小时 30 分大于 10 小时,D 错误。故选 B。10. C 【解析】1 月 13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珀斯太阳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珀斯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因此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南 - 正东 - 正北 - 正西 - 西南,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故选 C。11. B 【解析】一周后李先生结束了为期 15 天的澳洲之行,说明李先生在澳大利亚旅行期间为 1 月 5 日 - 1 月 20 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京白昼时间逐渐变长,A 错误;日落方位逐渐偏北,B 正确;气温受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不一定呈现波动上升,C 错误;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日影逐渐减小,D 错误。故选 B。12. B 【解析】根据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同速度物体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越向右偏,a、c 河流都位于北半球,其中 a 河纬度最高,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明显,即是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AC 错误;b、d 河段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木排向河流左岸偏移,d 纬度较低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移的程度不如 b,因此图 b 木排向左岸偏移最严重,D 错误,B 正确。故选 B。13. D 【解析】b 河位于南半球,河水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方向的左岸水流速度较快,右岸水流速度较慢,所以在 b 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水流较慢的一侧,顺水方向的右岸即逆水方向的左岸。故选 D。14. 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全年共 24 个节气,可知相邻两个节气相差半个月;2024 年 12 月 18 日举行考试,冬至日是 12 月 22 日,所以 2024 年 12 月 18 日最接近的节气是冬至。故选 D。15. A 【解析】2024 年 12 月 18 日在北半球冬半年(秋分 - 冬至 - 春分),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世界上所有的点都是日出东南和日落西南。故选 A。16. C 【解析】立冬到冬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所以在此期间,郑州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正午旗杆影子变长,AD 错误;郑州白昼时间变短,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C 正确,B 错误。故选 C。17.【参考答案】(1) 5 时 51 分(5:51);(2 分) 立夏。(2 分)(2) 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2 分) 郑州纬度低,与直射点纬度差更小。(2 分)(3) 从春分到夏至期间,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2 分) 在夏至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2 分) 从夏至到立秋期间,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2 分)【解析】(1)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每往东一个时区,区时早 1 小时,每往西一个时区,区时晚 1 小时,“早加晚减”;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综上所述,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比北京时间晚 8 个小时,用北京时间(2025 年 8 月 7 日 13 时 51 分)减去 8 小时,为 2025 年 8 月 7 日 5 时 51 分。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之后逐渐向北移动,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北回归线上,之后开始向南移动,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再次位于赤道上,之后继续向南移动,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南回归线,之后开始向北移动。所以,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相一致的节气应该是距离夏至日或冬至日日期间隔相同的两天(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天)。由二十四节气图可知,“立秋”和“立夏”距离夏至日日期相同,约为一个半月。(2) 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直射最北达北回归线(23.5°N)。北京(40°N)与郑州(34°N)均在北回归线(23.5°N)以北,郑州纬度低,与直射点纬度差更小,所以同一天中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3)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变长。从春分节气到立秋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分三个不同阶段。在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不断北移,这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不断变长,夜晚不断变短;在夏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夜长达到最小值,因此,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在夏至到立秋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不断向南移动,因此这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短夜变长。18.【参考答案】(1) 大约为 7 月 13 日;(2 分) 理由: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立竿无影”),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2 分) 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 6 月 1 日,夏至日后相同时间间隔 21 天再次直射,大约在 7 月 13 日。(2 分)(2) 105°E;(2 分) 方位:东北日出;(2 分) 西北日落。(2 分)(3) 乙、甲、丙;(2 分) 理由:甲地正午有太阳直射,纬度为 23°26’N;(2 分) 乙地正午影长等于杆长,且影子朝南,说明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45°,即在 21°34’S;(2 分) 丙地影子朝北,说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即大于 23°26’N。(2 分)【解析】(1)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该市某地其中一次出现“立竿无影”的时间在 6 月 1 日,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过后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后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即6月1日到6月22日之间相差21天,下一个出现的时间就是6月22日加21天,所以下一次“立竿无影”大约在7月13日。(2)读图可知,甲地北京时间13时没有影子,说明此时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即当地地方时为12 时,此时北京时间(120地方时)为13时,可知该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根据地方时计算规律,该地的经度在120°E 以西15°,为105°E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轴倾斜约23.5°,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线(日出线)与纬线交点处的太阳方位偏向东北,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轨迹向南倾斜,日出点位于东北方向:昏线(日落线)与纬线交点处的太阳方位偏向西北,形成对称轨迹。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导致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弧线,日落点与日出点对称分布,目落点位于西北。(3)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由材料可知,三位同学测量影子长度当天是6月22日,正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图中甲地直立杆正午影子长度为0,可知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可确定此时甲地太阳直射,因此甲地的纬度为23°26'N;乙地正午直立杆影长为1米,根据材料,竿长为1米,则正午太阳高度为45°,乙地正午影子朝南,说明乙地正午太阳在正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说明己地在北回归线以南,由于此时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45°,说明乙地纬线与北回归线纬距为45°,由此可知乙地的地理纬度是 2134'S;丙地直立杆影子向北,说明丙地正午太阳在正南,因此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即纬度值大于 23°26',位于 23°26'N 以北的地区。所以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乙、甲、丙。19.【参考答案】(1)角速度:A=B=C;(2分)线速度:B>A>C(或C(2)图中弧线AC是昏线:(2分)判断依据:由图中日期范围可知,C点所处经线此时为0时,位于赤道上的B点为18时,所以弧线AC应为昏线。(2分)(3)赤道地区昼夜平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等。(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4)近日点;(2分)变快。(2分)【解析】(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了南北两极为0之外,其余地方都相等,为15°/小时,故图中A、B、C三点的自转角速度为 A=B=C。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A、B、C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为B>A>C。(2)由图中日期范围可知,往东过C点处经线日期加了一天,因此C点处经线此时为0时(24时)。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线经度差为45°,时间相差3小时,因此位于赤道上的B点处应为18时,所以弧线AC应为昏线。(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弧线AC是昏线,则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图中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图示日期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为赤道地区昼夜平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4)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前后,之后,地球将逐渐靠近“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将逐渐变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