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地理学习目标①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地理背景。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③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④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学习重难点重点:1.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依据。2.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及举措。难点: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1课时)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地理导入新课安吉,得名自《诗经》“安且吉兮”,寓意舒适且美好。建县于公元185年,迄今已有1 800余年的历史。2017年中国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家家皆安;金山银山,事事顺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安吉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远瞻性认识。思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一) 概念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称之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二)作用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有的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如东北商品粮基地;有的区域是提供工业品,如京津唐工业区;有的区域是提供清洁水源、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如长白山林区。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三) 确立的地理背景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异大,主体功能区的确立需综合考虑我国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适宜开发的土地少我国山区面积广布,平原少,除已利用土地外,可用于今后开发的土地少,人均用地差异明显,这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如图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如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我国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的确立会综合考虑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我国2010年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分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我国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新课讲授【总结】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地理背景 具体表现 发展要求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区域开发受到自然资源实际情况的制约 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 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 高于 其他区域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新课讲授(四)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里的开发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地域类型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主体功能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提供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提供生态和游憩产品、精神财富新课讲授(1)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分布区域:主要特点: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布局、优化人口分布、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生态系统格局。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五)主体功能区的特征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五)主体功能区的特征(2)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区域:主要特点: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开发潜力较大。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五)主体功能区的特征(3)限制开发区域分布区域:主要特点: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发展方向:农产品主产区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重点生态功能区,必须把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五)主体功能区的特征(4)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区域:主要类型:分散分布在其他三类开发区域中。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新课讲授一、建设主体功能区(六)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各类主体功能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很重要,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新课讲授运用网络等手段,获取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及相关资料。1.找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2.自选某优化开发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谈谈其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从现有经济、技术、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考虑)3.自选某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说明这里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原因。(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虑)4.综合上述活动结果,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从环境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考虑)自主探究一:新课讲授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答案】1.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分布。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市的部分区域,以及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淄博、潍坊等城市的核心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部分地区,如东营市、滨州市的一些区域;还有鲁南经济带的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等市的部分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包括沂蒙山、胶东半岛等生态保护区,以及一些水源地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等,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新课讲授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答案】2.以青岛(优化开发区域)为例谈经济开发优势和潜力。现有经济:青岛经济基础雄厚,是山东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24年GDP已突破1.6万亿,在海洋经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表现出色。技术: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等,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海洋科技、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城镇化:城镇化率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高,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和产业聚集。工业化:工业化水平先进,形成了家电、汽车、船舶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工业体系完备。环境承载力:拥有较长海岸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较强。新课讲授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答案】3.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域)为例说明原因。生态环境脆弱性:该区域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平衡易被打破,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干扰的适应能力较弱。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若进行大规模开发,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水质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使众多珍稀鸟类和水生生物失去生存家园,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能引发海岸侵蚀等生态问题。新课讲授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答案】4.环境的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巨大价值,如自然景观可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经济收益,清新空气、干净水源等能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这是一种无形财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才能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二)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二十世纪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与之前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一起构成我国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稳步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江经济带基本概况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全国的40%。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水运:“黄金水道”长江铁路:京沪、京广、京九线等。公路:完善的高速公路网。航空:浦东机场等众多航空港。案例: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等。案例: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和重要的农业区,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等工业基础雄厚,同时也是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案例: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区域内城市密集,数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1/3,上海、武汉、重庆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人口密集,科教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较大,市场广阔。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市的支撑作用。案例:长江经济带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取得的成效(生态、交通、城镇化和产业)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生态得到恢复,绿色发展得以体现。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取得的成效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了长江干线航道系统不断治理,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新课讲授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案例: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取得的成效新型农村中心社区,集中规划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新课讲授合作探究二:1.阅读教材第113~115页图文资料和补充材料,独立填写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关内容。区域 图示 发展条件 发展举措长江经济带 京津冀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 新课讲授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答案】区域 图示 发展条件 发展举措长江经济带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京津冀地区 历史渊源深厚,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明显;港口多,海岸线长;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富集 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粤港澳大湾区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新课讲授【总结】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方法产业结构调整与协同: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移与升级区域空间组织优化:加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推进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人口与劳动力合理流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劳动力培训与转移。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当堂训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下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图。(1)描述北京市和河北省“优势互补”的主要表现。北京市向河北省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省;河北省为北京市提供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2)在京津冀三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该地发展的意义。结合材料,具体表述,合理即可。(例如,对北京市发展的意义: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疏散非首都职能,改善城市环境;获得资源产品,缓解人地压力。)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建设主体功能区——国土有序、因地制宜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课堂小结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