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
1. ( 1 ) zàn、缕、chuī、fū。( 2 )杻带、纽带。( 3 ) C。( 4 ) 比喻、排比。
2. C.有误,表意重复,“驻足”就是停下脚步的意思,与前面的“停下脚步”意思重复,可将二者删去其一。
3. B.使用有误,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B
5. D.将你比作“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比喻的修辞;
6. (1)①长风破浪会有时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M(2)⑦浮光跃金⑧静影沉璧⑨树林阴翳⑩鸣声上下
7. (1)B。(2)C。(3)①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②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辗转往复,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4)B。
8. (1)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
(2)拟人。全诗采用第二人称,将雨伞人格化,运用“陪伴”“撑开”“创造”等词语,赋予雨伞以生命,生动传神。象征。诗人笔下的“雨伞”象征了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人。或“乌云”“风雨”象征了“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烘托。诗人借“乌云”“风雨”来营造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烘托出“雨伞”形象的高大。
9. (1)A ③B ①C ②,
(2)答案示例:②总说何谓“守破离”③分别论证‘守”“破”“离”
(3)放入第③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
10. (1)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2)B
(3)示例:①道理论证: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用:引用荀子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贵在坚持,忌躁贵恒”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作用:将读书比作锻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贵在坚持,忌躁贵恒”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4)文章首先由《梦溪笔谈》中的句子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读书让人知不足”和“读书无止境”两个方面,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具体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的中心论点。
11.
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 (35—40) 符合题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流畅,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
二类卷 (30—34) 符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通顺,标点正确。
三类卷 (25—29)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健康,有一定内容,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 (20—24)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 (20分以下) 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标点错误多,字数相差大。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愁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思乡情结,不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桥梁和杻带,通过唤醒过去生活中的种种短暂而美好的回忆,记载和传承一个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脉络。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家屋顶上的那lǚ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乡愁是老家树冠上的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还在心中撒欢。
(1)(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短暂 那lǚ 炊烟 孵 化
(2)(2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2分)“传承”中“承”的意思是
A.托着;接着 B.承担 C.继续;接续 D.接受(命令或吩咐 )
(4)(2分)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2.(2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穆旦没有带诗稿来,开始想推辞,不过大家的热情很高,他就一句一句地背诵起来。
B.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
C.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穆旦于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
3.(2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4.(2分)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
②友情,是人生的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③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
⑤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⑤④③
5.(2分)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6.(10分)默写。
(1)班主任李老师在班会上说:尝酸甜苦辣,品荣辱兴衰,经生死离别,这些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老师希望每一程都站着一个积极乐观的你……从政遇挫,求仕无望的李白深感仕路的艰难,但他仍然高呼“① ,② ”【《行路难》(其一)】,表达自己积极用世的心态;经历了二十三年贬谪生活的刘禹锡仍以“③ ,④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来对新人辈出表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苏轼辗转各地为官,与兄弟分别之后七年未聚,他把酒问天问月问人生,以一答“⑤ ,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展现其对人事的洞达,同时为后文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做铺垫。
(2)“动静结合”是一种在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意境和形象和谐统一的手法。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⑦ ,⑧ ”描写了月夜洞庭湖有风和无风时不同的情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⑨ ,⑩ ”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二、阅读与理解(共32分)
7.(10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2分)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书信
C.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能以径寸之木
D.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而或长烟一空
(3)(4分)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4)(2分)下面对两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8.(6分)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1)~(2)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1)(2分)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
(2)(4分)为了刻画雨伞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联系诗句作简要分析。
9.( 7分)【议论文阅读】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A。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B。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C。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1)(3分)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B. C.
(2)(2分)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③→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2分)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10.( 9分)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带着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分)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的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3)(2分)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4)(3分)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写作(共40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芙 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那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