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学月学情检测九年级 语文试题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12分)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的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的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方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婺),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函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我国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诗人,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伟大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共同构筑起一座座文学的丰碑和形象。近年来,诗歌再次热起来,各种诗词类节目火遍荧屏,诗歌节、诗歌奖遍地开花。读诗的人多了,写诗的自然也多了,“写诗”已经从一种曲高和寡的精英行为变成普通人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的日常表达。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诗歌的数量虽大,但质量参差不齐。诗歌创作中存在着无韵、无趣、无美、无义、无理、晦涩等问题。因此,在继续鼓励诗歌走向大众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人们提升美学素养,鼓励创作者提高作品质量,让中国诗歌从“高原”迈向“高峰”。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鲜妍 (yán) 娉婷 (pīn) B. 矗立(zhù) 亵渎(xiè)C. 丰碑 (bēi ) 荧屏 (yín) D. 参差 (cī) 晦涩(sè)2.下列对语段中加括号词语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天娇”修改为“天骄” B.“方华”修改为“芳华”C.“旁婺”修改为“旁鹜” D.“函养”修改为“涵养”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矫揉造作 B.附庸风雅 C.曲高和寡 D.相得益彰4.下列对语段中划横线部分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继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B.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C.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D.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按要求完成语文实践任务。(10分)5. 读书节活动精彩纷呈,点燃青春热情,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任务。(1)表演组为读书节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请你为以下两个节目的转场衔接撰写一段串场词。(6分)节目一 :主题诵读《数字赋能,书香启智》节目二 :小品《我的AI学伴》(2)策划组正在完善读书节的“智慧阅读”活动方案,请围绕活动环节与目的,设计活动形式。(4分)活动环节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了解阅读新变革 编排“智慧阅读”主题板报 传播智能阅读新知识探知机遇与挑战 ① 了解同学多元新看法体验智能新阅读 ② 掌握智慧阅读新技能名句名篇默写。(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2)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崔颢)(3)长风波浪会有时, 。(《行路难》<其一>李白)(4) ,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5)“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在诗人笔下它往往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有“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思乡之情;有“ , ”(《水调歌头》苏轼)的宽慰之语。 二、现代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10分)【材料一】朗读有助于记忆吗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④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材料二】【材料三】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设备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第①段用小学生上晨读课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然后通过两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B.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学习诗、散文和无意义音节后,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遗忘,并且遗忘速度都是一致的。D.材料中多次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如列举了背诵诗歌,背诵字母,游览教堂的例子,使作者的表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材料一心理学家做的字母实验可知,老师在讲课时适当板书,更有助于学生记忆。B.根据材料一的说法,我们在背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可以根据内容想象画面,也可以根据诗句读音等方法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长时记忆,从而避免遗忘。C.如果我们想要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都可以选择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进行学习。D.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付出注意力是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9.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请结合材料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21分)苹果树苗①电话铃声响了,李大川抓起话筒。电话里面问:“是山岭村吗?”李大川说是。对方又问:“您叫李大川,对吧?”李大川说对。那边接着说:“噢,这就对了,请您三天内到黄岭火车站取货,货物名称是苹果树苗。”②李大川一听有点儿蒙,忙问道:“师傅,麻烦您看一下,发货人是谁,别弄错了。”电话里说:“错不了,发货人叫王星亮。”李大川一听,脸色顿变。等他醒过神来,那边电话挂断了。③四年前的一天,村支书李大川刚迈进村部大门,就听身后有人喊:报告!李大川转过身看,是王星亮。只见他穿着新军装,格外精神。他来了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李大川笑了,夸他穿上这身军装真威武,将来会有大出息。④王星亮的爹过世早,他跟娘相依为命长大。他长到18岁,跟娘说要去参军。娘望着高大的儿子,心想孩子真是长大了。⑤李大川知道王星亮的心事,他放心不下他娘。李大川拍拍王星亮的肩膀,说:“你娘的事交给我了,你放心去保家卫国吧。”王星亮又给李大川敬个礼,离开了村部。出了村部的门,王星亮又折回来,说:“这几天夜里,我一闭眼睛,就想这里的大山、这里的河流、这里的乡亲……李伯,我要跟您一样,退伍后就回到山村来。”⑥王星亮参军一年多的时间,就荣立了三等功。喜讯传到家乡,李大川拿着王星亮的立功证书,喜滋滋地站在村部大院,扯着嗓门喊:“咱村有喜事啦!看看,王星亮给咱山岭村争了光,长了脸。我早就说,这小子是个好苗子。”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王星亮的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⑦王星亮到部队后,常给李大川写信。在信里,他诉说着自己的部队生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再就是感谢李大川照顾他娘。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李大川很欣慰,觉得王星亮有出息,还不忘本。⑧王星亮参军快四年的时候,李大川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⑨晴天里响惊雷。李大川顿感心如刀绞、天旋地转。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穿着崭新军装的王星亮向他跑来,立正敬礼,说报告。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聚拢在村部大院。李大川哽咽着,颤声喊道:“王星亮,你是好样的!”乡亲们得知这一噩耗,有些人开始抹泪,也有些人齐声喊:“王星亮,好样的!”那喊声在翠绿的群山中久久回荡……⑩李大川到火车站取苹果树苗的时候,请求车站工作人员帮忙,查找到了发货人的电话号码。他心急火燎地打去电话:“我收到了你们发来的苹果树苗,我想知道,发货人到底是谁?”电话里说:“我们是受发货人委托,直接发给收货人的。这个苹果树苗的发货人绝对是王星亮,没错啊。”电话那头接着又说:“这个事我记得挺清楚,这个人是军人,很爽快。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这不,今年苹果树苗出来后,我们就优先给你们发运了。” 李大川清楚了,这批苹果树苗,是王星亮牺牲前就买好的。他手握着电话筒,凝视窗外,远处的青山在他的视线里模糊了。将苹果树苗运回村部大院,李大川再次捡起那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钢轨敲得山响。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赶到大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乡亲们含着泪,扛着苹果树苗,跟着走在前面的李大川和王星亮的娘,向大山奔去。10.下列对文章关键内容与艺术内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文中两次描写李大川敲“旧钢轨”,第一次是为了召集乡亲宣告王星亮牺牲的噩耗,传递悲痛与敬重;第二次是为了动员乡亲栽种苹果树苗,践行王星亮的遗愿,两次敲击的目的不同,但都承载着集体情感与精神传承。B. 第⑤段王星亮“折回来”说的话,既体现他对家乡的眷恋,也为后文他关心乡亲致富、购置苹果树苗埋下伏笔,让人物行为的逻辑更连贯。C. 第 段“远处的青山在他的视线里模糊了”,与第⑨段“晴天里响惊雷”的情感内核相通,前者是感动与悲痛交织的泪目,后者是震惊与心碎的冲击,共同凸显王星亮的牺牲对众人的深刻影响。D. 文章以“苹果树苗”为线索,串联起王星亮参军、立功、牺牲、赠苗等情节,“苹果树苗”不仅是助农致富的作物,更是王星亮家国情怀与乡土情结的象征,其内涵随情节推进不断深化。1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6分)(1)第⑨段“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从描写的角度赏析)(3分)赏析第 段“乡亲们含着泪,扛着苹果树苗,跟着走在前面的李大川和王星亮的娘,向大山奔去”。(揣摩句子含义)(3分)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星亮的形象,并谈谈对你有何启示?(6分)13.结合文章中王星亮的行为与乡亲们的反应,谈谈文章传递出的深层主题。(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2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5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③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④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有删改)【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④及:(恩惠)到。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百废具兴 具:同 “俱”,全、皆。B. 微斯人 微:如果没有。C. 舍夫良医 舍:舍弃。D. 尝诣灵祠求祷 尝:曾经。15.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既不可得矣 / 夫能行救人 / 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B. 既不可得矣 / 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 / 莫如良医C. 既不可得矣夫 / 能行救人利物之心 / 者莫如良医D. 既不可得 / 矣夫能行救人利物 / 之心者莫如良医16.下列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甲文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具”通“俱”,意为“全、都”,强调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乙文中“尝诣灵祠求祷”的“诣”是“到、前往”的意思,表现范文正公虔诚祈祷的态度。B. 甲文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乙文通过范仲淹“愿为良医”的志向,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抱负。C. 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乙 文中“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范仲淹的从政愿景。D. 甲文以“嗟夫”引发议论,转入对仁人志士品格的探讨;乙文以“嗟乎”引出范仲淹对良医价值的阐释,二者均以叹词强化情感表达。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8—19题。(8分)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①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秋日登临古台,思念故乡。“摇落”即零落、凋残之意,这里写陈将吴明彻兵败一事。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上句扣标题“寺”字,写野寺游人罕至,可见寺之偏僻,下句点明“远眺”,隔岸云白风清,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C.颈联写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D.尾联写远眺所感。“惆怅”一词既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也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古事与今事、国事与个人之事融为一体,用意颇深。19.《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请简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景结合的。(5分)四、名著阅读(6分)20.艾青是位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土地是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请为下列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选择对应的内涵,并据此补全“发现”。(6分)诗 句 内 涵 发 现……/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土地 艾青的诗郁结着深深的 (情感),但并不给人以消极悲观之感。相反,他的诗总是将人引向一种伟大的境界,蕴含着振奋人心、催人奋发的力量。……/——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爱这土地》 土地表达出诗人对大地母亲和祖国真挚的爱。……/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复活的土地》 土地五、作文。(60分)21.《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①名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 ②动词: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请以“回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④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