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24分)】
1.(2分)(1)yè(2)tia0
评分标准:注音正确,得1分。共2分。
2.(2分)(1)诀(2)慕
评分标准:汉字书写正确,得1分。共2分。
3.(10分)(1)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2)原驰蜡象
(3)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4)[示例]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评分标准:(1)(3)(4)题上下两句全都答对,各得3分:只答对上句或下句,各得1分。计9分。第(2)题答对
句,得1分。计1分。如有错字、别字、加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10分。
4.(2分)(文化)内涵
评分标准:宾语提取正确,得2分。共2分。
5.(2分)[示例]删去“和艺术成就”。
评分标准:病句修改意见正确,得2分。共2分。
6.(2分)并列
评分标准:复句类型判断正确,得2分。共2分。
7.(4分)[示例]“土地”象征多灾多难的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的担忧以及深深的爱。“太
阳”象征光明、希望、温暖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
好愿望。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各得2分。共4分。
二、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46分)
(一)(9分)
8.(3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别是有历史渊源的。
评分标准:答出中心论点,得3分。共3分。
9.(3分)①政治环境的差异。②地理环境的差异。③继承了早已存在的南北方文学差异。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
10.(3分)C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3分。共3分。
(二)(21分)
11.(5分)(1)(3分)运用了多感官描写的表现手法,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还原了戈壁滩傍晚的生活场景,
增强画面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戈壁生活的质朴温暖。
评分标准:答出“多感官描写”,得1分:答出“多感官描写”的效果,得2分。共3分。
(2)(2分)不仅因为他的盛情款待,更因为他留住了温柔安静的炊烟,留住了美丽的乡愁。
评分标准:答出“朋友的盛情款待”,得1分:答出“留住炊烟/乡愁”,得1分。共2分。
12.(6分)内容上:描述了作者在陕南山村看到的另一种风格的炊烟景象,丰富了“炊烟”的内涵:将山区炊烟的诗
意与戈壁炊烟的壮美形成对比,体现了炊烟在作者心中独特的情感地位。
结构上:承接上文对戈壁炊烟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重返戈壁重见炊烟的渴望与感触。
主旨上:强调“炊烟是泥土孕育的,是乡村的姐妹”,深化了炊烟作为乡村和传统生活象征的意义,为后文作者感
慨现代化进程中炊烟的消逝以及赞美朋友对传统的坚守做铺垫。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13.(4分)恰当。炊烟是故乡土地孕育的,是与故乡共生的一部分,故乡在炊烟就在,炊烟有的是无形的根。作者
这样比喻体现了对故乡的依恋。
评分标准:答出“恰当”,得1分:答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得1分;答出作者的情感,得2分。共4分。
14.(6分)①故乡与童年的记忆:炊烟是作者童年时期生活的北疆戈壁小镇标志性景象,承载着对故乡和童年时光
的深切怀念。文中提到“炊烟袅袅,是我最亲切最熟悉的风景”,以及炊烟唤起的奶茶味道和亲情呼唤,都体现
了这一点。
②乡愁与情感的纽带:炊烟是作者乡愁的具象化表达,无论身处何地,炊烟始终萦绕心头,成为连接作者与故乡
的情感纽带。
③传统文化的延续:作者对比现代城市中“不见炊烟”的生活,表达了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留恋和对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农耕文化消逝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12分)》
15.(4分)(1)数次、多次
(2)详细。
(3)回头看。
(4)表示约数。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6.(2分)B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7.(4分)(1)(2分)老妇人看见(这一幕),于是就跑上北山。
评分标准:关键词“走”翻译正确,得1分;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共2分。
(2)(2分)怎么能够求得天上降落黄金,使黄金像黄土一样低贱。
评分标准:关键词“安得”“雨”翻译正确,得1分: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共2分。
18.(2分)赞同。【甲】文只是对这些鬼怪灵异之事的单纯记载,《桃花源记》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
的追求
评分标准:答出“赞同”,得1分:答出原因,得1分。共2分。
(四)(4分)
19.(2分)时节:早春(初春)。意象:竹子、桃花、变暖的江水、满地的蒌蒿、芦芽。九年级语文

(建议完成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总分
、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24分)
学校开展“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主题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开卷有益】下面是某位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的开场白,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有人说,读书的秘u白在于坚持,在于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就如同
推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那里展现着无数令人美ù的风景,智慧的光芒在字里行间轻轻摇
曳。当我们全身心浸润在书中的世界时,便能在经典与现代的碰撞中,调和出思想的芬芳。
1.请给开场白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1)摇曳(
(2)调和(
2.请根据拼音,将开场白中缺失的汉字填写出来。(2分)
)
(1)秘jué
(2)羡mù
【书中天地】小文为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请把下面空缺处的诗词原句补写在横线上。
3.读诗亦是读生活。人们对故乡总有美好的滤镜,就像杜甫说的(1)“
”(《月夜忆舍弟》)。读(2)“山舞银蛇,
”(毛泽东《沁园春·雪》),你可见雪景的腾挪飞扬,胸中顿生与天争高的豪情。读(3)“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你可见
秋草萧瑟,寒林晚照,心中难免惆怅。同样用景物来衬托情感的诗文还有(4)“
”(10分)
【源远流长】语文老师为大家梳理文学的发展历程。请解决后面的问题。
①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②(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凝结了周朝芳劳动人民的
智慧结晶和艺术成就。③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豁达洒
脱,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④古代文学不仅包括诗词歌赋,而且还包括小说戏尚等多种文体
形式。⑤这些文学作品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历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4.请提取第①句的宾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5.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思的清
复句。(填复句关系类型)(2分)
6.第⑤句是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作业C(部编版)第1页(共8页)
【寄情于物】阅读名著往往能带给人收获。请你结合自已的阅读积累,完成下面的任务。
1.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士地”“太阳”
等:有的出现次数虽然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等。请从《艾青诗
选)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两个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感情。(4分)
二、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我文化历来有南北之分,禅宗分“南顿北渐”,绘画有“南北分宗”,南北方文学同样
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有历史渊源的。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中国文明的中心最早是产生于西北黄河流域即陕西一带,随后它的重
心逐渐向东移动,先是洛阳、开封一带,尔后到北京;再又自北向南移动。中国文化主流的发生在北
方而不是发生在物产丰富的南方。北方的政治礼教宗法制度自周朝时便已相对成熟,而后又受到
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内省模式,在文学艺术
上,与北方中庸务实、克己复礼,追求现实功用的文化相一致,孕育了现实主义风格,如理智克制、道
德政治色彩较浓的《诗经》。南方以老庄道家及巫鬼文化著称,道家志在山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崇尚自然,耽于幻想,以“虚无”为取向。在文学艺术上,与南方山川绮丽、民族混杂、信鬼好巫、
文明与蒙昧交织的氛围相表里,又孕育了浪漫主义风格,一如意趣幽远、想象奇特、章法变幻的庄子
散文;二如屈原、宋玉等创造的奇幻瑰丽、神秘狂放的骚体诗歌一《楚辞》。儒道互补,北方朴实
的理性光华与南方奇丽的浪漫色彩相伴共生,一同构成中华文学的两大源头。
(节选自李雯《南北地域差异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南朝民歌多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求,基调含蓄哀婉、缠绵排侧、难以自拔。如: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歌辞中的女子以春蚕自喻,
“丝”与“思”双关,以蚕的献身来比喻自已对爱情的至死追求,既抒发了心中炽热的情感又不直接
表白,双关之妙,含蓄维绵。北朝民歌多反映生活场景、战争及北地风光,情感基调慷概激昂、粗犷
素放,境界开阔、质朴刚健。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使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折杨柳
歌》);又如:“救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成南北朝民歌之间的差异的因素是多样的。首先,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民歌
多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响。所以,北朝民歌内容充实、涉及范国广泛。南朝的统治者偏实于未南一
偶,政治竞争意识不强。而且南方封建思想对人的束蜂较小,精神相对自由,物质上也比较宽裕,人
们就不免沉速于风花雪月之下,陶醉在轻歌曼舞之中。此外,南方的民歌生于长江流城。那里气候
温暖,四季宜人,地肥水美、山川秀丽。生活在这样一到淡雅的改墨画中,使得人也九曲回肠,陶养
出延绵不断的情思。北朝的民歌则是吃立在高承大漢旷野之上。那里气候千燥、四季分明,被带
山装岭环绕。遂渐形成的使不同于南朝的圆测清而是那无苍苍,野茫茫,风吹苹低见牛羊”的
苍莽草壮、坚初执清。正知刘师培所说大板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作业C(部编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