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宁中学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空中飞行的飞机B.流星体C.地球上的陨石D.待发射的人造卫星
2.下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位置示意图及月球照片,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有()
太阳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天文观测中常出现“行星凌日现象”,即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人们将看到一
个小黑点从日面移过的现象。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月球B.金星C.火星D.木星
4.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A.公转轨道的近似圆形B.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D.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
哈雷彗星是猎户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从
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下图示意哈雷彗星在太阳系中的运行轨
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五3号
星、
5.哈雷彗星最靠近太阳的运行轨道介于()
A.水星与金星之间B.地球与火星之间C.火星与木星之间D.木星与土星之间
6.哈雷彗星形成猎户座流星雨是由于()
A.哈雷彗星与猎户座内的小天体碰撞B.哈雷彗星轨道残留颗粒与小行星带碰撞
C.哈雷彗星残留颗粒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D.哈雷彗星经过猎户座时产生发光现象
7.推测下一次肉眼可见哈雷彗星的时间最可能是()
A.2042年B.2062年C.2100年D.2150年
发生日全食时,会出现如下图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1页,共4页
8.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A.都是光球层B.都是色球层C.都是日冕层D.光球层与色球层
9.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A.耀斑B.黑子C.黑子和耀斑D.日冕物质抛射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2日17时17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塔劳群岛东南67公
里处海域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34度、东经127.52度,震源深度107千米。下
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表

莫霍面
软流层




古登堡面
10.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D.④圈层运动与地球磁场产生有关
11.地震发生时,该海域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地质时期是指()
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第四纪
13.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14.该地质时期()
A.联合古陆形成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C.重要的成煤期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近日,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εVTOL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图)试点,应
用场景包括城市空中交通、短途运输、医疗救援、抢险救
灾等。VTOL由纯电驱动,可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姿态
控制,能够执行复杂的飞行任务。完成下面小题。
15.eVTOL飞行中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
信息系统
试卷第2页,共4页《2025-2026学年度高中地理9月月考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A C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C B C
1.B
【详解】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称为天体。流星体是宇宙空间中独立运行的固态物质,属于自然天体,B正确;判断天体的依据是必须要独立存在于宇宙中,有独立的运行轨道,空中飞行的飞机、地球上的陨石、待发射的人造卫星都属于地球的一部分,它们都不能单独成为天体,ACD错误。故选B。
2.B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包含太阳、地球和月球,因此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B 4.C
【解析】3.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行星凌日现象的条件是该行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月球不是行星,火星和木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金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所以四个天体中只有金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具有近似圆形的特点,都能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都具有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A、B、D错误;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C正确。故选C。
【点睛】八大行星及运动特征: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北极上空看,各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沿着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5.A 6.C 7.B
【解析】5.据图可知,哈雷彗星最靠近太阳的运行轨道介于a-b之间,图中太阳系八大行星a-h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哈雷彗星最靠近太阳的运行轨道介于水星与金星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猎户座流星雨的母体是哈雷彗星(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其绕太阳运行时会释放大量尘埃颗粒(来自彗核的蒸发),这些颗粒沿彗星轨道分布形成“尘埃带”,每年10月下旬,地球穿过哈雷彗星留下的尘埃带,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形成猎户座流星雨,C正确;流星雨并非天体碰撞的直接结果,而是残留颗粒被地球吸引进入大气的现象,A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而流星雨的形成与颗粒进入地球大气有关,与小行星带碰撞无关,B错误;哈雷彗星本身发光是反射太阳光,且“经过猎户座”是视觉上的星座位置变化,与流星雨的形成无关,D错误。故选C。
7.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哈雷彗星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下一次在地球肉眼可见哈雷彗星的时间最可能是2062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哈雷彗星每次接近太阳时,表面冰物质升华会释放大量尘埃和颗粒,这些物质沿轨道分布,形成“尘埃带”;地球每年10月中下旬会穿过哈雷彗星的尘埃带,此时尘埃颗粒进入大气层。
8.D 9.B
【解析】8.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光球层是太阳大气最内层,平时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明亮表面就是光球层;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外,平时由于光球层的光芒太强而被掩盖,只有在日全食时(光球层被月球完全遮挡),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色球层;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亮度极弱,也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在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是光球层(因为光球层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明亮部分,被月球挡住后看不到了);外围发亮的部分是色球层(平时被光球层光芒掩盖,此时显现出来)。所以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太阳的光球层与色球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日珥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 。所以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由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光球层上可以看到黑子活动,大致周期为11年,色球层上有耀斑的爆发,爆发时会释放大量能量,在太阳的最外层,也就是接近真空和宇宙之间的过渡层中一些高能带电粒子在耀斑爆发时速度极快,以致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太空,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太阳风,如果规模较大,我们称之为太阳风暴。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无线电短波会造成干扰,使信号中断,也会影响指南针失灵(磁暴现象),太阳风进入地球时,由于与大气层的摩擦,还能在极地产生极光现象。
10.B 11.C
【解析】10.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①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横波、纵波均可传播,但纵波速度快,B正确;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远超17千米,C错误;外核物质的运动可能与地球磁场的产生有关,④为地幔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B。
1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轮船在水上,而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轮船上的人只会受到纵波影响感到上下颠簸,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内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12.B 13.C 14.C
【解析】12.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而不是古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3.结合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生脊椎动物时代是古生代,灵长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4.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联合古陆形成是在古生代,现代海陆位置形成是在新生代,海洋脊椎动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末期,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 动物演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海洋脊椎动物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2. 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3. 海陆演化:海洋、陆地形成→海陆格局大变迁,联合古陆形成→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彻底解体,大陆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在海陆格局。
15.B 16.C
【解析】15.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对于飞行器在飞行中实时的定位和环境分析帮助有限,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为eVTOL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使其在飞行中明确自身位置和飞行方向;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eVTOL规划最优飞行路径,分析飞行环境等,所以这两项技术是eVTOL 飞行中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B正确。虚拟现实技术(VR)主要是用于创建虚拟环境,提供沉浸式体验,与eVTOL飞行中的实际导航、环境感知等功能关联不大,CD错误。故选B。
16.eVTOL由纯电驱动,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强风、浓雾等)下,电力系统可能受影响,且飞行安全风险增大,难以实现全天候适航,A错误。eVTOL体积相对较小,主要用于城市空中交通、短途运输等,承载能力有限,并非其用于抢险救灾的优势,B错误。eVTOL具备垂直起降功能,不需要像传统飞机那样依赖跑道,在地形复杂、交通受阻的抢险救灾现场,能够灵活地选择起降地点,快速到达受灾区域,机动灵活性强,C正确。目前电池技术限制了eVTOL的续航时间,相比传统燃油动力飞行器,其续航时间较短,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作用重大。遥感技术可获取大范围灾害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精准定位受灾位置,为救援导航;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估灾害影响、规划救援路线、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助力科学决策和高效救援。
17.(1) 火星 木星
(2) 共面 近圆
(3) 两 太阳系
(4) 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适宜的光照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行星分布位置,运动特征,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
(4)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着适宜的温度(近地表1.5米平均气温约15℃),使水主要以液态的形式存在,还提供适宜的光照,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适当的引力,既可吸附大量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又不会因引力过大而妨碍地球表面物质的运动。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结构和运动特征等“巧妙”地组合,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另外,太阳系中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椭圆形公转轨道和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运行,互不干扰,这就为地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因此,地球内部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外部又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和适宜的光照,这些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18.(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 莫霍 37千米
(4)③;上地幔;岩石;固态。
【分析】本题以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作为素材,共4道小题,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有大气、生物、水、岩石,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2)地震波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图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3)④界面位于地壳以下,为莫霍面,该界面大陆部分地下平均深度约为37千米。
(4)钻探地点应选择在地壳最薄的地方。“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钻井深度12000米,根据材料中的深度标注,该钻井船能钻探到地幔之中的上地幔。上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②
(2) ① 日冕物质抛射
(3) 黑子 高
(4) B A
【详解】(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分成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所以在甲图中耀斑所在的圈层是②。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的光球层(①层)是肉眼可见的太阳大气层;③层是日冕层,其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是日冕物质抛射。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极光是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高纬度地区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极光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按波长范围可分为紫外线(A波段)、可见光(B波段)、红外线(C波段)。其中可见光的能量约占太阳总辐射能量的50%,即B。太阳辐射中,紫外线(A波段)对人和生物危害较大,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皮肤、眼睛等。
20.(1)地幔/上地幔
(2) C B
(3) D B
(4)真实。古生代(晚期)植物进入了蕨类大发展时期,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和“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设置4小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生物的演化、矿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地壳下界一般是指地球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或上地幔的分界,这个分界面在地学上被称为“莫霍界面”,该分界面大陆部分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2)从古近纪距今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从地质年代的划分看,属于C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故选C;这时期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沉积盆地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是B石油的重要形成期;古生代和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时代;铁矿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包括太古宙和元古宙,故选B。
(3)地球生物演化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同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也不一样,在古生代早期主要以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为代表,古生代中期是鱼类为代表,古生代晚期是两栖类为代表,中生代是爬行类为代表,新生代是哺乳类为代表。因此,结合图例可知,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④古生代早期地层,故选D;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是②中生代地层,故选B。
(4)根据所学可知,③古生代晚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地球气候温暖湿润,蕨类植物繁茂,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因此,在古生代晚期地层中发现大型煤矿符合地质历史规律,该报道是真实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