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插秧歌》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插秧歌
杨万里
素养目标
Quality objectives
0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03 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02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
04 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词,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今天,来感受杨万里笔下别样的乡村劳作场景。插秧,这一常见的农事活动,在诗人笔下会有怎样的精彩?让我们走进《插秧歌》,去领略田家插秧时忙碌又有趣的画面,体会其中独特的韵味。
壹章
文学常识
新课导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他一生仕途起伏,但始终关心民生疾苦,诗风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明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代表作有《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广泛传承。
写作背景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乡吉州(今江西吉安),途中经过衢州,目睹了农家插秧的繁忙景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插秧歌》。此时正值春耕时节,插秧是农事中的关键环节,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将农家劳作的场景生动地记录下来,既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也流露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
知识链接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 位诗人的合称。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杨万里一反江西诗派的生硬槎桠 ,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文体知识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于古体诗范畴。古体诗不拘格律,句式自由,押韵灵活,语言通俗自然,重在抒情写意。本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诚斋体”的典型特征。诗中通过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农事的紧张与辛劳,也传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知识链接
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诚斋体
贰章
整体感知
诗歌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móu
suō
jiǎ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zhāo
shà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shì

注释译文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题目解读
“插秧歌”三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插秧”是农事活动之一,是春耕的重要环节;“歌”则表明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题目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写作对象,也暗示了诗歌的风格基调——朴实自然、贴近生活。整首诗围绕“插秧”展开,通过描写劳动场景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勤劳。
插秧歌
层次划分
第一层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第三层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第二层
领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第四层
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
抛秧接秧图
田夫抛秧田妇接
雨中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拔秧插秧图
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妇呼唤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整体感知
农夫应答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叁章
探究文本
诗歌前两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绘了怎样的劳动场景?这些动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探究文本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家人齐心协力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负责抛秧,田妇负责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分工明确、动作连贯,呈现出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劳动节奏。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劳动过程中的动态画面,增强了诗歌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也体现了劳动的协作性和节奏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劳动的繁忙与有序。
诗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文本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形象地表现了农人冒雨劳作的坚毅形象。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赋予了农人如战士般英勇奋战的意味,突出了他们在恶劣天气中坚持劳动的顽强精神。同时,“雨从头上湿到胛”一句语言通俗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写出了雨势之大和农人劳作之辛苦,增强了读者对劳动艰辛的感知。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探究文本
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有人认为是农妇,有人认为是农夫的其他家人。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简叙理由。
探究文本
“唤者”是农妇。农妇在田中忙碌一阵后,回家准备好饭食送至田间,呼喊农夫吃饭、歇息。因此,“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渠”(他)。如果是农夫的其他家人,没吃早餐没有休息的不只农夫一个人,这里应该用表示群体的“他们”,而不应该用“他”。

“唤者”是农夫的其他家人。“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送饭食的是农妇,这个劳动过程就被打断了。且农妇刚刚也在插秧,她明白“秧根未牢莳未匝”的情况,农夫再作提醒,显得多余。而农夫的其他家人来送饭食,就与整个劳动过程相契合。

面对“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招呼,农人为何“低头折腰只不答”?他的回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透露出怎样的心理?
探究文本
农人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他深知插秧的紧迫性,即使有人招呼他吃饭休息,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他的回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说明他心中挂念的是秧苗尚未插完、根未扎稳,还要提防鹅鸭破坏秧苗。这反映出农人对农事的认真负责、对家庭生计的操心,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他没有直接回应吃饭的建议,而是以农事为重,表现出一种专注、敬业、勤劳的劳动精神。
肆章
归纳总结
这首诗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劳动者的辛劳与责任感?这些细节对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
诗中“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照管鹅儿与雏鸭”等细节都表现了劳动者的辛劳与责任感。冒雨劳作、身体被雨水淋湿,说明劳动环境艰苦;面对招呼不回应,说明劳动节奏紧张;担心秧苗未稳、鹅鸭捣乱,说明农人不仅要劳力,还要劳心。这些细节共同塑造了一个勤劳、坚韧、责任心强的劳动者形象,也奠定了全诗朴实、真挚、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感基调,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与可贵。
诗中描写了一家人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的场景,这种劳动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劳动者?
问题探究
诗中一家人齐心协力、不畏风雨地劳作,体现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责任担当的劳动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农民在农忙时节抢收抢种、建筑工人在烈日下施工、医护人员在疫情中坚守岗位、快递员风雨无阻地送件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为社会的正常运转贡献力量。这些劳动者与诗中的农人一样,虽然工作辛苦,但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完成任务,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诗人用通俗语言描写劳动场景,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理解和传承这种劳动精神?
问题探究
诗人杨万里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真实,表达了对劳动者的理解与敬意。这种写法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在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理解他们的辛苦与付出。劳动不分贵贱,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传承这种勤劳、敬业、团结的劳动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责任感和协作意识,努力成为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文体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文章主旨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中巧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了雨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抢插秧苗的艰辛和紧张。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新奇快语,整首诗似是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诗中对农家插秧的情景的描写,浅显、真实、生动、形象,全诗洋溢着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
板书设计
插秧歌
正面描写
对话描写
全家出动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辛勤劳动
吃苦耐劳
伍章
当堂检测
1.根据情境默写。
(1)《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 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 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 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B
解析:B.“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错误,诗歌中写全家总动员应该是突出了劳动繁忙而紧张的特点。故选B。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插秧歌
契此①
手捏青苗种福田②,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③,后退原来是向前。
【注】①契此:五代时期的僧人,俗称“布袋和尚”。②青苗:指稻秧。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③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于秧苗成长。
当堂检测
3.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叙事: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B.三、四句议论:秧苗需根须清净才能长成稻谷,插秧时感觉是后退,其实是前进。
C.诗歌在用词上朴素易懂;在修辞上采用通感,“稻”即“道”,耐人寻味。
D.与本诗相比,杨万里的《插秧歌》重在表现插秧的繁忙艰苦,更具生活气息。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C
解析:“通感”错。“稻”即“道”,为谐音双关。
当堂检测
4. 请简要谈谈“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①“六根清净方成稻”启示人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的人生欲望减少了,才会在“道”的方面有所作为,人生才能有所成就。②“后退原来是向前”启示我们:有时候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
解答此题需由农事悟人生。先理解诗句表层:插秧前洗净秧根(“六根清净”)利于稻谷生长;插秧时边退边插,实为前行(“后退原来是向前”)。再挖掘深层哲理:“六根清净”象征修身需摒除杂念,保持内心纯净,专注自律,方能成长;“后退向前”体现辩证智慧——暂时的谦让、隐忍、低头,往往是为长远发展蓄力,是以退为进的人生策略。最后联系现实,如学习中沉心静气、人际交往中懂得退让等,启示我们做人应清心自律,善用进退之道。答案要结合诗句、引申合理、表达简明。
当堂检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