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一、判断题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2.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
3.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二、填空题
4.读图,写出图示a到e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a   ;   ;b   ;   ;c   ;   ;d   ;   ;e   ;   。
三、单选题
银杏作为裸子植物,起源久远,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我国河南义马市在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义马银杏”化石(图),它被证明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银杏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义马银杏”繁茂时,所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黑龙江 西藏 内蒙古 河南
土壤有机质含量(%) 3.987 4.201 2.177 1.483
9.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气候湿润 B.光照充足 C.生物量多 D.冻土广布
10.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退耕还林 B.休耕混播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新绿柱属毛虫仙人掌是墨西哥北部一种可以移动生长的植物,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下图为该仙人掌生长地点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仙人掌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大风
12.该仙人掌生长区域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内陆 B.地势较高 C.暖流流经 D.高压控制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对植被的更新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伏牛山为秦岭东段支脉,植被种类多样。下图示意伏牛山地理位置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3.伏牛山(  )
A.海拔越低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多
B.海拔高处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较丰富
C.海拔1600m附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最大
D.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气温影响,与降水关系不大
14.伏牛山相同海拔处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南坡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水分 D.海陆位置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6.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7.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四、综合题
18.下图为某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植被类型,并说明板根的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秦岭区域高温天气频发,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温频发下,秦岭高山植被对气温敏感性增加,其中秦岭特有的巴山冷杉受其响应,在空间上和数量上变化明显。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个子区域夏季白天最高温逐日随时间变化分布。
(1)与汉江谷地相比,指出关中平原夏季白天高温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指出秦岭巴山冷杉变化明显的体现。
(3)简述高温频发对秦岭区域的不利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位于亚欧大陆多年冻土区南缘,主要分布有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森林(白桦林)、灌丛和湿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冻土性质、冻融扰动、覆盖植被根茎的生长代谢以及伴生的微生物活动影响大,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复杂的波动。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三种植被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1)概括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点。
(2)说明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大的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北方四大沙地之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镶嵌分布,流动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较少,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通常伴有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该区以低矮的沙生植被为主,油蒿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根系主要分布于0~100cm土层。
材料二:为研究三种固定程度沙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某团队以毛乌素沙地腹地为研究区(图甲),于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观测并得出记录数据(图丙)。结合研究区降水量逐月变化图(图乙),该研究发现不同固定程度沙地0~30cm深和3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1)指出固定沙地10cm深度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2)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请指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3)除植被因素外,指出其他影响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并分析原因。
五、双选题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流域内盐碱地分布广泛,其上、中、下游均有盐渍区域分布,中游盐渍区为断裂沉降盆地,沉积了深厚的富含水溶性盐类的湖积物地层,其上发育土壤。当地遵循“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原则,采取排水灌溉、种植耐盐植物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下图示意黄河流域盐碱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2.黄河流域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  )
①黄河沿岸阶地及山前坡地 ②平原低洼地带及滨海平原
③黄河上游灌区及湖沼边缘 ④黄河源头的高山高原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黄河中游盐渍区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层可能是(  )
A.上下一致 B.土壤表层 C.土壤中部 D.土壤底层
24.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
A.植物蒸腾,增加降水 B.增加下渗,促进排盐
C.枯叶还田,提高肥力 D.抑制蒸发,吸收盐分
25.某个秋日晴天的下午,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茶园现场教学《土壤》 一课。同学们发现在多年未经翻松的区域,可以用手轻松抓取一大把土壤,并可以轻松地用手将土挖出一个大坑。接下来,同学们分别进行相关实验,下列照片及说明符合该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是(  )
A.50cm 长锄头轻松一锄到底
B.挖出的土块,形状完整且紧实
C.坑内注满的水,半小时消失
D.泥土浸湿,轻松搓出条状团状
六、图文材料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一般深度在20~30厘米,甚至更深。连续耕种几年的农田土壤会出现一些“生病”现象,如病虫害加重、土地硬化等,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因此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深耕。如图是农田深耕景观图。
分析深耕对农田土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土壤
3.【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土壤
4.【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高原山地气候;高寒草甸;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5.C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7.C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9.D
10.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1.A
1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5.A
16.C
17.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8.【答案】热带雨林;作用:为植被提供水分;养料;支撑作用;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答案】(1)特征:高温峰值出现早;高温均值高;日内气温变化小;日际气温变化大(或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随时间推移气温下降快)等。
原因:关中平原夏季白昼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快,高温峰值出现早、均值高;关中平原降水少,雨季较汉江谷地晚且短,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增温时间长、夜晚降温时间短,日内气温变化小;夏末(8月以来)昼夜长短差值逐渐缩小,且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快等。
(2)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生长范围缩小;其林线整体上移;在空间上分布分散化、破碎化等。
(3)高温频发易导致干旱,引发水源短缺,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危害;持续高温导致居民对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供电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和故障频发的现象;影响居民户外活动,引发中暑等疾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导致区域动植物难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答案】(1)在三种植被覆盖条件下,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森林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降低;森林、灌丛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波动较大,在一定深度(深度400—500 cm或500—600 cm)再次出现土壤有机碳集聚。
(2)受该地长时间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区存在强烈的冻融扰动,有机碳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受其根茎生长代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等。
(3)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较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扰动减弱,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等。
【知识点】认识土壤
21.【答案】(1)变化规律:固定沙地10cm深度土壤水分表现出与降雨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原因:4—6月降水少,气温回升,植被复苏,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的水分远高于降雨的补充,土壤水分下降;7—9月降雨增多,土壤水分得到补给,土壤水分含量在9月达到最高值;9月以后降雨减少,土壤水分输入量不足以满足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消耗,土壤水分含量下降。
(2)差异:固定沙地10 ~ 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 ~ 10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好于固定沙地。原因: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植物遮阴效果好,表层土壤蒸发减弱,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减弱风速,减小蒸发,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表层土壤持水能力高,深层土壤水分入渗量低;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深层土壤根系耗水量大,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3)因素:土壤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于固定沙地)。原因:降雨时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下渗到土壤深层的水分多;降雨后表层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并形成干沙层,切断了下层土壤水分蒸发的通道,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得以保持。
【知识点】认识土壤
【答案】22.C
23.D
24.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5.【答案】A,C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6.【答案】深耕破坏虫卵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影响,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土壤污染;草籽被翻到深层土壤中难以破土生长,减少杂草,从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秸秆被翻到深层土壤中加速分解,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疏松土层,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土地硬化,增强农作物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一、判断题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2.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
3.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二、填空题
4.读图,写出图示a到e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a   ;   ;b   ;   ;c   ;   ;d   ;   ;e   ;   。
三、单选题
银杏作为裸子植物,起源久远,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我国河南义马市在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义马银杏”化石(图),它被证明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银杏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义马银杏”繁茂时,所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黑龙江 西藏 内蒙古 河南
土壤有机质含量(%) 3.987 4.201 2.177 1.483
9.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气候湿润 B.光照充足 C.生物量多 D.冻土广布
10.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退耕还林 B.休耕混播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新绿柱属毛虫仙人掌是墨西哥北部一种可以移动生长的植物,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下图为该仙人掌生长地点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仙人掌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大风
12.该仙人掌生长区域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内陆 B.地势较高 C.暖流流经 D.高压控制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对植被的更新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伏牛山为秦岭东段支脉,植被种类多样。下图示意伏牛山地理位置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3.伏牛山(  )
A.海拔越低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多
B.海拔高处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较丰富
C.海拔1600m附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最大
D.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气温影响,与降水关系不大
14.伏牛山相同海拔处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南坡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水分 D.海陆位置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6.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7.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四、综合题
18.下图为某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植被类型,并说明板根的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秦岭区域高温天气频发,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温频发下,秦岭高山植被对气温敏感性增加,其中秦岭特有的巴山冷杉受其响应,在空间上和数量上变化明显。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个子区域夏季白天最高温逐日随时间变化分布。
(1)与汉江谷地相比,指出关中平原夏季白天高温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指出秦岭巴山冷杉变化明显的体现。
(3)简述高温频发对秦岭区域的不利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位于亚欧大陆多年冻土区南缘,主要分布有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森林(白桦林)、灌丛和湿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冻土性质、冻融扰动、覆盖植被根茎的生长代谢以及伴生的微生物活动影响大,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复杂的波动。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三种植被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1)概括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点。
(2)说明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大的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北方四大沙地之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镶嵌分布,流动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较少,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通常伴有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该区以低矮的沙生植被为主,油蒿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根系主要分布于0~100cm土层。
材料二:为研究三种固定程度沙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某团队以毛乌素沙地腹地为研究区(图甲),于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观测并得出记录数据(图丙)。结合研究区降水量逐月变化图(图乙),该研究发现不同固定程度沙地0~30cm深和3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1)指出固定沙地10cm深度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2)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请指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3)除植被因素外,指出其他影响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并分析原因。
五、双选题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流域内盐碱地分布广泛,其上、中、下游均有盐渍区域分布,中游盐渍区为断裂沉降盆地,沉积了深厚的富含水溶性盐类的湖积物地层,其上发育土壤。当地遵循“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原则,采取排水灌溉、种植耐盐植物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下图示意黄河流域盐碱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2.黄河流域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  )
①黄河沿岸阶地及山前坡地 ②平原低洼地带及滨海平原
③黄河上游灌区及湖沼边缘 ④黄河源头的高山高原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黄河中游盐渍区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层可能是(  )
A.上下一致 B.土壤表层 C.土壤中部 D.土壤底层
24.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
A.植物蒸腾,增加降水 B.增加下渗,促进排盐
C.枯叶还田,提高肥力 D.抑制蒸发,吸收盐分
25.某个秋日晴天的下午,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茶园现场教学《土壤》 一课。同学们发现在多年未经翻松的区域,可以用手轻松抓取一大把土壤,并可以轻松地用手将土挖出一个大坑。接下来,同学们分别进行相关实验,下列照片及说明符合该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是(  )
A.50cm 长锄头轻松一锄到底
B.挖出的土块,形状完整且紧实
C.坑内注满的水,半小时消失
D.泥土浸湿,轻松搓出条状团状
六、图文材料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一般深度在20~30厘米,甚至更深。连续耕种几年的农田土壤会出现一些“生病”现象,如病虫害加重、土地硬化等,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因此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深耕。如图是农田深耕景观图。
分析深耕对农田土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土壤
3.【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土壤
4.【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高原山地气候;高寒草甸;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5.C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7.C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9.D
10.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1.A
1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5.A
16.C
17.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8.【答案】热带雨林;作用:为植被提供水分;养料;支撑作用;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答案】(1)特征:高温峰值出现早;高温均值高;日内气温变化小;日际气温变化大(或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随时间推移气温下降快)等。
原因:关中平原夏季白昼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快,高温峰值出现早、均值高;关中平原降水少,雨季较汉江谷地晚且短,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增温时间长、夜晚降温时间短,日内气温变化小;夏末(8月以来)昼夜长短差值逐渐缩小,且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快等。
(2)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生长范围缩小;其林线整体上移;在空间上分布分散化、破碎化等。
(3)高温频发易导致干旱,引发水源短缺,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危害;持续高温导致居民对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供电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和故障频发的现象;影响居民户外活动,引发中暑等疾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导致区域动植物难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答案】(1)在三种植被覆盖条件下,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森林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降低;森林、灌丛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波动较大,在一定深度(深度400—500 cm或500—600 cm)再次出现土壤有机碳集聚。
(2)受该地长时间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区存在强烈的冻融扰动,有机碳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受其根茎生长代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等。
(3)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较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扰动减弱,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等。
【知识点】认识土壤
21.【答案】(1)变化规律:固定沙地10cm深度土壤水分表现出与降雨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原因:4—6月降水少,气温回升,植被复苏,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的水分远高于降雨的补充,土壤水分下降;7—9月降雨增多,土壤水分得到补给,土壤水分含量在9月达到最高值;9月以后降雨减少,土壤水分输入量不足以满足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消耗,土壤水分含量下降。
(2)差异:固定沙地10 ~ 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 ~ 10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好于固定沙地。原因: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植物遮阴效果好,表层土壤蒸发减弱,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减弱风速,减小蒸发,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表层土壤持水能力高,深层土壤水分入渗量低;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深层土壤根系耗水量大,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3)因素:土壤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于固定沙地)。原因:降雨时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下渗到土壤深层的水分多;降雨后表层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并形成干沙层,切断了下层土壤水分蒸发的通道,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得以保持。
【知识点】认识土壤
【答案】22.C
23.D
24.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5.【答案】A,C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6.【答案】深耕破坏虫卵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影响,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土壤污染;草籽被翻到深层土壤中难以破土生长,减少杂草,从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秸秆被翻到深层土壤中加速分解,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疏松土层,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土地硬化,增强农作物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一、判断题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2.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
3.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二、填空题
4.读图,写出图示a到e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a   ;   ;b   ;   ;c   ;   ;d   ;   ;e   ;   。
三、单选题
银杏作为裸子植物,起源久远,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我国河南义马市在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义马银杏”化石(图),它被证明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银杏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义马银杏”繁茂时,所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黑龙江 西藏 内蒙古 河南
土壤有机质含量(%) 3.987 4.201 2.177 1.483
9.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气候湿润 B.光照充足 C.生物量多 D.冻土广布
10.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退耕还林 B.休耕混播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新绿柱属毛虫仙人掌是墨西哥北部一种可以移动生长的植物,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下图为该仙人掌生长地点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仙人掌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大风
12.该仙人掌生长区域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内陆 B.地势较高 C.暖流流经 D.高压控制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对植被的更新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伏牛山为秦岭东段支脉,植被种类多样。下图示意伏牛山地理位置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3.伏牛山(  )
A.海拔越低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多
B.海拔高处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较丰富
C.海拔1600m附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最大
D.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气温影响,与降水关系不大
14.伏牛山相同海拔处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南坡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水分 D.海陆位置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6.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7.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四、综合题
18.下图为某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植被类型,并说明板根的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秦岭区域高温天气频发,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温频发下,秦岭高山植被对气温敏感性增加,其中秦岭特有的巴山冷杉受其响应,在空间上和数量上变化明显。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个子区域夏季白天最高温逐日随时间变化分布。
(1)与汉江谷地相比,指出关中平原夏季白天高温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指出秦岭巴山冷杉变化明显的体现。
(3)简述高温频发对秦岭区域的不利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位于亚欧大陆多年冻土区南缘,主要分布有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森林(白桦林)、灌丛和湿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冻土性质、冻融扰动、覆盖植被根茎的生长代谢以及伴生的微生物活动影响大,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复杂的波动。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三种植被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1)概括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点。
(2)说明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大的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北方四大沙地之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镶嵌分布,流动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较少,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通常伴有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该区以低矮的沙生植被为主,油蒿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根系主要分布于0~100cm土层。
材料二:为研究三种固定程度沙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某团队以毛乌素沙地腹地为研究区(图甲),于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观测并得出记录数据(图丙)。结合研究区降水量逐月变化图(图乙),该研究发现不同固定程度沙地0~30cm深和3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1)指出固定沙地10cm深度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2)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请指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3)除植被因素外,指出其他影响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并分析原因。
五、双选题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流域内盐碱地分布广泛,其上、中、下游均有盐渍区域分布,中游盐渍区为断裂沉降盆地,沉积了深厚的富含水溶性盐类的湖积物地层,其上发育土壤。当地遵循“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原则,采取排水灌溉、种植耐盐植物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下图示意黄河流域盐碱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2.黄河流域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  )
①黄河沿岸阶地及山前坡地 ②平原低洼地带及滨海平原
③黄河上游灌区及湖沼边缘 ④黄河源头的高山高原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黄河中游盐渍区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层可能是(  )
A.上下一致 B.土壤表层 C.土壤中部 D.土壤底层
24.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
A.植物蒸腾,增加降水 B.增加下渗,促进排盐
C.枯叶还田,提高肥力 D.抑制蒸发,吸收盐分
25.某个秋日晴天的下午,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茶园现场教学《土壤》 一课。同学们发现在多年未经翻松的区域,可以用手轻松抓取一大把土壤,并可以轻松地用手将土挖出一个大坑。接下来,同学们分别进行相关实验,下列照片及说明符合该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是(  )
A.50cm 长锄头轻松一锄到底
B.挖出的土块,形状完整且紧实
C.坑内注满的水,半小时消失
D.泥土浸湿,轻松搓出条状团状
六、图文材料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一般深度在20~30厘米,甚至更深。连续耕种几年的农田土壤会出现一些“生病”现象,如病虫害加重、土地硬化等,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因此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深耕。如图是农田深耕景观图。
分析深耕对农田土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土壤
3.【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土壤
4.【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高原山地气候;高寒草甸;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5.C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7.C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9.D
10.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1.A
1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5.A
16.C
17.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8.【答案】热带雨林;作用:为植被提供水分;养料;支撑作用;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答案】(1)特征:高温峰值出现早;高温均值高;日内气温变化小;日际气温变化大(或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随时间推移气温下降快)等。
原因:关中平原夏季白昼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快,高温峰值出现早、均值高;关中平原降水少,雨季较汉江谷地晚且短,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增温时间长、夜晚降温时间短,日内气温变化小;夏末(8月以来)昼夜长短差值逐渐缩小,且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快等。
(2)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生长范围缩小;其林线整体上移;在空间上分布分散化、破碎化等。
(3)高温频发易导致干旱,引发水源短缺,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危害;持续高温导致居民对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供电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和故障频发的现象;影响居民户外活动,引发中暑等疾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导致区域动植物难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答案】(1)在三种植被覆盖条件下,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森林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降低;森林、灌丛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波动较大,在一定深度(深度400—500 cm或500—600 cm)再次出现土壤有机碳集聚。
(2)受该地长时间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区存在强烈的冻融扰动,有机碳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受其根茎生长代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等。
(3)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较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扰动减弱,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等。
【知识点】认识土壤
21.【答案】(1)变化规律:固定沙地10cm深度土壤水分表现出与降雨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原因:4—6月降水少,气温回升,植被复苏,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的水分远高于降雨的补充,土壤水分下降;7—9月降雨增多,土壤水分得到补给,土壤水分含量在9月达到最高值;9月以后降雨减少,土壤水分输入量不足以满足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消耗,土壤水分含量下降。
(2)差异:固定沙地10 ~ 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 ~ 10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好于固定沙地。原因: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植物遮阴效果好,表层土壤蒸发减弱,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减弱风速,减小蒸发,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表层土壤持水能力高,深层土壤水分入渗量低;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深层土壤根系耗水量大,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3)因素:土壤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于固定沙地)。原因:降雨时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下渗到土壤深层的水分多;降雨后表层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并形成干沙层,切断了下层土壤水分蒸发的通道,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得以保持。
【知识点】认识土壤
【答案】22.C
23.D
24.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5.【答案】A,C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6.【答案】深耕破坏虫卵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影响,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土壤污染;草籽被翻到深层土壤中难以破土生长,减少杂草,从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秸秆被翻到深层土壤中加速分解,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疏松土层,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土地硬化,增强农作物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高中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一、判断题
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2.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  )
3.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二、填空题
4.读图,写出图示a到e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a   ;   ;b   ;   ;c   ;   ;d   ;   ;e   ;   。
三、单选题
银杏作为裸子植物,起源久远,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我国河南义马市在距今1.8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义马银杏”化石(图),它被证明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银杏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义马银杏”繁茂时,所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形式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当地生物量的多少、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黑龙江 西藏 内蒙古 河南
土壤有机质含量(%) 3.987 4.201 2.177 1.483
9.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气候湿润 B.光照充足 C.生物量多 D.冻土广布
10.为增加河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主要是(  )
A.退耕还林 B.休耕混播 C.增施化肥 D.秸秆还田
新绿柱属毛虫仙人掌是墨西哥北部一种可以移动生长的植物,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下图为该仙人掌生长地点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仙人掌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大风
12.该仙人掌生长区域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内陆 B.地势较高 C.暖流流经 D.高压控制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对植被的更新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伏牛山为秦岭东段支脉,植被种类多样。下图示意伏牛山地理位置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3.伏牛山(  )
A.海拔越低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越大,土壤有机碳含量越多
B.海拔高处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碳较丰富
C.海拔1600m附近,土壤有机碳输入量最大
D.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气温影响,与降水关系不大
14.伏牛山相同海拔处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南坡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水分 D.海陆位置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6.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7.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四、综合题
18.下图为某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植被类型,并说明板根的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秦岭区域高温天气频发,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温频发下,秦岭高山植被对气温敏感性增加,其中秦岭特有的巴山冷杉受其响应,在空间上和数量上变化明显。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个子区域夏季白天最高温逐日随时间变化分布。
(1)与汉江谷地相比,指出关中平原夏季白天高温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指出秦岭巴山冷杉变化明显的体现。
(3)简述高温频发对秦岭区域的不利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兴安岭位于亚欧大陆多年冻土区南缘,主要分布有大面积的落叶阔叶森林(白桦林)、灌丛和湿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冻土性质、冻融扰动、覆盖植被根茎的生长代谢以及伴生的微生物活动影响大,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复杂的波动。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三种植被不同采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1)概括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点。
(2)说明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大的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北方四大沙地之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镶嵌分布,流动和半固定沙地植被较少,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通常伴有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该区以低矮的沙生植被为主,油蒿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根系主要分布于0~100cm土层。
材料二:为研究三种固定程度沙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某团队以毛乌素沙地腹地为研究区(图甲),于2021年生长季(4—10月)对毛乌素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0~100cm深土壤水分进行了观测并得出记录数据(图丙)。结合研究区降水量逐月变化图(图乙),该研究发现不同固定程度沙地0~30cm深和3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1)指出固定沙地10cm深度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2)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植被覆盖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请指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3)除植被因素外,指出其他影响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并分析原因。
五、双选题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流域内盐碱地分布广泛,其上、中、下游均有盐渍区域分布,中游盐渍区为断裂沉降盆地,沉积了深厚的富含水溶性盐类的湖积物地层,其上发育土壤。当地遵循“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原则,采取排水灌溉、种植耐盐植物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下图示意黄河流域盐碱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2.黄河流域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  )
①黄河沿岸阶地及山前坡地 ②平原低洼地带及滨海平原
③黄河上游灌区及湖沼边缘 ④黄河源头的高山高原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黄河中游盐渍区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层可能是(  )
A.上下一致 B.土壤表层 C.土壤中部 D.土壤底层
24.在重度盐碱地种植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  )
A.植物蒸腾,增加降水 B.增加下渗,促进排盐
C.枯叶还田,提高肥力 D.抑制蒸发,吸收盐分
25.某个秋日晴天的下午,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茶园现场教学《土壤》 一课。同学们发现在多年未经翻松的区域,可以用手轻松抓取一大把土壤,并可以轻松地用手将土挖出一个大坑。接下来,同学们分别进行相关实验,下列照片及说明符合该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是(  )
A.50cm 长锄头轻松一锄到底
B.挖出的土块,形状完整且紧实
C.坑内注满的水,半小时消失
D.泥土浸湿,轻松搓出条状团状
六、图文材料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深耕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一般深度在20~30厘米,甚至更深。连续耕种几年的农田土壤会出现一些“生病”现象,如病虫害加重、土地硬化等,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因此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深耕。如图是农田深耕景观图。
分析深耕对农田土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土壤
3.【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土壤
4.【答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高原山地气候;高寒草甸;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5.C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7.C
8.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9.D
10.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1.A
12.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13.B
14.C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答案】15.A
16.C
17.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8.【答案】热带雨林;作用:为植被提供水分;养料;支撑作用;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答案】(1)特征:高温峰值出现早;高温均值高;日内气温变化小;日际气温变化大(或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随时间推移气温下降快)等。
原因:关中平原夏季白昼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升高快,高温峰值出现早、均值高;关中平原降水少,雨季较汉江谷地晚且短,夏季高温峰值出现早;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增温时间长、夜晚降温时间短,日内气温变化小;夏末(8月以来)昼夜长短差值逐渐缩小,且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快等。
(2)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生长范围缩小;其林线整体上移;在空间上分布分散化、破碎化等。
(3)高温频发易导致干旱,引发水源短缺,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危害;持续高温导致居民对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供电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和故障频发的现象;影响居民户外活动,引发中暑等疾病,降低居民生活质量;导致区域动植物难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答案】(1)在三种植被覆盖条件下,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森林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降低;森林、灌丛沼泽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波动较大,在一定深度(深度400—500 cm或500—600 cm)再次出现土壤有机碳集聚。
(2)受该地长时间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区存在强烈的冻融扰动,有机碳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受其根茎生长代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等。
(3)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较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扰动减弱,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等。
【知识点】认识土壤
21.【答案】(1)变化规律:固定沙地10cm深度土壤水分表现出与降雨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原因:4—6月降水少,气温回升,植被复苏,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的水分远高于降雨的补充,土壤水分下降;7—9月降雨增多,土壤水分得到补给,土壤水分含量在9月达到最高值;9月以后降雨减少,土壤水分输入量不足以满足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消耗,土壤水分含量下降。
(2)差异:固定沙地10 ~ 3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30 ~ 100cm深土壤水分状况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好于固定沙地。原因: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植物遮阴效果好,表层土壤蒸发减弱,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减弱风速,减小蒸发,表层土壤水分含量高;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表层土壤持水能力高,深层土壤水分入渗量低;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高,深层土壤根系耗水量大,深层土壤水分含量低。
(3)因素:土壤质地(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于固定沙地)。原因:降雨时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粒径大,下渗到土壤深层的水分多;降雨后表层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并形成干沙层,切断了下层土壤水分蒸发的通道,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得以保持。
【知识点】认识土壤
【答案】22.C
23.D
24.D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5.【答案】A,C
【知识点】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6.【答案】深耕破坏虫卵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影响,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土壤污染;草籽被翻到深层土壤中难以破土生长,减少杂草,从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减轻土壤污染;秸秆被翻到深层土壤中加速分解,增加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疏松土层,增加土壤通气性,防止土地硬化,增强农作物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知识点】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