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共2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共2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纪实性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纪实性作品
体裁特点
1、纪实性:作者实地采访,真实记录人物事迹、革命历程,无虚构内容。
2、新闻性:以记者视角打破信息封锁,及时向世界传递中国革命真实动态。
3、历史性:忠实记录特定历史阶段,是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
4、文学性:运用描写、叙事等手法刻画人物、讲述故事,增强感染力。
5、思想性:展现共产党人精神信仰,揭示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红色经典,其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
链接资料: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走近作者
(1)红色经典作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阅读红色经典,能帮助我们了解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有助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活动一:阅读指导
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红色经典作品?
(2)阅读红色经典,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红色经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精髓,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悉心领会。阅读红色经典时,要认真体会英雄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3)阅读红色经典,应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许多作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体现出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时代精神的准确洞察和深刻把握。阅读作品时,可以结合在历史课上了解到的有关土地革命斗争和长征的内容,丰富自己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深化对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理解。
(4)阅读红色经典,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汲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抒情意味。可以和同学组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作品精华、宣讲英雄故事、编演情景剧、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传达红色经典鼓舞人心的独特魅力。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6—10月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采访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整体了解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目 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 毛泽东
身份: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形象特点:
学识渊博:精通历史、哲学,与斯诺谈话时能从中国传统文化谈到马克思主义,对时局有深刻洞见(如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的关系)。
生活简朴:住在窑洞里,穿打补丁的衣服,饮食简单(“每天通常只吃小米饭和一点点蔬菜”)。
平易近人:与群众、战士平等交流,不摆架子,常和农民讨论土地问题。
坚定乐观:面对国民党 “围剿” 和艰苦环境,始终坚信革命会胜利,“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活动三:“红星”闪耀
2.周恩来
身份:中国工农红军重要领导人。
形象特点:
温和儒雅:初次见面时 “态度温和,眼睛明亮,笑容亲切”,与斯诺握手时 “手很有力”。
坚定果决:少年时就立志革命(12 岁因反抗封建家庭离家),组织南昌起义等行动时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妻子邓颖超也同他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3.朱德
身份:红军总司令。
形象特点:
朴实憨厚:被战士称为 “伙夫头”,常和士兵一起挑粮、种地,“穿得和士兵一样,没什么区别”。
军事才能卓越: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积累丰富作战经验,长征中多次指挥突围,沉稳可靠。
深受爱戴:士兵说 “朱总司令就像我们的父亲,他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
4.彭德怀
身份:红军高级将领。
形象特点:
率真爽朗:直言不讳批评国民党的腐败,“他们只知道剥削百姓,根本不管人民死活”。
爱兵如子:长征中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自己步行,“战士们冻饿时,他会把仅有的干粮分出去”。
反抗精神:少年时因打死地主家的恶狗被通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性格中带着强烈的叛逆与正义。
书中都写了哪些关于“红小鬼”的故事?
15岁少年参加红军,家人都称赞他。
山西学徒娃娃翻过城墙,参加红军。
15岁瘦少年参加红军,极具演说才能。
14岁上海学徒历经各种危险,到西北参军。
“花花公子”穿戴整洁。
胸怀理想
勤奋向上
积极乐观
热爱红军
对红军的忠贞不贰
坚定如一
聚焦“人物群像”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长征的起因
活动四:长征之路
长征面临的困难
长征的路程长,跨度大;
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
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党和军队内的错误与矛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湘江战役
★ 遵义会议
★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飞夺泸定桥
传承长征精神
阅读以下材料,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 材料一: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 材料二: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
★ 材料三: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团结互助
勇敢坚强
忠诚爱国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传承长征精神
请你结合名著和自身实际,谈谈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怀揣爱国之心,感受革命热情,激发学习斗志。
课堂小结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合照
1936在陕西保安拍摄毛泽东戴八角帽照片
拓展延伸
未名湖畔——斯诺之墓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埃德加·斯诺
1.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剧情很精彩,编剧在编辑各集简介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根据你对原著的阅读,对下面集数进行合理的排序。
①红军过草地,征途千辛万苦
②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坚定抗日
③红军剧社成立,革命思想大传播
④大渡河战役,战士以死相拼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
③④①②
课堂练习
2.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团结一心,同甘共苦,军民融洽,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