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任务式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任务式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新闻知识,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理解内容,准确把握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归纳主要事件及其所体现的品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以言见人”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堂导入】
在兰考县就有这么一棵树,“焦桐”。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焦裕禄的故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穆青,当代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冯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被调新华社工作。
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奖。
2.人民的好公仆
焦裕禄(1922.8.16~1964.5.14),山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观看视频,了解焦裕禄的生平)
3.消息与通讯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属于新闻体裁,一篇是新闻消息,一篇是新闻通讯。结合高一所学《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文章,总结新闻消息与新闻通讯的不同点。
新闻 题材 结构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内容 时效
消息 选材相对广泛 格式严谨 记叙为主 简洁明了 简要概括 时效性强
通讯 要求意义深刻 灵活多样 综合多样 生动形象 细致全面 时效性弱
4.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一种新闻体裁,所写人物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例如: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人物通讯的分类
传记式: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5.了解背景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里正遭遇严重的“三害”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民国31(1942)年:大旱,赤地千里,土地荒芜,作物枯败,兰封出外逃荒七万余人,河南三百万人在灾荒中丧命。旧时兰考,久无固地,洪水一来,县官就会拎着大印到处逃避,跑到哪里,哪里就是县衙。——《兰考县志》
在除“三害(风沙,内涝,盐碱)”的斗争中,焦裕禄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
他探索出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帮助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
1964年12月,为了了解河南受灾情况,新华社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严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
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穆青认为仍有重新采访和撰写的必要,他带着周原、冯健等人再次深入兰考的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收集了许多真实材料。经过七易其稿,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这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全中国!
6.文题解读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串全文的写作主旨
“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梳理典型事迹,概括人物品质
段落结构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引子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2.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小标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3.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任务二:赏析语言,学习“以言见人”的手法
1.通讯不仅以事见人,更以言见人。请找出文章各部分中焦裕禄的典型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三、达标拓展
任务三:谱写时代华章,深刻体悟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思考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时代,焦裕禄精神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四.对接高考素材积累: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片段一:《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好的故事,是连接未来的桥梁,传承使命于世代之间。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兰考人至今“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谷文昌怀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信仰,带领东山干部群众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东山百姓至今的传统。他们胸怀家国,以自己的行动,讲好了一个个忧国忧民的动人故事,其磅礴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作文片段二:《汲取故事力量,吾辈青年担当》
浩浩百年,光辉岁月,今日历史的隆隆回声仍回荡在耳边,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可以唤醒冻土下的种子,可以复苏枯死的树木,可以震撼一个沉睡的灵魂。
面对百年复兴大任,站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吾辈青年应先聆听、学习好的故事,汲取力量,进而成为传播故事、传递故事中的力量,化极微于无穷,书写时代华章。焦裕禄被称为“人民的公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忍住身体的病痛,带领人民开展治沙工作,甚至废寝忘食,奋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他还牵挂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好的故事是催人泪下的,也让我们在感动中读懂焦裕禄精神。纵使岁月逝去,但焦裕禄的精神依旧挺立着,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导学案答案
任务一:梳理典型事迹,概括人物品质
段落结构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引子 初到兰考就忙 于了解灾情 目标坚定, 不畏艰难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风雪天访寒问暖 关心群众 身先士卒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身患癌症,但不顾 个人安危坚持工作 无私奉献 亲民爱民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患癌住院但依 旧关心兰考人民 心系民生 勤政为民
他没有死, 他还活着 他的精神永远 鼓舞者兰考人民 肉体虽死, 精神永存
2.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小标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作用:(1)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这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2)运用小标题,能够标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使文章显得清晰明了,既避免了长篇文章给人的冗长感,又可让版面增加立体感。
联系: 这几个小标题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
3.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矛盾冲突体现在两个方面:
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
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作用:文章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表现了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任务二:赏析语言,学习“以言见人”的手法
1.通讯不仅以事见人,更以言见人。请找出文章各部分中焦裕禄的典型语言并分析其作用。
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 “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 “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斗志。
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体现了焦裕禄身先士卒、事必躬亲、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我是您的儿子。” “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体现了焦裕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宝贵品质,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情感,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④.“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表现了焦裕禄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⑤“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
体现了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心系民生的奉献精神。
2.文章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章采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如冒雨调研时,焦裕禄因考虑到群众的困难而拒绝当地派饭; 风雪中,伴随焦裕禄的思虑而亮了一夜的电灯;病床前,焦裕禄对同志的深情嘱托等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焦裕禄为压制肝痛而“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的细节。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②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
其他的人物:“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最后一节,老百姓的回忆、评价。
典型的环境: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白茫茫的盐碱地,兰考县严重的灾荒景截腰深的洪水和铺天盖地的风雪
③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言,却能从平淡中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丰满、细文腻,这离不开白描化的语言描写。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如: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三:谱写时代华章,深刻体悟焦裕禄精神
总结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精神内涵: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探求真里的求实作风,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现实价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