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时主题 第1课时 《碳单质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几个分组实验学习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中空间结构、木炭、活性炭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对C60、石墨烯等新物质的渗透学习,开拓视野,感受碳单质在未来社会的应用价值,培养化学服务 社会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2.课时评价任务 (1)学习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主要用途,并独立完成练习1(检测目标1) (2)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思想,并独立完成练习2(检测目标2) (3)学习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并独立完成练习3(检测目标3)
3.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从物质多样性的视角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在硬度、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穿插介绍活性炭的吸附性等相关内容,又从化学学科未来发展的视介绍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在超导、强度等方面的优异性能以及未来广泛的用途。
4.课时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难点是树立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观念,构建“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物构观。
5.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本课时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同时在第四单元净水处已学过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用途间的关系同学们还未建立,学习时还需加深这部分知识的认知,构建物化观,同时碳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尤其2022北京冬奥会上碳材料发挥出了强大的功能,应穿插于课中,加强爱国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6.课前准备 (1)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2)视频资料:北京冬奥会中保暖颁奖礼服介绍、一支铅笔点亮了整个微型城市、清华大学“神奇的碳”三个视频 (3)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 (4)分组实验6组 实验用品:玻璃片、小刀、玻璃刀、石墨棒、小灯泡导线、开关、注射器、棉花、小烧杯 药品:黄冰糖水、木炭、活性炭
7.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从身边实例出发,引出新课
教师活动1 讲解北京冬奥会中石墨烯所做贡献 播放视频,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碳材料家族——石墨烯在冬奥会上贡献。 问题:石墨烯是碳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碳材料家族中还有哪些也是质呢 金刚石、石墨和C60 【活动意图】通过冬奥会中石墨烯所做的巨大贡献,引入碳材料家族中另三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化学的热情。
环节二:探性质 知用途
教师活动2 展示钻石戒指实物 引导学生观察 指导操作,强调安全引导分析总结 展示一支铅笔,可以干些什么呢 以画画、写字…… 播放“一支铅笔点亮了整个微型城市”的短视频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石墨的物理性质。 指导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石墨的性质 指导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石墨的性质 学生活动2 学习任务1:观察钻石戒指实物,总结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小组代表回答: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的固体 实验1:分组实验,用小刀和玻璃刀切割相同的玻璃片 操作要求:每个小组派两位同学分别用小刀和玻璃刀切割相同的两片玻璃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回答:小刀在玻璃片上无划痕 玻璃刀在玻璃片上有划痕一一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切割 归纳总结: 观看“一支铅笔点亮了整个微型城市”的短视频,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其中的石墨具有导电性。 学习任务2:分组实验,探究石墨的物理性质 实验2: (1)观察石墨棒的颜色、光泽度和状态并记录; (2)小刀轻轻的刮下一些石墨,摸一摸并记录。 小组代表回答: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固体,质软,有金属光泽。 实验3: (1)将导线夹在石墨棒的两端(实验装置见图); (2)合上闸刀开关,观察灯泡亮度; 小组代表回答:小灯泡发亮,说明石墨有导电性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3:分组实验:探究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实验4: (1)取一支塞有棉花的注射器,拉出活塞,倒入20mL黄冰糖水,用干净烧杯接推出的糖水,观察所得糖水的颜色; (2)另取一支塞有棉花和木炭(或活性炭)的注射器,重复上述操作,观察颜色。 (3)对比两烧杯中糖水的颜色,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回答: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归纳小结:
独立完成点拨评价 【练习1】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打“ ” 【检测目标1】 ①炭黑可制成油墨() ②干电池里的电极是由石墨制成的() ③活性炭可在防毒面具中吸附毒气() ④制糖工业中用C 脱色制白糖() ⑤金刚石可用来切割大理石() ⑥用炭粉和铅可制成铅笔芯()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几个分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质疑结果、顿悟,将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实验自信,使其体验到学习能渗透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
环节三:探结构 明原因
教师活动3 提出问题,展示模型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投影结构图示 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独立完成 点拨评价 学生活动3 学习任务1:探究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 实验1: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模型,并动手推的有何不同。 小组代表回答:石墨的结构可以轻易调动,而金刚石的结构很稳固。 归纳总结: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碳原子排列方 式不同。 学习任务2:探究活性炭、木炭有吸附性的原因 投影展示:活性炭、木炭显微镜下结构 小组代表回答:活性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归纳总结: 【练习2】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检测目标2】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但原子排列不同 C.都是碳元素组成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动手、观察结构、联系实际,逐渐形成“结构 -性质 -用途”思维到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环节四:渗透前沿,开阔视野
教师活动4 老师讲解,随着科技进步,新型 碳材料也逐渐被发现,科学家正在通过新技术手段改变碳单质的结构,合成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碳单质,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独立完成点拨评价 学生活动4 学习任务1:碳元素另一种结构不同的单质——C60 多媒体展示:C60的结构,以及在超导、催化等方面的特性。 老师讲解:碳材料是唯一一种两次涉及诺贝尔奖的材料。除了C60外的物质——石墨烯,也称单层石墨片。 新闻报道:播放英国科学家用胶带“拈”出石墨烯,并由此获得诺贝奖。 多媒体展示:播放清华大学神奇的碳的视频,让学生认识石墨烯在强度、曲面屏,可穿戴设备,电池等方面的用途。 【练习3】中国年轻学者曹原,因对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述中不正确的是( ) 【检测目标3】 A.石墨烯完全燃烧的产物为 CO B.石墨烯属于单质 C.石墨烯具有导电性 D.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活动意图说明:知识拓展,揭示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渗透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环节五: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环节六:板书设计
环节七:作业与检测
1.【检测目标1】请将下面左列和右列的相关内容用短线连接起来。 金刚石硬度大 冰箱除味剂 石墨导电性能好 切割玻璃 活性炭有吸附性 干电池电极 2.【检测目标3】单层石墨成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B.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 C.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D.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3.【检测目标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碳单质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4.【检测目标1、2、3】体会内在联系,填写下表内容。 物质名称(1) 石墨 组成元素CC微观结构模型物质性质颜色无色黑色硬度(2) 小导电性不导电(3) 用途制作钻石、切割玻璃等(4) (写出一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