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新课导入: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他是谁?学习提示: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评论说,他们其实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而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阅读时,要透过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有人认为,在作者笔下,玛丝洛娃这个人物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不妨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828年,生于俄国贵族家庭。1847年(20岁)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24-27岁)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27-28岁)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作者简介他的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的世界观已经发生变化,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故事梗概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前情回顾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怒。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清段落,按照小说几大情节划分结构层次,并用四字词句式复述故事。开端(01-21段):隔栏相见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长登问旧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卢布插曲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结束会面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2、根据文章内容绘制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的过程隔栏相见祈求宽恕(忐忑激动)追问旧事、羞愧悔恨长凳问旧卢布插曲动摇犹豫、意外吃惊决心救赎、同情自省结束会面3、根据文章内容绘制玛丝洛娃心理变化的过程隔栏相见祈求宽恕(忐忑激动)追问旧事、羞愧悔恨长凳问旧卢布插曲动摇犹豫、意外吃惊决心救赎、同情自省结束会面意外震惊愤怒悲伤心凉意冷讨好利用合作讨论,思考“复活”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复活”一词是针对“已死之人”所用1、玛丝洛娃2、聂赫留朵夫一、复活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是什么样的人?(根据文本内容思考)阅读课本中的选段,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玛丝洛娃人物特征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1、神态描写:“笑”神态描写:“笑”(细节) 原文 鉴赏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②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③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嫌恶”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对他的鄙夷2、神态描写:“眼神”神态描写:“眼神”(细节) 原文 鉴赏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③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⑩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而“眼神”则代表了心理世界中的玛丝洛娃。前者与玛丝洛娃这十年来的人生遭际有关,后者则代表了玛丝洛娃内心深处对于命运强烈的不满与反抗,情感的创伤始终没有愈合。在节选文本中,对“眼神”的描写早于“笑”的描述,这说明: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时候,“笑”是玛丝洛娃对自己的控制,而“眼神”中的冰冷、审视、仇恨才是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玛丝洛娃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玛丝洛娃形象小结:3、语言描写原文 鉴赏“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第54段)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第69段)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个卢布。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第78段)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4、动作描写段64: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段64: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答: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①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为了区区十个卢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的情形;②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可想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③这哪里还有她原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5、心理描写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第44段)赏读:被社会欺骗、欺辱、迫害过的玛丝洛娃不相信眼前的赫聂留朵夫——“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即使她爱过他,但残酷的生活早已使玛丝洛娃不再如初,对现在的她来说,周围的男人都是想要玩弄女人,而她作为一个妓女,也只有一个目的——“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玛丝洛娃人物形象总结玛丝洛娃是一个被抛弃、被侮辱、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经历伤害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走向堕落的她唯利是图,善于献媚讨好,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玛丝洛娃是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二、复活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是什么样的人?(根据文本内容思考)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隔栏相见确认身份“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4、5)“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17、19)他和玛斯洛娃多年未见,已经有了陌生感,用“您”是表示尊敬;同时用比平时略低的声音以尊敬的口吻和对方说话,也流露出了他的心虚和愧疚。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长凳交谈回忆往事“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心情平复后,愧疚感再度占据内心,改称“您”是觉得自己没资格用更随意的“你”和对方谈话;“停住”“哽住”两处细节则说明聂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想要赎罪却不知该如何行动,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卢布插曲索要钱财他的心灵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最后直呼“卡秋莎”,又将称谓改为“你”,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下定决心要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决意要拯救玛丝洛娃“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有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手,“我还要来的。”(72)决定义无反顾地拯救玛丝洛娃后,再次改称她为“您”,表明他要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他与玛丝洛娃之间的关系,伸手表示想要真诚地帮助她。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从而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第一问:“您”和“你”的人称变化,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①面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如果用“你”会显得更加亲密;②但是想到自己残忍地抛弃了她,如今已形同陌路,且她已身陷牢狱,他的内心充满愧疚,用“您”更正式,更体现尊重之意。第二问: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展现了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从而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第一问:“您”和“你”的人称变化,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①面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如果用“你”会显得更加亲密;②但是想到自己残忍地抛弃了她,如今已形同陌路,且她已身陷牢狱,他的内心充满愧疚,用“您”更正式,更体现尊重之意。第二问: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展现了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贵族形象。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答: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分析题目内涵,体会小说主旨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2.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杜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文章主旨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