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 能【章末复习】(课件)(73页PPT)人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内 能【章末复习】(课件)(73页PPT)人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资源简介

一、知识框架梳理
分子动能
分子由于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分子平均动能越大。例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大,低温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小,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二者温度相等,分子平均动能达到相同水平。
公式:单个分子动能\(E_{k}=\frac{1}{2}mv^{2}\),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overline{E_{k}}\)与温度\(T\)成正比,即\(\overline{E_{k}}=\frac{3}{2}kT\)(\(k\)为玻尔兹曼常量)。
分子势能
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而具有的势能。分子间距离\(r\)变化时,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随之改变。当\(r = r_{0}\)(\(r_{0}\)约为\(10^{-10}m\))时,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当\(r\gt r_{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势能随\(r\)增大而增大;当\(r\lt r_{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势能随\(r\)减小而增大。比如压缩气体时,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外力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
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内能是状态量,与物体的温度、体积、物质的量等因素有关。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分子势能为零,其内能只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单位:焦耳(\(J\))。
改变内能的方式
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例如,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物体内能,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为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内能的转移。
二、重难点解析
重点
理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与温度、分子势能的关系,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微观分子层面的能量总和,机械能是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二者本质不同。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机械能为零,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其具有内能。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本质区别和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有本质不同。
难点
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规律的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情况较为复杂,导致分子势能的变化也较难理解。可结合图像(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像、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像)来辅助理解,当分子间距离在\(r_{0}\)附近变化时,重点关注分子力做功情况,进而判断分子势能的增减。
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Delta U = W + Q\)(\(\Delta U\)为内能变化量,\(W\)为做功,\(Q\)为热传递)分析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准确判断\(W\)、\(Q\)的正负号是难点。例如,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反之则取负值。同时要综合考虑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共同影响。
三、典型例题讲解
关于内能概念的理解
例 1: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吸收热量,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 温度为\(0^{\circ}C\)的物体没有内能
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内能一定增加,A 选项正确;物体吸收热量的同时,如果对外做功,内能不一定增加,B 选项错误;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circ}C\)的物体也有内能,C 选项错误;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D 选项错误。答案为 A。
改变内能方式的判断
例 2: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冬天用热水袋暖手
B. 汽油机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内能增大
C. 向饮料中加冰块,饮料温度降低
D. 夏天在阳光照射下,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解析:A 选项中用热水袋暖手,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加;B 选项中汽油机压缩冲程,活塞对气缸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C 选项向饮料中加冰块,饮料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改变饮料内能;D 选项夏天阳光照射下柏油路面温度升高,是通过热辐射(热传递的一种)使路面内能增加。答案为 B。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例 3:一定质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500J\)的热量,同时对外做了\(300J\)的功,则该气体的内能( )
A. 增加了\(800J\)
B. 增加了\(200J\)
C. 减少了\(200J\)
D. 减少了\(800J\)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Delta U = W + Q\),已知\(Q = 500J\)(吸收热量为正),\(W=-300J\)(对外做功为负),则\(\Delta U=-300J + 500J = 200J\),内能增加了\(200J\)。答案为 B。
四、复习方法建议
构建知识网络:以内能为核心,将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本章内容,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合生活实例:多联系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如冬天取暖、热机工作等,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强化习题训练:针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做练习题,特别是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的题目,通过练习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及时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对于自己理解不透彻或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及时查阅教材、笔记或请教老师同学,进行强化复习,确保对本章知识的全面掌握。
2024人教版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章末复习
第十三章 内 能
a
i
T
u
j
m
i
a
N
g
分子动
理论
比热容
热传递
做 功
内容结构
第十三章 内能
内 能
解释现象
计算热量
应用
建立概念
改变方式
改变方式
建立概念
分子动理论
物质的构成
分子间的
作用力
分子热
运动
①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②人们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的现象,叫扩散.
②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这种
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1. 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分子的体积非常小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用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原子。
3. 分子数量巨大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1cm.
4.分子间有空隙
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1. 扩散
(1)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分子间存在间隙。
(2)气体的扩散
①演示实验: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②生活中气体扩散的现象:闻到的各种气味,如香水味、桂花香、菜味、烟味等。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3)液体的扩散
①实验: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
②生活中液体扩散的现象: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红墨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清水逐渐变成红色;酱油与醋混合为调料;被污水污染的河流……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②生活中固体扩散的现象:
堆放煤炭的墙角,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会变黑,表明煤炭分子发生了扩散。
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该过程原子发生了扩散.
(4)固体的扩散
①实验:把铅板和金板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铅板里会渗入一些金,金板里面会渗入一些铅,互相渗入1mm。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2. 分子热运动
①实验:在两个烧杯内盛有质量相等的热水、冷水,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热水先变红。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②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热水
冷水
1.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距离有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弹簧连着的小球类比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
②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③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知识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2.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①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两块铅会结合起来,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②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则示数将变大。
③用力压缩活塞内的水时,活塞内的水会产生“抵抗”。
知识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3.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固态
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很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
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气态
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
知识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①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J).
②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
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③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温度、质量、状态.
内 能
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热传递
实质:内能的转移.
内能改变的量度:热量.
做 功
实质:内能与其它能的转化.
内能改变的量度:功的多少.
改变内能的
两种方法
内 能
知识结构
第2节 内能
1. 内能
(1)分子动能
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分子在做热运动,所以也具有动能。
(2)分子势能
①被压缩的弹簧各部分互相排斥,被拉伸的弹簧各部分互相吸引;所以具有弹性势能。
②分子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所以分子间
具有势能,叫作分子势能。
知识点一、内能
(3)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
第2节 内能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1)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对一杯水加热时,水的温度越高,水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反之,温度越低, 内能越小.
(2)内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温度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大,水分子数目越多,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也会越大,即水的内能也越大。
(3)内能大小与状态(体积)的关系
0℃的冰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水的内能变大。可见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状态(体积)有关.
总结: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都有关.
第2节 内能
知识点一、内能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内能
机械能
概念
影响
因素
研究
对象
存在
条件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
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体所具有的动能
和势能的总和
物体的温度、体积、
质量、状态等
物体的质量、速度、
高度、形变程度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
发生弹性形变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第2节 内能
知识点一、内能
知识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焦。
(2)发生热传递的实例:烧水烧饭、晒太阳、热水袋取暖等.
(3)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4)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第2节 内能
2.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实验
①在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会燃烧起来。是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可见,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②给内盛少量水的烧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成了可以看到的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见,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2)结论: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第2节 内能
知识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3)生活及自然界中利用做功改变内能的现象
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膨胀做功等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例如:
①冬天人们搓手感到暖和;
②从滑梯下滑时屁股有点发烫;
③锯条锯木头,锯条发烫 ;擦划火柴,火柴头着火;
④汽车急刹车时,轮胎克服地面间的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轮胎表面被烧焦。
⑤流星穿越大气层时,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太高,达到流星燃点,流星燃烧。
第2节 内能
知识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第2节 内能
动画讲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温 度
热 量
内 能
定义
表达
单位

宏观上:表示物体
的冷热程度
微观上:反映分子
热运动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只能说“是多少”
或“达到多少”
只能说“放出”
或“吸收”
只能说“有”
内能总不为0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
知识点三、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区别
第2节 内能
①物质的吸热能力: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有关。
②物理意义:用来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
③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④公式: C=????????Δ????
⑤单位:J/(kg·℃)
⑥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
比热容
热量的
计算
①影响吸放热的因素:物质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
②吸热公式:Q吸=cm (t-t0) =cmΔt
③放热公式:Q放=cm (t0-t) =cmΔt
比热容
知识结构
第3节 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知识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猜想与假设】
物质吸收的热量可能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设计实验】
(1)该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探究。
①控制变量法:
探究物质吸收的热量可能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时,控制两个量不变,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量。
②转换法:因为热量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我们可以用加热时间来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
第3节 比热容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取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各200g.
(2)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器材。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下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3)接通电源,同时对烧杯中的水和食用油加热3~5min(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停止加热,同时读出两只温度计的示数,记下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5)算出加热过程中水和食用油的温度各升高多少℃.
知识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第3节 比热容
(6)处理实验数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液体
质量m/g
初温t0/℃
末温
t1/℃
(t1-t0)
/℃
吸收的热量
(加热时间)

200
20
42
22
相等
食用油
200
20
55
35
相等
【分析与论证】
(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多。
(2)实验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知识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第3节 比热容
【交流与讨论】
(1)测量物质的选取:应选取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
(2)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为了让两种物质在相同加热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3)该实验用装置常见的有两种,甲装置中散热集中,可以控制水与煤油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基本相等。
甲 乙
知识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回顾——《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第3节 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1. 比热容
(1)物理意义:用来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定义式:比热容=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 C=????????Δ????
(4)公式中各物理量及其单位:
Q 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
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
Δt 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符号: J/(kg·℃)
?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5)实验证明: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也等于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6)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①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变的,与质量、变化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②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越大,越不容易升温,也不容易降温。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2. 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沿海地区比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小
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因此白天海水温度低,沙子温度高。
晚上没有光照时,海水和沙子放出相同热量时,海水降低的温度比沙子的小。所以海水温度高,沙子温度低。
(2)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原因
砂石的比热容比较小,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比其他物质的要大。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3)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中的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吸收热量多,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4)海风的形成
因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大,白天,太阳照射下海岸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海岸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微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而夜晚,海岸和海水放出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得少,海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风就从陆地吹向海上,形成陆风。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3.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①散热;②制冷;③调节气温。
发动机利用水的
循环吸热来散热
修建人工湖,利用水的
吸热本领强来调节气温
暖气片用水的
循环放热取暖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4. 扩展性实验—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不同物质吸热的差异还可以用图所示的实验很快比较出来。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色拉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要与试管内的水或色拉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
在计算机上打开与此仪器配套的专用软件,点击“开始记录”,同时打开红外加热器开关,对盛有水和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在计算机上可以得到相应的实验图线。
知识点二、比热容
第3节 比热容
知识点三、热量的计算
1. 热量的计算
根据比热容公式C=????????Δ????
(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为:Q吸=cm (t-t0) =cmΔt
(2)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为:Q放=cm (t0-t) =cmΔt
t0 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 表示物体的末温度。
(3) 各物理量单位的选择
m 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kg
△t表示改变的温度,单位:℃
C 表示物质比热容,单位: J/(kg·℃)
Q 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J
?
2. 热平衡
(1)概念: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放出的热量没有损失,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
(2)热平衡方程:Q吸 = Q放
第3节 比热容
知识点三、热量的计算
考点1 比热容及其应用
1. [2024·广西]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水能长时间
供暖,主要原因是水的( )
C
A. 密度大 B. 密度小
C. 比热容大 D. 比热容小
【点拨】 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
降低相同的温度,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水能长时间供暖,
就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故选C。
返回
2. 家用小型风力发电机独特的尾翼结构,
能使其旋翼自动迎风,如图甲所示。海边,仅在海陆风因素
的影响下,图乙、丙所示的情形通常分别发生在( )
A
A. 白天、夜晚 B. 夜晚、白天
C. 白天、白天 D. 夜晚、夜晚
返回
3. [2025·北京西城区期末,多选]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
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
A. 沙子的比热容大于铅的比热容
B. 铁块和铅块升高相同的温度,
铅块吸收的热量多
C. 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吸收相
同的热量,沙子的末温高
D. 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
同的温度,沙子比铁放出的热量多
【点拨】 由图可知,100?g 的沙子、水、
铅、铁吸收1?000?J 的热量,温度变化
量Δ????水<Δ????沙子<Δ????铁<Δ????铅 ,根据
????=????????Δ????可知,????水>????沙子>????铁>????铅 ,
A正确;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比热
?
容、质量、温度的变化量都有关系,不知道质量关系,不能
判断物体吸收的热量多少,B错误;不知道物质的初温关系,
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不能判断末温高低,C错误;因为
????沙子>????铁 ,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
相同的温度,沙子比铁放出的热量多,D
正确。
?
返回
4.[2024·安徽]一保温杯中装有质量为200?g,温度为25?℃
的水。将一个质量为100?g,温度为100?℃ 的金属块放入杯中,
一段时间后杯内水和金属块的温度稳定在30?℃ ,假设金属块
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已知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
( kg?℃),则该金属块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J/(kg?℃) 。
?
0.6×103
?
【点拨】由题意知,水吸收的热量
????吸=????水????水(?????????0)=4.2×103?J/(
kg?℃)×200×10?3?kg×(30?℃?25?℃)=4.2×103?J 。因
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金属块放出的热量为
4.2×103?J ,则金属块的比热容
????金属=????放????金属Δ????金属=4.2×103?J100×10?3?kg×(100?℃?30?℃)=0.6×103?J

( kg?℃) 。
?
返回
考点2 分子动理论
5. [2025·大同期末]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中,词人能闻到农田里稻花飘香,可
以用下列哪个选项解释( )
C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
【点拨】词人能闻到农田里稻花飘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
意。故选C。
?
返回
6.[2024·成都]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
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牵梦萦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
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
人闻到花香属于______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
的物理知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扩散
温度
【点拨】 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
于扩散现象。“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因此可以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返回
考点3 内能及其改变
7. [2024·广东]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
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在升温的过程中( )
A
A. 吸热,内能增加 B. 吸热,内能减少
C. 放热,内能增加 D. 放热,内能减少
【点拨】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点灯
后,水在升温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
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故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返回
8. 古代人们常钻木取火,下列情况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不同
的是( )
C
A. 图甲:冬天搓手取暖
B. 图乙:小朋友滑滑梯臀部发热
C. 图丙:热鸡蛋放在冷水中冷却
D. 图丁: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
返回
9. 浓浓的孝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阳节前夕,某
学校倡议同学们为妈妈洗脚。孩子用热水在给妈妈洗脚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泡在热水中的脚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 洗脚过程中水的温度降低,其内能不变
C. 热水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含有的热量也减小
D. 泡在热水中的脚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内能的
【点拨】 泡在热水中的脚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
递的方式增大内能的,故D正确。故选D。
返回
10. 艾灸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利用艾条燃
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能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物
体从外界吸热时,自身的内能______增大,温度________升
高。(均填“一定”或“不一定”)
一定
不一定
返回
考点4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11.[2024·齐齐哈尔]小姜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比较
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
及______(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秒表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
通过比较__________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加热时间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
倒入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
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
质量
升高的温度
(4)如图2所示,小姜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按照图
中___(填“????”“????”或“???? ”)方法读数是正确的;实验中某时刻
温度计示数如图3所示为____℃ 。
?
????
?
66
(5)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
(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
10
水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
70
煤油温度/℃
10
18
26
34
42
……
90
0
1
2
3
4
……
10
30
34
38
42
46
……
70
10
18
26
34
42
……
90

返回
主题 舌尖上的物理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味觉记忆。而
在这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物理原理,尤其
是与“内能”息息相关。
1. 糖炒栗子是秋冬的传统美食。翻炒栗子时,为了让栗子快
速、均匀受热,常常将石英砂与栗子混合在一起翻炒,这是
因为石英砂的( )
A
A. 比热容小 B. 密度大
C. 热值大 D. 熔点高
【点拨】 石英砂的比热容小,相同质量的石英砂同其他物质
相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其升温高,因此将石英砂与栗子
混合在一起翻炒,可以让栗子快速、均匀受热。故选A。
返回
2. [2024·绵阳]泡菜是四川传统特色菜肴,制作时将洗净
的蔬菜放入坛中,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密闭、静置一段时
间后,蔬菜内部也有了咸味,这说明( )
D
A.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点拨】 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密闭、静置一段时间后,蔬
菜内部也有了咸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D正确。故选D。
返回
3.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小
明自己动手制作且蒸熟的莜面栲栳栳如图所示,口感筋道,
香味四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第3题)
A. 蒸锅内水沸腾时,温度和内能都不变
B. 香味四溢是一种扩散现象
C. 莜面栲栳栳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 蒸熟莜面栲栳栳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
其内能
(第3题)
【点拨】 蒸锅内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
变,内能增加,故A错误;香味四溢,这是扩
散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B正确;莜面栲栳栳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
引力,故C错误;蒸熟莜面栲栳栳,栲栳栳吸收热量,主要
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其内能,故D错误。故选B。
返回
4. 如图所示,瓦罐汤是民间传统的煨汤(把食材放在瓦罐中,
加较多的水,用文火慢煮,食材煮烂时再放进盐)方法,是
赣菜的代表。用瓦罐煨汤时,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C
(第4题)
A. 未加热前,食材的内能不为零
B. 将装好食材的瓦罐煨热,汤的内能增大
C. 刚煨好的热汤烫嘴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D. 热汤香气更浓,是因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第4题)
【点拨】 未加热前,食材的内能不为零,故A正
确,不符合题意;将装好食材的瓦罐煨热,汤的
内能增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刚煨好的热
汤烫嘴是因为它的温度高,不能说含有的热量多,
故C错误,符合题意;热汤香气更浓,是因为扩散现象与温
度有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返回
5.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如图所示包饺
子时,用力捏过的饺子皮会黏在一起,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下饺子前,
锅里有初温为20?℃,质量为2?kg 的水,
?
引力
50
若这些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5?J ,则在标准大气压下,这
些热量能使水温度升高____℃。[????水=4.2×103?J/(kg?℃)]
?
【点拨】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包饺子时,用力捏过的饺子皮会黏在一起,这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根据????吸=????水????Δ???? 得,
?
水升高的温度
Δ????=????吸????水????=4.2×105?J4.2×103?J/(kg?℃)×2?kg=50?℃ 。
?
返回
6.如图所示的是昆明最具特色的四大美食之
一——铁板牛肉,主要食材有牛肉丝、番茄丝、
青椒丝等,配料是洋葱丝、姜丝、辣椒粉等,
通过铁板烧制的做法而成。一质量是3?kg、初温为590?℃ 的
铁块,当温度降到30?℃时放出了7.56×105?J 的热量。
?
(1)求铁的比热容。
【解】由????放=????????(????0?????) 得,铁的比热容
????=????放????(????0?????)=7.56×105?J3?kg×(590?℃?30?℃)=0.45×103?J/(kg?℃) 。
?
(2)某次烹饪时将2?kg的铁板加热到130?℃ ,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
度降到7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求铁板
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
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放铁板=????????铁Δ????铁=0.45×103?J/(kg?℃)×2?kg×(130?℃?70?℃)=5.4×104?J 。
?
(3)在(2)中放出的热量有30% 被牛肉外的其他食材吸收
了,求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
?
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
????吸=(1?30%)????放铁板=70%×5.4×104?J=3.78×104?J 。
?
返回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