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本文用几个特定镜头展现重大历史时刻的写作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文中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国家尊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这篇报道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动的现场感的特点。
2、反复品味作品中富有意味的细节,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含蓄表达背后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知识储备
1、时代背景 :
①百年屈辱史:
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②香港回归倒计时: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2、创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本文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不列颠尼亚”号
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轮,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4、文体解读:新闻
①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写法上主要使用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②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的种类比较多,按所报道的内容来划分,有6种:
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作用:新闻特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事件的精彩瞬间或关键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境,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
③ 特点: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新:内容新鲜,有价值。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
④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⑤ 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可以单行标题,也可以多行标题。
(2)导语: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简要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事实。
(4)背景: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环境与原因等的说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5、新闻作用类题目答题格式:
新闻标题作用:
内容上,概括新闻的主要事件;
主旨上,表达对新闻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
效果上,运用某种手法,具有某种效果,激发读者兴趣。
新闻导语作用:
内容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结果;
主旨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构上,引出下文;
效果上,给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或渲染了……氛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背景作用:
补充新闻内容,交代……具体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发生的原因、发展的来龙去脉。
丰富文章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方面的内容,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品质。
突出新闻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使新闻更有可读性与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
历史背景:今昔对比,揭示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文化感、纵深感。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章线索脉络)
1、本篇新闻报道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极其巧妙,请加以理解。
文章题目叫“别了,不列颠尼亚”,这里使用了倒装的手法,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表达了自豪之情。
其次,还用了借代的手法,这样一艘极具代表性的游轮告别,告别的就不仅仅是邮轮,更是150余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文章在标题上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最后在标题中一语双关,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渐渐失在茫茫的海面上;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雪。
2、请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 1 段):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治结束
主体:(2—10段):具体叙述 ,英国离港过程
背景:港督府变迁(在第4段插叙)、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第7段)、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第8段)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3、这则新闻以时间顺序来写,这些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不断出现的时间是否会让文章类同于流水账风格?
原因:
①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
②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③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不会:
这些看似流水账式的记录,实质上是在不断渲染作者自己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时间的不断流逝,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秘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这些以时间为主角的描写犹如体育比赛的倒计时,使人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4、阅读下面一则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思考本文选取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 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本文选取的角度:
①观察视角独特
作者没有局限于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视角,如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②选材角度新颖
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却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独出心裁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实施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今昔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任务一: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1、请阅读第1段导语部分,思考本文的导语有什么作用?
2、请研读文本思考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如果你是现场记者,镜头应该聚焦哪些时刻?
3、文中写到三次降旗一次升旗,有何用意?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4、本文在记述香港回归这一重要时刻的同时还融入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请再次阅读文章,仿照示例,找出和新闻事实对应的历史材料,完成特写镜头的切换。
新闻事实(现场镜头) 历史背景材料(历史镜头)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5.本文的现实场景和背景历史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的?文中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
任务二:深入文本,探究细节
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第2段)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第6段)
1. 从开始的“蒙蒙细雨”到“雨越下越大”,文中提到了几处“雨”,这几处环境描写背后有什么深意?
2.文章在这里聚焦港督府的描述,有什么效果?
3.本文通过不少细节描写表达了对于香港回归的自豪之情,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4.第三次降旗,易帜交接,作者特意点出“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样的效果?
5.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详细地记录了香港被割让和回归的日期和时间,有何用意?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6.“零度写作”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这也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人不可以带有个人情感。《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之情的呢?
四、课后探究(高考链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短新闻。近几年,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压缩新闻语段题逐渐成为高考的高频考点。2019年和2020年高考全国卷I、全国卷Ⅱ、全国卷I的第21题,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山东卷的第22题,均以“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的要求考查了压缩新闻语段,分值稳定在5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参考答案
任务一: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1、①开门见山揭示新闻的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②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③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
2、第一场景(2-4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5-7段)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8-9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第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4、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后升起英国国旗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5.如何有机融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统治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
如此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作用:
①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对现实场景起到补充作用。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它们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文章内容。
③形成今昔对比,抒发情感。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以及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任务二:深入文本,探究细节
1.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第2段)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第6段)
深意:
①点名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从“蒙蒙细雨”到“雨越下越大”,雨水烘托气氛,衬托出英国人内心的伤感和愁绪,对于中国人来说却如同甘霖,对香港回归充满自豪。
②也暗示着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的明天。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第3段)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 ,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4段)
2.①这段文字补充说明了在港督府举行降旗仪式的原因,用末任与前任离岗仪式的不同进行对比,揭示了这次港督离任降旗与传统降旗的本质区别,强调本次降旗不再是以往的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
②介绍港督府的历史表面说白色建筑已成为陈迹实际上是告诉人们,香港已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都是现实与过去的对比,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3段)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第5段)
3.第3段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第5段“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日落”表面上是写实指傍晚,实则象征了“日不落帝国”在香港的统治结束了,抒发了作者振奋的心情。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中环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第9段)
4.原文的“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与前文的“最后一分钟”相呼应,表明香港被殖民的屈辱史在这一刻结束了,她即将迎来新生。旧的历史已经翻篇,新的未来就在眼前。也就与后文的“冉冉”相照应,此刻冉冉升起的不仅仅是五星红旗,还有紫荆花旗帜,香港将迎来美好的前程。
这一场景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既让我们仿佛看见了第三次降旗的过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恢复主权的自豪胜利之情。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5.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管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作者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管治香港的时间,表现了心中丰富的情感,饱含了中国人民内心对香港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终于回归祖国的欣喜之情。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英国远征军远渡重洋,凭借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对香港的管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对香港的管治结束,点明主旨。一“来”一“去”,表明侵略者的梦想归零,中华民族终于再度进入了新时代。当年英国殖民者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
6.①细节描写。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描写,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都不会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这一描写中隐含有作者内心的自豪与激动之情。
②环境描写。如:“在蒙蒙细雨中”烘托了气氛,暗示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内心的伤感。“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表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驶离香港的场景,暗示着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将回归祖国,其中怎会没有激动之情呢。
③对比手法。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采用对比,一抑一扬,将中华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暗含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
四、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发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