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三单元·第12课答谢中书书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准确翻译全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2、分析文章写景的顺序和角度,探究作者如何勾勒山水之美。3、感受文中山水景色的清丽秀美与生机活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与自得之情。4、了解魏晋南北朝山水小品文的特点,体会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核心素养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甚至在我们身边,湖光山色,杨柳依依,夕阳西沉,沐风习习,也能让人会心一笑。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是美好,是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情境导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遇到国事每每往山中请教,因此有“山中宰相”之誉。作者简介自我研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背景简介自我研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例如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嵇康写给友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文体简介自我研学初读感知将( ) 歇( )欲颓( ) 与( )其奇者jiānɡxiētuíyù播放朗诵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初读感知 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句读。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朗读检测夯实基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自由诵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积累下面词语,理解文句。初读感知四时:四季。 俱:都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成果展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季。消散。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探究任务:再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①文章很短小,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创作的呢?②勾画出作者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美”在何处?③作者借这些美景,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④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些感慨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合作探究探究过程:1.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思考探究任务。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并记录交流要点。3.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交流成果。疏通文意成果展示1.文章很短小,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创作的呢?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喜爱美景,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接下来具体描写山川之美,由山及水,再写到五彩石壁、青葱翠林,晨昏景象;最后以慨叹结尾,慨叹景色之美,慨叹欣赏者之难得。全文层次清晰,内容紧凑,自成一体。疏通文意成果展示2.勾画出作者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美”在何处?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吟咏书信识仙都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秀美的山川景色?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总四时之景,朝夕之景赞美感慨,沉醉得意疏通文意成果展示3.作者借这些美景,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的志趣。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些感慨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教学过程【文本探究】情感渗透:从景物描摹到情志升华文章结尾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景物描写升华为对自然情怀的哲思,使“借景抒情”的主题得以深化教学过程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作者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比,既表达对谢灵运欣赏山水之“奇”的认同,又以“独我能懂”的自信,将对景物的描写转化为对自身审美情趣的肯定。这种“知音难觅”的感慨,实则是借山水之景抒发自己超脱世俗、孤高自赏的情怀。“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知音之叹教学过程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泉的高洁志趣。主题思想探究写法全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边读边思考: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写作手法精妙绝伦,说说本文的写法有何特点?1.描写景物,抓住特点。抓住了景物最突出的特点,展现了山川名胜生机与活力;2.调动感官,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展现景物的色彩和动态;3.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视角变换,层级分明。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堂课,我们了解了陶弘景乐于欣赏山水的高雅情趣,也学习了他善抓山水特点,调动多样感官,变化多个视角的写景手法,还体会到他那种与前人比肩,欣赏山水的自得心态。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善于观赏,善于表达,通过描写身边的景色,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思,请同学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一次旅行或一处风景。要写出层次,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视角,抓住事物的特点。布置作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