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 2026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复平面内,复数 = i( 2 + i)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2.已知集合 = 1,3,5,7 , = 2 < < 6 ,则 ∩ =( )A. 3,5 B. 3,4,5 C. 2,3,5,6 D. 3.已知向量 = ( , 2), = ( 3,6),若 // ,则 =( )A. 4 B. 4 C. 1 D. 14.圆 : ( 3)2 + 2 = 4 与圆 : 2 + 21 2 = 1 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 B.外切 C.相交 D.内切5.已知函数 ( + 1)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且 ( )在区间[1, + ∞)上单调递增,则 ( 1), (1), (2)的大小关系是( )A. ( 1) < (1) < (2) B. (1) < (2) < ( 1)C. (1) < ( 1) < (2) D. (2) < (1) < ( 1)6.已知函数 ( ) = sin2 + cos2 ,则函数 ( )( )A.最小正周期为 2π B.是奇函数 C. π 3π在区间 2 , 4 上单调递增 D.一条对称轴是 =π87.已知正三棱锥 ,平面 分别与 , , , 交于 , , , ,其中 , 分别是 , 的中点.如果直线 //平面 ,那么四边形 是( )A.梯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8 2.已知双曲线 : 2 4 = 1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点 , ,点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异于点 .若直线 的斜1率的取值范围是 2 , 1 ,则直线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A. [4,8] B. (2,4] ∪ [8, + ∞) C. (4,8) D. (0,4] ∪ [8, + ∞)二、多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9.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2 = 2, 4 + 6 = 8,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2 6 B. 2 = 5 C. 取得最小值时 = 3 D.数列 2 是等比数列10.一个口袋中有大小相同的 2 个白球和 4 个黑球,从中随机取出 3 个球,记取出的黑球个数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第 1页,共 9页2 1 3A. C C C的可能取值为 0,1,2,3 B. ( ≥ 2) = 4 2 + 4C3 36 C6C. ( ) = 2 D. (2 1) = 411.已知函数 ( ) = 2 2 3 e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函数 ( )有 2 个极值点B.函数 ( )无最小值C. 3 3 3若函数 ( )在 2 , 上是减函数,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2 , 4D.函数 = 3 ( ) 2 + 2 ( ) 1 有 5 个零点三、填空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12.( )5的展开式中 3 2的系数是 .13.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1 = 1, +1 + = 2 ,则 11 = (用数字作答).14.已知函数 ( ) = e2 + e 2 e e 1,若 ( ) ≥ 0 在(0, + ∞)上恒成立,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四、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77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 13 分)已知函数 ( ) = 3 6 .(1)求曲线 = ( )在点 2, (2) 处的切线方程;(2)当 ∈ (0, + ∞)时,求证: ( ) ≥ 3 2.16.(本小题 15 分)为应对中国近视率高发问题,普及科学用眼知识,国家确定每年的 6 月 6 日为“全国爱眼日”.某校在爱眼日前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视力调查,通过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抽取的学生中男生与女生的比例是 3: 2,其中男生中有 40%的同学近视,女生中有 25%的同学近视.(1)若在抽取的这些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这名学生近视的概率是多少?(2)若抽取的学生总共 100 人,请完成下面的 2 × 2 列联表.视力性别 合计近视 不近视男生女生合计试根据小概率值 = 0.05 的独立性检验,分析该校学生的视力是否与性别有关.第 2页,共 9页 2 = ( )2附: 2( + )( + )( + )( + ) ( 的值保留三位小数) 0.1 0.05 0.01 0.005 2.706 3.841 6.635 7.87917.(本小题 15 分) 2 2已知椭圆 : 2 + 2 = 1( > >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 是椭圆 上一点,且 1 2的周长是 4 +2 3 3,椭圆 的离心率为 2 .(1)求椭圆 的方程;(2)已知 为坐标原点,过点 (4,0)的直线 与椭圆 相交于 , 两点,且 = 35,求| |.18.(本小题 17 分)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 是正方形, ⊥平面 , = = 2.已知 , 分别为 , 的中点,平面 与棱 交于点 .(1)求证: ⊥平面 ;(2)求平面 与平面 的夹角的余弦值;(3) 5判断线段 上是否存在一点 ,使得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10?若存在,请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本小题 17 分)“平面内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被称为费马点,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十七世纪提出的,意大利数学家托里拆利给出了确定费马点的方法:(Ⅰ)当 的三个内角均小于 120°时,满足∠ =∠ = ∠ = 120°的点 为费马点;(Ⅱ)当 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 120°时,最大内角的顶点为费第 3页,共 9页马点.请用上述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在锐角 中,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 ,且 2 sin (2 )sin = (2 )sin .(1)求 ;(2)已知 = 4,点 为 的费马点.①若∠ = 45°,记∠ = ,求 tan ;②求| | | | + | | | | + | | | |的取值范围.第 4页,共 9页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013.136514.( ∞,2]15.【详解】(1)由题 (2) = 4, ′( ) = 3 2 6,所以切线斜率为 = ′(2) = 6.因为切点为(2, 4),所以切线方程为 + 4 = 6( 2),即 6 16 = 0.(2)证明:令 ( ) = ( ) + 3 + 2 = 3 3 + 2, > 0,则 ′( ) = 3 2 3 = 3( 1)( + 1),当 ∈ (0,1)时 ′( ) < 0,所以 ( )在(0,1)上单调递减,当 ∈ (1, + ∞)时 ′( ) > 0,所以 ( )在(1, + ∞)上单调递增,所以当 = 1 时, ( )有最小值为 (1) = 0,所以当 ∈ (0, + ∞)时, ( ) ≥ 0,即当 ∈ (0, + ∞)时, ( ) ≥ 3 2.16.【详解】(1)记 1 =“抽取的学生是男生”, 2 =“抽取的学生是女生”, =“抽取的学生近视”.由题意可知 1 =35, =22 5, 1 = 0.4, 2 = 0.25,所以 ( ) = 1 3 21 + 2 2 = 5 × 0.4 + 5 × 0.25 = 0.34.(2)零假设为 0:视力与性别相互独立,即视力与性别无关.第 5页,共 9页由题意可得下面的列联表:视力性别 合计近视 不近视男生 24 36 60女生 10 30 40合计 34 66 100根据列联表中的数据,经计算得到 2 = 100×(24×30 36×10)2= 100×360×36034×66×60×40 34×66×60×40 ≈ 2.406 < 3.841,所以根据小概率值 = 0.05 的独立性检验,没有充分证据推断 0不成立,因此可以认为 0成立,即视力与性别无关.2 + 2 = 4 + 2 317.【详解】(1)设椭圆的焦距为 2 ,由题意可得 , = =32解得 = 2, = 3,所以 2 = 2 2 = 1, 2所以椭圆 的方程为 + 24 = 1.(2)由题意可知直线 的斜率存在,设为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 4).设 1, 1 , 2, 2 , 2 + 24 = 1由 ,得 1 + 4 2 2 32 2 + 64 2 4 = 0, = ( 4) 32 2 64 2 4 1所以 1 + 2 = 1+4 2, 1 2 = 1+4 2 ,由 > 0 得 0 ≤ 2 < 12.由 2 = 1 2 + 1 2 = 1 + 2 1 2 4 2 + 276 4 31 2 + 16 = 1+4 2 = 5,得 2 = 1 816,满足 > 0,所以 1 + 2 = 5, 1 2 = 0,所以| | = 21 2 + 21 2 = 1+ 2 1 + 22 4 17 8 2 171 2 = 4 × 5 = 5 .18.【详解】(1)证明:因为 ⊥平面 , 平面 ,所以 ⊥ .因为四边形 为正方形,所以 ⊥ ,又 ∩ = , , 平面 ,所以 ⊥平面 ,第 6页,共 9页因为 平面 ,所以 ⊥ .因为 为 中点, = ,所以 ⊥ .又 ∩ = , , 平面 ,所以 ⊥平面 ,(2)由(1) ⊥平面 , 平面 ,所以 ⊥ ,因为 ⊥平面 , 平面 ,所以 ⊥ ,因为四边形 为正方形,所以 ⊥ , , 平面 , ∩ = ,所以 ⊥平面 , 平面 ,所以 ⊥ ,因为 为 的中点, = ,所以 ⊥ , ∩ = , , 平面 ,所以 ⊥平面 , 平面 ,所以 ⊥ ,因为 ∩ = ,所以 ⊥平面 , 平面 ,所以 ⊥ π,故∠ = 2,由(1) ⊥平面 , 平面 ,所以 ⊥ ,故∠ = π2,又∠ = ∠ ,所以 ∽△ = ,所以 ,由已知 = 2 + 2 = 2 2, = 2 + 2 = 2 3, = 2,所以 = 2 33 ,故 =13 ,以 为原点, , , 所在直线分别为 , ,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第 7页,共 9页 (0,0,0) (0,2,0) 2则 , ,易知 3 ,2 43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