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课件(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唐诗五首》课件(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单元
新课导入
①初唐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②盛唐时期:李白、杜甫
③中唐时期:白居易
④晚唐时期: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1.唐诗可以分为 、 、 、
四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知识知多少
2.唐诗的派别有哪些?
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
现实诗派
浪漫诗派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学习目标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
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结合相关背景,体
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诵读诗歌,了解律诗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1
第一课时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首联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
“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
“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律诗的诵读一般要读出诗的节奏。五言诗常是二三拍或三二拍;七言诗常是二二三拍。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夯实基础
初读感知: 欣赏《野望》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夯实基础
欣赏《钱塘湖春行》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自由朗读
夯实基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班分为5/10组,每1/2大组选定一首诗歌进行解读。
组内全员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
理解诗题,诗题是诗歌的眼睛,理解题目的意思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交流讨论,逐句疏通诗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各组选派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大意说给大家听。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五首诗歌的大意。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小牛。这里指牛群。
傍晚。薄,接近。
徘徊。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诗意疏通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疏通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故乡。
草木茂盛的样子。
原在湖北武汉西南长江中,后被江水淹没。
飘飘荡荡的样子。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疏通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慰问边关守军。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比喻远行之人。
指烽烟。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指黄河。
这里指前线统帅。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我)轻车简从,赴边关慰问守军,路途遥远,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北飞的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此时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说到)前线统帅正在燕然(打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疏通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往。
辽远无际的原野。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疏通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的树。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断桥堤”。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城一片。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诗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二
表格一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钱塘湖春行》
表格二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钱塘湖春行》
表格一
阅读诗歌,圈画出诗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发挥想象和联想,想象画面,体会景物的特点。填写表格一。
圈画诗中集中体现情感的诗句,联系给出的背景资料,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填写表格二。
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结合给出的资料链接,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思考: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都是写景,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二
课堂活动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
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资料链接
课堂活动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
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当年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内,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积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于石上,置于湖边,以便后人知晓,这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钱塘湖春行》写于823 年春天。
资料链接
成果展示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钱塘湖春行》
秋季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清冷、静谧
春季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开阔
动物:生机勃勃
植物:欣欣向荣
成果展示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钱塘湖春行》
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徘徊中见苦闷、矛盾的心情。
怀念古时的隐者(用典), 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爱之情;寓情于景,流露出喜悦之感。
成果展示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百无聊赖,
凄凉彷徨,
迷茫失意。
化用《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传递出了田园牧歌式的静谧、安详,衬托了诗人的孤独无依、苦闷忧郁。
用典,极言苦闷、惆怅,追怀隐逸之士。
课堂小结
诗歌 画面 情感
《野望》 景:秋色薄暮 人:徘徊顾盼 落寞孤寂
《钱塘湖春行》 景:春意萌发 人:流连忘返 热爱、喜悦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辆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成果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
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
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西湖初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律诗的特点,整体了解了五首诗的文意,重点分析了《野望》《钱塘湖春行》的景与情,阅读诗歌,我们可以抓住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
结合课上文学常识中所提到的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野望》《钱塘湖春行》两首诗的诗句是如何起承转合的。
课后作业

2课



单元
课堂活动
起承转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点题。
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
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学习目标
了解《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起承
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2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体会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名句。
1
夯实基础
欣赏《黄鹤楼》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夯实基础
欣赏《使至塞上》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夯实基础
欣赏《渡荆门送别》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让我们一起体会律诗的特点吧!
全班分为3/6组,每1/2大组的同学选定一首诗歌进行解读。
自由朗读诗歌,回顾律诗起承转合的知识,结合具体诗歌,逐句分析,体会其起承转合的特点。
每组选择1-2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全班一起总结。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自由朗读,并选一首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
结构 《黄鹤楼》




扣题,写神话传说。可以想象诗人凭栏远眺,陷入无限沉思。
延伸。黄鹤已去,徒留白云。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转写登楼所见。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
抒情作结,由景生情。
江上暮霭茫茫,不知乡关在何处。陡生无限的乡愁。
成果展示
结构 《使至塞上》




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延伸感受。诗人自觉好像“征蓬”,又似“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
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
成果展示
结构 《渡荆门送别》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楚地。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对自己恋恋不舍。
请从《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
阅读诗歌,小组商议选择一联进行赏析,推荐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根据所选诗句,发挥想象和联想,想象画面,可以从意象、手法、炼字、情与景等角度赏析诗句。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看法,适当做一些批注,一位成员负责记录最后的小组结论,派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和解说。
过程安排
成果展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诗人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自己抒发在迷蒙暮色中产生的乡愁作了铺垫。
成果展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沙茫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一轮圆圆的落日低垂,河水闪耀着粼粼的波光。
这幅画面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而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汇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成果展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这一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诗人用流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勾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之景,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活动小结
鉴赏诗歌的美
抓住关键意象
想象画面
修辞
表现手法
炼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
活动小结
起(交代点题)
承(写景叙事)
转(转折变换)
合(议论抒情)
律诗结构
产生发展: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隋代时开始兴盛,唐朝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主要包括:
①边塞风光;②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代表作品: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
边塞诗
扩展延伸
在五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也可以根据内容为其配上插图。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