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地理(75分钟 100分)考试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极座σ星位于地轴南极的延伸方向附近,距离地球约280光年,能够自身发光,但其亮度较低,肉眼观测难度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南极座σ星A.呈云雾状外表 B.绕某一行星运动C.位置固定不动 D.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2.下列天体系统中,南极座σ星所在最低级天体系统为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河外星系3.在地球观测到南极座σ星亮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大气削弱光线 B.σ星距离地球远C.宇宙尘埃削弱光线 D.σ星位于南极延长线上 2023年9月20日,据西班牙某网站报道,近几个月来,太阳活动异常加强,导致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增加。科学家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值出现在2024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太阳活动周期最近的谷值约出现在A.2012年 B.2014年C.2017年 D.2019年5.太阳活动异常加强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A.地球上各地出现极光 B.鸽子飞行过程中迷路C.地球各地降水量增加 D.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的厚度A.赤道地区厚度最大B.南极地区厚度最大C.青藏高原厚度较大D.与岩石圈厚度相同7.当地震波向地球内部传播通过M面时A.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横波加速,纵波减速C.横波消失,纵波加速D.横波加速,纵波加速8.N层A.由液态物质组成 B.是岩浆的发源地C.由坚硬岩层组成 D.位置在不断改变 泥盆纪时期为距今4.1亿年前—3.5亿年前,由于该时期海洋鱼类繁盛,数量众多,常被称为“鱼类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泥盆纪时期的气候特征是A.冷湿 B.暖湿C.冷干 D.暖干10.泥盆纪时期的生物特征是A.蕨类植物突然灭绝B.海洋无脊椎动物大发展C.裸子植物生长繁盛D.海洋鱼类开始向两栖进化 高压控制下天气较晴朗,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下图为2023年10月17日8时东亚部分区域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甲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南风 B.西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12.与甲地相比,乙地A.风向相同 B.风力较大C.风力较小 D.温差较大13.在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中①甲地太阳辐射弱 ②甲地大气逆辐射强 ③乙地太阳辐射弱 ④乙地地面辐射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北半球冬季某地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该地M的高度最可能为A.9 km B.12 kmC.13 km D.17 km15.甲高度以下空气A.污染物扩散比较快B.空气垂直运动受阻C.寒潮活动比较频繁D.空气的质量比较好16.由甲到M气温变化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增加B.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减少D.地面辐射强度变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受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天气、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图为海南岛太阳辐射分布图。(1)列举人类生产生活中直接和间接利用太阳辐射的类型。(6分)(2)描述海南岛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3)简述东方市年太阳辐射量高的原因。(5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山东寿光是全国著名的温室大棚之乡,该地利用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寿光温室大棚采用智能化控制。下图为寿光温室大棚示意图。(1)简述该温室大棚冬季保温作用的原理。(6分)(2)在图中绘制出冬季在通风口关闭状态下打开门时门口上下部的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5分)(3)说明冬季同时打开该温室大棚上、下通风口能够提高大棚内蔬菜品质的原因。(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下垫面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较大,下图为我国30° N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大气受热过程图。(1)比较①和③、②和④的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2)说明甲地农作物品质高的原因。(6分)(3)从大气受热过程判断M地和N地夏季气温差异。(6分)参考答案1.D 南极座σ星能够自身发光,属于恒星,不会绕某一行星运动;呈云雾状外表的是星云;恒星在太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只是距离遥远,在短时间内肉眼难以观测到其位置变动;恒星属于宇宙中的基本天体。2.C 南极座σ星距离地球约280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因此南极座σ星位于太阳系外、银河系中。3.B 南极座σ星距离地球约280光年,距离地球遥远,其发射的光线到达地球的量少,这是在地球观测到南极座σ星亮度低的主要原因。4.D 根据材料“科学家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值出现在2024年”并结合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可知,太阳活动周期最近的谷值出现在半个周期前,在5—6年前,即约在2019年。5.B 极光通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太阳活动异常加强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影响鸽子等依靠磁场导航的动物飞行;太阳活动异常加强可能会影响地球的气候,但不会造成地球上各地降水量增加;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其异常加强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6.C 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情况下,陆地地壳的厚度大于海洋;南极地区地壳厚度并不是最大的;赤道地区多海洋,地壳厚度并不是最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厚度大于地壳。7.A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M面为地球内部的古登堡界面。当地震波向地球内部传播通过M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8.B N层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其岩石呈部分熔融状态,但并非由液态物质组成;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坚硬岩层组成的是岩石圈;其位置在地球内部相对固定。9.B 由材料可知,泥盆纪时期海洋鱼类繁盛,被称为“鱼类时代”,可以推测该时期气温较高,海平面高,海水结冰少,有利于鱼类的发展,气候应该是暖湿。10.D 泥盆纪属于晚古生代,因海洋鱼类的繁盛及地理环境逐渐变化,部分海洋鱼类把目标瞄准陆地,开始向两栖动物方向发展;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晚期才出现灭绝;海洋鱼类属于脊椎动物;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11.A 甲地东南部气压高,风由东南吹向西北,北半球向右偏,大致风向为东南风。12.C 乙地等压线较甲地稀疏,风力较甲地小,风向与甲地不同;甲地靠近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温差较小。13.A 由上题可知,甲地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太阳辐射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也较乙地弱,大气逆辐射强。14.D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近地面冬季温度在25 ℃左右,可以判断其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部在低纬度地区厚度较大,高度可能为17~18 km。15.B 甲高度以下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的质量差;该地纬度低,出现逆温并不是由频繁的寒潮活动造成的。16.B 由甲到M气温逐渐降低,主要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导致的。17.(1)直接:晒太阳;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热水器。(任答两点,2分)间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风能发电站;水能发电站。(任答两点,4分)(2)海南岛太阳辐射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上由中部地区向四周呈增加趋势;海南岛中部太阳辐射最小,西南部最大。(6分)(3)东方市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东方市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5分)18.(1)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太阳辐射可以透过保温膜进入温室大棚内,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向大气传导过程中,保温膜阻挡了大部分地面辐射,使得大部分热量被大棚内大气吸收;复合墙体阻挡室外冷空气的进入和大棚内暖空气的散失。(6分)(2)(见下图)理由:冬季大棚内室温高于棚外,棚内空气上升,当门打开时,棚内暖空气上升,沿门上部流出;棚外冷空气气压高,沿近地面流向棚内。(5分)(3)冬季棚内温度高于棚外,当通风口都打开时,棚外冷空气沿下通风口进入棚内下沉;再沿上风口处流动,从上风口处流出,增加了棚内大气的流动性,增加了棚内的温差,有利于有提高蔬菜品质。(6分)19.(1)①>③。(1分) 理由:甲地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或乙地海拔低,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1分)甲地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或乙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1分) ②<④。(1分) 理由:甲地为青藏高原,多晴朗天气,空气密度小,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降温快(或乙地为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高)。(2分)(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空气质量好。(任答三点,6分)(3)M地气温高于N地。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地面,M地与N地海拔相同;但M地下面是高原,距离地面较近,获得的地面辐射多;N地是平原,距离地面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