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地 理 学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5年2月底3月初发生了“七星连珠”现象,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夜空中近似排成直线。在观测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肉眼仅能直接观测到金星、火星、木星三颗较亮行星。下图为此次七星连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构成此次“七星连珠”的七颗行星所属的最小一级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2.七星能形成视觉“连珠”的直接原因是行星( )A. 公转方向相同 B. 公转周期一致 C. 轨道近似共面 D. 自转速度相近3.“肉眼仅能看见三颗行星”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A. 城市光污染遮蔽 B. 行星轨道位置重叠 C. 地球云层厚度大 D. 行星自身亮度差异2024年12月8日,广州乃至全球的北回归线地区,出现木星冲日现象。冲日是指某一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的位置,而地球恰好位于太阳和该行星之间的一种天文现象。下图为木星冲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推测可能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①水星 ②金星 ③火星 ④土星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5.若人类未来在木星卫星上寻找生命,最需关注的是( )A. 液态水体形成的存在迹象 B. 磁场强度能否抵御太阳风C. 岩石圈厚度是否足够稳定 D. 是否存在四季更替的现象2024年12月22日,新疆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并网发电,年供清洁电18.6亿千瓦时。该项目发电运行时,正值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2024-2025年),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频繁发生。完成下面小题。6.新疆哈密适宜发展“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的突出自然条件是( )A. 常年高温,热量充足 B. 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发展C. 海拔较低,空气稀薄 D. 晴天较多,大气透明度高7.在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中,频繁发生的太阳活动主要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 )A. 光球层与日冕层 B. 色球层与日冕层 C. 光球层与色球层 D. 色球层与对流层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8. 上图是一种风光互补性智能化的“风光路灯”示意图。下列城市中利用“风光路灯”效果最佳的是( )A. 海口 B. 呼和浩特 C. 重庆 D. 贵阳9. 关于“风光路灯”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节能环保 B. 利用时受地域限制 C. 利用可再生能源 D. 电能转化率高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热水的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以下各题。10.重庆月均太阳辐射总量( )A. 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可达8个月 B. 超过半年时间不可利用C. 年内变化较小 D. 只有不到半年能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11.与重庆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阴雨天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 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地球大气系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维持地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但受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纬度、日照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具有地区差异性。下图示意1971~2020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距平变化。据此完成以下各题。12.图示期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 )A. 1974年 B. 1988年 C. 2010年 D. 2016年13.与其他年份相比,影响2010年敦煌市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因素有( )A. 降水日数 B. 植被状况 C. 海拔高度 D. 太阳活动2022年8月9日,随着太阳活动周期逐渐接近最大值,在两周时间内,太阳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共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耀斑。下图为“太阳黑子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太阳黑子位于( )A. 核心层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15.太阳黑子的成因是( )A. 黑色物质在太阳表层聚集 B. 太阳表层能量向外释放C. 太阳大气层剧烈活动 D. 部分区域温度较周围低16.在2023年前后,太阳活动将达到最大值,则上一次最小值可能出现在( )A. 2017年 B. 2012年 C. 2007年 D. 2000年2024年10月19日,发掘队在大连金普骆驼山金远洞剖面第四层下部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初步鉴定为泥河湾披毛犀,距今约160万年到180万年。在这一层发掘队还采集到纳玛象、居氏大河狸、李氏野猪等很多喜暖的动物化石。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是一种个体较小而构造原始的披毛犀,身上可能只有少量的毛发。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因全身披满厚长而浓密的绒毛得名。其典型形态特征:宽阔的前唇、侧向扁平的鼻角、高大的齿冠及发达的齿窝等,适合于铲雪、吃草。下图为地质年代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 发掘出的犀牛头骨化石主要生存在( )A. 新生代 B. 中生代 C. 古生代 D. 前寒武纪18. 结合披毛犀典型形态特征,推测其主要生存环境特征是( )A. 暖湿森林 B. 暖干沙漠 C. 冷湿冰盖 D. 冷干草原19. 根据金远洞第四层丰富的动物化石可初步推断出,该时期该地气候( )A. 温暖干燥,草原沙漠遍布 B. 温暖湿润,草木茂盛生活环境好C. 寒冷湿润,地衣苔藓广布 D. 寒冷干燥,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沈阳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前往辽宁多个城市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下图为本次研学旅行路线简图。研学旅行第一站来到了朝阳鸟化石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表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20. “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21.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 )A. 蓝藻 B. 无脊椎动物 C. 裸子植物 D. 人类22. 通过化石,学生们可以( )A. 大体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 B. 准确判断当时的温度C. 可以知道当时的生物种类 D. 推断当地的地形起伏状况下图为“庐山瀑布及其周边实景图”。完成以下各题。23.图中“瀑布”所属的圈层是(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24.“瀑布”所属的圈层( )A.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B. 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C. 促使地球表面物质迁移 D. 在陆地表面仅以液态形式存在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25. 图中甲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集中了几乎全部水汽和杂质 B. 空气稀薄,有利于高空飞行C. 主要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温 D. 气流运动以平流为主26. 关于上图叙述错误的是( )A.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甲层B. 甲层大气密度小,气压低C. 飞机一般在乙层飞行,通常所说的臭氧层存在于乙层D. 流星、极光等自然现象多出现在丁层27. 下列关于乙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可以成云致雨B.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利于飞机航行C. 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红外线增温D. 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能见度好大气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顶高度越高,对应的气压值越小。下图为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 据图推测,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低的月份是( )A. 2月 B. 5月C. 7月 D. 10月29. 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 人类活动增强 B. 太阳辐射增强C. 植被覆盖率提高 D. 大气降水增多30. 近20年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化石燃料使用增多 ②人下降雨频率增大③途经航空班次增多 ④绿地植被遭到破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该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属于________(天体类型)。图中C表示的天体名称是________。(2分)(2)图中E字母所表示的行星,从结构特征来看属于________行星。(1分)(3)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 ℃,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的缘故,其他原因有大气层的保护、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等。(1分)(4)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__________(填序号)(双选)。(2分)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③地球是距离太阳适中的一颗行星④地球是一颗巨行星32.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东升西落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图中代表日出地点的字母是________;代表日落地点的字母是________。(4分)(2)图中以球心为观察者,字母A、B、C、D分别表示的方向是:A_______,D_____。(4分)(3)如果太阳位于M处,则人的影子朝向______。太阳位于D处时,人的影子朝向_______。(4分)(4)夏季日出的太阳位于________,人的影子朝向________;日落时的太阳位于________,人的影子朝向________。(4分)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2024年8月18日3时10分(北京时间),堪察加东岸发生7.0级地震,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有明显震感,震中5000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658米。在地震发生前不久,堪察加半岛的希韦卢奇火山开始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度近9000米。下图示意此次地震的位置。判断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对比地震发生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与鄂霍次克海渔船上人们感觉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3)简要分析火山喷发所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6分)【答案】1.B【解析】据材料可知,七颗行星均属太阳系,而太阳系是七颗行星所属的最小一级天体系统,B正确;地月系由地球及月球组成,不是七颗行星所属的天体系统,A错误;总星系包含了银河系,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是七颗行星所属更高级别的天体系统,CD错误。【答案】2.C【解析】七颗行星在天空中排列成一条直线或近乎直线的情况,必须在同一平面或近乎同一平面才能实现,因此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共面是“七星连珠”天象出现的直接原因,C正确;与公转方向无关,A错误;七颗选题的公转周期不同,B错误;与自转速度无关,D错误。故选C。【答案】3.D【解析】由材料可知,是在观测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肉眼仅能看见三颗行星,说明城市光污染遮蔽及地球云层厚度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读图可知行星轨道位置并未重叠,排除B;图示七颗行星都能同时在地球的夜空出现,但肉眼仅能看见三颗较亮行星,最有可能是行星的亮度差异导致部分行星无法被肉眼看见,D正确。。【答案】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星冲日需要是地外行星,地外行星是运行轨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属于地内行星,①②错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为地外行星,③④正确。【答案】5.A【解析】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A正确;磁场强度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B错误;岩石圈稳定性影响地质活动,但非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C错误;四季更替对生命演化有影响,也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D错误。【答案】 6.D【解析】新疆哈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并非“常年高温”,A错误;政策支持属于社会经济因素,非自然条件,B错误;哈密位于盆地,海拔较低,但空气并不稀薄,C错误;哈密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丰富,利于太阳能发电,D正确。【答案】7.B【解析】25个太阳活动峰年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频繁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活动,其中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B正确;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AC错误;对流层属于地球大气层,D错误。【答案】8.B【解析】风光互补路灯应建设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都较丰富地区。根据我国气候要素分布情况可知,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太阳能和风能分布丰富地区。选项中呼和浩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都很丰富,可以采用两种可再生能源相互补充的原理,满足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B正确;海口、重庆、贵阳,太阳能资源都比较贫乏,ACD错误。【答案】9.D【解析】风光互补路灯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相互补充的原理,两种都为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A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太阳能和风能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风光路灯的利用会受地域限制,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风能和太阳能能量密度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风能和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仍然有限,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10.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太阳辐射量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年内变化大,C错误;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满足利用时间达5个月,超过半年时间不能满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确,A、B错误。【答案】11.D【解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正确;降水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正确;拉萨与重庆都位于29°N左右,纬度差异小,①错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高差,相较日地距离来说,几乎没有影响,③错误。所以选D。【答案】12.B【解析】读图可知,1988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量距平值为正值,且为正值最大,年太阳总辐射最大,故选B。【答案】13.A【解析】据图推测2010年敦煌气候异常,降水较正常年份多,日照时数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年太阳总辐射减少,A正确;植被不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B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海拔高度短时间内变化缓慢,不会影响短期内太阳总辐射的变化,C错误;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答案】14.B【解析】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B正确;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和日珥,C错误;日冕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答案】15.D【解析】太阳黑子是由于黑子所在区域温度较周边区域更低一些,看上去显得暗一些。故D正确。【答案】1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由太阳活动最大值向前推半个周期为太阳活动最小值,即可能为2017年。故A正确。【答案】17.A【解析】发掘出的犀牛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到180万年,犀牛属于哺乳动物,并结合地质年代表可知在新生代繁盛,A正确;中生代距今2.52—0.66亿年,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B错误;古生代距今5.41—2.52亿年,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等,C错误;前寒武纪距今5.41亿年前,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类生物,D错误。【答案】18.D【解析】据“披毛犀因全身披满厚长而浓密的绒毛得名。其典型形态特征:宽阔的前唇、侧向扁平的鼻角、高大的齿冠及发达的齿窝等,适合于铲雪、吃草”分析,全身披满厚长而浓密的绒毛应该是为了御寒,吃草说明它生存在草原,D正确;暖湿森林、暖干沙漠、冷湿冰盖不符合题意,ABC错误。【答案】19.B【解析】金远洞第四层有丰富的动物化石,说明当时气候环境适合多种生物生存,该时期该地气候最可能是温暖湿润,草木茂盛生活环境好,B正确;“温暖干燥,草原沙漠遍布”、“寒冷湿润,地衣苔藓广布”、“寒冷干燥,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不利于多种物种生存,ACD错误。【答案】20.C【解析】材料显示“‘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结合地质年代表,恐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可知“中华龙鸟”出现在中生代。C正确。【答案】21.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地质年代表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D正确;蓝藻出现在前寒武纪,A错误;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B错误;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C错误。【答案】22.A【解析】每种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可以根据生物化石大致推知化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A正确;但是单纯根据化石,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温度、地形起伏及生物种类,BCD错误。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庐山瀑布周边地区山地陡峭,云雾弥漫,森林树木相映,景观美不胜收。【答案】23.B【解析】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故选B。【答案】24.C【解析】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由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的水体组成,A错误;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B错误;水圈可以促进地球表面物质的迁移,C正确;水圈在陆地表面可以以液态、固态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C。【答案】25.A【解析】图中甲分布在大气圈的最底层,为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水汽和杂质,A正确;平流层空气稀薄,有利于高空飞行,B错误;对流层主要依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温,C错误;气流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答案】26.B【解析】甲为对流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对流层大气密度大,气压高,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乙层为平流层,飞机一般在平流层飞行,通常所说的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流星、极光等自然现象多出现在丁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27.D【解析】乙层为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利于成云致雨,A错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空气洁净,有利于飞机航行,B错误;平流层中的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增温,C错误;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能见度高,D正确。【答案】2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对流运动越弱,对流层顶高度越小。图中显示,青藏高原2月对流层顶的气压最高,表明此时当地近地面气压高,同时此时青藏高原处于冬季,地表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因此此时对流层顶高度最小,A正确。【答案】29.B【解析】青藏高原春季对流层顶气压值下降,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则此时对流活动增强,这应是当地春季太阳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回升所致,B正确;当地对流活动强弱与人类活动增强、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降水增多等关系不大,且当地春季不会有明显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大气降水增多等现象,排除ACD。【答案】30.C【解析】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当地存在气候变暖的现象,这是在全球变暖的结果。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保温效应增强,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①正确;全球变暖与人工降雨频率增大关系不明显,②错误;途经青藏高原的航空班次增多对变暖影响很小,③错误;绿地植被遭到破坏,使得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导致生物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保温效应增强,这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④正确;C正确。31.【答案】(1)恒星 地球 (2)巨 (3)日地距离适中 (4)①③32.【答案】 (1)日出 D、E、N;日落C、F、M (2)北 东 (3)东北 正西(4)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解析 根据图中日出、日落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出日出和日落的大致方向,太阳位于正午之前的地平面上肯定是日出,位于正午之后的地平面上是日落。甲的正午太阳最高,所以是夏至日的正午太阳,丙最低,是冬至日的正午太阳,乙位于中间位置,是二分日的正午太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冬至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人的影子与太阳的方位相反,据此可以判断方向。33.(18分)(1)地幔;判断依据:地震震源位于海洋,震源深度50千米,超过了海洋地壳的厚度。(6分)(2)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晃动,再感觉到左右晃动;鄂霍次克海渔船上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晃动。原因:纵波传播速度快,且能穿过固、液、气三态,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6分)(3)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悬浮在大气圈中,沉降后进入水圈或被生物圈吸入、滞留,最后再回到岩石圈。因此所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