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包身工夏衍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教学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作者介绍01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浙江省杭州市人。02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03《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篇真实的文章。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01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02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03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04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05文体知识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02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01创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它所反映的是“一 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梳理文章结构PART 01文章主线—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时间 面 真实生活 描述角度4:154:305:0017:00起床早餐上工放工住:七尺阔,十二尺深(面积约9.32平方),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平方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衣:褪色或油脏了的短表、短移,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行: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做工:在“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住:环境恶劣食:质劣量少衣: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随意殴打(“打死不干事”)与世隔绝主线 副线段落内容段落内容1~6段12~14段23~32段35~47段(四点一刻)起身恶劣的住宿条件(四点半后)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五点)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7~11段15~22段33、34段48~50段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双线交织算清三笔账单PART 02第一笔账:包身工的住宿空间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01“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32m202“十六七个”,平均居住面积约是0.55m2第二笔账请以“芦柴棒”为例,算算看,带工老板是如何压榨包身工的?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 块钱,多者可赚 块钱以上。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 块钱以上。1017050850福临路工房的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01813600002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第三笔账:东洋厂飞跃的庞大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马克思《资本论》点面结合PART 03深入探究本文主旨在于表现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从而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那么作者重点选取了几个人来变现包身工的生活呢?芦柴棒的故事(17-20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01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出场02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重病遭打03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梦!”骨瘦如柴01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小福子—挨罚02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不知名的女工—惨遭毒打当代包身工PART 04你以为的缅北是什么样?是羞涩腼腆的大男孩微笑着演唱中文歌曲,还是娇小可人的小公举大方的对你暗送秋波?其实这一切却都不一定是真的。已经凉凉的网红伏拉夫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这都是流量密码,你爱听的话有时不过是炮弹的糖衣罢了。而这位已经被警方实锤的百万级缅北网红李赛高,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代表。你以为他是远征军的后代而与其亲近,那只不过是他的伪装,你以为他热爱中国能带你暴富,那也不过是骗你的手段罢了。其实在他被实锤之前,就已经有人爆出他伤害国人了,甚至他的真实身份竟是缅北的诈骗集团成员。而在此事件曝出之前,被骗绑架到柬埔寨当血奴的小李,他的热度还没有消散。去年小李因为找工作被迫偷渡到柬埔寨,随后因为拒绝从事网络诈骗而被非法拘禁,沦为血奴。根据小李的爆料我们了解到,在这种网络诈骗公司,没有业绩或者不听话的员工,就会遭到毒打和电击,甚至被转卖或失去生命。缅北割腰子,约么?洪洞黑砖窑现代包身工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这些看似发生在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如今却活生生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群童工身上。写作特点PART 05写作特点A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C语言生动有力。B双线交织的结构。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D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生动的人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形象的类比。用船户养墨鸭捕鱼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类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发人深思的警句。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总结包 身 工1----6、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7---11、被诱骗的农村少女---------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12----14、(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23---33、(五点)上工三大威胁三种罚规恶劣的劳动条件35---47、(十七点)放工48----50、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34、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膨大的趋势。【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及其罪恶】【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灭亡结局】包身工悲惨命运总结小结: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1、介绍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⑴包身工的来源、身份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2、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发展⑴包身工受到的摧残﹝三大威胁、三种罚规﹞⑵日本纱厂因雇佣包身工而飞跃的膨大3、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业本分析4.报告文学《包身工》被认为是“帝国主义和资本家残忍盘剥中国产业工人的典型罪证”,简析选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残忍盘剥”的。①第一段在内容上将包身工物化。先用“饲养”一词,以拟物的形式将包身工人的身份降为物。②再通过"墨鸭”的联想,彻底将她们定为工具,表现了带工者对包身工的非人对待和剥削本质,将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压榨具象化。③第二段在內容上进行“无”和“有”的对比,揭示剥削的本质。文中连用六个“没有”,形成铺排的效果,体现出包身工绝望残酷的生活处境;再通过一个“有”,直指这种剥削的奴役本质,表达了对资本家的强烈控诉。作业本分析5.朱代诗人所写的《陶者》一诗,在主旨和写法上与《包身工》节选部分有何异同?5同:①主旨上:都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嘴脸,反映劳动者饱受欺凌的悲慘遭遇,讽刺时事,控诉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②写法上:取材相近,都关注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包身工》节选部分将“没有……”与“有的是………“进行对比,《陶者》将“陶者”和统治者各自的付出与所得对比。5.朱代诗人所写的《陶者》一诗,在主旨和写法上与《包身工》节选部分有何异同?异:①主旨上:《包身工》节选部分揭露的事实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作者在理性的揭露和愤怒的控诉后,在结尾部分表达了黎明必将到来的信心,警告剥削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瑰”;《陶者》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陶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②写法上:《包身工》节选部分采用联想、对比 、排比、象征等多种技法,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的处境;表达方式灵活,,在叙述中穿插着议论和抒情;《陶者》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不平等现象,只用叙述,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