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人们一直未曾解释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不可逾越的典范的原因”错误,原文是
“人们一直难以给出很好的解答”。C项,“唐诗中的对仗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的声律
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错误,应该是“唐诗的声律是情感表达的精密工具,唐诗中的对
仗是诗人构建多维时空的利器”。D项,“认为唐诗的技法比‘妙手偶得’更重要”错误,原文没
有将二者进行比较,这种说法也不是蔡宗齐的看法》
2.A(“主要阐释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和深邃悠远的美学特质”错误,应该是“主要阐释了蔡宗
齐‘从技术到艺术’的研究路径”)
3.D(“运用了以实衬虚的技法”错误,应该是“以虚衬实的技法”)
4.①文章首先指出唐诗地位崇高但人们难以解释其典范性,总述《唐诗所以然》“从技术到艺术”
的研究路径。②然后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唐诗所以然》对唐诗声律、
对仗等诗歌形式要素的技术分析方法。③最后深化技术分析的意义与价值,指出这种对唐诗
技法的拆解是对文明高度的礼敬,点明《唐诗所以然》留给读者的珍贵启示。(答出一点给1
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唐诗所以然》为“读懂一首古诗”注入现代学术的精确性,通过技术拆解揭示唐诗魅力的生
成机制,让唐诗褪去神秘面纱,让读者直观触摸诗歌的创作逻辑。②《唐诗所以然》突破传统
诗学的阐释局限,通过技术分析重构诗歌审美生成的技术逻辑,解密诗歌的“结构密码”,帮助
读者更好理解诗歌的内在逻辑。③《唐诗所以然》引导读者通过技术分析体会唐诗从“匠气”
到“神韵”的升华,感受“在限制中创造自由”的智慧,完成对诗歌意境的二次创作。(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C(“表现出她的软弱和对瑞宣的依赖,与瑞宣的果断形成对比”错误,韵梅“扯住他的裤子”和
“哆嗦”的行为并非表现出她的软弱,而是人之常情的恐惧。她虽然慌乱恐惧,但依然遵从丈
夫的叮嘱,展现出坚韧的一面)
7.A(“使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错误,应该是“使用了设问和反复的手法”)
8.①为了抓捕一个手无寸铁的弱书生,日军出动大卡车、小汽车,派十几人布控,爬树、上墙、放
哨,如临大敌。日军的“小题大做”恰恰反衬出他们对反抗力量的恐惧,充满了讽刺性。②日
军聚精会神地端着枪,严阵以待,却因为一只猫转移枪口,确认后又故作“严肃”,这种神经质
的反应与其“武士”的姿态形成反差,暴露其外强中干的实质,充满了讽刺性。(每点2分,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瑞宣的内心挣扎体现了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作为当家人,瑞宣肩负着维系一家老小的
生计与安全的责任;作为有知识的公民,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危难之际,自己肩负着为国尽
力的责任。瑞宣的焦虑正是源于家的存续已与国的存亡紧密交织,无法割裂。没有国家的太
平,家庭的安稳也无从谈起。②瑞宣前后的思想转变体现了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北平陷
落后,他最初困于“尽孝”与“尽忠”的矛盾之中;当日军的枪口对准家门时,他意识到国破则家
必亡,个人与家庭的安危早已系于国家存亡。最终,他在“痛快”中“放胆”迎接命运。这种从
纠结到决绝的转变,体现了战争使家与国联系得更加紧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天亮了一些。一出街门,瑞宣看到两株槐树上都跳下一个人来。他的脸上没有了血色,可
是他笑了,他很想告诉他们:“捕我,还要费这么大的事呀?”可是他没有出声。他往左右看了
看,觉得胡同比往日宽阅了许多。他痛快了一点。四号的门响了一声。几支枪像被电气指挥着
似的,一齐口儿朝了北。什么也没有,他开始往前走。到了三号门口,影壁后钻出来那位军官。
两个人回去了,走进五号,把门关好。听见关门的微响,瑞宣的心中更痛快了些一家关在后
面,他可以放胆往前迎接自己的命运了!
(有删改)
[注]《四世同堂)是老舍于1944年至19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为背
景,通过小羊圈胡同内祁家四代人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在战争中的命运沉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平陷落使瑞宣失去了往日的沉静,他焦虑不安地从屋内走到屋外,又从屋外走到屋内,
不知如何是好
B.“那最高的责任”指挺身而出,为国家贡献力量,不做亡国奴;“那最迫切的问题”指家庭的
生存与安稳。
C,韵梅在瑞宣被捕时“扯住他的裤子”和“哆嗦”的行为,表现出她的软弱和对瑞宣的依赖,与
瑞宣的果断形成对比。
D,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瑞宜的心理独白,使读者能直观感受瑞宣的内心,从而与人物产生情感
共鸣,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将瑞宣内心的矛盾直接表现出来,使人物内心两难抉择
的撕扯更具冲击力。
B.句子②中瑞宣的无辜与日军的抓捕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日军侵略本质下的强权、
蛮横与镇压。
C,句子③运用了语言描写,在危急关头,瑞宣一方面鼓励韵梅,一方面担忧祖父,体现了他对
家人的体贴。
D.句子④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瑞宜正处于被捕的紧张局面,而老人突然发出的问话加剧了
情节的紧张感。
8小说“偷生”部分主要描述了日军抓捕瑞宣时的场景,充满了讽刺性。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分)
9.有评价说,“在《四世同堂》中,家与国并没有相疏离,反而由于战争的影响,家与国联系得更加
紧密”。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裴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拍弱冠举进士。
初,地在输林承官,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蜜之务,二以关地。拍小心敬慎,甚称中
旨。及作相之后,昌请挂别表思”,杜绝珠经,齐基法度,考课文理,背蒙金意听纳。吐突承玻
自春客待宪东,思质美二,承填承间欧有所关说,宪家体拍:诚勿复言,在茶中常以官呼增而不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