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宜春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浙江省雁荡山进行野外考察,图1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及景观图。读图,完成1-3题。图11.图中( )A.河流流向先向西再分别转向西北、西南B.道路多沿半山腰分布,以利于徒步行走C.考察点①②间的直线距离约2.1千米D.南北纬度差约为2°,东西经度差约为4°2.雁荡山剪刀峰(图中景观)形状特征的成因最可能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冰川搬运3.考察组同学绘制了从百岗尖到仰天斗沿线的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古人通过日出日落方位的观测来确定重要节气,从而构建出“地平历”的简单历法系统。图2为某地理学者站在四川阆中古城(北纬31.5°)中心附近的中天楼向东拍摄到的山体格局及夏至日日出方位。据此完成4-6题。图24.大像山位于中天楼的( )A.东偏北 B.西偏北 C.东偏南 D.西偏南5.推测大致位于阆中古城冬至日日出方位的山体是( )A.敖峰 B.塔山 C.大像山 D.黄华山6.该地理学者于冬至日后在中天楼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观测,发现( )A.昼长逐渐缩短 B.正午太阳高度变小C.正午时刻提前 D.日落时间渐晚褶皱生长过程中同时发生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层即“生长地层”,“生长地层”记录了褶皱生长演化的历史。图3为“不同类型‘生长地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图37.当沉积速率大于褶皱隆升速率时( )A.背斜山发育显著 B.生长地层发育不明显C.内力作用更明显 D.地形起伏变化不显著8.研究“生长地层”时,a较b的突出优势表现在( )A.岩层较老 B.褶皱出露 C.地层完整 D.挤压力强图4为某地地层剖面图,图5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4 图59.图1中甲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地质作用分别对应图2中的( )A.a④ B.d③ C.c② D.b①10.甲岩体与其他地层接触地带最可能发育的岩石有( )①页岩 ②大理岩 ③玄武岩 ④石英岩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1.根据剖面图可判断出该地( )A.经历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B.至少经历1次水平运动C.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地壳抬升 D.断裂活动形成时间一定早于岩浆侵入图6为某地地质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图612.甲乙间为(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谷 D.背斜山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断层形成期间两栖动物出现 B.J地层形成期间哺乳动物盛行C.T地层形成期间被子植物繁盛 D.图中断层形成期间恐龙灭绝14.断层线与各地层间形成的先后顺序由早到晚依次为( )A.断层、O2、O3、S1 B.O3、S1、S2、断层C.S1、S2、T、断层 D.断层、O3、S1、S2JIT生产是一种追求准时化,零库存的生产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在此模式下,循环取货应运而生,取得良好的效益。但在产业转移新背景下,普通循环取货难以实现JIT生产,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循环取货+甩挂运输”的IIL模式,图7为三种取货模式对比。据此完成15-16题。图715.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取货模式对比,JIT模式下循环取货使得( )A.货车运输速度快 B.零件运输批量大C.仓储成本上升 D.零件交付频次高16.与普通循环取货相比,IIL模式能够更好的实现JIT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①简化物流选线 ②增设中转环节 ③缩短厂间距离 ④优化取货模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6分)太阳能发电主要有光伏、光热两种方式,光伏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光热发电处于创新发展阶段。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热发电是利用大规模定日镜场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如图8),将熔盐物质加热并进行储存(可储热7--15小时),再根据电网调度指令,利用熔盐与水进行热交换后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发电机24小时不间断发电。2024年12月22日新疆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如图9)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包括90万千瓦光伏电站及10万千瓦熔盐光热储能电站。图8 图9(1)分析新疆哈密发展百万千瓦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的下垫面条件。(4分)(2)与光伏发电站相比,说出光热发电站的优点。(6分)(3)说明新疆哈密“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两种发电站组合的合理性。(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莱州湾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图10),该海域以东北向风浪为主,风暴潮频发。研究发现,莱州湾海域淤积较明显。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莱州湾淤积速度减缓。图11示意甲区域1958—2021年海岸线变化。(1)描述1958—2021年甲区域海岸线的变化特征。(6分)(2)历史上,莱州湾淤积较为明显,请说明理由。(6分)(3)近年来,莱州湾淤积速度减缓,请分析人为原因。(6分)19.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荔枝原产于中国岭南地区,上市时间一般为春夏之交。荔枝难以保鲜,古有“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材料二 图12为我国古代荔枝地理分布及北运路线图。图12(1)从荔枝主产区推测荔枝的生长习性。(4分)(2)分析四川产区在我国荔枝产区中分布最北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3)依据古代将荔枝从岭南北运至长安(西安)的路线图,分析在运输过程中荔枝保鲜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6分)(4)针对荔枝极难保鲜的特性,请从采摘角度为古代荔枝保鲜提出建议。(4分)宜春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A A D D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A B D B1.C 2.A 3.C【解析】1.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图中河流流经地区整体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干流流向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A错误;道路多沿山谷(河谷)分布,B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代表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米,据此判断考察点①②间的直线距离约2.1千米,C正确;根据比例尺,南北相差大约5000米,1°为111千米,南北纬度差小于1°,D错误。故选C。2.剪刀峰的形状奇特,形似剪刀,最可能是风化、重力崩塌作用所致,A正确;浙江气候湿润,风力作用不典型,B错误;流水溶蚀主要是针对可溶性岩石的作用,浙江雁荡山并不是可溶性岩石的集中分布区,C错误;该处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3.读图可知,百岗尖起始海拔大于1000小于1100米,而仰天斗海拔大于600小于700米,中间海拔由1000米降到400米以下(300米以上),后又上升到600米,C图像符合,C正确,ABD错误。故选C。4.A 5.A 6.D【解析】4.由材料可知该图为向东拍摄,故前为东,夏至日时日出东北,由图中夏至日日出方位可知,图中左为北,则右为南,图中大像山位于中天楼左前方,故大像山位于中天楼的东偏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5.冬至日日出方位与夏至日日出方位关于正东方向对称,故推测冬至日日出方位大致位于敖峰山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6.冬至日后半个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而日落时间相对变晚,AB错误,D正确;正午时刻始终是当地时间12点,C错误。故选D。7.D 8.C【解析】7.当沉积速率大于褶皱隆升速率时,地表沉积物沉积速度加快,生长地层发育明显,背斜山发育不会显著,AB错误;此时沉积作用(外力作用)更突出,内力作用表现不明显,C错误;沉积速率大于褶皱隆升速率,地形受沉积作用填充,起伏变化不显著,D正确。故选D。8.从图中无法看出a图中的岩层比b图中的岩层更老,A错误;从图中看,读图可知,a图褶皱没有出露,B图的褶皱才有出露,B错误;a图中的生长地层更完整连续,能更全面记录褶皱生长演化历史。而b图中生长地层受褶皱影响更大,不连续,更不完整,因此底层完整是a较b研究“生长地层”的突出优势,C正确;图中没有体现a和b所受挤压力有明显强弱差异,D错误。故选C。9.A 10.C 11.B【解析】9.由图4可知,甲所属岩石无层理结构且为岩浆侵入形成,所以甲应为侵入型岩浆岩。读图5可知,沉积物经过①形成b,所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b为沉积岩;沉积岩经过②形成c,所以②为变质作用,c为变质岩;变质岩经过③形成d,所以③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岩浆;岩浆经过④形成a,所以④为岩浆冷却凝固,a为岩浆岩。综上甲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形成地质作用应该为岩浆岩与岩浆冷却凝固,BCD错误,A正确,故选A。10.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第一步,获取剖面图中的关键信息。结合图例信息可知,图中岩石类型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甲侵入体)。发育有断裂构造(M)。第二步,根据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特点及断裂构造与地层的关系展开分析。甲岩体属于侵入体,构成该侵入体的岩石应为岩浆岩,岩浆侵入体与其他地层接触地带往往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容易形成变质岩,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石英岩(可由砂岩变质形成)、大理岩(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属于变质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页岩属于沉积岩,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11.本题考查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根据剖面图可知,该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岩浆侵入活动,发育有断层,沉积地层呈现了多次“石灰岩—砂岩—页岩”的成岩过程,所有地层均发生倾斜,且倾斜方向一致,表明该地区曾发生了1次水平挤压作用,形成了褶皱,B正确;该地地层中存在明显的不整合接触面,说明该地至少经历过1次较大规模的地壳抬升,但无法准确判断为3次,C错误;该地地层中并未发育喷出岩,因此无法推断出该地经历过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A错误;图示断层并未切穿岩浆侵入体,因此无法判断其与岩浆侵入发生时间的先后,D错误。故选B。12.D 13.A 14.B【解析】1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乙之间的地层中间是O2中奥陶纪,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层由中奥陶纪向侏罗纪是由老变新,O2较两翼O3、S1老,所以地质构造是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图中甲乙之间连线经过等高线数值图中最高处450米,说明甲乙之间的连线经过的地形是山地。综合得出结论:甲乙间为背斜山,D正确,排除ABC。故选D。13.据图示信息可知,断层线并未影响到T(三叠纪岩层)和J(侏罗纪岩层),说明断层形成时期是在三叠纪之前,而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所以推断断层形成期间恐龙并未灭绝,D错误;J地层是在侏罗纪时期,在中生代,而哺乳动物盛行是在新生代,B错误;T地层三叠纪对应是在中生代,被子植物繁盛是在新生代,C错误;O、S属于古生代地层,T、J属于中生代地层,所以该地断层形成期间在古生代到中生代,两栖动物出现于古生代,符合这一时期,A正确。故选A。14.据上题分析得知,由O3、S1、S2是由早到晚,断层线断开O3、S1、S2,说明先有O3、S1、S2,再有断层线,同时O2早于O3,所以断层线与各地层间形成的先后顺序由早到晚是O3、S1、S2、断层,B正确,AD错误;断层线并未影响到T(三叠纪岩层),说明断层线是在T岩层形成之前,C错误。故选B。15.D 16.B【解析】15.传统生产主机厂配有零件仓库,主机厂大批采购零件填充库存供应生产,库存零件消耗周期长,采购频次低,而JIT生产追求零库存,为减小库存成本,零件运输批量小。为及时响应订单连续生产,零件采购交付频次要相应增高,D正确,BC错误。两种取货模式都采用货车运输,运速差距不大,A错误。故选D。16.产业转移背景下,附加值低的零件厂先转移,使得主机厂与零件厂间距离增长,循环取货周期延长,时效性减弱。IIL模式通过增设分配中心中转环节,缩短循环取货的距离和周期,增强时效性,利于实现JIT,②正确;甩挂运输+循环取货模式组合,提高了货车运输连续性,减少时间浪费,利于实现JIT,④正确;产业转移背景下普通循环取货难以实现JIT生产的原因不在于线路选择,产业转移的典型特征是主机厂与零件厂距离扩大,①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共16分)(1)有利:地形平坦开阔,荒地面积大,建设成本低;不利:植被稀疏,沙尘天气多,削弱太阳辐射。(共4分)(2)方便能量储存;发电连续性好(发电时间更长);可根据电网负荷需求调峰发电。(6分)(3)白天利用光伏发电(1分),夜晚利用光热发电(1分),两者组合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稳定性高(1分);白天用电需求大(1分),夜晚需求小(1分),光伏与光热两种发电功率9:1,配置合理(1分)。(共6分)18.(共18分)(1)变化:整体上海岸线变得更曲折、更长;西段(堤河至潍河段)海岸线整体向陆地后退;东段(潍河至虎头崖段)海岸线整体向海洋推进;河流入海口处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幅度大。(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2)原因:入海河流较多,河流入海带来丰富沉积物;位于莱州湾南部,东北向风浪搬运的物质易在此堆积;海域较封闭,泥沙不易扩散,利于泥沙汇聚、堆积。(每点2分,共6分)(3)上游水库(如小浪底水库)拦沙;水土保持工程拦沙;海岸工程可能改变潮流方向,侵蚀加剧;部分海域因采砂或航道疏浚,短期内可能加剧局部侵蚀。(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19.(共18分)(1)喜温暖,不耐寒;需水量大;忌涝(怕积水);酸性土壤。(每点1分,共4分)(2)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冬季气温较高;盆地地形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有利于荔枝生长。(每点2分,共4分)(3)地形障碍:需翻越南岭、秦岭山脉,长江等河流(1分),地势起伏大(1分),运输时间长(1分)。气候障碍: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雨热同期(1分),沿途温度高、湿度大(1分),不利于荔枝保鲜。(共6分)(4)选择七八分熟采摘;带枝采摘;清晨采摘。(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得满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