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60分)1.(2024五上·李沧期中)有时在教室看到太阳光是从隔壁教学楼的玻璃上照射过来的,这是一种( )。A.折射现象 B.反射现象 C.散射现象【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这种现象是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遇到不同物体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就是反射。隔壁教学楼的玻璃表面比较光滑,当太阳光照射到玻璃上时,大部分光线不会穿透玻璃或杂乱散开,而是沿着一定方向被“弹回”,从而射向教室。这和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相似。选项A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筷子插入水中变弯);选项C的散射是光遇到微小颗粒后向四面八方散开(如天空呈蓝色),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2.(2024五上·李沧期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人造光源,下列物体中都属于人造光源的一组是( )。A.油灯、蜡烛B.萤火虫、荧光灯C.LED灯、汽车后视镜【答案】A【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萤火虫等属于自然光源,油灯、蜡烛、荧光灯、LED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汽车后视镜不属于光源。3.(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关于“影”的成语中,含有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形影不离、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是光的反射形成的。4.(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晚上,地面上会留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这些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B.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C.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积水表面光滑,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干燥地面粗糙,主要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时,镜面反射的光线会集中射向人的眼睛,人感觉积水处发亮;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光线分散,进入眼睛的光少,故显得暗。背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后,镜面反射的光线朝远离人眼的方向射出,几乎没有光线进入眼睛,积水处显得暗;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射入眼,反而显得亮。因此只有选项C的描述符合实际。5.(2024五上·李沧期中)通过光的( )原理,我们才能看到书上精美的插图或文字。A.折射 B.照射 C.反射【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核心是光的反射原理。书本身不产生光线,需依赖外部光源(如阳光、灯光)照射。光线接触书页表面时,因书页并非绝对光滑,会发生漫反射—— 光线被粗糙的表面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一部分散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被视网膜感知后,大脑便形成了书页及上面图文的视觉形象。选项A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与“看到物体”无直接关联;选项B的 “照射”仅指光线落在物体上,是前提而非成像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C。6.(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原理。阳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看到彩虹,需让色散后的色光进入眼睛。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光会掩盖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 “背对水壶”与光路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7.(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的应用不包括( )。A.地下掩蔽工事 B.潜水艇 C.观察星星【答案】C【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通过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线,实现“拐弯”观察,解决被障碍物遮挡视线的问题。A.地下掩蔽工事:工事内人员需观察地面情况,潜望镜可通过竖直管道延伸至地面,利用反射传递影像,属于典型应用。B.潜水艇:潜水艇在水下时,通过潜望镜伸出水面,反射水面以上的光线至舱内,实现隐蔽观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用途。C.观察星星:观察星星需利用望远镜的成像与放大原理(依赖透镜折射),潜望镜仅能改变光路方向,无放大功能,无法满足观星需求,不属于其应用范畴。故答案为C。8.(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是利用(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安装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时,会遵循反射定律发生反射,传播方向改变90°;反射后的光线再照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再次发生90°反射,最终使光线的传播方向整体改变,实现“绕过障碍物观察”的效果。选项A的光的色散是指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如彩虹形成),与潜望镜无关;选项C的光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现象(如透镜成像),并非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因此,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制成的,答案为B。9.(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三幅示意图,人眼可以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的是( )。A.B.C.【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人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在A选项中,两块平面镜是平行放置的,能让树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这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而在B选项和C选项中,两块平面镜不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它们反射后,没办法顺利传到人眼里,所以只有A选项能让人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10.(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彩虹一般很快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A.阳光太弱了B.空中的小水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C.空中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凭空消失了【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而这一过程的核心介质是空中的细小水滴。阳光穿过水滴时,被分解为七色光并反射到人眼,才形成彩虹。雨后空气湿度大,存在大量小水滴,为彩虹形成提供了条件。但小水滴体积微小、表面积大,极易因环境温度(即使不高)或空气流动发生蒸发,进入空气。当空中的小水滴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满足光的色散与反射需求时,彩虹便会随之消失。故答案为B。11.(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三重作用。阳光(复色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先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壁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捕捉到色散后的色光,需让光线射入眼中。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折射、反射、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烈的直射光会掩盖微弱的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背对水壶”与光路传播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12.(2024五上·李沧期中)人工降雨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A.晴空万里 B.云量较大 C.任何时候【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人工降雨并非“凭空造雨”,其核心是催化已有云层形成降水,必须依赖云层作为物质基础。云层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但这些粒子通常因体积过小,无法克服空气浮力下落。人工降雨通过播撒催化剂,促使云中粒子快速凝结、增大,当重量超过浮力时便形成雨滴落下。A.晴空万里:无云或云量极少,缺乏可供催化的水滴/冰晶,没有降雨的物质基础,无法实施人工降雨。B.云量较大:具备充足的云水资源,满足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工降雨的适宜条件。C.任何时候:忽略了云层这一关键要素,不符合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显然错误。故答案为B。13.(2024五上·李沧期中)我们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的热传递到手上,这属于(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该现象属于热传导,其核心是热量通过物质本身直接传递。热水袋(高温物体)与手(低温物体)直接接触时,热水袋内热水将能量传递给手的皮肤,使手部温度升高。这一过程依赖“直接接触”和“物质内部的能量传递”,符合热传导的定义。选项B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气体)的流动实现传递(如热水散热);选项C的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发射(如太阳晒暖皮肤),无需接触。二者均不符合热水袋暖手的原理,故答案为A。1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有些家庭会在房间里用煤炉取暖,同时还能烧水。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 )的。A.单一 B.未知 C.多种【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煤炉取暖烧水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非单一形式。热辐射:煤炉中的火焰和高温炉壁会直接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将热量传递给房间空气和附近物体(如人体),无需接触,这是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热对流:炉内高温气体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气流,同时被加热的空气在房间内循环流动,使室温整体升高,这属于热对流。热传导:煤炉的热量会通过炉体本身(金属或砖石)直接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水壶底部,使壶内水被加热,这一过程是热传导。三种方式同时作用,故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多种的。15.(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烤箱把面包烤熟,主要利用的是(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烤箱烤熟面包主要依赖热辐射,这是其最核心的热传递方式。烤箱内的电热管(或加热丝)通电后温度急剧升高,会以电磁波(红外线为主)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热量。这些热辐射能直接作用于面包表面,被面包吸收后转化为热能,使面包温度上升、水分蒸发。故答案为C。16.(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的热通过( )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A.辐射 B.对流 C.传导【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方式。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的传递热量,对流依赖流体(液体、气体)的宏观流动传递热量,二者均离不开物质介质。而太阳与地球间是真空环境,不存在可传递热量的介质,因此对流和传导均无法实现。太阳的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穿越真空,这种无需介质的热传递方式即为辐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正是其热量的主要来源。17.(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时,使用石棉网是为了( )。A.使容器均匀受热 B.提高温度 C.放热【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通常需加热容器内的水以产生水蒸气,石棉网是配合酒精灯使用的关键工具。酒精灯火焰集中,直接加热容器底部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可能使容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且局部过热会影响水蒸气产生的稳定性。石棉网由金属网包裹石棉制成,其特性是能将酒精灯的集中热量分散传递到容器底部,让容器整体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局部过热问题。选项B“提高温度”由酒精灯实现,选项C“放热”与石棉网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18.(2024五上·李沧期中)乐乐参加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演出,想看到自己后脑勺的饰品戴得如何,她至少需要利用( )面平面镜来清楚地看到。A.1 B.2 C.3【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人眼要看到后脑勺的饰品,需让饰品反射的光最终进入眼睛。一面平面镜无法实现:若镜子正对正面,只能看到正面像;若镜子在侧面,也无法反射到后脑勺的光。当使用两面平面镜时,可通过两次反射达成:将一面镜子置于头部侧后方,使饰品的光反射到这面镜子上;再将另一面镜子置于前方合适位置,接收第一面镜子的反射光并再次反射,最终将饰品的像传入人眼。因此至少需要2面平面镜。19.(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我们实验模拟制造“霜”的时候,采取向桶内的冰块上撒盐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桶内温度更低 B.使桶内温度更高 C.使桶内外温度相同【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霜是水蒸气遇0℃以下的低温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冰晶,核心需求是创造极低温度环境。冰块本身温度为0℃,但撒盐后会发生“盐融冰”现象:盐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纯水,导致原本处于凝固点的冰无法维持固态,持续融化。冰融化过程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桶内整体温度显著下降,低于0℃,为水蒸气凝华成霜提供了必要条件。选项B、C均与该操作目的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20.(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需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温水,要使效果更明显,对温水的要求是( )。A.冒“白气”的温水B.不冒“白气”的温水C.刚烧开的热水【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实验需通过温水提供水蒸气,并使其遇冷凝结以模拟该过程。选项C“刚烧开的热水”温度过高,产生的水蒸气量过大且温度高,可能导致烧杯内空气快速受热上升,反而难以与冷环境充分接触凝结,且易因温差过大使水滴迅速聚集成可见水珠滴落,效果不持久。选项B“不冒‘白气’的温水”温度过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极少,无法形成足量微小水滴,实验现象微弱。选项A“冒‘白气’的温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适中,“白气”本身就是少量水蒸气初步凝结的微小水滴,说明其水蒸气浓度已达到易凝结的程度。此时若引入冷环境(如冰块),水蒸气会大量凝结成更密集的微小水滴,使“雾”的模拟效果更清晰、持久。21.(2024五上·李沧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22.(2024五上·李沧期中)“手影”是大家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答案】A【知识点】影子【解析】【分析】“手影”的形成核心依赖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当手放在光源与墙面之间时,手会阻挡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光线无法到达手后方墙面的对应区域,从而形成与手的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即“手影”。选项B“光的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表面反弹的现象,如镜子成像,与影子形成无关;选项C“光的色散”是光通过棱镜等介质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也与手影无关。因此,手影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23.(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A.假设 B.总结结论 C.设计方案【答案】A【知识点】猜想、假设【解析】【分析】“假设”的本质是基于已知事实和已有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或结果作出的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探究的中间环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后续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其真伪。选项B“总结结论”是探究的最终环节,是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确定性判断,而非推测性论断,与题干描述不符。选项C“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属于执行探究的计划阶段,并非对问题本身的推测性解释。因此,题干描述的科学探究行为符合“假设”的定义,答案为A。24.(2024五上·李沧期中)根据火山喷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答案】B【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者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往往有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花岗岩、流纹岩、浮石、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25.(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两个相同型号的玻璃瓶A和B的外侧分别包上黑色和白色的纸片,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过段时间同时测量瓶内的温度,其结果是( )。A.黑色瓶内温度高B.白色瓶内温度高C.两个瓶内温度完全相同【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具有强吸收、弱反射的特性,能吸收大部分照射到其表面的可见光能量,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瓶内温度快速升高;白色物体则相反,具有强反射、弱吸收的特性,会反射大部分可见光,吸收的光能极少,因此转化的热能也少,瓶内温度上升缓慢。由于两瓶型号相同、受光条件一致,仅颜色不同,黑色瓶因吸收更多光能而温度更高。选项B、C 均不符合这一物理规律,故答案为A。26.(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闪电 B.熄灭的蜡烛 C.点燃的蜡烛【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如闪电、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电灯)。A.“闪电” 是云层间电荷放电产生的发光现象,自身能发光,属于自然光源。B.“熄灭的蜡烛” 不再进行燃烧反应,无法自身产生光,仅能反射外界光线,不符合光源 “自身发光” 的核心特征。C.“点燃的蜡烛” 通过燃烧过程释放光和热,自身可发光,属于人造光源。因此,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答案为B。27.(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稀饭用勺子搅动会热得更快,这主要是利用了( )的方式。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量(如勺子柄被稀饭烫热);热辐射是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射线传递热量(如太阳晒暖物体),均无需物质流动。热对流是依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冷热物质混合,从而传递热量。搅动稀饭时,勺子带动冷热粥液相互混合:表面较凉的粥液被搅到下方接触高温锅底吸热,下方较热的粥液被带到表面散热,形成循环流动,加速了整体热量的均匀传递,使稀饭热得更快。这正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故答案为A。28.(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将其分散,从而形成彩色光带。A.放大镜 B.三棱镜 C.显微镜【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太阳光为复色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将其分散的核心是利用“光的折射”差异。A.“放大镜”主要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放大物体,虽有折射但无分散复色光的功能;B.“三棱镜”的玻璃介质会使不同颜色的光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红光折射弱、紫光折射强,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彩色光带,这一过程称为“光的色散”,是分散太阳光的典型工具。C.“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观察微小物体,核心是放大而非光的色散。因此,答案为B。29.(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比较实验中测得的具体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 )。A.提出问题 B.设计方案 C.分析数据【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中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环节,核心是通过对比、解读实验测得的具体数值,挖掘数值变化与变量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始,聚焦于明确研究的疑问,不涉及对数值的比较与分析;“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制定的操作计划,属于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尚未产生实测数值。因此,题干描述的探究行为属于 “分析数据”,答案为C。30.(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传递的方向是 ( )A.从温度低的一端传向温度高的一端B.从中间传向四周C.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的核心规律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物理法则。选项A表述完全相反,违背了热传递的本质方向,热量不会主动从低温端流向高温端;选项B“从中间传向四周”是特定场景下的现象,并非普遍规律,若中间温度低于四周,热量会反向传递,因此该表述不具通用性。只有选项C准确概括了热传递不受位置限制的普遍方向,无论物体的形状、位置如何,热量始终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故答案为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24五上·李沧期中)连线题。把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相应原理用线连起来。人们在灯光下玩手影游戏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 光沿直线传播用凹面镜获取奥运圣火火种太阳升起,地面上发现树木的影子 光的反射夜晚,我们在灯下看书【答案】【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核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阴影或传递路径受阻挡。手影、树木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灯光、太阳光被手或树木等不透明物体阻挡,光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暗区,符合“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灯下看书时,灯光沿直线传播照亮书页,我们才能看清文字,本质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的核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医生的额镜、获取圣火的凹面镜均为反光镜,其曲面能将光线反射并会聚到特定区域,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以达到目的,属于“光的反射”原理。32.(2024五上·李沧期中)如图,王同学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上部,上部的水沸腾后,萌小牛用测温枪测量试管底部的温度。他发现水温仅比室温高一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上部分的水直到沸腾,由于上边的水是热水,而下边的水温度低,所以不会形成对流,因此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下部的水温,发现下部的水温比上部的水温低。【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核心是热对流的形成条件未满足,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到试管底部。水的沸腾需要持续吸热,且液体的热传递主要依赖热对流——即高温液体上升,低温液体下沉,形成循环流动以传递热量。当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时,上部的水先吸热升温至沸点并沸腾,但上部热水比下方冷水轻。由于热水始终处于上方,无法向下流动,下方的冷水也无法向上补充吸热,热对流循环无法建立。同时,水的热传导能力较弱,不足以使底部水温显著升高。因此,上部水沸腾时,底部水温仅略高于室温。33.(2024五上·李沧期中)观察这幅图,你能用简要的文字表述雨或雪在自然界中的成因吗?【答案】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微尘小颗粒结合到一起形成云,云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降雨,温度在0℃以下就形成降雪。【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雨和雪的形成均源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蒸发:水汽来源。地面、海洋等水域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凝结:云的形成。水蒸气随气流上升至高空,高空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微小的液态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冰晶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尘等凝结核上,大量聚集便形成了云。降落:雨与雪的分化。云中的小水滴/冰晶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大于空气浮力时,它们开始下落:若高空至地面的温度均高于0℃,下落的小水滴即为雨;若高空及近地面温度低于0℃,小冰晶直接下落或下落过程中未融化,则形成雪。3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至外进入有眼气的室内,为什么眼镜片上很快就会蒙上一层雾?【答案】冬天气温较低,眼镜片在室外的环境中温度较低,当进入温暖的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所以眼镜片上蒙上一层雾,这是凝结现象。【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水蒸气的凝结,由温度差引发的物态变化导致。冬天室外气温极低,眼镜片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温度会降至与室外环境相近的低温状态。而温暖的室内含有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当戴眼镜的同学进入室内时,低温的眼镜片与室内高温的水蒸气之间形成显著温度差。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远低于自身的眼镜片表面,会迅速失去热量,从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微小水珠。这些密集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便形成了一层“雾”,导致镜片透光性下降。35.(2024五上·李沧期中)科学探究。实验名称: 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瓶、石棉网、水、金属盘。实验步骤:1.如下图,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2.用酒精灯加热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 。4.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 ,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 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 。【答案】烧瓶;小水滴;小水滴;托不住;雨【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探究雨的形成机制,核心是水的蒸发、凝结与降落过程。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实验步骤:1.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小水滴,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雨。1 / 1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一、选择题(60分)1.(2024五上·李沧期中)有时在教室看到太阳光是从隔壁教学楼的玻璃上照射过来的,这是一种( )。A.折射现象 B.反射现象 C.散射现象2.(2024五上·李沧期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人造光源,下列物体中都属于人造光源的一组是( )。A.油灯、蜡烛B.萤火虫、荧光灯C.LED灯、汽车后视镜3.(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关于“影”的成语中,含有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4.(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晚上,地面上会留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这些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B.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C.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5.(2024五上·李沧期中)通过光的( )原理,我们才能看到书上精美的插图或文字。A.折射 B.照射 C.反射6.(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7.(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的应用不包括( )。A.地下掩蔽工事 B.潜水艇 C.观察星星8.(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是利用(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9.(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三幅示意图,人眼可以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的是( )。A.B.C.10.(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彩虹一般很快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A.阳光太弱了B.空中的小水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C.空中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凭空消失了11.(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12.(2024五上·李沧期中)人工降雨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A.晴空万里 B.云量较大 C.任何时候13.(2024五上·李沧期中)我们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的热传递到手上,这属于(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1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有些家庭会在房间里用煤炉取暖,同时还能烧水。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 )的。A.单一 B.未知 C.多种15.(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烤箱把面包烤熟,主要利用的是(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16.(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的热通过( )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A.辐射 B.对流 C.传导17.(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时,使用石棉网是为了( )。A.使容器均匀受热 B.提高温度 C.放热18.(2024五上·李沧期中)乐乐参加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演出,想看到自己后脑勺的饰品戴得如何,她至少需要利用( )面平面镜来清楚地看到。A.1 B.2 C.319.(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我们实验模拟制造“霜”的时候,采取向桶内的冰块上撒盐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桶内温度更低 B.使桶内温度更高 C.使桶内外温度相同20.(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需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温水,要使效果更明显,对温水的要求是( )。A.冒“白气”的温水B.不冒“白气”的温水C.刚烧开的热水21.(2024五上·李沧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22.(2024五上·李沧期中)“手影”是大家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23.(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A.假设 B.总结结论 C.设计方案24.(2024五上·李沧期中)根据火山喷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25.(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两个相同型号的玻璃瓶A和B的外侧分别包上黑色和白色的纸片,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过段时间同时测量瓶内的温度,其结果是( )。A.黑色瓶内温度高B.白色瓶内温度高C.两个瓶内温度完全相同26.(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闪电 B.熄灭的蜡烛 C.点燃的蜡烛27.(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稀饭用勺子搅动会热得更快,这主要是利用了( )的方式。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28.(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将其分散,从而形成彩色光带。A.放大镜 B.三棱镜 C.显微镜29.(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比较实验中测得的具体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 )。A.提出问题 B.设计方案 C.分析数据30.(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传递的方向是 ( )A.从温度低的一端传向温度高的一端B.从中间传向四周C.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24五上·李沧期中)连线题。把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相应原理用线连起来。人们在灯光下玩手影游戏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 光沿直线传播用凹面镜获取奥运圣火火种太阳升起,地面上发现树木的影子 光的反射夜晚,我们在灯下看书32.(2024五上·李沧期中)如图,王同学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上部,上部的水沸腾后,萌小牛用测温枪测量试管底部的温度。他发现水温仅比室温高一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3.(2024五上·李沧期中)观察这幅图,你能用简要的文字表述雨或雪在自然界中的成因吗?3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至外进入有眼气的室内,为什么眼镜片上很快就会蒙上一层雾?35.(2024五上·李沧期中)科学探究。实验名称: 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瓶、石棉网、水、金属盘。实验步骤:1.如下图,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2.用酒精灯加热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 。4.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 ,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 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这种现象是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遇到不同物体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就是反射。隔壁教学楼的玻璃表面比较光滑,当太阳光照射到玻璃上时,大部分光线不会穿透玻璃或杂乱散开,而是沿着一定方向被“弹回”,从而射向教室。这和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相似。选项A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筷子插入水中变弯);选项C的散射是光遇到微小颗粒后向四面八方散开(如天空呈蓝色),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2.【答案】A【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萤火虫等属于自然光源,油灯、蜡烛、荧光灯、LED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汽车后视镜不属于光源。3.【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形影不离、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是光的反射形成的。4.【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积水表面光滑,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干燥地面粗糙,主要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时,镜面反射的光线会集中射向人的眼睛,人感觉积水处发亮;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光线分散,进入眼睛的光少,故显得暗。背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后,镜面反射的光线朝远离人眼的方向射出,几乎没有光线进入眼睛,积水处显得暗;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射入眼,反而显得亮。因此只有选项C的描述符合实际。5.【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核心是光的反射原理。书本身不产生光线,需依赖外部光源(如阳光、灯光)照射。光线接触书页表面时,因书页并非绝对光滑,会发生漫反射—— 光线被粗糙的表面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一部分散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被视网膜感知后,大脑便形成了书页及上面图文的视觉形象。选项A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与“看到物体”无直接关联;选项B的 “照射”仅指光线落在物体上,是前提而非成像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C。6.【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原理。阳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看到彩虹,需让色散后的色光进入眼睛。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光会掩盖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 “背对水壶”与光路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通过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线,实现“拐弯”观察,解决被障碍物遮挡视线的问题。A.地下掩蔽工事:工事内人员需观察地面情况,潜望镜可通过竖直管道延伸至地面,利用反射传递影像,属于典型应用。B.潜水艇:潜水艇在水下时,通过潜望镜伸出水面,反射水面以上的光线至舱内,实现隐蔽观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用途。C.观察星星:观察星星需利用望远镜的成像与放大原理(依赖透镜折射),潜望镜仅能改变光路方向,无放大功能,无法满足观星需求,不属于其应用范畴。故答案为C。8.【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安装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时,会遵循反射定律发生反射,传播方向改变90°;反射后的光线再照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再次发生90°反射,最终使光线的传播方向整体改变,实现“绕过障碍物观察”的效果。选项A的光的色散是指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如彩虹形成),与潜望镜无关;选项C的光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现象(如透镜成像),并非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因此,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制成的,答案为B。9.【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人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在A选项中,两块平面镜是平行放置的,能让树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这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而在B选项和C选项中,两块平面镜不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它们反射后,没办法顺利传到人眼里,所以只有A选项能让人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10.【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而这一过程的核心介质是空中的细小水滴。阳光穿过水滴时,被分解为七色光并反射到人眼,才形成彩虹。雨后空气湿度大,存在大量小水滴,为彩虹形成提供了条件。但小水滴体积微小、表面积大,极易因环境温度(即使不高)或空气流动发生蒸发,进入空气。当空中的小水滴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满足光的色散与反射需求时,彩虹便会随之消失。故答案为B。11.【答案】A【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三重作用。阳光(复色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先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壁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捕捉到色散后的色光,需让光线射入眼中。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折射、反射、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烈的直射光会掩盖微弱的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背对水壶”与光路传播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12.【答案】B【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人工降雨并非“凭空造雨”,其核心是催化已有云层形成降水,必须依赖云层作为物质基础。云层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但这些粒子通常因体积过小,无法克服空气浮力下落。人工降雨通过播撒催化剂,促使云中粒子快速凝结、增大,当重量超过浮力时便形成雨滴落下。A.晴空万里:无云或云量极少,缺乏可供催化的水滴/冰晶,没有降雨的物质基础,无法实施人工降雨。B.云量较大:具备充足的云水资源,满足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工降雨的适宜条件。C.任何时候:忽略了云层这一关键要素,不符合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显然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该现象属于热传导,其核心是热量通过物质本身直接传递。热水袋(高温物体)与手(低温物体)直接接触时,热水袋内热水将能量传递给手的皮肤,使手部温度升高。这一过程依赖“直接接触”和“物质内部的能量传递”,符合热传导的定义。选项B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气体)的流动实现传递(如热水散热);选项C的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发射(如太阳晒暖皮肤),无需接触。二者均不符合热水袋暖手的原理,故答案为A。14.【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煤炉取暖烧水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非单一形式。热辐射:煤炉中的火焰和高温炉壁会直接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将热量传递给房间空气和附近物体(如人体),无需接触,这是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热对流:炉内高温气体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气流,同时被加热的空气在房间内循环流动,使室温整体升高,这属于热对流。热传导:煤炉的热量会通过炉体本身(金属或砖石)直接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水壶底部,使壶内水被加热,这一过程是热传导。三种方式同时作用,故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多种的。15.【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烤箱烤熟面包主要依赖热辐射,这是其最核心的热传递方式。烤箱内的电热管(或加热丝)通电后温度急剧升高,会以电磁波(红外线为主)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热量。这些热辐射能直接作用于面包表面,被面包吸收后转化为热能,使面包温度上升、水分蒸发。故答案为C。16.【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方式。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的传递热量,对流依赖流体(液体、气体)的宏观流动传递热量,二者均离不开物质介质。而太阳与地球间是真空环境,不存在可传递热量的介质,因此对流和传导均无法实现。太阳的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穿越真空,这种无需介质的热传递方式即为辐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正是其热量的主要来源。17.【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通常需加热容器内的水以产生水蒸气,石棉网是配合酒精灯使用的关键工具。酒精灯火焰集中,直接加热容器底部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可能使容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且局部过热会影响水蒸气产生的稳定性。石棉网由金属网包裹石棉制成,其特性是能将酒精灯的集中热量分散传递到容器底部,让容器整体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局部过热问题。选项B“提高温度”由酒精灯实现,选项C“放热”与石棉网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18.【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人眼要看到后脑勺的饰品,需让饰品反射的光最终进入眼睛。一面平面镜无法实现:若镜子正对正面,只能看到正面像;若镜子在侧面,也无法反射到后脑勺的光。当使用两面平面镜时,可通过两次反射达成:将一面镜子置于头部侧后方,使饰品的光反射到这面镜子上;再将另一面镜子置于前方合适位置,接收第一面镜子的反射光并再次反射,最终将饰品的像传入人眼。因此至少需要2面平面镜。19.【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霜是水蒸气遇0℃以下的低温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冰晶,核心需求是创造极低温度环境。冰块本身温度为0℃,但撒盐后会发生“盐融冰”现象:盐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纯水,导致原本处于凝固点的冰无法维持固态,持续融化。冰融化过程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桶内整体温度显著下降,低于0℃,为水蒸气凝华成霜提供了必要条件。选项B、C均与该操作目的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20.【答案】A【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实验需通过温水提供水蒸气,并使其遇冷凝结以模拟该过程。选项C“刚烧开的热水”温度过高,产生的水蒸气量过大且温度高,可能导致烧杯内空气快速受热上升,反而难以与冷环境充分接触凝结,且易因温差过大使水滴迅速聚集成可见水珠滴落,效果不持久。选项B“不冒‘白气’的温水”温度过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极少,无法形成足量微小水滴,实验现象微弱。选项A“冒‘白气’的温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适中,“白气”本身就是少量水蒸气初步凝结的微小水滴,说明其水蒸气浓度已达到易凝结的程度。此时若引入冷环境(如冰块),水蒸气会大量凝结成更密集的微小水滴,使“雾”的模拟效果更清晰、持久。21.【答案】C【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22.【答案】A【知识点】影子【解析】【分析】“手影”的形成核心依赖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当手放在光源与墙面之间时,手会阻挡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光线无法到达手后方墙面的对应区域,从而形成与手的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即“手影”。选项B“光的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表面反弹的现象,如镜子成像,与影子形成无关;选项C“光的色散”是光通过棱镜等介质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也与手影无关。因此,手影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23.【答案】A【知识点】猜想、假设【解析】【分析】“假设”的本质是基于已知事实和已有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或结果作出的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探究的中间环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后续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其真伪。选项B“总结结论”是探究的最终环节,是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确定性判断,而非推测性论断,与题干描述不符。选项C“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属于执行探究的计划阶段,并非对问题本身的推测性解释。因此,题干描述的科学探究行为符合“假设”的定义,答案为A。24.【答案】B【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者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往往有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花岗岩、流纹岩、浮石、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25.【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具有强吸收、弱反射的特性,能吸收大部分照射到其表面的可见光能量,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瓶内温度快速升高;白色物体则相反,具有强反射、弱吸收的特性,会反射大部分可见光,吸收的光能极少,因此转化的热能也少,瓶内温度上升缓慢。由于两瓶型号相同、受光条件一致,仅颜色不同,黑色瓶因吸收更多光能而温度更高。选项B、C 均不符合这一物理规律,故答案为A。26.【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如闪电、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电灯)。A.“闪电” 是云层间电荷放电产生的发光现象,自身能发光,属于自然光源。B.“熄灭的蜡烛” 不再进行燃烧反应,无法自身产生光,仅能反射外界光线,不符合光源 “自身发光” 的核心特征。C.“点燃的蜡烛” 通过燃烧过程释放光和热,自身可发光,属于人造光源。因此,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答案为B。27.【答案】A【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量(如勺子柄被稀饭烫热);热辐射是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射线传递热量(如太阳晒暖物体),均无需物质流动。热对流是依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冷热物质混合,从而传递热量。搅动稀饭时,勺子带动冷热粥液相互混合:表面较凉的粥液被搅到下方接触高温锅底吸热,下方较热的粥液被带到表面散热,形成循环流动,加速了整体热量的均匀传递,使稀饭热得更快。这正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故答案为A。28.【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太阳光为复色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将其分散的核心是利用“光的折射”差异。A.“放大镜”主要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放大物体,虽有折射但无分散复色光的功能;B.“三棱镜”的玻璃介质会使不同颜色的光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红光折射弱、紫光折射强,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彩色光带,这一过程称为“光的色散”,是分散太阳光的典型工具。C.“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观察微小物体,核心是放大而非光的色散。因此,答案为B。29.【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中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环节,核心是通过对比、解读实验测得的具体数值,挖掘数值变化与变量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始,聚焦于明确研究的疑问,不涉及对数值的比较与分析;“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制定的操作计划,属于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尚未产生实测数值。因此,题干描述的探究行为属于 “分析数据”,答案为C。30.【答案】C【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的核心规律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物理法则。选项A表述完全相反,违背了热传递的本质方向,热量不会主动从低温端流向高温端;选项B“从中间传向四周”是特定场景下的现象,并非普遍规律,若中间温度低于四周,热量会反向传递,因此该表述不具通用性。只有选项C准确概括了热传递不受位置限制的普遍方向,无论物体的形状、位置如何,热量始终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故答案为C。31.【答案】【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核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阴影或传递路径受阻挡。手影、树木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灯光、太阳光被手或树木等不透明物体阻挡,光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暗区,符合“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灯下看书时,灯光沿直线传播照亮书页,我们才能看清文字,本质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的核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医生的额镜、获取圣火的凹面镜均为反光镜,其曲面能将光线反射并会聚到特定区域,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以达到目的,属于“光的反射”原理。32.【答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上部分的水直到沸腾,由于上边的水是热水,而下边的水温度低,所以不会形成对流,因此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下部的水温,发现下部的水温比上部的水温低。【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核心是热对流的形成条件未满足,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到试管底部。水的沸腾需要持续吸热,且液体的热传递主要依赖热对流——即高温液体上升,低温液体下沉,形成循环流动以传递热量。当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时,上部的水先吸热升温至沸点并沸腾,但上部热水比下方冷水轻。由于热水始终处于上方,无法向下流动,下方的冷水也无法向上补充吸热,热对流循环无法建立。同时,水的热传导能力较弱,不足以使底部水温显著升高。因此,上部水沸腾时,底部水温仅略高于室温。33.【答案】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微尘小颗粒结合到一起形成云,云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降雨,温度在0℃以下就形成降雪。【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雨和雪的形成均源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蒸发:水汽来源。地面、海洋等水域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凝结:云的形成。水蒸气随气流上升至高空,高空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微小的液态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冰晶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尘等凝结核上,大量聚集便形成了云。降落:雨与雪的分化。云中的小水滴/冰晶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大于空气浮力时,它们开始下落:若高空至地面的温度均高于0℃,下落的小水滴即为雨;若高空及近地面温度低于0℃,小冰晶直接下落或下落过程中未融化,则形成雪。34.【答案】冬天气温较低,眼镜片在室外的环境中温度较低,当进入温暖的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所以眼镜片上蒙上一层雾,这是凝结现象。【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水蒸气的凝结,由温度差引发的物态变化导致。冬天室外气温极低,眼镜片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温度会降至与室外环境相近的低温状态。而温暖的室内含有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当戴眼镜的同学进入室内时,低温的眼镜片与室内高温的水蒸气之间形成显著温度差。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远低于自身的眼镜片表面,会迅速失去热量,从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微小水珠。这些密集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便形成了一层“雾”,导致镜片透光性下降。35.【答案】烧瓶;小水滴;小水滴;托不住;雨【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探究雨的形成机制,核心是水的蒸发、凝结与降落过程。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实验步骤:1.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小水滴,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雨。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