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60分)
1.(2024五上·李沧期中)有时在教室看到太阳光是从隔壁教学楼的玻璃上照射过来的,这是一种(  )。
A.折射现象 B.反射现象 C.散射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这种现象是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遇到不同物体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就是反射。隔壁教学楼的玻璃表面比较光滑,当太阳光照射到玻璃上时,大部分光线不会穿透玻璃或杂乱散开,而是沿着一定方向被“弹回”,从而射向教室。这和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相似。选项A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筷子插入水中变弯);选项C的散射是光遇到微小颗粒后向四面八方散开(如天空呈蓝色),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2024五上·李沧期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人造光源,下列物体中都属于人造光源的一组是(  )。
A.油灯、蜡烛
B.萤火虫、荧光灯
C.LED灯、汽车后视镜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萤火虫等属于自然光源,油灯、蜡烛、荧光灯、LED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汽车后视镜不属于光源。
3.(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关于“影”的成语中,含有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形影不离、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4.(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晚上,地面上会留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这些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
C.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积水表面光滑,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干燥地面粗糙,主要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时,镜面反射的光线会集中射向人的眼睛,人感觉积水处发亮;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光线分散,进入眼睛的光少,故显得暗。背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后,镜面反射的光线朝远离人眼的方向射出,几乎没有光线进入眼睛,积水处显得暗;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射入眼,反而显得亮。因此只有选项C的描述符合实际。
5.(2024五上·李沧期中)通过光的(  )原理,我们才能看到书上精美的插图或文字。
A.折射 B.照射 C.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核心是光的反射原理。书本身不产生光线,需依赖外部光源(如阳光、灯光)照射。光线接触书页表面时,因书页并非绝对光滑,会发生漫反射—— 光线被粗糙的表面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一部分散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被视网膜感知后,大脑便形成了书页及上面图文的视觉形象。选项A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与“看到物体”无直接关联;选项B的 “照射”仅指光线落在物体上,是前提而非成像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C。
6.(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
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原理。阳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看到彩虹,需让色散后的色光进入眼睛。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光会掩盖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 “背对水壶”与光路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7.(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的应用不包括(  )。
A.地下掩蔽工事 B.潜水艇 C.观察星星
【答案】C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通过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线,实现“拐弯”观察,解决被障碍物遮挡视线的问题。
A.地下掩蔽工事:工事内人员需观察地面情况,潜望镜可通过竖直管道延伸至地面,利用反射传递影像,属于典型应用。
B.潜水艇:潜水艇在水下时,通过潜望镜伸出水面,反射水面以上的光线至舱内,实现隐蔽观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用途。
C.观察星星:观察星星需利用望远镜的成像与放大原理(依赖透镜折射),潜望镜仅能改变光路方向,无放大功能,无法满足观星需求,不属于其应用范畴。
故答案为C。
8.(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是利用(  )。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安装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时,会遵循反射定律发生反射,传播方向改变90°;反射后的光线再照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再次发生90°反射,最终使光线的传播方向整体改变,实现“绕过障碍物观察”的效果。选项A的光的色散是指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如彩虹形成),与潜望镜无关;选项C的光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现象(如透镜成像),并非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因此,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制成的,答案为B。
9.(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三幅示意图,人眼可以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人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在A选项中,两块平面镜是平行放置的,能让树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这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而在B选项和C选项中,两块平面镜不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它们反射后,没办法顺利传到人眼里,所以只有A选项能让人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
10.(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彩虹一般很快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A.阳光太弱了
B.空中的小水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
C.空中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凭空消失了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而这一过程的核心介质是空中的细小水滴。阳光穿过水滴时,被分解为七色光并反射到人眼,才形成彩虹。雨后空气湿度大,存在大量小水滴,为彩虹形成提供了条件。但小水滴体积微小、表面积大,极易因环境温度(即使不高)或空气流动发生蒸发,进入空气。当空中的小水滴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满足光的色散与反射需求时,彩虹便会随之消失。故答案为B。
11.(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
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三重作用。阳光(复色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先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壁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捕捉到色散后的色光,需让光线射入眼中。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折射、反射、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烈的直射光会掩盖微弱的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背对水壶”与光路传播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12.(2024五上·李沧期中)人工降雨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
A.晴空万里 B.云量较大 C.任何时候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人工降雨并非“凭空造雨”,其核心是催化已有云层形成降水,必须依赖云层作为物质基础。云层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但这些粒子通常因体积过小,无法克服空气浮力下落。人工降雨通过播撒催化剂,促使云中粒子快速凝结、增大,当重量超过浮力时便形成雨滴落下。
A.晴空万里:无云或云量极少,缺乏可供催化的水滴/冰晶,没有降雨的物质基础,无法实施人工降雨。
B.云量较大:具备充足的云水资源,满足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工降雨的适宜条件。
C.任何时候:忽略了云层这一关键要素,不符合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显然错误。
故答案为B。
13.(2024五上·李沧期中)我们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的热传递到手上,这属于(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该现象属于热传导,其核心是热量通过物质本身直接传递。热水袋(高温物体)与手(低温物体)直接接触时,热水袋内热水将能量传递给手的皮肤,使手部温度升高。这一过程依赖“直接接触”和“物质内部的能量传递”,符合热传导的定义。选项B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气体)的流动实现传递(如热水散热);选项C的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发射(如太阳晒暖皮肤),无需接触。二者均不符合热水袋暖手的原理,故答案为A。
1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有些家庭会在房间里用煤炉取暖,同时还能烧水。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  )的。
A.单一 B.未知 C.多种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煤炉取暖烧水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非单一形式。
热辐射:煤炉中的火焰和高温炉壁会直接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将热量传递给房间空气和附近物体(如人体),无需接触,这是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
热对流:炉内高温气体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气流,同时被加热的空气在房间内循环流动,使室温整体升高,这属于热对流。
热传导:煤炉的热量会通过炉体本身(金属或砖石)直接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水壶底部,使壶内水被加热,这一过程是热传导。
三种方式同时作用,故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多种的。
15.(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烤箱把面包烤熟,主要利用的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烤箱烤熟面包主要依赖热辐射,这是其最核心的热传递方式。
烤箱内的电热管(或加热丝)通电后温度急剧升高,会以电磁波(红外线为主)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热量。这些热辐射能直接作用于面包表面,被面包吸收后转化为热能,使面包温度上升、水分蒸发。故答案为C。
16.(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的热通过(  )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方式。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的传递热量,对流依赖流体(液体、气体)的宏观流动传递热量,二者均离不开物质介质。而太阳与地球间是真空环境,不存在可传递热量的介质,因此对流和传导均无法实现。太阳的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穿越真空,这种无需介质的热传递方式即为辐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正是其热量的主要来源。
17.(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时,使用石棉网是为了(  )。
A.使容器均匀受热 B.提高温度 C.放热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通常需加热容器内的水以产生水蒸气,石棉网是配合酒精灯使用的关键工具。酒精灯火焰集中,直接加热容器底部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可能使容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且局部过热会影响水蒸气产生的稳定性。石棉网由金属网包裹石棉制成,其特性是能将酒精灯的集中热量分散传递到容器底部,让容器整体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局部过热问题。选项B“提高温度”由酒精灯实现,选项C“放热”与石棉网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18.(2024五上·李沧期中)乐乐参加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演出,想看到自己后脑勺的饰品戴得如何,她至少需要利用(  )面平面镜来清楚地看到。
A.1 B.2 C.3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人眼要看到后脑勺的饰品,需让饰品反射的光最终进入眼睛。一面平面镜无法实现:若镜子正对正面,只能看到正面像;若镜子在侧面,也无法反射到后脑勺的光。当使用两面平面镜时,可通过两次反射达成:将一面镜子置于头部侧后方,使饰品的光反射到这面镜子上;再将另一面镜子置于前方合适位置,接收第一面镜子的反射光并再次反射,最终将饰品的像传入人眼。因此至少需要2面平面镜。
19.(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我们实验模拟制造“霜”的时候,采取向桶内的冰块上撒盐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桶内温度更低 B.使桶内温度更高 C.使桶内外温度相同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霜是水蒸气遇0℃以下的低温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冰晶,核心需求是创造极低温度环境。冰块本身温度为0℃,但撒盐后会发生“盐融冰”现象:盐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纯水,导致原本处于凝固点的冰无法维持固态,持续融化。冰融化过程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桶内整体温度显著下降,低于0℃,为水蒸气凝华成霜提供了必要条件。选项B、C均与该操作目的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
20.(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需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温水,要使效果更明显,对温水的要求是(  )。
A.冒“白气”的温水
B.不冒“白气”的温水
C.刚烧开的热水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实验需通过温水提供水蒸气,并使其遇冷凝结以模拟该过程。选项C“刚烧开的热水”温度过高,产生的水蒸气量过大且温度高,可能导致烧杯内空气快速受热上升,反而难以与冷环境充分接触凝结,且易因温差过大使水滴迅速聚集成可见水珠滴落,效果不持久。选项B“不冒‘白气’的温水”温度过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极少,无法形成足量微小水滴,实验现象微弱。选项A“冒‘白气’的温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适中,“白气”本身就是少量水蒸气初步凝结的微小水滴,说明其水蒸气浓度已达到易凝结的程度。此时若引入冷环境(如冰块),水蒸气会大量凝结成更密集的微小水滴,使“雾”的模拟效果更清晰、持久。
21.(2024五上·李沧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
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
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22.(2024五上·李沧期中)“手影”是大家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答案】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手影”的形成核心依赖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当手放在光源与墙面之间时,手会阻挡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光线无法到达手后方墙面的对应区域,从而形成与手的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即“手影”。选项B“光的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表面反弹的现象,如镜子成像,与影子形成无关;选项C“光的色散”是光通过棱镜等介质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也与手影无关。因此,手影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3.(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
A.假设 B.总结结论 C.设计方案
【答案】A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假设”的本质是基于已知事实和已有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或结果作出的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探究的中间环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后续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其真伪。选项B“总结结论”是探究的最终环节,是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确定性判断,而非推测性论断,与题干描述不符。选项C“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属于执行探究的计划阶段,并非对问题本身的推测性解释。因此,题干描述的科学探究行为符合“假设”的定义,答案为A。
24.(2024五上·李沧期中)根据火山喷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者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往往有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花岗岩、流纹岩、浮石、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25.(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两个相同型号的玻璃瓶A和B的外侧分别包上黑色和白色的纸片,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过段时间同时测量瓶内的温度,其结果是(  )。
A.黑色瓶内温度高
B.白色瓶内温度高
C.两个瓶内温度完全相同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具有强吸收、弱反射的特性,能吸收大部分照射到其表面的可见光能量,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瓶内温度快速升高;
白色物体则相反,具有强反射、弱吸收的特性,会反射大部分可见光,吸收的光能极少,因此转化的热能也少,瓶内温度上升缓慢。
由于两瓶型号相同、受光条件一致,仅颜色不同,黑色瓶因吸收更多光能而温度更高。选项B、C 均不符合这一物理规律,故答案为A。
26.(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A.闪电 B.熄灭的蜡烛 C.点燃的蜡烛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如闪电、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电灯)。
A.“闪电” 是云层间电荷放电产生的发光现象,自身能发光,属于自然光源。
B.“熄灭的蜡烛” 不再进行燃烧反应,无法自身产生光,仅能反射外界光线,不符合光源 “自身发光” 的核心特征。
C.“点燃的蜡烛” 通过燃烧过程释放光和热,自身可发光,属于人造光源。
因此,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答案为B。
27.(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稀饭用勺子搅动会热得更快,这主要是利用了(  )的方式。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量(如勺子柄被稀饭烫热);热辐射是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射线传递热量(如太阳晒暖物体),均无需物质流动。热对流是依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冷热物质混合,从而传递热量。
搅动稀饭时,勺子带动冷热粥液相互混合:表面较凉的粥液被搅到下方接触高温锅底吸热,下方较热的粥液被带到表面散热,形成循环流动,加速了整体热量的均匀传递,使稀饭热得更快。这正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故答案为A。
28.(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将其分散,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A.放大镜 B.三棱镜 C.显微镜
【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为复色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将其分散的核心是利用“光的折射”差异。
A.“放大镜”主要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放大物体,虽有折射但无分散复色光的功能;
B.“三棱镜”的玻璃介质会使不同颜色的光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红光折射弱、紫光折射强,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彩色光带,这一过程称为“光的色散”,是分散太阳光的典型工具。
C.“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观察微小物体,核心是放大而非光的色散。
因此,答案为B。
29.(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比较实验中测得的具体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  )。
A.提出问题 B.设计方案 C.分析数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中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环节,核心是通过对比、解读实验测得的具体数值,挖掘数值变化与变量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始,聚焦于明确研究的疑问,不涉及对数值的比较与分析;“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制定的操作计划,属于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尚未产生实测数值。因此,题干描述的探究行为属于 “分析数据”,答案为C。
30.(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传递的方向是 (  )
A.从温度低的一端传向温度高的一端
B.从中间传向四周
C.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的核心规律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物理法则。选项A表述完全相反,违背了热传递的本质方向,热量不会主动从低温端流向高温端;选项B“从中间传向四周”是特定场景下的现象,并非普遍规律,若中间温度低于四周,热量会反向传递,因此该表述不具通用性。只有选项C准确概括了热传递不受位置限制的普遍方向,无论物体的形状、位置如何,热量始终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4五上·李沧期中)连线题。
把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相应原理用线连起来。
人们在灯光下玩手影游戏
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 光沿直线传播
用凹面镜获取奥运圣火火种
太阳升起,地面上发现树木的影子 光的反射
夜晚,我们在灯下看书
【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核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阴影或传递路径受阻挡。手影、树木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灯光、太阳光被手或树木等不透明物体阻挡,光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暗区,符合“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灯下看书时,灯光沿直线传播照亮书页,我们才能看清文字,本质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的反射的核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医生的额镜、获取圣火的凹面镜均为反光镜,其曲面能将光线反射并会聚到特定区域,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以达到目的,属于“光的反射”原理。
32.(2024五上·李沧期中)如图,王同学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上部,上部的水沸腾后,萌小牛用测温枪测量试管底部的温度。他发现水温仅比室温高一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上部分的水直到沸腾,由于上边的水是热水,而下边的水温度低,所以不会形成对流,因此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下部的水温,发现下部的水温比上部的水温低。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核心是热对流的形成条件未满足,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到试管底部。
水的沸腾需要持续吸热,且液体的热传递主要依赖热对流——即高温液体上升,低温液体下沉,形成循环流动以传递热量。
当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时,上部的水先吸热升温至沸点并沸腾,但上部热水比下方冷水轻。由于热水始终处于上方,无法向下流动,下方的冷水也无法向上补充吸热,热对流循环无法建立。
同时,水的热传导能力较弱,不足以使底部水温显著升高。因此,上部水沸腾时,底部水温仅略高于室温。
33.(2024五上·李沧期中)观察这幅图,你能用简要的文字表述雨或雪在自然界中的成因吗?
【答案】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微尘小颗粒结合到一起形成云,云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降雨,温度在0℃以下就形成降雪。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雨和雪的形成均源于自然界的水循环。
蒸发:水汽来源。地面、海洋等水域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
凝结:云的形成。水蒸气随气流上升至高空,高空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微小的液态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冰晶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尘等凝结核上,大量聚集便形成了云。
降落:雨与雪的分化。云中的小水滴/冰晶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大于空气浮力时,它们开始下落:若高空至地面的温度均高于0℃,下落的小水滴即为雨;若高空及近地面温度低于0℃,小冰晶直接下落或下落过程中未融化,则形成雪。
3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至外进入有眼气的室内,为什么眼镜片上很快就会蒙上一层雾?
【答案】冬天气温较低,眼镜片在室外的环境中温度较低,当进入温暖的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所以眼镜片上蒙上一层雾,这是凝结现象。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水蒸气的凝结,由温度差引发的物态变化导致。
冬天室外气温极低,眼镜片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温度会降至与室外环境相近的低温状态。而温暖的室内含有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
当戴眼镜的同学进入室内时,低温的眼镜片与室内高温的水蒸气之间形成显著温度差。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远低于自身的眼镜片表面,会迅速失去热量,从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微小水珠。
这些密集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便形成了一层“雾”,导致镜片透光性下降。
35.(2024五上·李沧期中)科学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瓶、石棉网、水、金属盘。
实验步骤:
1.如下图,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2.用酒精灯加热   ;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   。
4.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   ,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   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   。
【答案】烧瓶;小水滴;小水滴;托不住;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探究雨的形成机制,核心是水的蒸发、凝结与降落过程。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
实验步骤:1.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小水滴,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雨。
1 / 1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片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60分)
1.(2024五上·李沧期中)有时在教室看到太阳光是从隔壁教学楼的玻璃上照射过来的,这是一种(  )。
A.折射现象 B.反射现象 C.散射现象
2.(2024五上·李沧期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人造光源,下列物体中都属于人造光源的一组是(  )。
A.油灯、蜡烛
B.萤火虫、荧光灯
C.LED灯、汽车后视镜
3.(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关于“影”的成语中,含有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4.(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晚上,地面上会留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这些积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
C.迎着月光走,地面上发亮处都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上发暗处都是积水。
5.(2024五上·李沧期中)通过光的(  )原理,我们才能看到书上精美的插图或文字。
A.折射 B.照射 C.反射
6.(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
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
7.(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的应用不包括(  )。
A.地下掩蔽工事 B.潜水艇 C.观察星星
8.(2024五上·李沧期中)潜望镜是利用(  )。
A.光的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9.(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面三幅示意图,人眼可以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的是(  )。
A.
B.
C.
10.(2024五上·李沧期中)雨后的彩虹一般很快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
A.阳光太弱了
B.空中的小水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
C.空中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凭空消失了
11.(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喷壶在阳光下喷水后,从(  )的方向能看到彩虹。
A.背对太阳 B.面向太阳 C.背对水壶
12.(2024五上·李沧期中)人工降雨适宜在(  )的条件下进行。
A.晴空万里 B.云量较大 C.任何时候
13.(2024五上·李沧期中)我们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的热传递到手上,这属于(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有些家庭会在房间里用煤炉取暖,同时还能烧水。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  )的。
A.单一 B.未知 C.多种
15.(2024五上·李沧期中)用烤箱把面包烤熟,主要利用的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6.(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的热通过(  )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17.(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时,使用石棉网是为了(  )。
A.使容器均匀受热 B.提高温度 C.放热
18.(2024五上·李沧期中)乐乐参加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演出,想看到自己后脑勺的饰品戴得如何,她至少需要利用(  )面平面镜来清楚地看到。
A.1 B.2 C.3
19.(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我们实验模拟制造“霜”的时候,采取向桶内的冰块上撒盐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桶内温度更低 B.使桶内温度更高 C.使桶内外温度相同
20.(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需要往烧杯中倒入一些温水,要使效果更明显,对温水的要求是(  )。
A.冒“白气”的温水
B.不冒“白气”的温水
C.刚烧开的热水
21.(2024五上·李沧期中)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C.海洋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中
22.(2024五上·李沧期中)“手影”是大家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23.(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  )。
A.假设 B.总结结论 C.设计方案
24.(2024五上·李沧期中)根据火山喷发的现象,我们推测地球内部有岩浆,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做(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都属于此类岩石。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25.(2024五上·李沧期中)在两个相同型号的玻璃瓶A和B的外侧分别包上黑色和白色的纸片,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过段时间同时测量瓶内的温度,其结果是(  )。
A.黑色瓶内温度高
B.白色瓶内温度高
C.两个瓶内温度完全相同
26.(2024五上·李沧期中)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
A.闪电 B.熄灭的蜡烛 C.点燃的蜡烛
27.(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稀饭用勺子搅动会热得更快,这主要是利用了(  )的方式。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28.(2024五上·李沧期中)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将其分散,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A.放大镜 B.三棱镜 C.显微镜
29.(2024五上·李沧期中)探究技能:比较实验中测得的具体数值,找出数值变化的原因,得出结论,就是在(  )。
A.提出问题 B.设计方案 C.分析数据
30.(2024五上·李沧期中)热传递的方向是 (  )
A.从温度低的一端传向温度高的一端
B.从中间传向四周
C.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24五上·李沧期中)连线题。
把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相应原理用线连起来。
人们在灯光下玩手影游戏
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 光沿直线传播
用凹面镜获取奥运圣火火种
太阳升起,地面上发现树木的影子 光的反射
夜晚,我们在灯下看书
32.(2024五上·李沧期中)如图,王同学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上部,上部的水沸腾后,萌小牛用测温枪测量试管底部的温度。他发现水温仅比室温高一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3.(2024五上·李沧期中)观察这幅图,你能用简要的文字表述雨或雪在自然界中的成因吗?
34.(2024五上·李沧期中)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至外进入有眼气的室内,为什么眼镜片上很快就会蒙上一层雾?
35.(2024五上·李沧期中)科学探究。
实验名称: 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瓶、石棉网、水、金属盘。
实验步骤:
1.如下图,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2.用酒精灯加热   ;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   。
4.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   ,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   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这种现象是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遇到不同物体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就是反射。隔壁教学楼的玻璃表面比较光滑,当太阳光照射到玻璃上时,大部分光线不会穿透玻璃或杂乱散开,而是沿着一定方向被“弹回”,从而射向教室。这和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相似。选项A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如筷子插入水中变弯);选项C的散射是光遇到微小颗粒后向四面八方散开(如天空呈蓝色),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萤火虫等属于自然光源,油灯、蜡烛、荧光灯、LED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汽车后视镜不属于光源。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形影不离、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积水表面光滑,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干燥地面粗糙,主要发生漫反射。迎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时,镜面反射的光线会集中射向人的眼睛,人感觉积水处发亮;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光线分散,进入眼睛的光少,故显得暗。背着月光走:月光照射到积水后,镜面反射的光线朝远离人眼的方向射出,几乎没有光线进入眼睛,积水处显得暗;而干燥地面的漫反射会有部分光线反射入眼,反而显得亮。因此只有选项C的描述符合实际。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核心是光的反射原理。书本身不产生光线,需依赖外部光源(如阳光、灯光)照射。光线接触书页表面时,因书页并非绝对光滑,会发生漫反射—— 光线被粗糙的表面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一部分散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被视网膜感知后,大脑便形成了书页及上面图文的视觉形象。选项A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与“看到物体”无直接关联;选项B的 “照射”仅指光线落在物体上,是前提而非成像原理。因此,正确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原理。阳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看到彩虹,需让色散后的色光进入眼睛。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光会掩盖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 “背对水壶”与光路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通过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线,实现“拐弯”观察,解决被障碍物遮挡视线的问题。
A.地下掩蔽工事:工事内人员需观察地面情况,潜望镜可通过竖直管道延伸至地面,利用反射传递影像,属于典型应用。
B.潜水艇:潜水艇在水下时,通过潜望镜伸出水面,反射水面以上的光线至舱内,实现隐蔽观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用途。
C.观察星星:观察星星需利用望远镜的成像与放大原理(依赖透镜折射),潜望镜仅能改变光路方向,无放大功能,无法满足观星需求,不属于其应用范畴。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其内部通常安装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时,会遵循反射定律发生反射,传播方向改变90°;反射后的光线再照射到第二块平面镜上,再次发生90°反射,最终使光线的传播方向整体改变,实现“绕过障碍物观察”的效果。选项A的光的色散是指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如彩虹形成),与潜望镜无关;选项C的光的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现象(如透镜成像),并非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因此,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制成的,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块平行的平面镜,通过两次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人看到被遮挡的物体。在A选项中,两块平面镜是平行放置的,能让树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这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而在B选项和C选项中,两块平面镜不是平行的,光线经过它们反射后,没办法顺利传到人眼里,所以只有A选项能让人通过潜望镜看到树的像。
10.【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而这一过程的核心介质是空中的细小水滴。阳光穿过水滴时,被分解为七色光并反射到人眼,才形成彩虹。雨后空气湿度大,存在大量小水滴,为彩虹形成提供了条件。但小水滴体积微小、表面积大,极易因环境温度(即使不高)或空气流动发生蒸发,进入空气。当空中的小水滴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无法满足光的色散与反射需求时,彩虹便会随之消失。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依赖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三重作用。阳光(复色光)穿过喷壶喷出的细小水珠时,先发生折射进入水珠,在水珠内壁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此过程中,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即色散现象。人眼要捕捉到色散后的色光,需让光线射入眼中。只有背对太阳时,阳光经水珠折射、反射、色散后的光线才能朝向人眼方向传播;若面向太阳,强烈的直射光会掩盖微弱的色散光,无法观察到彩虹。选项C“背对水壶”与光路传播方向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人工降雨并非“凭空造雨”,其核心是催化已有云层形成降水,必须依赖云层作为物质基础。云层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但这些粒子通常因体积过小,无法克服空气浮力下落。人工降雨通过播撒催化剂,促使云中粒子快速凝结、增大,当重量超过浮力时便形成雨滴落下。
A.晴空万里:无云或云量极少,缺乏可供催化的水滴/冰晶,没有降雨的物质基础,无法实施人工降雨。
B.云量较大:具备充足的云水资源,满足催化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工降雨的适宜条件。
C.任何时候:忽略了云层这一关键要素,不符合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显然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该现象属于热传导,其核心是热量通过物质本身直接传递。热水袋(高温物体)与手(低温物体)直接接触时,热水袋内热水将能量传递给手的皮肤,使手部温度升高。这一过程依赖“直接接触”和“物质内部的能量传递”,符合热传导的定义。选项B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气体)的流动实现传递(如热水散热);选项C的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发射(如太阳晒暖皮肤),无需接触。二者均不符合热水袋暖手的原理,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煤炉取暖烧水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非单一形式。
热辐射:煤炉中的火焰和高温炉壁会直接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将热量传递给房间空气和附近物体(如人体),无需接触,这是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
热对流:炉内高温气体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进来形成气流,同时被加热的空气在房间内循环流动,使室温整体升高,这属于热对流。
热传导:煤炉的热量会通过炉体本身(金属或砖石)直接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水壶底部,使壶内水被加热,这一过程是热传导。
三种方式同时作用,故煤炉的热传递方式是多种的。
15.【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烤箱烤熟面包主要依赖热辐射,这是其最核心的热传递方式。
烤箱内的电热管(或加热丝)通电后温度急剧升高,会以电磁波(红外线为主)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热量。这些热辐射能直接作用于面包表面,被面包吸收后转化为热能,使面包温度上升、水分蒸发。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方式。传导需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的传递热量,对流依赖流体(液体、气体)的宏观流动传递热量,二者均离不开物质介质。而太阳与地球间是真空环境,不存在可传递热量的介质,因此对流和传导均无法实现。太阳的热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穿越真空,这种无需介质的热传递方式即为辐射。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正是其热量的主要来源。
17.【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雨的形成”模拟实验中,通常需加热容器内的水以产生水蒸气,石棉网是配合酒精灯使用的关键工具。酒精灯火焰集中,直接加热容器底部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可能使容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且局部过热会影响水蒸气产生的稳定性。石棉网由金属网包裹石棉制成,其特性是能将酒精灯的集中热量分散传递到容器底部,让容器整体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局部过热问题。选项B“提高温度”由酒精灯实现,选项C“放热”与石棉网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人眼要看到后脑勺的饰品,需让饰品反射的光最终进入眼睛。一面平面镜无法实现:若镜子正对正面,只能看到正面像;若镜子在侧面,也无法反射到后脑勺的光。当使用两面平面镜时,可通过两次反射达成:将一面镜子置于头部侧后方,使饰品的光反射到这面镜子上;再将另一面镜子置于前方合适位置,接收第一面镜子的反射光并再次反射,最终将饰品的像传入人眼。因此至少需要2面平面镜。
19.【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霜是水蒸气遇0℃以下的低温直接凝华而成的固态冰晶,核心需求是创造极低温度环境。冰块本身温度为0℃,但撒盐后会发生“盐融冰”现象:盐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纯水,导致原本处于凝固点的冰无法维持固态,持续融化。冰融化过程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桶内整体温度显著下降,低于0℃,为水蒸气凝华成霜提供了必要条件。选项B、C均与该操作目的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雾和云的形成原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大量微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实验需通过温水提供水蒸气,并使其遇冷凝结以模拟该过程。选项C“刚烧开的热水”温度过高,产生的水蒸气量过大且温度高,可能导致烧杯内空气快速受热上升,反而难以与冷环境充分接触凝结,且易因温差过大使水滴迅速聚集成可见水珠滴落,效果不持久。选项B“不冒‘白气’的温水”温度过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极少,无法形成足量微小水滴,实验现象微弱。选项A“冒‘白气’的温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量适中,“白气”本身就是少量水蒸气初步凝结的微小水滴,说明其水蒸气浓度已达到易凝结的程度。此时若引入冷环境(如冰块),水蒸气会大量凝结成更密集的微小水滴,使“雾”的模拟效果更清晰、持久。
21.【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凝结成云,再以雨、雪等形式降落,最终通过河流等流回海洋或再次蒸发的循环过程。它是连接海洋、陆地和大气的重要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
A选项,蒸发是水循环的核心起始环节之一。太阳的热量会作用于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无论是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还是土壤、植物中的水分,都会在热量作用下蒸发,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因密度小于空气,会自然上升到空中,成为大气中水的重要来源,A选项正确。
B选项,当上升到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冷的物体表面)时,会放出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凝结形成的微小水珠会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小水珠聚集就形成了云,而云也是后续降水(雨、雪等)的前提,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海洋是水循环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组成部分。虽然海洋中的水是咸水,但在太阳照射下,海洋会持续蒸发产生大量水蒸气(蒸发过程中,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气一同上升)。这些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会随气流运动,通过凝结形成降水(雨、雪等),一部分降水落到陆地,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最终流回海洋;另一部分则直接降回海洋,始终参与循环,C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22.【答案】A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手影”的形成核心依赖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会沿直线传播,当手放在光源与墙面之间时,手会阻挡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导致光线无法到达手后方墙面的对应区域,从而形成与手的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即“手影”。选项B“光的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表面反弹的现象,如镜子成像,与影子形成无关;选项C“光的色散”是光通过棱镜等介质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也与手影无关。因此,手影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3.【答案】A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假设”的本质是基于已知事实和已有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或结果作出的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它是科学探究的中间环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后续实验或观察来验证其真伪。选项B“总结结论”是探究的最终环节,是对实验数据、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确定性判断,而非推测性论断,与题干描述不符。选项C“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属于执行探究的计划阶段,并非对问题本身的推测性解释。因此,题干描述的科学探究行为符合“假设”的定义,答案为A。
24.【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者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主要特征是往往有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花岗岩、流纹岩、浮石、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25.【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黑色物体具有强吸收、弱反射的特性,能吸收大部分照射到其表面的可见光能量,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瓶内温度快速升高;
白色物体则相反,具有强反射、弱吸收的特性,会反射大部分可见光,吸收的光能极少,因此转化的热能也少,瓶内温度上升缓慢。
由于两瓶型号相同、受光条件一致,仅颜色不同,黑色瓶因吸收更多光能而温度更高。选项B、C 均不符合这一物理规律,故答案为A。
26.【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如闪电、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点燃的蜡烛、电灯)。
A.“闪电” 是云层间电荷放电产生的发光现象,自身能发光,属于自然光源。
B.“熄灭的蜡烛” 不再进行燃烧反应,无法自身产生光,仅能反射外界光线,不符合光源 “自身发光” 的核心特征。
C.“点燃的蜡烛” 通过燃烧过程释放光和热,自身可发光,属于人造光源。
因此,熄灭的蜡烛不是光源,答案为B。
27.【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热量(如勺子柄被稀饭烫热);热辐射是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射线传递热量(如太阳晒暖物体),均无需物质流动。热对流是依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使冷热物质混合,从而传递热量。
搅动稀饭时,勺子带动冷热粥液相互混合:表面较凉的粥液被搅到下方接触高温锅底吸热,下方较热的粥液被带到表面散热,形成循环流动,加速了整体热量的均匀传递,使稀饭热得更快。这正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故答案为A。
28.【答案】B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为复色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将其分散的核心是利用“光的折射”差异。
A.“放大镜”主要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放大物体,虽有折射但无分散复色光的功能;
B.“三棱镜”的玻璃介质会使不同颜色的光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红光折射弱、紫光折射强,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彩色光带,这一过程称为“光的色散”,是分散太阳光的典型工具。
C.“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观察微小物体,核心是放大而非光的色散。
因此,答案为B。
29.【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中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环节,核心是通过对比、解读实验测得的具体数值,挖掘数值变化与变量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与题干描述完全匹配。“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始,聚焦于明确研究的疑问,不涉及对数值的比较与分析;“设计方案”是为验证假设制定的操作计划,属于实验前的准备阶段,尚未产生实测数值。因此,题干描述的探究行为属于 “分析数据”,答案为C。
30.【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的核心规律是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直至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物理法则。选项A表述完全相反,违背了热传递的本质方向,热量不会主动从低温端流向高温端;选项B“从中间传向四周”是特定场景下的现象,并非普遍规律,若中间温度低于四周,热量会反向传递,因此该表述不具通用性。只有选项C准确概括了热传递不受位置限制的普遍方向,无论物体的形状、位置如何,热量始终由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故答案为C。
31.【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核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形成阴影或传递路径受阻挡。手影、树木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灯光、太阳光被手或树木等不透明物体阻挡,光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暗区,符合“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灯下看书时,灯光沿直线传播照亮书页,我们才能看清文字,本质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的反射的核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会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介质。医生的额镜、获取圣火的凹面镜均为反光镜,其曲面能将光线反射并会聚到特定区域,通过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以达到目的,属于“光的反射”原理。
32.【答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上部分的水直到沸腾,由于上边的水是热水,而下边的水温度低,所以不会形成对流,因此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下部的水温,发现下部的水温比上部的水温低。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核心是热对流的形成条件未满足,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到试管底部。
水的沸腾需要持续吸热,且液体的热传递主要依赖热对流——即高温液体上升,低温液体下沉,形成循环流动以传递热量。
当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时,上部的水先吸热升温至沸点并沸腾,但上部热水比下方冷水轻。由于热水始终处于上方,无法向下流动,下方的冷水也无法向上补充吸热,热对流循环无法建立。
同时,水的热传导能力较弱,不足以使底部水温显著升高。因此,上部水沸腾时,底部水温仅略高于室温。
33.【答案】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和空气中的微尘小颗粒结合到一起形成云,云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降雨,温度在0℃以下就形成降雪。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雨和雪的形成均源于自然界的水循环。
蒸发:水汽来源。地面、海洋等水域的水在阳光照射下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
凝结:云的形成。水蒸气随气流上升至高空,高空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微小的液态水滴(或直接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冰晶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尘等凝结核上,大量聚集便形成了云。
降落:雨与雪的分化。云中的小水滴/冰晶不断碰撞、合并,体积逐渐增大。当重力大于空气浮力时,它们开始下落:若高空至地面的温度均高于0℃,下落的小水滴即为雨;若高空及近地面温度低于0℃,小冰晶直接下落或下落过程中未融化,则形成雪。
34.【答案】冬天气温较低,眼镜片在室外的环境中温度较低,当进入温暖的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所以眼镜片上蒙上一层雾,这是凝结现象。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水蒸气的凝结,由温度差引发的物态变化导致。
冬天室外气温极低,眼镜片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温度会降至与室外环境相近的低温状态。而温暖的室内含有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
当戴眼镜的同学进入室内时,低温的眼镜片与室内高温的水蒸气之间形成显著温度差。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远低于自身的眼镜片表面,会迅速失去热量,从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微小水珠。
这些密集的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便形成了一层“雾”,导致镜片透光性下降。
35.【答案】烧瓶;小水滴;小水滴;托不住;雨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探究雨的形成机制,核心是水的蒸发、凝结与降落过程。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
实验步骤:1.连接好实验仪器,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3.当水沸腾时,在烧瓶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金属盘,发现金属盘底部有小水滴,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4.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落下来,形成雨。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