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9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35分)
(一)信息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当前的新大众文艺即是历史发展中的最新形态和当代实践中的醒目景观。其中,在技术、艺术、媒介、传播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矢量合力作用下,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如火如荼。总体上看,新大众文艺是时代的产物,而其“新”的显在标识首先是表现形态之新。
在丰富实践中,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强力驱动,新大众文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其主要表现形态莫过于网络文艺。换言之,网络文艺充分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实践表明,经过新时代以来全方位的快速发展,网络文艺逐渐凝聚有别于传统文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并因独特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而跻身当代中国文艺主流行列,以至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文艺供给的主渠道、文化传播的新高地。
就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主要表现形态来说,网络文艺有三个显著表征。一是庞大用户规模彰显了新大众文艺的底色。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1.08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微短剧、短视频、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达10.7、7.48、5.75、6.62、10.4、8.33亿人。由此观之,宽泛意义上的“全民”接受至少在量的层面得以实现。二是多种艺术样态呈现了新大众文艺的轮廓。在蓬勃发展中,网络文艺日益清晰地呈现三种主要样态。其中,典型样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音乐等,泛化样态涉及文艺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等,前沿样态有互动艺术、AI艺术等。这三种样态是网络文艺的主要形态,也呈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主体轮廓。三是独特审美机制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特性。比如,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网络文学中的间贴与本章说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参与性,互动剧、互动综艺、互动纪录片强化观众的行动体验和意义创造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互动性,同人创作、影视二创、跨媒介叙事中的故事拓展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共创性。至于第二媒介时代的UGC生产、素人写作、AI创作,以及文艺性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和微电影、微短剧等的繁盛,不仅呈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丰富面貌,还展现了“全民”创作的生动景象和新文艺群体的蓬勃生机。概括说来,在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尽管新大众文艺不等同于网络文艺,但特征鲜明的网络文艺为我们分析新大众文艺的形状、性状提供了范本。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新大众文艺的“形”与“神”》)
材料二: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精品化趋势增强,多项举措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短视频、免费App、有声产品崛起,对线上订阅消费形成冲击;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向纵深发展。
许苗苗:这两年在中国作协的呼吁和提倡下,很多在某个领域成名的网络作者开始进入科幻领域,比如童童、银月光华、匪迦、风晓樱寒、柠檬羽嫣、羽轩W等。知名网络作家进入科幻赛道后,展望行业最新科技、运用传统元素、关注未来情感,体现出网络文学潮流变化快、对市场和文化政策需求反应积极的特点,也折射出网络文学需要新的话题突破,原有的类型格局已经不再稳定的问题。
李玮:2024年的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出高频更新与深度互动的内容生态,展现出短篇崛起、叙事结构升级等鲜明特点。文体形式的变化尤为突出,短篇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20万字以下甚至万字级的爆款作品大量涌现。“短篇”的兴起,不仅反映了网络文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是其进入“后类型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从“长篇”到“短篇”的转变,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边界,为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在“男频”作品中,叙事结构逐渐从传统的“升级打怪”转向以“理念”为核心的新框架,“不爽”情节成为爆款作品的显著特征。这一变化表明,读者对内容逻辑与价值观的要求提高,推动类型文学朝更加多元化与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吉云飞:读者以及平台的明确分层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落在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和番茄小说这三大网文平台上。以起点中文网为例,作为十几年的忠实用户,这一两年来我有一种很新奇的体验:随便点进一部小说,哪怕是在排行榜上相对靠后的作品,开篇都是好看的,至少是套路纯熟、文字清晰,且常有让我赞叹、感动的地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作者、类型与套路有丰富积累的前提下,随着“老白”读者大规模自我养成和免费阅读吸走大多数“小白”读者,起点中文网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颇具深度的平台,甚至部分作品开始“纯文学化”。 (节选自文艺报《短篇崛起、新人辈出、全球共创IP—2024年网络文学四人谈》)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艺能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生力军,离不开其具有的独特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
B.我国网络视频与短视频用户规模庞大,表明新大众文艺在“全民”接受层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C.网络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主要表现形态,有庞大用户规模彰显底色、多种样态呈现轮廓、独特审美机制体现特性的显著表征。
D.网络文艺主要有典型样态等三种类型。在新的媒介、艺术与产业生态中,特征鲜明的网络文艺为我们剖析新大众文艺提供了范本。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并指出“新大众文艺”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时代产物。
B.材料一通过列举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UGC生产、素人写作等网络时代文艺新现象,表明新大众文艺的共创性、互动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欧阳友权认为短视频、免费App对线上订阅消费形成冲击,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应对该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D.材料二指出网络文学创作生态正发生变革,如创作趋向精品化,知名作家跨界创作,短篇崛起,叙事结构升级,读者与平台明确分层等。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所提到的网络文学新特征的作品是( )(3分)
A.某知名言情作家转型创作的科幻小说,融合未来科技与东方玄学,探讨人类意识上传后的情感困境。
B.某本30万字的网络长篇连载玄幻小说,内容是主角一路修炼升级,最终击败反派,成就至尊之位。
C.某起点中文网作品以“时间交易”为核心设定,弱化战斗描写,聚焦人性抉择,文风接近严肃文学。
D.某晋江文学城科幻短篇小说讲述AI科学家与仿生人之间的系列故事,节奏紧凑,三日即连载完毕。
4.材料一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5.某学生在追小说时发现平台首页推荐栏出现大量短篇作品,且部分热门小说设有“读者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的选项;同时平台推出“AI续写”功能,用户可为经典作品续写结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这些网络文学新现象反映了怎样的创作趋势。(6分)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李準
过了“芒种”,天仍然没有落一滴雨。小麦绝收已经成了定局。
海老清每天到地里看着,稀稀落落的麦子长得只有一筷子高,叶子就渐渐变成了枯黄颜色。有的麦子棵上还勉强结出一个小穗儿来,看去有枣核那么大。当海老清剥开这些穗儿看时,里边却是空的。
“就是现在天落下来雨,也不行了!”海老清自言自语地叹息着。
村子里各家小户开始疏散自己家的人口。有的人家把未成年的男孩子送到洛阳当学徒,有的背上木匠家具远去湖北、四川谋生。还有些人家把十几岁的女儿,换上一件干净布衫,送到婆家去当“童养媳”。
“逃荒不如减口”。对于度荒的经验,海老清这一辈子也算经历过十几次了。可是现在他是逃荒在外乡,一无亲戚,二无朋友,要是给雁雁找个人家童养出去,他实在难以割舍。将来落叶归根还要回老家,把女儿寻在外乡,会别扭一辈子。可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去年打的一点荞麦,眼看快吃完了。两头牲口因为没有料喂,也饿成骨头架子了。海老清想着:人不能减,牲口是“张嘴货”,无论如何不能再喂了。他和雁雁商量说:“雁雁,明天咱把咱的马和驴都牵到集上卖了。咱喂不起了。现在弄点粮食,人还要带皮吃,哪有料喂它们。另外,就是草咱也喂不起了。咱这匹老马一天一篓子草,剩那点麦秸,不够它半月吃,将来饿倒了,抬不起来才不好办。”
雁雁说:“先把马卖了,把驴子剩下。万一天下雨了,咱连一头牲口也没有,秋庄稼怎么种?”
老清长叹了口气说:“我看这个老天爷是瞪住眼了。现在顾人要紧。”
第二天一大早,海老清牵着两头牲口到集上去了。牲口市上的牛、驴、骡、马,拴的不少,买主却没有几个。经纪人过来搭了搭价,海老清吓了一跳,两个月来牲口行情大跌,那头毛驴,据经纪人说,最多能卖上三十块钱。至于那匹老瞎马,只有卖给“杀坊”,最多也不过卖十块八块钱。
小晌午时候,驴子先卖掉了。是界首来的两个驴贩子买去的。他们看了看这头驴的牙口,刚换过六个牙,身板虽然瘦了一点,口还算年轻。他们把价钱出到三十块钱上,再也不添了。经纪人死拉活拖,张罗了半天,算是卖了三十二块钱。除了佣金,海老清净落了三十块钱。驴子卖了以后,那匹老瞎马却没有人问津,一直等到日头偏西,牲口绳上的牲口渐渐都牵走了,那匹马仍孤单单地垂着头站在那里,看着海老清蹲在地上抽烟。
傍晚时候,海老清牵着那匹老马回家了。黯淡的夕阳把他和马的影子拖得长长的,饥饿的乌鸦在他的头上盘旋着叫着,海老清觉得有些晦气,他向乌鸦吐了一口唾沫。
第二天,海老清又把老马牵到市上来了。
经纪人看见他说:“又牵来了?”
“可不。”海老清不好意思地说,“百货中百客。要不是天旱,我还真不卖。别看它口老,种庄稼还能拉独犁独耙。”
经纪人说:“老哥,旧皇历不能看了,眼下能下四指雨,你这马就卖二十块钱。可是雨在哪儿哩?叫我说卖给‘杀坊’算了。这一张马皮还能卖四五块钱。”
海老清听他说着马皮,心里有些难受。他说:“给‘杀坊’我不卖。我这匹马给我出过大力,我不能送它去再挨一刀。”他说着眼睛有些红了。
经纪人看着这个老头怪实诚,就对他说:“你把缰绳拴得高一点,拴得高一点,马就看精神了。像这样耷拉着头闭着眼,像座焰火架子一样,谁也不会要。”
海老清听着他的话,把马缰绳往高处拴了拴,把马头高高吊起,经纪人替他喊叫起来:“谁要?谁要?就这一匹大灰马,十块钱!眼不瞎,腿不瘸,长套短套,三天水草。谁要?谁要?”
经纪人在高一声低一声地喊着,几个买牲口的贩子转过来看了一眼,连口也不看就又转走了。到了中午,那匹马忽然卧倒在地上,因为缰绳拴得高,把脖子吊得太长,就像上了吊一样。
海老清赶快跑过来,吆喝着让马站起来。经纪人用鞭杆敲着喊着,催它站起来,可是那匹马只是闭着眼睛伸着脖子,任他踢打喊叫,硬是站不起来。
经纪人这时劝着海老清说:“老海!我看这马你牵不走了。赶快卖给‘杀坊’算了。这年头人的命都还顾不住,你还顾牲口的命?趁现在还有口气,要是没有气的时候,才没法办呢。”
海老清看着马的样子,确实有些危险。他后悔这两天没有喂它一把料,要是能喂一把料,总不至于倒在地上起不来。可是他还不忍心卖给“杀坊”。几年来这匹老马就像他的一个朋友,它是那样忠实,又是那样听话,它是那样落落大方而有德性。平常播种耕地时候,种子就摆在它的嘴边,不管再饿,它从来不去偷吃一嘴。它好像知道这是主人的种子,种子要长出丰收的庄稼。每逢打场碾场的时候,它领着驴子拉石碜,一挨着一转着圈,根本不用人喊号头招呼。它也从不在麦场里拉屎拉尿,总是等着卸套以后,拉到应该拉的地方。它好像真的通了人性。
如今它老了,其实也还没有真正老,而是饿老了。再把它送到“杀坊”吃一刀,把它的肉拿到秤盘上一两一两地卖出去?海老清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出来。他决不能这样做。
“老海,怎么样?”经纪人催着他说:“是舍不得吗?你就是今天牵回家,明天也牵不来了。舍不得叫人家宰,你自己得宰。反正早晚是一刀菜。”
海老清忽然瞪着两只带血丝的眼睛,像乞求又像命令地说:“老弟,我卖给你!你就买下它吧,我卖给你!”
经纪人不解地说:“你卖给我?”
“我……”他眼中涌满了泪水,话也说不下去了。海老清又颤颤巍巍地说:“是啊,卖给你,你怎么样处置它都行,我不能!……我……”
经纪人似乎懂得了他的心情,他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是‘百人百姓’,世上什么人都有!”他又问着,“我给你多少钱呢?”
海老清说:“随便!你给多少钱都行,我决不争。我只是要把它交个家。”
经纪人嘘了口气,从腰里的皮钱包里取出十块钱说:“你拿去吧!我给你咬的牙印,我还给你这个价钱。佣钱也不收了!你把马笼头取下来。”
海老清模模糊糊地说:“笼头还取下来?”
经纪人说:“是啊,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这是规矩。明年年景转过来,我再帮你买头好牲口。”
海老清说:“谢谢你的吉庆话!”
就在他取掉马笼头时候,那匹马睁开眼了,它用左眼看了海老清一眼,嘴唇翕动了一下。它想用舌头舔舔海老清的手。海老清没有敢让它来舔。他像个罪犯,掂着马笼头默默地走了。
(李準《黄河东流去》有删改)
文本二:
《风中之树——对一个杰出作家的探访(节选)》孙荪
以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黄水泛滥,酿成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浩劫为背景,以黄泛区难民的流浪迁徙到重回家乡为叙述线索,从纵的时间角度以编年史的方式写了难民“八年离乱”期间连续遭受水、旱、蝗三大浩劫的苦难生活史,从横的角度像全景电影似的,展现了广大地域的生活场景。
这就在述说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而又令人义愤填膺的故事的同时,展示了那个苦难的时代和特定地域人们生活的真相,以文学的形式把这段历史铸成了铁案,具有不可磨灭的认识价值。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度和地区的难民比较起来,中国黄泛区难民生活的史与诗,都是独具特色的。他们的独特遭遇和在非人境遇下所体验到的、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精神境界以及人际、人天关系状况,具有某种人类学价值。
【注】《风中之树——对一个杰出作家的探访》是孙荪以李準为研究对象所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写“天仍然没有落一滴雨”与“小麦绝收已成定局”,既点明旱灾的严峻,也交代了海老清被迫卖牲口的沉重背景。
B.文本一多次写到牲口市上“买主却没有几个”“没有人问津”,意在通过环境的冷漠无情,反衬海老清对老马难以割舍的温情。
C.文本一写老马“用左眼看了海老清一眼,嘴唇翕动了一下”,此处对马的眼神与动作的描写,象征了牲畜在灾荒中的灵性觉醒。
D.文本二指出黄泛区难民史具有“人类学价值”,主要指难民们在极端生存境遇下展现出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互助传统。
7.关于文本一中海老清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老清认可“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的规矩留下马笼头,体现了他对农耕传统伦理的恪守与对恢复生产的信心。
B.海老清在卖牲口时“顾人要紧”的现实考量,与雁雁不忍舍弃驴子以备“秋庄稼”耕种的生产需要形成了冲突。
C.海老清卖驴后坚持不将老马卖给“杀坊”,愿意低价转让给经纪人,这表明他在灾荒重压下仍对老马有不忍之心。
D.海老清被迫卖掉曾为家庭“出过大力”的老马,内心充满自责与愧疚,“像个罪犯”正是这种强烈负罪感的写照。
8.赏析文本一画线句子中细节描写的妙处。(4分)
9.文本二强调小说“展示了那个苦难的时代和特定地域人们生活的真相”,请联系两则文本谈谈“真相”的具体体现。(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8小题,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以子为A可B而使C治东阿D今子治E而乱F子G退H而自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死,为……而死,为动用法,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
B.与,动词,干预,与《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C.乃,副词,竟然,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D.“行歌而至”的“而”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齐景公召见并责备他,还说要对晏子进行严厉的处罚,对此,晏子请求改变施政方法去治理东阿,并发下誓言,景公同意了。
B.两次治理东阿,晏子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百姓的遭遇也是天壤之别,齐景公态度的转变让晏子难以接受,于是就请求辞官,以便给“贤者”让路。
C.对齐景公想借穿古代圣王的衣服而招引诸侯的想法,晏子直接加以否定,并说夏商周三王是因爱护百姓而被拥戴,他们如果衣服节俭,百姓还会说他。
D.齐景公想找大臣陪喝酒,先后去了三个大臣的家,前两个都以类似的语言委婉拒绝了,但梁丘据答应了,齐景公非常开心地说“今晚我可以痛饮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2=8分)
(1)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2)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14.材料二最后说齐景公“仅得不亡”,这是为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9分)
《代书寄友人》邵雍
一别光阴二纪馀,岁华如箭止堪吁。东西契阔久经难,前后殷勤两得书。
故国山川皆梦寐,旧家人物半丘墟。何时重讲当时事,笑对西风坼酒壶。
《折梅送友人》陈著
一朵梅花直一诗,诗须清似此花枝。能诗人去花无主,图得重来未落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邵诗首句以“一”字起笔,短促有力,与“二纪馀”形成张力。
B.邵诗用“东西”“前后”来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烘托战乱氛围。
C.邵、陈二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
D.邵诗沉郁厚重,尽显人生沧桑。陈诗清新隽永,饱含雅致诗心。
16.两首诗均为赠友之作,但情感上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3小题,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 。
(2)老子在《<老子>八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 , △ 。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心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专注是人类一切才能中特别显箸的一种。当我们 a 地运用感觉器官去对某个特定的事实进行探究时,就会由然而生一种特殊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仅拘限于某一器官,如眼睛。以眼睛为例,我们会发现,专注于某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就好像一种畜势待发或一触即发的感觉。当我们专注地盯着某个目标的时候,( )。
倘若我们专注于唤起心灵某个角落或运动组织中某一部位的紧张感,那么与此同时,其他部位的紧张感就不会被注意到。所以,我们 b 打算专注于某事,就会将其他外在的干扰排除掉。从心灵的角度来看,专注代表着某种态度,代表着我们愿意与某个确定的事实建立起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c ,专注也可以说是心灵出于自身需要在积极备战,换言之,专注就是在某种非常状况下,我们将全部意念集中于某一特定目标上。
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专注,那就说明他对某种他理应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不感兴趣并且试图摆脱这个场合,不过这并非可以证明其缺乏专注力。事实上,他相当专注,只不过是将专注投向了其他事物。同样,那些缺乏意志力和活力与无法专注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此类人身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他们那顽强的意志和 d 的精神全都倾注于没有任何意义的闲事上。由此可见,此类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与我们通常所预期的不同。若想弥补这种缺陷相当困难,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其整体生活方式。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三处并修改。(3分)
19.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感觉完全消失不见了 B.双眼就会产生这种特殊的紧张感
C.注意力分散到周围环境中 D.身体其他部位也会一同跟着紧张
20.文章划线(a、b、c、d)处需要词语,使句意完整,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空处选项 a b c d
A 全神贯注 一旦 除此之外 执着
B 全神贯注 一经 除此之外 执拗
C 心驰神往 一经 由此可见 执着
D 心驰神往 一旦 由此可见 执拗
21.第三段画线句中“如果……就……”这组关联词能否替换为“只要……就……”?为什么?(6分)
22.你的同桌小明总是跟你说他做题时无法专注,时常走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分析小明走神的原因,并给小明提出两条建议。(5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格拉底说:“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月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2.D3.B4.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列举了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网络文学中的间贴与本章说等实例,有力地论证了网络文艺具有独特审美机制这一特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运用了引用论证,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借权威论述突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对文艺形态的改变,以及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性,增强信服力。5.①短篇崛起拓展创作边界:短篇的兴起是网络文学“后类型化”的重要标志,拓展了创作边界,为其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②互动性和共创性增强:强调读者参与读者投票决定剧情走向能强化读者的行动体验和意义创造,使文本成为动态的“共创产物”。
③AI技术深度介入创作:生成式AI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丰富面貌与全民创作的生机活力。
1.B.“表明新大众文艺在‘全民’接受层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错误,根据材料“由此观之,宽泛意义上……层面得以实现”“以至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的新高地”,其中并未提及“到质的飞跃”和“核心载体”。
2.A.“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错误,材料一仅提及新大众文艺是时代的产物,“在技术、艺术、媒介、传播和……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如火如荼”,并未阐述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B.“表明新大众文艺的共创性、互动性的特点”错误,材料一“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网络文学中的间贴与本章说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参与性……新大众文艺的丰富面貌”,材料一列举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体现新大众文艺的参与性,UGC生产、素人写作等体现“全民”创作的生动景象,未体现共创性、互动性。
C.“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应对该挑战提供了新动能”错误,材料二欧阳友权的观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短视频、免费App、有声产品崛起,对线上订阅消费形成冲击”,但未提及AIGC是应对短视频冲击的手段,选项强加关联。
3.材料二提及的网络文学新特征:精品化、知名作家跨界、短篇崛起、叙事结构从传统“升级打怪”转向以“理念”为核心、读者与平台分层。
A.知名言情作家转型创作科幻小说符合材料二“很多在某个领域成名的网络作者开始进入科幻领域”,符合网络文学跨界创作的特征。
B.“30万字长篇”违背网络文学短篇崛起的特点,是传统的“升级打怪”模式。
C.“起点中文网作品”“聚焦人性抉择,文风接近严肃文学”,符合材料二“起点中文网已经逐渐成为……‘纯文学化’”,符合网络文学读者与平台分层、作品向深度发展的新特征。
D.“晋江文学城科幻短篇小说”“三日连载完毕”,符合材料二“短篇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20万字以下甚至万字级的爆款作品大量涌现”,符合网络文学新特征。
4.①举例论证:材料一列举“赛博空间的弹幕评点、网络文学中的间贴与本章说”“互动剧、互动综艺、互动纪录片”“同人创作、影视二创、跨媒介叙事中的故事拓展”等实例,通过网络文艺现象,证明网络文艺具有独特审美机制,让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借助权威领导人的论述,从政策和理论高度强调互联网技术对文艺形态的改变及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5.①材料二李玮指出“短篇崛起、叙事结构升级等鲜明特点……从‘长篇’到‘短篇’的转变,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边界,为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短篇作品的大量涌现,是网络文学突破传统长篇、走向“后类型化”的体现,拓宽了创作的题材和形式边界,推动行业多样化发展。
②材料一“互动剧、互动综艺、互动纪录片强化观众的行动体验和意义创造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互动性……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共创性”,读者投票决定剧情走向打破传统,强化了读者的行动体验和情感联结,使文本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动态产物”。
③材料一“第二媒介时代的UGC生产、素人写作、AI创作……还展现了‘全民’创作的生动景象和新文艺群体的蓬勃生机”,AI续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形态,进一步激活全民创作的活力。
6.A7.A
8.①麦穗看上去“枣核那么大”,但内里“空的”,将小麦绝收的惨状具象化,凸显旱灾的严重;
②通过海老清“剥开”的动作,体现他对收成的期盼与绝望,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③麦穗里面是“空的”,既表现小麦绝收的现实,又体现了海老清希望的落空。
9.①苦难时代的真相:旱灾导致小麦绝收,海老清卖牲口换粮,直观展现天灾下生存资源枯竭、生存底线被迫压低的现实;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人祸致使黄水泛滥。
②特定地域的真相:黄泛区村民视牲口为农耕命脉,如雁雁主张留驴,“逃荒不如减口”的经验流传,体现该区域因频发灾害形成的地域真相。
③人们生活的真相:海老清对老马既不舍卖杀坊又最终无奈出售,展现灾难中人们面临情感与选择的真实困境。
6.B.“意在通过环境的冷漠无情,反衬海老清对老马难以割舍的温情”错误。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凸显灾荒对市场的冲击,强化海老清卖马的难度,而非“反衬海老清对老马的温情”。
C.“象征了牲畜在灾荒中的灵性觉醒”错误。前文已提及老马“通了人性”,不偷吃种子、不在麦场排泄。此处描写体现了老马与海老清的情感联结,而非“灵性觉醒”。
D.“主要指难民们在极端生存境遇下展现出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互助传统”错误。文本二明确指出“他们的独特遭遇和在非人境遇下所体验到的、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精神境界以及人际、人天关系状况”,“人类学价值”指的是人的内在状态,而非外在的生产生活方式或互助传统。
7.A.“体现了他对农耕传统伦理的恪守与对恢复生产的信心”错误。留下马笼头仅仅是海老清遵循“卖马不卖缰”规矩的体现,并未上升到“对农耕传统伦理的恪守”。同时,经纪人说“明年年景转过来,我再帮你买头好牲口”时,海老清仅回应“谢谢你的吉庆话”,语气中无任何积极期待,反而全文围绕“卖牲口换粮渡荒”展开,焦虑的是“当下生存”,而非“未来恢复生产”。
8.①通过“枣核那么大”的细节描写,将麦穗儿的尺寸具象化,“枣核”是生活中常见的微小事物,用其类比麦穗,直观展现麦子因旱灾长势极差的惨状,让读者可感可知。
②海老清“剥开”麦穗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他对收成仍抱有一丝期待,即使麦子长势差,仍希望穗内有粒;而“剥开”后的结果,则将这份期盼彻底打碎,巨大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张力。
③“里边却是空的”这一细节描写,既呼应开篇“小麦绝收已经成了定局”的结论,用具体麦穗的“空”印证“绝收”的现实,又通过海老清对收成的期待与残酷现实的冲突,让旱灾的破坏力更具冲击力。
9.①苦难时代的真相:文本一写旱灾致小麦绝收,海老清卖牲口换粮,老马因饥饿倒地,体现天灾下的生存绝境;文本二提到蒋介石“以水代兵”致黄水泛滥,说明黄泛区的苦难不仅是自然旱灾,更是人祸的延续。
②特定地域的真相:黄泛区以农耕为生,雁雁主张留驴以备秋种,海老清提及“逃荒不如减口”的灾荒生存经验,反映了当地对牲口的依赖以及该地域因“频发水、旱、蝗灾”而形成的独特应对逻辑,是地域生活的真实体现。
③人们生活的真相:海老清不舍得将老马卖去“杀坊”,却因生存低价转卖给经纪人,既显露出对老马的情感,又表达了灾荒下的无奈,展现了灾难中人们情感与生存的矛盾,是个体生活的真实写照。
10.BDF11.D12.C
13.(1)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使还没有实现政治清明,也许还是有益的。
(2)如果没有晏子、司马穰苴这两个人,我怎么能治理好我的国家啊!如果没有你这个人,又怎么能让我身心快乐呢!
14.①齐景公不是真正的贤君;
②齐景公不能尽心于国事;
③齐景公有懈怠行乐的大臣。
10.句意: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你治理东阿却让它混乱起来,你退下去自己反省吧。
“吾”是主语,“以”是谓语,“子为可”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其后B处应断;
“治东阿”作“使”的宾语,其后D处应断;
“子”是主语,“治”“乱”是谓语,“而”是连词,连接两个谓主;最后一个“子”是后句的主语,其前停顿,所以F处应断。
11.A.正确。句意:臣就请求为此事而死。/后人为这事哀痛却不把他作为鉴戒
B.正确。动词,干预/动词,亲附、亲近。句意:我不再干预了。/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C.正确。句意:您竟然希望招引诸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
D.“用法不同”错误。用法相同,均为连词,表修饰。句意:唱着歌走到门口。/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12.C.“他们如果衣服节俭,百姓还会说他”错误。结合材料二“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可知,原文是说天下人感念他的德行而归服他的仁义,如果他穿衣服都节俭,那么百姓就心悦诚服。“说”显然是个通假字,通“悦”。
13.(1)“法”,效法;“虽”,即使;“庶”,或许,也许。
(2)“微”,如果没有;“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何”;“乐”,使……快乐。
14.材料二最后说“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这段话已经明确了齐景公“仅得不亡”的原因。
①首先“贤圣之君皆有益友”,虽然晏子尽力辅佐,但他未必是“贤圣之君”,材料一就说明这一点。
②其次“景公弗能及”,是说齐景公不如“贤圣之君”“诚于爱民”,而是“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可见他不能尽心于国事。
③最后,齐景公有“偷乐之臣”,有懈怠行乐的大臣,所以他才可以说“乐哉!今夕吾饮酒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你治理东阿却让它混乱起来,你退下去自己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严厉的处罚。”晏子回答说:“请允许我改变施政办法去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非常好啊!”晏子回答说:“从前我治理东阿,不接受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贿赂;水泽池塘里的鱼,都分给贫苦百姓。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而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接受私人请托,接受财物贿赂,加倍征收赋税,仓库减少上缴的物资。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而迎接我并祝贺我。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完就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材料二: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像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是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是没有益处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而使诸侯归服的,而是诚心于爱护百姓,果断地行善事,天下人感念他的德行而归服他的仁义,如果他穿衣服都节俭,那么百姓就心悦诚服。如今君王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使还没有实现政治清明,也许还是有益的。如今君王一味追求楼台亭榭的高耸,无休止地挖掘深不见底的池塘;沉迷于精雕细刻的技艺、华而不实的装饰而不知满足,这实际上就是与百姓为敌啊。您竟然希望招引诸侯,不也是很难吗?”
景公想喝酒,准备到晏子家去,手下人前去扣门禀告道:“国君就要来了。”(国君来时)晏子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说:“莫非国君有什么事吧?莫非国家有什么事吧?不然国君为什么在不正常的时间深夜屈尊造访呢?”景公说:“(有)美酒之享,音乐之声,我希望与你同乐。”晏子回答说:“至于铺草垫,摆放酒杯酒壶,您是有专人的,我不敢参与其中啊。”(这之后)景公说:“就到司马穰苴家去喝酒吧。”手下人又前去扣门禀告道:“国君就要来了。”(国君来时)司马穰苴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站立在门口说:“莫非国君要兵吧?莫非有臣子叛乱吧?不然国君为什么在不正常的时间深夜屈尊造访呢?”景公说:“(有)美酒之享,音乐之声,我希望与你同乐。”司马穰苴回答说:“至于铺草垫,摆放酒杯酒壶,您是有专人的,我不敢参与其中啊。”(这之后)景公说:“就到梁丘据家去喝酒吧。”手下人又前去扣门禀告道:“国君就要来了。”(国君来时)梁丘据左手拿着瑟,右手举着竿,唱着歌走到门口。景公说:“高兴得很呀!今晚我可以痛饮了。如果没有晏子、司马穰直这两个人,我怎么能治理好我的国家啊!如果没有你这个人,又怎么能让我身心快乐呢!”贤圣的君主都有好友,没有懈怠行乐的臣子。景公赶不上他们(尽职),因此两种人都重用了,结果是仅仅能够使国家不至于灭亡。
15.B
16.(1)邵诗侧重表达久别相思与世事沧桑的感慨。首联“二纪馀”点明离别之久,“岁华如箭”用夸张手法感叹时光如梭,暗含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颔联“契阔”“久经难”直言距离之远、分离之艰辛;“殷勤”二字亦透露出书信往来难以消解的相思之苦。颈联“梦寐”“半丘墟”,都传递出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沧桑感。尾联以“何时”反问和“笑对西风”“坼酒壶”的场景想象,表达对往昔共处时光的追忆,更显久别后的相思。
(2)陈诗侧重表达对友人诗才的赞赏之情和离别的不舍。作者以梅喻诗,首句“一朵梅花直一诗”将梅花与诗等价,次句“诗须清似此花枝”以梅花的清雅喻指友人诗作的风格,暗含对其才华的高度认可,认为其诗如梅花般高洁脱俗。“能诗人去花无主”一句隐喻友人离去后,诗人失去了能与之诗画相和的知己,流露不舍之情。
15.B.“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烘托战乱氛围”错,“东西契阔”侧重空间分离,表现两人相隔距离之远。“前后殷勤两得书”侧重时间上的书信往来,表现彼此别后联系之多。从两个不同的维度,体现出两人情谊之真挚深厚,而非“烘托战乱氛围”。
16.(1)邵诗侧重久别相思与世事沧桑。“二纪馀”点离别久,“岁华如箭”叹时光快,藏思念;“契阔”“久经难”言分离苦,书信难解相思。“故国梦寐”“人物丘墟”露沧桑,尾联“何时”反问与对饮想象,更添对往昔追忆与相思。
(2)陈诗侧重赞友诗才与离别不舍。以梅喻诗,“一朵梅花直一诗”将梅与诗等价,“诗清似梅”喻友诗风格,显对其才华认可。“能诗人去花无主”隐喻失诗画知己,直白流露离别不舍,以梅寄情,情感真挚。
17.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8.“显箸”的“箸”改为“著”
“由然而生”的“由”改为“油”
“拘限”的“拘”改为“局”
“畜势待发”的“畜”改为“蓄”
19.B20.A
21.不能替换。
“如果……就……”表假设关系,说明“无法专注”可能是“不感兴趣”的结果,二者非必然因果;“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强调“不感兴趣”必然导致“无法专注”,这样的描述过于绝对。后文提到“他相当专注,只不过投向了其他事物”,说明“无法专注”的本质是兴趣转移,而非绝对缺乏专注力,用假设关系更符合文意。
22.走神原因:
①可能存在外在干扰(如环境嘈杂、手机等),或内心杂念(如焦虑、疲劳)影响专注;
②对做题内容兴趣不足,注意力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可行建议:
①选择安静环境,关闭手机等无关设备,减少视觉、听觉干扰;
②做题任务拆解为特定的小目标,增强方向感;
③尝试发现题目中的趣味点,提升内在动机。
【解析】18.第一处,“箸”指筷子,根据语境,显然是表达“明显”之意,故将“箸”改成“著”。“显著”,常形容明显,引人注目。
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表达一种本能、自然产生的感觉,故将“由”改成“油”。“油然而生”,形容情感、感觉自然产生。
第三处,根据语境,可知,“紧张感”一般只在某一器官上表现,故将“拘”改成“局”。“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第四处,“畜”多与饲养动物相关,如“牲畜”,“蓄”指积蓄、储存,“蓄势”表示积聚力量;故将“畜”改成“蓄”。“蓄势待发”,积蓄力量等待行动。
19.前文以眼睛为例说明专注时的紧张感,括号前语境为“当我们专注地盯着某个目标的时候”,括号内句子需承接“眼睛”这一主体。
A.错误。“感觉消失”与前文“紧张感”矛盾。
B.正确。既呼应“眼睛”,又衔接“紧张感”的描述,逻辑连贯。
C.错误。“注意力分散”与专注的主题相悖。
D.错误。“身体其他部位”偏离“眼睛”的论述核心。
20.a处,由后文“运用感觉器官探究特定事实”可知,所填内容需体现主动专注的状态。故填“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侧重“向往”。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b处,由后文“打算专注”可知,所填内容表假设。故填“一旦”。一旦:多用于假设。一经:表示“只要……就”,强调条件关系。
c处,由前文讲专注“代表某种态度”,后文讲专注“是心灵积极备战”,可知,所填内容需体现补充新角度。故填“除此之外”。除此之外:表示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后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侧重“由前文推出结论”。
c处,由前文“顽强的意志”可知,所填内容应为中性或褒义,故,填“执着”。执着:指坚持不放,为中性偏褒义。执拗:固执任性,为贬义。
21.由后文“缺乏专注力……专注投向了其他事物”可知,“无法专注”与“对场合不感兴趣”之间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如果……就……”表假设关系,强调“无法专注”是假设情况下的结果;“只要……就……”表充分条件,文中“无法专注”并非必然由“不感兴趣”导致,逻辑不成立。故不能替换。
22.走神原因:
①由“无法专注……其他事物”可知,小明做题时走神,可能是因为“所追求的目标与预期不同”,易受外界或内心杂念的影响。
②由“无法专注……其他事物”可知,小明做题时走神,可能是因为对做题内容兴趣不足,注意力易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可行建议:
①由文中“打算专注……干扰排除掉”可知,应主动创造无干扰环境,摒除干扰因素,如关闭手机等无关设备。
②由文中“此类人……所预期的不同”可知,将“预期”做题任务细化,设立小目标,增加方向感和成就感。
③由文中“事实上……其他事物”可知,尝试发现任务中的趣味点,将专注投入其中,提升学习的内在动机。
23.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极简言论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活着”“活得好”是关键词。“最重要”这一限定修饰语表明“活着”也是重要的,毕竟,“活着”是“活得好”的前提,如果“活着”都难以保证,那又谈何“活得好”。“活得好”是“活着”的升华,是崇高理想、美好梦想、宏伟抱负引领下的工作、生活、休息、娱乐,是求真尚美崇善向上的拼搏、奋斗。
(二)参考立意
(1)“活得好”是理想,“活着”是根本前提,不能好高骛远,而应务实笃行,才能活出精彩;
(2)活着,就要追求活得更好,不仅为自己,也是为大家;
(3)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如何活得更好,而是在于尽可能地去经历。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0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