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9月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已超过5000年。在利用茶叶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理所当然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②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唐代的茶圣陆羽很是鄙夷,他痛斥混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该书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③唐代制茶属于最原始的蒸青茶工艺,煎茶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到了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通过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和茶汤一起吃下去。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一旦他们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有所提升。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④殿堂之上,茶从一种普通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的手段。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如此之高的地位。在民间,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共称为“四般闲事”。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⑤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很快兴起。⑥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上千年了,为何要等到唐煎、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汽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在高温下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泡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才能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⑦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茶的加工工艺慢慢出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⑧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药食同源”的观念。B.唐代陆羽在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似的。C.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D.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详细阐述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并对二者的茶汤味道进行比较。B.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各种饮茶场所,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C.炒青技术的出现,推动中国制茶由单一探索转为多元尝试,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随之出现、完善。D.文章以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按“煎茶→点茶→泡茶”的历程演变,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3.根据原文和以上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4个字。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 ① 的控制上。与之不同的是,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尤其是 ② ,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这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煎茶法的二十四茶器,不过今天大多已不见于茶事之中。而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执壶,是今天 ③ 时所用茶壶的老祖宗。4.⑤-⑥段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行文思路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当下,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大多使用碎茶茶包,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使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茶饮形式变化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东流去①李准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黄河民歌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水铺天盖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蹬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来了。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有删改)【注】①《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黄河民歌,以简练四句勾勒出宏大的灾难图景,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活动场景,“冲走”“捎带”暗示了人在灾难前的渺小。B.“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中的“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示村民初期对洪水的轻视,为后文灾变埋下伏笔。C.“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将听觉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表现出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内心的悲伤、沉重。D.作者设计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营造出现场感,避免了冗长的叙述和描写,提高了叙事的效率,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群像的性格特征。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麦在灾难临头时带头跑向了沙岗,这一情节刻画出她临危不乱、果断勇敢的性格特点。B.申奶奶获救后“赶着打天亮”,说明老人内心怀有怨愤,反映了灾难中人际关系的紧张。C.长松将镰刀与烟袋锅埋入土地,这一细节富有深意,体现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结。D.文章最后蓝五吹起唢呐,唢呐声第一次清脆凄婉,第二次悠扬热烈,暗示人物情感变化。8.作者在搭建窝棚的情节中插入关于“家”的相关内容,却并没有破坏文章的连贯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在评价《黄河东流去》时说:“中华民族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谈谈“内在活力”在本文的具体体现。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①当世之文罔②,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恶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注】①扞:触犯。②文罔:即文网,法律禁令。材料三: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王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节选自班固《汉书·游侠传》)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惜乎A不入于道德B苟放纵C于末流D杀身E亡宗F非不G幸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类,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思相同。B.爱,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C.矜,夸耀,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矜”意思不同。D.“未之匡改也”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学者、言古者等侵蚀国家根基的五类人比作蛀虫,主张君主应该坚决清除这一群体。B.韩非子认为,言古者常虚构事实、说谎弄假,借助外力谋求个人私利,把国家利益抛在一边。C.季次、原宪出身不高,读书修身,怀抱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俗世苟合,被当时的人讥笑。D.豪强之间互相攀比,依仗钱财奴役比自己贫穷的人,恃强凌弱,纵情取乐,令游侠感到厌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2)非明王在上,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14.三则材料都提到游侠,韩非子、司马迁和班固对其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张秀才许浑不知何计写离忧,万里山川半旧游。风卷暮沙和雪起,日融春水带冰流。凌晨客泪分东郭,竟夕乡心共北楼。青桂一枝年少事,莫因鲈鲙涉穷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知何计”抒发无法排遣的离愁,“半旧游”写出了与张秀才交往时间之久,暗含依依难舍之情。B.颔联“风卷暮沙”“日融春水”一刚一柔,其中“融”字精准描绘出春日暖阳缓缓消融冰雪的渐进过程。C.尾联化用典故,用“青桂”借指功名,用“鲈鲙”借指故乡,诗人劝友人放弃追求浮名,早日回乡团聚。D.本诗以“离忧”为中心,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结构谨严,既写别绪,又饱含对友人的殷切期许。16.本诗颈联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强化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以此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描写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见到的景象。(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轻人又玩新标签,“偷感”是种什么感 “偷”指“偷偷”,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感”则指“感觉、情感、感想”,表达中性色彩。然而,当二者结合成“偷感”一词时,其语义发生了泛化。“偷”作为实语素,保留了其核心意义;而“感”则经历了语义的虚化和泛化,呈现出类词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觉、情感、感想”等语义的虚化,延伸出表示某种自我认知的看法。“偷感”可理解为“个体行事风格给人以偷偷摸摸之感”。此类搭配还可以被量化,如“一群偷感很重的客人”。从语用范围上看,“偷感”一词的语义泛化,使得其语体色彩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再到褒义的演变,同时,其使用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偷感”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行为,兼具褒义与贬义双重色彩。表示褒义时,带有趣味性;表示贬义时,暗示着某种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如:“男医生跳‘悟空操’偷感十足。”“偷感”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生命体,表褒义色彩,描绘一种生动、可爱的形象。如:“眼睛瞪得像铜铃的一只猫的偷感能有多重?”“偷感”甚至可以用来形容无生命体。如:“杭州航班大面积取消,山航又‘鬼鬼祟祟’地起飞了,网友说:‘第一次见偷感这么重的飞机。’”从流行原因看,“偷感”一词的流行,首先跟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关,即语言中尽可能使用有限的形式去表达无限的语义。“偷感”一词属于仿词派生,即将“感”作为自由语素,以“×感”为构词方式构成。使用者可利用类推机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求在“×感”格式中添加相应的内容。①这种构词形式口语化特征明显,②不仅结构简短,③且理解省力,④便于交流。⑤其次,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⑦年轻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⑧他们通过使用“偷感”一词进行自嘲,⑨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这是“偷感”流行的另一个原因。18.下列对“偷感”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偷感”形容某人偷偷摸摸的动作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B.“偷感”形容某人小心谨慎的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C.“偷感”形容某人鬼鬼祟祟的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D.“偷感”形容某人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请简要赏析。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结合文意,指出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仿词派生的一项( )A.郎财女貌 B.乐在棋中 C.信口抽来 D.生机盎然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山丘》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我们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乔治·马洛里《亚洲》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A 3.①火候;②文人雅士;③泡茶 4.①首先简述点茶法衰落最主要原因是宋明国力变化;②然后详陈点茶法衰落的直接原因,即皇帝的诏令;③接着通过假设论证,引出另一主因“制作工艺发展”;④最后设问,阐述炒青和蒸青工艺的不同,是对“制作工艺发展”的具体解说。 5.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不能简单判定为退步。①碎茶茶包冲泡遵循饮茶方式“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的变化规律。②茶包冲泡相对简单,降低了饮用门槛,扩大茶叶受众,有助于茶文化传播。③茶文化的内涵并不寄托于外在形式的繁简。6.A 7.B 8.①紧承“灾后搭窝棚”的情节,直接引发对房子与家关系的思考,是情节的自然延伸,而非突兀插入。②将个体遭遇上升到对中国家庭文化、国与家关系的宏观思考,与前文叙事形成内在统一。③在密集的灾难描写和情感爆发之间插入这两段文字,在缓和叙事节奏的同时,为后文更强烈的情绪释放做准备。④这两段文字是对“灾后搭窝棚”这种行为的解读,与前文灾民的行为、心理契合。 9.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徐秋斋等帮助同村人。③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10.BDF 11.D 12.D 13.(1)季次、原宪,一辈子住在空荡荡的简陋房屋里,穿布衣吃粗食,却从不感到厌倦。(2)如果没有圣明的君王在上,用礼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又从哪里知道禁令而返回正道呢! 14.①韩非子认为游侠聚众以扬名,违犯国家的禁令,是国家的蛀虫之一。②司马迁指出游侠触犯法律禁令,但也肯定游侠重信守诺、助人脱困等品质。③班固则指出游侠不合道德、罪不容诛,同时也承认其有温良助人的一面。15.C 16.①时间上,“凌晨”与“竟夕”形成昼夜对比,从清晨分别的短暂到整夜思乡的漫长,凸显离愁持续之久;②空间上,“东郭”(分别之地)与“北楼”(思乡之所)形成地点转换,从离别现场到独居空间,拓展离愁的空间维度;③时空交织,既体现分别的即时伤感,又展现思乡的绵长深情,强化情感的浓度与张力。17.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8.A 19.(1)拟人化表达增强生动性:将飞机起飞的行为描述为“鬼鬼祟祟”,赋予无生命体以人的行为特征,使语言更具画面感与戏剧性。 (2)“偷感”新词妙用增添趣味性:借助网络流行语“偷感”来形容飞机,巧妙融合语义褒贬的张力,既幽默又富有时代气息,增强语言的娱乐性和传播力。 20.⑥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可改为“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⑨句,“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可改为“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21.D 22.(1)“偷感”一词的语义是如何从具体走向泛化的?(2)“偷感”在不同语境中为何能呈现出褒贬并存的语义特征?(3)“偷感”流行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怎样的语言心理与社会心态?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