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训练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不逾矩( ) 一箪食( )笃志( ) 罔( ) 好之者( )殆( ) 曲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3)为人谋而不忠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人不堪其忧(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0)曲肱而枕之3.“而”字在本文中有三种用法:A.表顺承;B.表并列;C.表转折。试对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进行辨析。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温故而知新④思而不学则殆 ⑤曲肱而枕之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⑦切问而近思A.表顺承: B.表并列: C.表转折: 4.填空。(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 》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 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 、 、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3)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 ”来作为欢迎标语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4)孔子很强调学习中思考的必要性,他说“ ”这一论断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时,他又强调学习是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这一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温习的重要性。(5)提醒人们应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6)怎样搞好学习,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同样的话:“ ”5.整体感知。将下列句子按其内容归类,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⑨匹夫不可夺志也 ⑩博学而笃志A.谈学习方法的有:B.谈学习态度的有:C.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有:6.右图是“孔子学院”的标志,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解说词。解说词:“孔子学院”标志的整体呈圆形,外圆是“孔子学院”的中英文书写,圆内是一只飞向地球的和平鸽。如果说整幅图的圆形和这只和平鸽子体现了孔子“和为贵”的理念,表达了他希望世界能够持久和平的愿望。那么,圆内这个不完全的圆形的地球则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各种文化在交流和融合时能够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七年级某班学生“白话文阅读”复习阶段检测成绩统计表白话文阅读 分值 平均得分 得分率说明文阅读 12 9.61 80.08%记叙文阅读 16 13.05 81.56%名著阅读 9 4.98 55.33%(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请你以学生身份给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一点建议。名著导读有人说:“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炽旷达。”请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细节)”或“一个人物”,叙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情感认识的变化(不少于80字)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前八章内容,回答问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传不习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饭疏食,饮水(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翻译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一则中的“朋”“君子”分别指代的是什么样的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请分析说明。(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②讱乎!”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司马迁《仲尼子弟列传》)(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注释)①讱(rèn):谨慎。②得无:莫非,能不。1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①仁者其言也讱(_________)②斯可谓之仁乎(_________)③博学而笃志(_________)④切问而近思(_________)1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牛多言而躁A.为人谋而不忠乎 B.曲肱而枕之C.学而时习之 D.博学而笃志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君 子 不 忧 不 惧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17.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论语·卫灵公篇》)【乙】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行: (2)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认为做到哪两点就可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境界?(用原文回答)从这两章语录来看,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他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案1、yuè yùn xǐnɡ chuán yú dān dǔ wǎnɡ hào dài qūɡōnɡ 2.(1)生气,发怒。(2)吾:人称代词,我。三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3)替 (4)真诚,诚实,诚信。(5)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6)逾:越过,超过。 矩:法度。(7)罔:迷惑。殆:疑惑。(8)能忍受 (9)喜欢,爱好。 (10)胳膊 3.A:①③⑤⑥B:⑦ C:②④ 4.(1)儒家 《孟子》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2)思想家 教育家(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A:①④⑤ B:⑥⑧ C:②③⑦⑨⑩6.求同存异,谦恭有礼,以和为贵7.(1)示例:初三某班学生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得分率比名著阅读得分率高。(2)示例:感谢您对我们的辛勤付出,您的教学很精彩,希望您以后多指导我们的名著阅读。8.示例:永远忘不了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当我读到她睡觉时摆出的“大”字的睡姿时,不禁暗笑她的粗俗。但读到长妈妈特意为少年鲁迅买到《山海经》时,再回想那个“大”字的睡姿,她的粗俗在我脑海中变成了淳朴和率真。9.(1)通“悦”,愉快。(2)老师传授的知识。(3)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指冷水。(5)以……为乐趣。10.(1)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倦无所得。(3)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11.“朋”指代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君子”指代的是道德高尚的人。12.不同。前者强调“时习”的乐趣,后者强调“时习”对“知新”的作用。13. 仁德 这 坚定 恳切14.D15.君 子 / 不 忧 不 惧16.(1)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17.甲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说话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言行一致;乙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18.(1)奉行 (2)愁19.(1)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20.“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21.对待他人要宽容,谦虚、有礼,以和为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