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语文一、积累与运用(29分)1.“西湖诗会”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下面是小西为活动撰写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2分)“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典诗歌流传千年,穿越历史长河直抵人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激励我们永葆清澈之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让我们感受忧国思乡之情。现代诗歌,格调高雅,直面时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道尽四月春光鲜妍、娉婷,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沁园春·雪》想象雪后天晴时,红装素裹的大地,yāo ráo( )的北国风光,整首诗气冲斗牛,充满万丈豪情。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诗歌里有慰藉( )人生的精神养分,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和神韵。同学们,让我们遨游在诗海中,汲取文化养分。(1)文中填写字形、标注字音(2分)( )yāo ráo( ) 慰藉( )2.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涂卡1)A.台湾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他的那首著名诗作《乡愁》再次刷屏网络。B.最近,我校部分班级发生水痘疫情,为了防止不至于蔓延,学校对所有教室和寝室进行了消毒。C.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D.通过“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起寻找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涂卡2)①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②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③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④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⑤读现代诗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A.⑤①④②③ B.⑤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⑤ D.②③①④⑤4.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涂卡3)A.浩浩汤汤(dàng) 蔚然 朝晖夕阴(huī) 心旷神饴B.波澜不惊(lán) 酿泉 淫雨霏霏(fēi) 巴山楚水C.山肴野蔌(shù) 歧路 树林阴翳(yì) 墙倾楫摧D.晦明变化(huì) 毳衣 琼楼玉宇(qíong) 余舟一介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涂卡4)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玉盘珍羞直万钱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涂卡5)A.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打开)B.或异二者之为。(有人)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涂卡6)A.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D.泉香而酒洌 而不知人之乐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涂卡7)A.大雪三日 B.名之者谁C.是金陵人,客此 D.山行六七里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 (涂卡8)A.则有去国怀乡 B.春和景明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暂凭杯酒长精神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涂卡9)A.庙堂一词,在古代最初指太庙的明堂,后来指朝廷,并由此引申为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B.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人都生活在北宋时期,同属于“唐宋八大家”。C.“崇祯五年”是皇帝年号纪年法。“丙辰”是干支纪年法。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11.同学引经据典话自强,请你根据语境填写诗文。(6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白虽仕途坎坷,但面对挫折仍能积极乐观,他坚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此为自强不息。(2)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写:“ , 。”(3)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我们可以通过诗句“ ”感受到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12.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3分)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第一副上联: ① 下联:A._____________第二副上联:B._____________ 下联:C.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1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⑤上高台。[注]①君:首句中指秋风对作者的称谓;末句中的“君”指秋风。②飕飗(sōu liú):形容风声。③拳毛:卷曲的马毛。④眄(miǎn):斜视,一作“盼”。⑤扶病:带病。1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涂卡10)A.首联以拟人手法表现了秋风的有知有情,同时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B.“五夜飕飗枕前觉”,诗人在深夜被寒冷的秋风冻醒,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强烈不满。C.“一年颜状镜中来”,诗人对镜自照,看到容颜变化,感慨时光匆匆,一年时光已过。D.颈联写马“拳毛动”,雕“睡眼开”,一转颔联秋风依旧人非旧的情味,精神顿作。14.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请结合两首诗的相关诗句,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乙】武昌九曲亭记(节选)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②精舍③,西日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这篇文章作于元丰五年(1082)。②浮图:梵语音译,指佛塔。③精舍:佛寺。1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3分)(1)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3)下列选项中,对【乙】文“依山临壑”中“临”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A.靠近 B.到达 C.将要 D.面对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甲】【乙】两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甲】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乐;【乙】文先绘山水,再叙人情,由景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字足以体现出子瞻在齐安的愉悦洒脱之情。(2分)18.【乙】文首句提及“子瞻迁于齐安”,请结合文意分析他能“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10分)活水源记[明]刘基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①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鹳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①,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注] ①槠(zhū):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④奎(kuí)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ū):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ǐ)令:鸟名,即鹤鸰。19.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涂卡11)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涂卡12)A.乃伏行沙土中 乃不知有汉B.浴饮毕,鸣而去 吾与汝毕力平险C.属岁旱时 属予作文以记之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涂卡13)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夏天汪曾祺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蛐子”。叫蛐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蛐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呱呱呱呱”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蛐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呢!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署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23.文章写了夏天的许多事、物,请根据行文脉络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夏晨写字读文→夏花泼辣娇嫩→ → →夏虫鸣声各异→夏夜乘凉赏月24.作者笔下的花草、瓜果、昆虫皆有意趣,如苍耳叫做“万把钩”,因为它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请再找出一例赏析命名的生动之处。(2分)25.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品读下面的画线句子,体会语言的独特韵味。(4分)(1)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2)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26.请以文中的栀子花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一种花写得富有情味的。(3分)27.木心先生说:“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在汪曾祺笔下,人间草木皆有情。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他的“智慧而多情”。(3分)三、写作(50分)28.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分)野草莓小小的黑斑/算不上缺点/爱你的人/只会爱你的甜美可爱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袭。九年级语文大作业 答案1.答案 (1)妖娆 jiè2.A B.否定不当,应改为“为了防止蔓延”或“为了不至于蔓延”。C.搭配不当,应改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D.成分残缺,“通过”和“让”同时使用,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其一。3.A 阅读所给句子可知,⑤句提出话题,应为首句;①句通过比较,进一步指出诗歌“分行”和“是否押韵”的特点,为第二句;④②句分别对“分行”和“押韵”展开叙述,为第三、四句;③句“而”表示语意转折,该句以艾青的诗为例,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现代诗的特点,应放在②句后。故正确的排序为⑤①④②③。4.B A.汤 shāng,饴→怡。C.蔌sù,墙→樯。D.琼 qióng,介→芥。5.C A.“具”同“俱”,全,皆。B.“属”同“嘱”,嘱托。D.“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6.C A.开:指天气放晴。B.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D.更:还。7.C 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B.介词,在;介词,从。C.都是动词,离开。D.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转折。8.D A.雪:名词作动词,下雪。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C.客:名词作动词,客居。D.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9.D A.古义:国都。今义:国家。B.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C.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D.古今词义都为增长。10.B 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11.(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2)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2.答案 A.⑤ B.④ C.② 解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组合。第一副,“松间鸣好鸟”的结构是“二字地点名词+一字动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符合这一结构特点的是“窗外见南山”。第二副,“鸟鸣山更幽”和“风定花犹落”的结构都是“二字主谓结构词语+一字名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故此二句为一组。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可判断出上下联。13.B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从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由此生发感慨,有秋风依旧人非旧之感,并非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强烈不满。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总是不断向前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始闻秋风》颈联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带病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两首诗均体现出一种向上的精神。15.答案 (1)昏暗(2)茂盛(3)A解析(3)“依山临壑”的句意是:(它们)依傍山梁,靠近山谷。临:靠近。故选A。16.答案(1)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2)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力气竭尽才停下休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互相斟酒慰劳。解析(1)重点词有:归,返回;穷,穷尽。 (2)重点词有:极,竭尽;劳,慰劳、犒劳。17.答案 欣赏山水、随四季变化而不同的游玩、与民同乐 意适忘反第二空,根据“愉悦洒脱之情”,可从【乙】文中找到“意适忘反”四个字。这四个字意为“心情舒畅忘记返回”,直接描述了苏轼在齐安山中的愉悦和随遇而安的洒脱之情。18.答案 ①武昌诸山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绝俗;②有热情好客、喜爱游玩的山中友人相伴;③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心情畅快。解析 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车马之迹不至”可知,武昌诸山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绝俗。由“山中有二三子······相携徜徉而上”可知,有热情好客、喜爱游玩的山中友人相伴。由“穷山之深······往往留宿于山上”可知,这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让子瞻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内心得到了满足,心情畅快。由于生活环境清幽,既能与友人畅游又能享受自然之美,子瞻在齐安生活得非常惬意和满足,以至于他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在齐安居住了三年。参考译文【乙】子瞻被贬谪到齐安,居住在长江边上。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各山,倾斜不平,连绵不断,山谷幽深静谧。其中有佛塔和佛寺,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们)依傍山梁,靠近山谷,隐蔽在松林和枥树丛中,寂寞冷清,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踪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去。山中有几个年轻人,热情好客,喜欢游玩,听说子瞻到来,就裹着头巾,欢笑着出来迎接,然后互相挽着胳膊,安闲自在地登山,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力气竭尽才停下休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互相斟酒慰劳,(大家)心情舒畅忘记返回,常常在山上留宿。因此,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19.B 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和句意分析。“其初为渠时”作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深不逾尺”描述水深,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而澄澈可鉴”描述水清,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则”通常用在句首,引出下文,因此“则”前应断开。据此断句为: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选B。20.D 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B.动词,完;动词,尽,全。C.副词,恰好;动词,同“嘱”,嘱托。D.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C 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它冬夏不枯和由小变大的生命力,再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22.答案(1)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天气特别寒冷,这些水中的生物都隐蔽着没有出来。(重点词语有:方,正;隐,隐蔽。)(2)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重点词语有:景,日光;万顷,极言广阔。)参考译文 灵峰山,它的最高峰叫金鸡峰。那里的草木,多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槠树,还有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竹鸡的样子像鸡,但是比鸡小,身上有美丽的羽毛,善于鸣叫。灵峰寺处于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绕着。寺院前面的山叫陶山,曾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院东南方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个阁楼,名叫松风阁,奎上人住在那里。这里有一眼清泉,它从山石的缝隙中流出,细水慢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渐渐汇成一条小水渠,一年四季都不枯竭,渠水涨满了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土旁流出来的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东北注入湖泊。这条流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超过一尺,但清澈得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水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所以秘书卿白野公常常到这里来游赏,整天坐在流水旁边,(还)给流水取名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大小如同铜钱,有小鲼鱼,颜色纯黑,居住在石穴中,有水鼠经常来吃它。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种鸟就像鹳鹆那么大,有黑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常常在水边鸣叫,它的声音就像竹鸡的声音般流畅。有两只鹡鸰鸟,常常从翠竹中飞下来,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饮足水,鸣叫着飞离。我初春来的时候,正当天气特别寒冷,这些水中的生物都隐蔽着没有出来,到这时候,全都出来活动了。还有四五只小虫子,大小都如同小指头,形状如同半个莲子,整天旋转着浮游在水面上,日光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像是紫色的水晶石,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虫子。我既喜爱这条水流的清澈,又喜爱它的源头永不枯竭,而能让众多动物都来依附它,有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僧人又说:“恰好遇到大旱的年景,(活水源)所流出的水,能灌溉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惠及众人了,白野公当然会深爱这活水源了。23.夏草旺盛顽强 下过乡天有人24.答案(示例)①“巴根草”,因贴地生长,见缝扎根,非常顽强,拉扯不断而得名,既写出了巴根草的附地性,也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②“臭芝麻”,芝麻言其形、色,又奇臭无比,以此命名。③“奶奶哼”,突出它的瓜肉极面,适宜老人吃,奶奶一边吃,一边“哼”,故此得名,极具画面感,生活气息浓郁。④“侉叫蛐子”,因叫声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呱呱呱呱”很吵人而得名。(答出一例即可)解析 从文中找出花草、瓜果、昆虫有意趣的命名的例子,任选两例,从其生长特点、外形特点、食用口感、声音等角度进行赏析即可。25.答案(1)(示例)白描手法写它的颜色;拟人手法,“命薄”“楚楚可怜”描绘了它的情状,也写出它的单薄、脆弱、花期不长,表达了作者对秋葵的心疼怜爱。(2)(示例)语言如话,描写生动,短句紧凑活泼。剖瓜的咔嚓之声,瓜破时的凉气,有声音,有感官,特别是写眼睛的凉表现出惬意之情。解析(1)从“秋葵也命薄”“楚楚可怜”可知,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葵以人的情态特征,“命薄”“楚楚可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纤弱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秋葵的心疼怜爱之情。“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用三个短句,简洁明快,“咔嚓”一词,绘声绘色,颇有动感;“连眼睛都是凉的”运用感官,写出了瓜破时的凉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夏天吃凉西瓜时的惬意之情。26.答案 写栀子花的花瓣时,引入山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栀子花的整体情态时从视觉上描摹;写栀子花的香气时变换不同的表述,“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碰鼻子香”“香得掸都掸不开”“香得痛痛快快”,语言丰富,层次分明,将无形的香气写得生活化,具象化,仿佛香气已经浸透了人们的身体;写栀子花的性格时,将栀子花拟人化,通过栀子花的语言表现它的世俗泼辣的性格。解析 结合文章第2段的“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可知,作者先写栀子花的花瓣,并且引用了山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运用视觉,写出了栀子花的整体情态;“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写栀子花的香气,很有层次感,香的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形象具体;“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运用了语言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世俗泼辣的性格,富有情味。27.答案 智慧: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有发现美的眼睛,对各种花草瓜虫,如数家珍,细细描述。多情:对生活的热爱,一草一木都有生命,风土人情信手拈来,沉浸并享受生活。凝视生活,善于审美,富有情趣。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拥有用文字表现生活,书写美好的能力。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智慧”,哪些内容表现了作者的“多情”。阅读全文可知,作者熟悉各种花草瓜虫,介绍起来如数家珍,饱含深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才能将这些花草瓜虫描写得妙趣横生,可见其“智慧”。作者带着情感来描绘一草一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文章开篇写作者对夏天早晨的整体感受体现了其享受生活的特点,由这两点可见其“多情”。另外,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作者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这使他拥有用文字表现生活,书写美好的能力。值。在选材构思上,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如家人、朋友或师生之间相处的故事,展现他们是如何包容彼此的缺点,珍视彼此的美好的。也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将“爱你的人”与“不爱你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爱的包容与珍视的重要性。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与温暖。同时,也要注重结构的严谨性,确保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例文]爱的包容与珍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人际关系的奥秘时,会发现一个温暖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爱,往往能够包容缺点,珍视美好。就像《野草莓》一诗中所描绘的野草莓,尽管它身上有着小小的黑斑,但这并不妨碍那些真正爱它的人去欣赏它的甜美与可爱。同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或许也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人,他们或许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只要我们愿意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与爱护的美好品质。我有一位朋友B,他性格直率,有时候说话不太注意方式,甚至无意间会伤害到别人。然而,我却从未因此而疏远他。因为我知道,在他那略显粗放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他总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用他那独特的方式给予我支持与鼓励。这份真挚的情谊,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的包容与珍视的力量。爱的包容,让我们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它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背景,那些看似难以接受的缺点,往往正是他们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当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些不同,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爱的珍视,则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与感恩。它让我们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美好,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帮助,都能成为我们心中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用心去珍视这些美好瞬间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幸福。在这个充满陌生与隔阂的时代里,让我们用一颗包容与珍视的心去爱这个世界吧!相信以这样爱的方式,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甘泉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9月测试试题.docx 答案九年级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