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共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共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
目标一 喀斯特地貌
暗河瀑布
仙人洞
喀斯特地貌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世界喀斯特地貌看中国
中国喀斯特地貌看云贵
在这片热土上,分布着众多的世界级喀斯特景观,其中还有很多中国的喀斯特景观之最,有一些是世界之最。
世界面积最大的石林——云南路南石林
世界容积最大的洞穴大厅——贵州紫云苗厅
世界密度最大的天坑群——广西乐业天坑群
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贵州绥阳双河洞
中国最深天坑——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中国最深竖井——重庆武隆坑洞
中国流量最大的伏流——湖北利川腾龙洞清江伏流
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湖——贵州兴义万峰湖
……
云贵高原能坐拥如此多的世界级喀斯特景观的原因是什么?
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广布
侵蚀动力--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
地质构造运动--岩层弯曲破碎、节理裂 隙加深了云贵高原喀斯特景 观的多样性
世界最大石林——云南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以奇石组成的石头森林著称,被称作“世界石林之冠”,路南石林的特殊不止体现在规模之上,复杂的成因,才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源。
实验模拟:路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现在:
2.7亿年前:
结合视频和材料,说明路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材料:在2.7亿年前,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2.5 亿年前,海底隆升为陆地,又过了几千万年,火山震怒,汹涌的岩浆覆盖了大地。约300万年前,石灰岩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大自然的雕刻,终于形成如今的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石林
石灰岩
2.5亿年前,海洋变成陆地
之后,岩浆岩覆盖地表
300万年前:石灰岩出露地表
地壳抬升
火山喷发
风化
流水侵蚀
风化
流水溶蚀
注意:时间顺序,关键节点
分析思路:
答题角度 规范表达
物质基础
地质作用
结合视频和材料,说明路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材料:在2.7亿年前,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2.5 亿年前,海底隆升为陆地,又过了几千万年,火山震怒,汹涌的岩浆覆盖了大地。约300万年前,石灰岩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大自然的雕刻,终于形成如今的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2.7亿年前,该地为海洋,沉积形成深厚的石灰岩;
2.5亿年前,地壳抬升,海洋变成陆地;随后火山喷发,岩浆岩覆盖地表;
约300万前,岩浆岩被风化、侵蚀,石灰岩出露地表;
随后,石灰岩被风化,流水溶蚀,最终形成如今的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未来会如何演变呢?
材料:在2.7亿年前,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2.5 亿年前,海底隆升为陆地,又过了几千万年,火山震怒,汹涌的岩浆覆盖了大地。约300万年前,石灰岩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大自然的雕刻,终于形成如今的路南石林。
推测路南石林的演变
地形
变化:
沉积岩出露地表
石林
地貌
演变:
地表又趋于平坦
地表平坦
地表起伏变大
石林消失
下层有深厚石灰岩,石林会继续长高。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喀斯特漏斗由流水沿裂隙溶蚀而成,形成洼地。
孤峰发育晚期
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林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
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丛。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又称为天坑。
重庆武隆天坑
2023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
为什么较多喀斯特地貌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自然条件:山多、旱涝多、
水少、土少、生态脆弱……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人口分散……
科研人员在广西典型喀斯特峰丛山地开展了生态重建试验。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工程、林草、农艺等措施,实现土地整理,保水蓄水。例如,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既考虑地貌结构,又考虑生态与农业经济发展,还注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对一些居住分散或者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实施异地生态移民。
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农业景观
驯乐苗寨梯田
1.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山顶是河流的源头,宜建设水源林
山地缓坡土层较厚,水土流失轻,可营建经济林,既保持水土,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山地陡坡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宜建设水土保持林。
山间洼地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宜发展耕作业。
2.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施异地生态移民?
居住分散,有些居民点人数过少;
有些居民点生存条件恶劣,治理难度大;
由分散到聚居,方便扶贫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就“如何提升我国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修建蓄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河;
发展生态旅游业;
改善交通条件;
生态移民;
加大科技投入。
中国天眼
清水河大桥
幸福源水库大桥
贵广高铁
宜万铁路大桥
宜万铁路与高速交汇
贵昆高铁北盘江大桥
贡水河大桥
合那高速
北盘江大桥
P77(2024·江苏地理)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场景生成,下图为“AI技术生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最能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A.山体格局 B.水系结构
C.农田分布 D.村落布局
2.该景观处于(  )
A.石芽为主的时期
B.石林为主的时期
C.峰林为主的时期
D.残丘为主的时期
A
C
(2024·新课标全国文综)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
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B
B
岩溶台地是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类似于平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受地质构造和地形高差的影响,岩溶台地之间多为深切峡谷,峡谷的绝壁上发育悬挂式洞瀑,形成相对独立的岩溶景观。下图示意岩溶台地。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与台地、峡谷形成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表水沿断裂或节理溶蚀石灰岩 ②峡谷拓宽,
台地面积缩小发育为峰脊 ③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侵蚀形成峡谷 ④悬挂式洞瀑溯源侵蚀形成峡谷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推测悬挂式洞瀑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地表径流 B.地下河 C.洼地积水 D.裂隙储水
B
B
目标二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问题1:图中1级级海蚀平台的形成的地质过程。
位于海岸带,岩壁下部受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上部岩体坍塌,形成海蚀崖;海浪不断继续侵蚀,海蚀崖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平台状地形;之后陆地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该平台被海水淹没。
深圳西涌湾
穿鼻岩
海洋学家勘测认定这四级平台形成于不同时期,其理由有海水影响会导致岩石颜色变深。第2级平台上颜色较深,第3级平台颜色比较浅。现代藤壶(生活于潮间带上部的代表植物)生长上界位于2级和3级平台之间。目前该海域平均波高为0.9米。
指出图中的现代海蚀平台并说明理由。
2级平台为现代海蚀平台。
判断理由∶2级平台颜色较深,说明经常受到海水作用;潮间带植物藤壶上界位于2级平台与3级之间,说明2级平台经常受到海水作用;2级平台海拔高度与该海域平均波高一致,说明正在经受海水作用。
波浪进退流过程中产生的旋转水流携带的泥沙对海蚀平台进行磨蚀形成的微地貌。
海蚀凹槽
P78(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C
B
D
(2024·全国甲卷)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A
目标三 冰川地貌
列举常见的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类型 特征
冰斗 平面上成半圆形;三面有陡峭的岩壁
角峰 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
刃脊 刃状山脊
U形谷 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形如“U”字
峡湾 两侧平直、岸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大的海湾
冰蚀湖 底部呈凹状,有冰川刨蚀痕迹
冰川作用:冰川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地貌
类型 特征
冰碛平原 冰碛物堆积而成的波状起伏的平原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碎屑物堆积,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冰碛湖 地势低洼,有冰碛物堆积,两岸岩壁较陡
冰碛垄 冰碛物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
列举常见的冰川地貌
七星峰
材料:大围山位于浏阳市东北部,以七星峰为最高峰,海拔1607.9m。同学们登上主峰七星岭,山顶风景美如画,登高远望,低山连绵起伏,拍下照片。
角峰
刃脊
冰斗
指出拍摄照片中的冰川地貌类型
角峰
刃脊
冰斗
祷泉湖
底部平坦,两侧山体坡度较陡,形似U形谷;
冰川搬运的岩石碎屑物
(1)请描述祷泉湖冰窖的形态特征,为何底部有岩石堆积?
材料:步行十分钟左右,来到祷泉湖冰窖。冰窖经由十余万年的自然演化发育成高山湿地。带队老师发现此处地貌特殊。
(2)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及成因。
冰川VS流水
①U形谷谷底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
成因:冰川沿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
②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
成因:河流上游,流水下切侵蚀明显,使河谷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V形。
U形谷
峡湾
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
祷泉湖
(3)实在图中画出图中河流流向?
材料:步行十分钟左右,来到祷泉湖冰窖。冰窖经由十余万年的自然演化发育成高山湿地。带队老师发现此处地貌特殊。
(4)观察堆积物颗粒特征
冰川的“力量”
磨蚀作用: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
拔蚀作用: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时把岩块拔起带走。
羊背石
冰臼
冰川擦痕
石林仙迹
课堂小结
刃脊
角峰
冰川地貌
侵蚀
地貌
堆积
地貌
冰斗
U形谷
峡湾
冰蚀湖
冰碛平原
冰碛丘陵
冰碛湖
冰碛垄
分布
特征
成因
搬运
材料:羊背石是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类似羊背,冰川移动经过地表岩石时,对底床进行磨蚀和拔蚀。玉泉湖羊背石被称为大围山“冰川之魂”和“镇园之宝”。坐落在玉泉湖冰斗出口附近,面上有相互平行呈东西向排列的条带状擦痕,代表冰川的流向。图2为羊背石剖面图。
(1)描述羊背石的形态特征。
图1 羊背石景观图
图2 羊背石剖面图
(2)在图2中绘出冰川运动方向,标出迎冰坡和背冰坡
(3)据材料分析羊背石的成因
形态:①呈椭圆形,两侧不对称
②缓坡较为光滑
③陡坡有陡坎和裂隙,较为粗糙
①缓坡为冰川磨蚀作用形成
②陡坡为冰川拔蚀作用形成
(P79)(2023·海南地理)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右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A
B
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4~6题。
4.该区域地势总体( )
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5.冰碛垄的形成( )
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
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
6.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 )
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C
B
D
(2024年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原因。
①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
②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
③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