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任务一:寻古诗中的秋天【教学目标】认识“庭、未”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11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单元主题:赏金秋美丽画卷,做秋日纪念手册单元主题导入:秋天是一幅绚烂的画卷,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描绘。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捕捉秋日的美好,用心灵感受诗意,还要做一份秋日纪念册,用文字和色彩留下属于秋天的独特记忆!出示本单元任务导图,进入学习任务:任务一:寻古诗中的秋天任务二:跟着秋天去发现任务三:做秋日纪念手册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庭、相”等5个字。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诗意秋天一、单元整体解读1.教师带着学生浏览单元导语页,并解读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带学生走进“赏金秋画卷,做纪念手册”的单元情境,并解读单元活动任务。2.当秋走进古诗当中,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秋,去感受秋别样的意境。二、读诗感季节1.出示学习任务一: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并思考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简单说说是从哪里看出古诗描写的季节的?(秋月、寒山、霜叶、秋风、促织)活动二:望洞庭秋景一、读诗歌之韵过渡:在一个秋日的夜晚,被贬官的刘禹锡来到洞庭湖边,他遥望秋夜洞庭湖的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望洞庭》。2.出示《望洞庭》解诗题。结合注释了解洞庭指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板书:望洞庭)3.了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浪淘沙》《竹枝词》等。)4.学好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多读,读正确、读出节奏。(板书:读正确读出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指名朗读,重点指导“庭、禹、锡、未、磨、螺”的读音。读好多音字“磨”。教师相机指导,“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磨”“磨盘”里读mò。练一练:我陪爷爷在磨坊里消磨了一下午的时光。(3)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5.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洞庭湖畔,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这首诗,去探寻诗中描绘的秋景,感受那份独特的美。二、晓诗中之意1.出示学习任务二:2.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提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结合注释、插图等方法。2.学生进行交流反馈。(1)预设学生圈画如下:湖光、秋月、潭面、山水。(板书:湖光、秋月、潭面、山水)(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①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1:和:和谐。借助课文注释知道。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景象吗?(我仿佛看到了洞庭湖的湖光和秋月的光辉互相融合,非常和谐。晚上的小河边,如果没有风的话,河面就很平静,像镜子一样。)(板书:和)②诗人远望到的洞庭湖面是怎样的?(潭面无风镜未磨)“镜未磨”是什么意思?(没有打磨的镜子。)观察插图,生谈感受。(“镜未磨”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下平静的湖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镜子,写出了湖面朦朦胧胧的样子。)(板书:静)③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湖光和秋月相互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没有风的洞庭湖面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给人一种朦胧美。)借助古诗的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句。(板书: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①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白银盘指的是什么?(辽阔的洞庭湖湖面)青螺是什么?(青绿色的螺,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②出示资料:君山面积为0.96平方千米,庭湖面积为2625平方千米。正是因为湖面之大,所以在湖的映衬下,君山才显得格外小。这里诗人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山水塑造成了一件精美无比的艺术品。③读到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君山就像放在白银盘里的一枚小小的青螺。)是啊,这是多么精美的艺术品啊,给人美的享受。(板书:美)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也是学好古诗的一大法宝。(板书:边读边想象画面)④读诗句,学生谈想象到的画面,带着理解再读诗句。3.教师小结方法: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了诗的味道。三、悟诗中之情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指名分享。预设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 赞美)2.师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遭遇打击时,心情往往是低落的。但这首《望洞庭》豪迈爽朗,没有丝毫哀怨惆怅的意思,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可谓实至名归。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古诗。指导:朗读前两句,注意读好节奏,语调舒缓,语速稍慢,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朗读第三句时,语速稍慢,语调上扬,读出对美景的惊叹;朗读第四句时,可语速稍快。4.背诵古诗。教师提示:可以借助关键词、借助插图等。四、指导书生字1.出示“庭、未”2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注意点。“庭”的广字旁撇写长,最后一笔捺画舒展,一波三折。“未”字横画上短下长,两横间距勿大。。2. 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3. 学生练写。4. 展示评价。评价要点:书写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端正、 整洁。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节课我们将用心体会另外两首古诗,感受别样的秋景与诗情。【板书设计】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斜、萧”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斜、霜”等 6个字。2. 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教学过程 ]活动三:赏枫林晚景一、忆学诗方法1. 学生诵读《望洞庭》。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要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预设2: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预设4:要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3.教师归纳总结,并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去品味另外两首古诗。二、读诗探秋景1.出示《山行》,理解诗题《山行》。(板书:山行)预设:“行”是行走的意思。“山行”就是指在山上行走,或者说走在山路上。2.介绍古诗背景:诗中的山指的是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深秋时节,岳麓山上红枫遍布,尤其是山中的一座爱晚亭,更是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3.了解诗人杜牧。(板书:唐 杜牧)4.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任务三:5.学生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诗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相机板书(远看: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观:枫林、霜叶)(2)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如:“寒山”是指深秋时节的山;“斜”曲折向前延伸;“生”:产生,生出;“坐”:因为;“红于”就是“比……还要红”,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鲜艳火红。(3)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6.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晚秋的枫林,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艳。)7.出示秋日枫林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枫林美景。8.回读整首诗,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活动四:品秋夜思乡一、寻景感思乡1.出示古诗《夜书所见》,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板书:《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2.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四:3.品读诗句,想象画面。(1)指名朗读,正音。指导读准多音字“挑”。辨析:表示“选,拣”“用肩担东西”时读tiāo,组词:挑选、挑拣,其他情况一般读tiǎo,如挑战、挑拨。“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蛐蛐。“挑促织”(用细长的东西去拨弄蟋蟀。)练习:老师从班里挑选了几位同学参加明天的篮球挑战赛。(2)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停顿。集体展示朗读。(3)引导反馈交流找到诗人所见的景物。(板书:所见 梧叶、秋风、篱落、灯火)(4)学生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进行点拨。①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可知“萧萧、篱落、挑、促织”等词语的意思。②联系生活谈感受:生活中有没有听见过风吹树叶的萧萧声?你从“寒”字可以感受到什么?(秋风的寒凉和诗人漂泊在外的凄凉。)③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诗人叶绍翁)由“动客情”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思乡之情)(板书:所思 思乡)④出示图片,理解“挑促织”“一灯明”:孩子们在夜晚挑灯捉蟋蟀。相机提问: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那作者是怎么知道小孩在捉蟋蟀呢?预设: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知”是料想的意思。诗人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童在拨弄蛐蛐,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预设: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5. 朗读诗歌,尝试背诵。(1)全班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 (2)个性朗读:自由选读其中一首诗,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将你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3)指名展示、评价,全班齐读。(4)指名试背古诗。二、评价展示,学写生字1.出示评价单,评价展示。评价内容 《望洞庭》 《山行》 《夜书所见》能正确朗诵诗歌,读好停顿 ☆ ☆ ☆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读好诗歌 ☆ ☆ ☆能熟练背诵诗歌 ☆ ☆ ☆2. 指导书写“寒、斜、霜”。要点:“寒”字中间三横两竖中部收紧,多横等距,第三横稍长。;“斜”左边部分左右点相互呼应,右边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霜”字雨字头左点左斜,第三笔是横勾。3.学生默写《山行》,教师提醒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4.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评议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格式是否正确。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古人笔下的秋景,接下来还会观秋天的大道,听秋声,看秋雨……展现更多美好的大自然景象,让我们满怀期待迎接接下来的学习之旅吧。【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