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例如,水域、草地、森林中,由于水分的丰沛程度不同,各自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从山脚到山顶,由于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的种类也明显不同。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拓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体现在生存斗争或自然选择方面。非生物因素主要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花期和节律行为等。(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有的则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如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 解读 举例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 在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的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种间关系 互助互利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对彼此的生活都有利 植物的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虫吃草,鸟吃虫,猫头鹰捕捉田鼠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对其会造成一定危害 蛔虫、虱和蚤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空间或生存条件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关系是食物关系,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而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这样,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就会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过程,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从而使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存方式。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有的表现在外表形态或色泽上,如用于伪装自己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表现在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特点,如骆驼的身体具有强大的保水能力,猎豹发达的四肢适于陆上快速奔跑。(1)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躲避敌害,保护自身。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或树枝。(2)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于动物躲避敌害和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北极狐等的体色接近白色,既保护了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又伪装了自己,更容易接近猎物。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其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环境污染,对林木的过度砍伐导致土壤沙漠化等。典例1:(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2)除水稻、昆虫、青蛙等生物因素外,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还有 因素。(3)该食物网中,青蛙和鸭属于 关系。变式1: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枯叶蝶的体色和周围落叶的颜色一致B.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C. 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D.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变式2: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变式3:(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生物间存在多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下图是小明画的生活在田野里的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网,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在上题中写的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 。(3)下列对食物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 ②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③任何一种动物都只能捕食一种生物 ④食物网是由多条互不相干的食物链组成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环保志愿者清理草原垃圾时发现,被纸箱覆盖的一片草的叶子都变成了黄色,与周围的绿草很不一样。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这些草缺少( )。A.光照 B.水分 C.空气 D.温度考点二、生物多样性1.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同种生物由于某种原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时,会逐渐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并最终演化成不同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生物,也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方式。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至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3.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其范围向上可达离地面约10km的高空,向下可达距离海平面11km左右的海底,或者距地面深达2~3km的岩石层,在这些地方都能找到生物的踪迹。4.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因此也是更复杂的生态系统。典例1: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变式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B.一条河流中的所有动物C.一 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D.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变式2: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是( )A.小麦和海带 B. 蕨菜和骆驼刺C.猎豹和羚羊 D.山羊和北极熊变式3:学习了科学知识后,你会发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很多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科学名词或科学原理回答以下问题。(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里缺少生物生活所需要的 ,荒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叶呈针形或刺形,根系发达,这说明(2)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3)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 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4)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 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 一现象说明了 。考点三、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蜜蜂在桃花上采蜜,它们在获得食物的同时,也为桃树传播了花粉。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蜜蜂大量死亡,可能就会影响到桃树的坐果率。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因此,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也较为稳定。而环境污染、乱砍滥伐、气候异常等都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一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人为破坏,从而加速了某些生物的灭绝。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每一个物种都经历了上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演化,每一个物种都是一本书,讲述着关于过去的独特故事。失去任何一个物种,都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人类属于生物圈,但生物圈不只属于人类。典例1:(2025七上·余姚期末)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是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植被良好,生活着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为了保护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不在景区内随意乱丢垃圾B.禁止开发和利用景区内的生物资源C.开山毁林扩建游乐园D.为了游客体验景区开展灭虫行动变式1:(2025七上·拱墅期末)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沿路的农田和设施受损。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野生亚洲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B.保护野生亚洲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C.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D.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变式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 到破坏,如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 1964年降为18.7%,1981年仅为8.5%,并且因地面的遮 蔽程度大大降低,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植 物已经绝迹。材料二: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式开发和利用,使我国生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威胁。例如, 某地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公顷,30年后竟有 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材料三:外来物种的入侵往往使入侵地区原有物种 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 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 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 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 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枯死。(1)材料一说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乃至野生生物 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材料二说明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灭绝的原因是 及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3)材料三说明由于 的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这些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4)为了减少物种的丧失,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变式3:(2025七上·临海期末)白尾地鸦(如图)是仅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国特有的鸟类,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和“全球狭布鸟种”。下图是某动物协会对危害鸟类生存因素的调查结果。类别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 其他原因危害程度 20% 60% 12% 8%(1)对鸟类生存危害最大的因素是 。(2)下列是白尾地鸦的一些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其中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有____。A.雌雄同形同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B.沙褐色的羽毛,在沙地中能伪装自己C.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抗干旱和沙尘D.嘴锋长而稍向下弯曲,能挖掘埋在沙中的食物(3)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立了塔里木胡杨林国家公园,这种保护方式属于 。1.(2025七上·上城期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体现影响庄稼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空气2.(2025七上·浙江期末)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培育的水稻,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 “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3.(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下列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A.雪地中雷鸟身附白色羽毛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D.有毒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4.(2025七上·义乌期末)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特化为刺,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储存大量水分。同时,仙人掌的根系非常发达,可深入地下十几米获取水源。仙人掌的根系可以固定沙丘,减少风沙的流动,为一些小型昆虫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增加了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现象主要体现了( )A.环境能适应生物的变化 B.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C.变化的环境会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不断变化的环境5.(2025七上·义乌期末)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啄木鸟有尖锐的角质喙,以适应空中飞翔B.雷鸟腿上的毛厚而长,以适应寒冷的天气C.冬天北极熊会形成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抵御寒冷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6.(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环境对生物会产生影响,下列情境中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大树底下好乘凉7.(2025七上·德清期末)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让清代袁枚的励志小诗《苔》红遍大江南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里的“苔”是指苔藓植物,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白日不到处”,说明苔藓喜欢长在背阴的环境B.“苔花如米小”,说明苔藓属于被子植物C.“苔花”学“牡丹”开,比较得知两者均可开花结果繁殖D.“苔花”微小似米,所以苔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8.(2025七上·椒江期末)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②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③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④鲫鱼身体呈纺锤型,长有许多鳍。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9.(2025七上·拱墅期末)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船将一个生活着4条斑马鱼和4克金鱼藻的“太空鱼缸”(如图所示)送往了我国空间站,用于开展我国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该研究持续了半年时间。(1)“太空鱼缸”属于生态系统,其中影响斑马鱼生活的光、 温度、氧气、水、金鱼藻等因素统称为 (选填“生态”“非生物”或“生物”)因素。(2)开始时,在微重力下,斑马鱼出现腹背颠倒、旋转、转圈等异常情况; 一段时间后,斑马鱼依靠鳍的协调配合,找到了适合的运动方式。此现象说明 。10.(2025七上·德清期末)生石花(如图)是一种小型肉质植物,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幼苗很小,生长迟缓。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这一形态特点与 的生存环境相适应。 (选填“干旱”或“潮湿”)(2)“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的描述,说明生石花是 植物。11.(2025七上·衢州期末)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开化县,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7.55%。(1)在该森林公园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A.野兔 B.温度 C.松树 D.云豹(2)森林公园是夏日避暑胜地,这说明了生物能 。12.(2025七上·余杭期末)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科学小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阅读书本中相关的资料。根据科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选填“适应”或“影响”)(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受到阳光这一因素的影响;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种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 。(3)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3.(2025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影响兔生活的生态因素中,鼠是兔的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2)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的种间关系是 (填“竞争”“捕食”或“寄生”)关系。(3)写出图中含蛇的一条食物链: 。14.(2025七上·临海期末)千岛湖内库湾投用了一个17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该生态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根的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净化水体,同时产出蔬菜增加经济效益。(1)11月底,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冬种”水生蔬菜水芹菜,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2)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能够净化水体,这一现象说明 。(3)图乙表示浮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15.(2025七上·余杭期末)某校的校园环境优美,植物郁郁葱葱,校园中还有一个池塘。701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校园植物进行了调查,并调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植物类群 各区种类数东 西 南 北藻类植物 0 5 0 0苔藓植物 2 3 1 4蕨类植物 1 2 0 2种子植物 8 6 11 19(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推测池塘位于哪个区,并说明理由 。(2)同学们又对池塘里的生物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其中部分动物的食物关系如上图所示。①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形成的整体叫 ;②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16.(2025七上·滨江期末)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中国人用40多年的时间,给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1)治沙过程中用到了红柳.红柳天然防沙耐旱,只消用地底苦咸水滴灌,任由漠风吹,不怕烈日晒,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体现了红柳作为生物的哪一个特征? (2)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称为 。(3)“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_______。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17.(2025七上·钱塘期末)杭州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坐落于钱塘江起潮点,湿地面积4387.40公顷,湿地率高达99.56%。游客可在此领略钱江潮的奇景,鸟类资源丰富,被省林业局评定为“观鸟胜地”(如图甲所示)。湿地可以净化水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以通过营造水上景观等设施吸引游客。(1)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下列行为会加速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有______。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 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 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2)图乙表示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请分析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变化及原因。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作为中学生在参观游玩湿地公园时,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是某岛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该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的关系是 ;若鳀鱼的数量大量减少,则 的数量减少最严重。海洋中的死亡的动植物遗体由该生态系统中的 来进行分解处理。(2)鲅鱼、带鱼和梭子蟹是人们喜食的海鲜,具有丰富的营养。这些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该食物网中的 。(3)该食物网中共由 条食物链构成,使带鱼产量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 。(4)建设美丽海岛,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石油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若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石油中有害物质会沿着 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大量的石油会导致海湾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洋的生态环境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5)把阳光、空气、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影响浮游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19.(2025七上·滨江期末)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心脑血管病风险提高数倍。“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根部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图为某地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1)图中微塑料可以通过多条食物链迁移到人体内,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2)图中昆虫和家禽的关系是 。(3)除了图中出现因素之外,请举出影响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要求各举一例)。 (4)人类属于生物圈,但生物圈不只属于人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写出一种即可) 20.(2025七上·临平开学考)贵州梵净山残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内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1)珙桐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为了保护梵净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国家建立了 ;古生物学家通过 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2)在梵净山进行生物调查时,对于不认识的动物,我们要( )A.猎杀后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保存B.画图、拍照或用文字记录下来C.捕捉后带回家解剖进行仔细观察D.离开,找认识的动物进行记录(3)黔金丝猴雌猴三年产一胎,每胎生1只幼猴,由此推测它属于哪一类动物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4)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梵净山溪水中的生物,低倍镜下观察样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现欲进一步观察生物a的内部结构,下一步操作是 ( )A.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生物a移至视野中央B.转动物镜换器,使“40×”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C.转动遮光器,换用更小的光圈D.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便于切换高倍物镜(5)小科观察了四种植物叶片的特征,并制作了二歧式分类检索表,对这四种植物进行分类。种类 叶片信息甲 叶缘内有褐色纹;叶呈盾形、浅裂乙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掌形、深裂丙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盾形、深裂丁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掌形、浅裂检索表中“ ”方框内应填写 ,①、②两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入 。(“乙、丁”或“丁、乙”)21.(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学校新开辟了一个种植园,科学探究小组参与了种植与调研。(1)绿萝既适合土培也适合水培。探究小组将壤土浸泡制成水培液(如右图),与自来水对比培植绿萝。几天后,发现水培液里培植的绿萝长得更好,这是因为水培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 。【选填“水分” “养料”或“沙土”】(2)在持续观察水培绿萝生长过程中,发现部分绿萝的叶边发黄、茎蔓细弱,小组成员提出假设:可能是缺乏钾肥导致。为验证假设,合理的设计是 。【选填 “一组施氮肥, 另一组施钾肥”或“一组施钾肥, 另一组不施肥”】(3)优化培植条件后,小组成员将若干根绿萝枝条用一只塑料袋包裹起来,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 。【选填“空气中的水蒸气” “土壤中蒸发的水蒸气”或“茎运输到叶片后蒸发的水分”】(4)小组在豆科植物根部发现了一些瘤状物,查阅资料得知这些瘤状物中含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物质。由此推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是 。【选填“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或“共生关系”】(5)收获季节,小组成员观察到某植物种子具有薄翅结构(如右图),可推测该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最可能的是 。【选填“风力传播” “水力传播”或“弹力传播”】22.(2025七上·永康期末)如下图所示,蒲公英的果实顶端有茸毛,像一把降落伞;苍耳的果实表面长有很多倒钩;苹果的果实成熟后色彩鲜丽,且气味浓郁。上述被子植物的果实的特点对物种延续有什么意义 思维导图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节生物的多样性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例如,水域、草地、森林中,由于水分的丰沛程度不同,各自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从山脚到山顶,由于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的种类也明显不同。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拓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体现在生存斗争或自然选择方面。非生物因素主要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花期和节律行为等。(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有的则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如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 解读 举例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 在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的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种间关系 互助互利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对彼此的生活都有利 植物的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虫吃草,鸟吃虫,猫头鹰捕捉田鼠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对其会造成一定危害 蛔虫、虱和蚤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空间或生存条件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关系是食物关系,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而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这样,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就会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过程,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从而使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存方式。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有的表现在外表形态或色泽上,如用于伪装自己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表现在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特点,如骆驼的身体具有强大的保水能力,猎豹发达的四肢适于陆上快速奔跑。(1)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躲避敌害,保护自身。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或树枝。(2)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于动物躲避敌害和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北极狐等的体色接近白色,既保护了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又伪装了自己,更容易接近猎物。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其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环境污染,对林木的过度砍伐导致土壤沙漠化等。典例1:(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2)除水稻、昆虫、青蛙等生物因素外,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还有 因素。(3)该食物网中,青蛙和鸭属于 关系。【答案】(1)捕食;光、空气(或温度、土壤、水分等)(2)水稻→昆虫→鸭(杂草→鸭)(3)保护色【解析】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鸭、杂草→鸭。【解答】(1)由图可知,青蛙以昆虫为食,青蛙与昆虫间的关系是捕食。(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有光、空气、温度、土壤、水分等。(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3条食物链: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鸭,杂草→鸭。含有鸭的食物链为:水稻→昆虫→鸭(杂草→鸭)。(4)青蛙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接近,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属于保护色。变式1: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枯叶蝶的体色和周围落叶的颜色一致B.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C. 生活在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D.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答案】B【解析】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促进了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进行,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属于生物影响环境。变式2: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答案】A【解析】生物的环境包括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个体属于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促进作用,A错误;B. “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B正确;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A变式3:(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生物间存在多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下图是小明画的生活在田野里的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网,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在上题中写的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 。(3)下列对食物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 ②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③任何一种动物都只能捕食一种生物 ④食物网是由多条互不相干的食物链组成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环保志愿者清理草原垃圾时发现,被纸箱覆盖的一片草的叶子都变成了黄色,与周围的绿草很不一样。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这些草缺少( )。A.光照 B.水分 C.空气 D.温度【答案】(1)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2)草(3)A(4)A【解析】(1)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箭头指向营养级更高的消费者,能量随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等)。(3)根据图中食物网进行分析,可知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一种生物也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解答】(1)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由图可知,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2)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即草。(3)由图可知,鹰捕食兔子、老鼠和蛇,可知一种动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故①正确,③错误;鹰和蛇都捕食老鼠,可知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捕食,故②正确;食物网是由多条相关的食物链组成的,故④错误。故答案为:A。(4)被纸箱覆盖的叶子不能接受光照,不能形成叶绿色,所以呈现黄色。故答案为:A。考点二、生物多样性1.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同种生物由于某种原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时,会逐渐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并最终演化成不同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生物,也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方式。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至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3.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其范围向上可达离地面约10km的高空,向下可达距离海平面11km左右的海底,或者距地面深达2~3km的岩石层,在这些地方都能找到生物的踪迹。4.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荒漠生态系统具有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因此也是更复杂的生态系统。典例1: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解答】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故A不符合题意;B.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故B不符合题意;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C符合题意;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变式1:下列实例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B.一条河流中的所有动物C.一 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D.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答案】D【解析】“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和“一条河流中的所有动物”都只包括部分生物,不属于生态系统。“一 片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没有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变式2: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是( )A.小麦和海带 B. 蕨菜和骆驼刺C.猎豹和羚羊 D.山羊和北极熊【答案】C【解析】猎豹和羚羊都善于奔跑,适合生活在辽 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变式3:学习了科学知识后,你会发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很多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科学名词或科学原理回答以下问题。(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里缺少生物生活所需要的 ,荒漠中生活的植物一般叶呈针形或刺形,根系发达,这说明(2)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3)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 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4)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 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 一现象说明了 。【答案】(1)水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捕食 (3)阳 光 (4)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解析】荒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捕食关系考点三、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蜜蜂在桃花上采蜜,它们在获得食物的同时,也为桃树传播了花粉。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蜜蜂大量死亡,可能就会影响到桃树的坐果率。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因此,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也较为稳定。而环境污染、乱砍滥伐、气候异常等都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一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人为破坏,从而加速了某些生物的灭绝。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每一个物种都经历了上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演化,每一个物种都是一本书,讲述着关于过去的独特故事。失去任何一个物种,都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人类属于生物圈,但生物圈不只属于人类。典例1:(2025七上·余姚期末)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是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植被良好,生活着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为了保护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不在景区内随意乱丢垃圾B.禁止开发和利用景区内的生物资源C.开山毁林扩建游乐园D.为了游客体验景区开展灭虫行动【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解答】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是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植被良好,生活着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为了保护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不在景区内随意乱丢垃圾 ;BCD都是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变式1:(2025七上·拱墅期末)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沿路的农田和设施受损。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野生亚洲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B.保护野生亚洲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C.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D.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答案】D【解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解答】A、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A正确。B、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B正确。C、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正确。D、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D错误。故答案为:D。变式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 到破坏,如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 1964年降为18.7%,1981年仅为8.5%,并且因地面的遮 蔽程度大大降低,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植 物已经绝迹。材料二:乱捕滥猎、乱砍滥伐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式开发和利用,使我国生物多样性明显受到威胁。例如, 某地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公顷,30年后竟有 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材料三:外来物种的入侵往往使入侵地区原有物种 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 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 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 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 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枯死。(1)材料一说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乃至野生生物 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2)材料二说明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灭绝的原因是 及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3)材料三说明由于 的入侵或引种到 的地区,这些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4)为了减少物种的丧失,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答案】:(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掠夺式 ( 3 ) 外来物种缺少天敌 (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解析】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最 终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掠夺式开发)导致某地野生甘草有一半被挖尽,乱捕滥猎使我国的野骆 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外来物种的入侵往往使入侵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当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再适应环境,就会迁走或死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变式3:(2025七上·临海期末)白尾地鸦(如图)是仅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国特有的鸟类,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和“全球狭布鸟种”。下图是某动物协会对危害鸟类生存因素的调查结果。类别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入侵 其他原因危害程度 20% 60% 12% 8%(1)对鸟类生存危害最大的因素是 。(2)下列是白尾地鸦的一些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其中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有____。A.雌雄同形同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B.沙褐色的羽毛,在沙地中能伪装自己C.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抗干旱和沙尘D.嘴锋长而稍向下弯曲,能挖掘埋在沙中的食物(3)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立了塔里木胡杨林国家公园,这种保护方式属于 。【答案】(1)栖息地丧失(2)B;C;D(3)就地保护【解析】1、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它的主要形式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威胁生物生存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解答】(1)对鸟类生存危害最大的因素是栖息地丧失,因为表格中显示栖息地丧失占到了60%,是所有因素中比例最高的。(2)A、雌雄同形同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这与白尾地鸦的群居生活有关,但并不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体现,A错误。B、沙褐色的羽毛,在沙地中能伪装自己,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正确。C、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抗干旱和沙尘,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正确。D、嘴锋长而稍向下弯曲,能挖掘埋在沙中的食物,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正确。故答案为:BCD。(3)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建立了塔里木胡杨林国家公园,这种保护方式属于就地保护。1.(2025七上·上城期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体现影响庄稼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空气【答案】C【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题目中探讨的是农谚所体现的非生物因素对庄稼(生物)生长的影响【解答】“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意思是清明时节如果雨水充沛,那么这一年庄稼就容易生长,有好收成。这句农谚体现了水分对庄稼生长的重要影响。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庄稼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所以这里体现的影响庄稼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温度、阳光或空气。故答案为: C。2.(2025七上·浙江期末)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培育的水稻,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 “开花提前”等现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答案】B【解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解答】在太空种植的水稻与地面种植的水稻具有不同的环境,这种不同的环境使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则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使生物有了不同的性状,即环境能够影响生物。可见B正确。故答案为:B。3.(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角蜂眉兰是一种兰科植物,如图所示,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从而帮助它传播花粉,下列现象与角蜂眉兰适应环境的方式类似的是( )A.雪地中雷鸟身附白色羽毛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D.有毒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答案】B【解析】角蜂眉兰它的花酷似一种雌黄蜂,骗取雄蜂前来和它“交配”属于拟态。【解答】A、雪地中雷鸟身附白色羽毛,是为了不让天敌发现,属于保护色,故A不符合题意;B、南美天蛾静止时如着生地衣的树枝,是一种拟态,故B符合题意;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说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D、有毒金环蛇的体表有黑黄相间的鲜艳环纹,是为了警示天敌,是警戒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2025七上·义乌期末)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特化为刺,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储存大量水分。同时,仙人掌的根系非常发达,可深入地下十几米获取水源。仙人掌的根系可以固定沙丘,减少风沙的流动,为一些小型昆虫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增加了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现象主要体现了( )A.环境能适应生物的变化 B.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C.变化的环境会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不断变化的环境【答案】B【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解答】题干中,仙人掌通过叶子变成刺来减少水分蒸发,茎部肥厚多汁用来储存水分,以及根系发达深入地下汲取水分,体现了仙人掌对沙漠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其根系固定沙丘、减少风沙流动,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等行为又显示出仙人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5七上·义乌期末)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啄木鸟有尖锐的角质喙,以适应空中飞翔B.雷鸟腿上的毛厚而长,以适应寒冷的天气C.冬天北极熊会形成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抵御寒冷D.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答案】A【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解答】A、啄木鸟有尖锐的角质喙,这主要是为了啄食树木中的昆虫,而不是为了适应空中飞翔。其空中飞翔的能力主要与其身体结构、羽毛、肌肉和骨骼的轻量化设计等有关,与尖锐的喙无直接关联。因此,A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B、 雷鸟腿上的毛厚而长,这种结构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中保持体温,防止热量过多散失。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即特定的结构(厚而长的毛)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保暖),B正确。C、冬天北极熊会形成厚厚的皮下脂肪,这也是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皮下脂肪作为隔热层,可以有效地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帮助北极熊在极寒条件下生存;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正确。D、骆驼的驼峰储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水分,可以在食物和水源稀缺的沙漠环境中为骆驼提供能量和水分。同时,其宽大的脚掌可以分散体重,减少在沙漠行走时的下沉,这是为了适应沙漠环境而进化出的特定结构。印证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D正确。故答案为:A。6.(2025七上·余姚开学考)环境对生物会产生影响,下列情境中能说明这个道理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大树底下好乘凉【答案】A【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环境做出改变,则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做出改变,则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山顶温度较低,所以桃花盛开的时间较晚,说明环境会对生物造成影响,故A正确;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B错误;C、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C错误;D、大树底下好乘凉, 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为:A。7.(2025七上·德清期末)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让清代袁枚的励志小诗《苔》红遍大江南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里的“苔”是指苔藓植物,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白日不到处”,说明苔藓喜欢长在背阴的环境B.“苔花如米小”,说明苔藓属于被子植物C.“苔花”学“牡丹”开,比较得知两者均可开花结果繁殖D.“苔花”微小似米,所以苔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答案】A【解析】苔藓植物是多细胞生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诗中苔花属于苔藓植物,牡丹属于被子植物。【解答】A、苔藓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白日不到处” 描述的正是背阴的环境,符合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该选项理解正确。B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花,“苔花如米小” 中的 “苔花” 并不是真正的花。苔藓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而非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有真正的花、果实等结构),该选项理解错误。C 、苔藓植物没有花和果实,靠孢子繁殖;牡丹是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靠种子繁殖。两者繁殖方式和结构特征不同,该选项理解错误。D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作用,该选项理解错误。故答案为:A。8.(2025七上·椒江期末)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②鸟类的前肢变成翼;③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④鲫鱼身体呈纺锤型,长有许多鳍。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答案】①④;③【解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解答】与水中生活相适应①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荷花是水生植物,其叶柄和茎中的孔道是为了让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够在水中和植物体各部分之间更好地输送,有利于荷花在水中进行呼吸等生命活动。④鲫鱼身体呈纺锤型,长有许多鳍:鲫鱼的纺锤型身体可以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而鳍则可以帮助它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和产生前进的动力,这些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与寒冷环境相适应③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长出致密的毛:北方草原冬季寒冷,绵羊在冬季到来前长出含绒量很高的致密的毛,保暖性强,能够抵御严寒,帮助绵羊适应寒冷的环境。而②鸟类的前肢变成翼,主要是与鸟类在空中飞行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是①④;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③。9.(2025七上·拱墅期末)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船将一个生活着4条斑马鱼和4克金鱼藻的“太空鱼缸”(如图所示)送往了我国空间站,用于开展我国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该研究持续了半年时间。(1)“太空鱼缸”属于生态系统,其中影响斑马鱼生活的光、 温度、氧气、水、金鱼藻等因素统称为 (选填“生态”“非生物”或“生物”)因素。(2)开始时,在微重力下,斑马鱼出现腹背颠倒、旋转、转圈等异常情况; 一段时间后,斑马鱼依靠鳍的协调配合,找到了适合的运动方式。此现象说明 。【答案】(1)生态(2)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也能适应环境【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解答】(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因此,密闭生态系统——太空鱼缸中影响斑马鱼生活的光、温度、氧气、水、金鱼藻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开始时,在微重力下,斑马鱼出现腹背颠倒、旋转、转圈等异常情况;一段时间后,斑马鱼依靠鳍的协调配合,找到了适合的运动方式。此现象说明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10.(2025七上·德清期末)生石花(如图)是一种小型肉质植物,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幼苗很小,生长迟缓。请根据上述信息判断:(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这一形态特点与 的生存环境相适应。 (选填“干旱”或“潮湿”)(2)“能开花结果,常用种子繁衍后代”的描述,说明生石花是 植物。【答案】(1)干旱(2)被子【解析】(1)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形成果实和种子,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2)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解答】(1)生石花有两片肥厚多汁的叶子,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这一形态特点与干旱的生存环境相通应。(2)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其中的花和果实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器官。生石花能开花结果,因此属于被子植物。11.(2025七上·衢州期末)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开化县,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7.55%。(1)在该森林公园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A.野兔 B.温度 C.松树 D.云豹(2)森林公园是夏日避暑胜地,这说明了生物能 。【答案】(1)B(2)生物能影响环境(生物能改变环境),其它合理即可得【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这些因素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温度会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像野兔、松树、云豹都属于生物,野兔和云豹是消费者,松树是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解答】(1)选择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而野兔、松树、云豹都属于生物因素,所以答案是 B。(2)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 97.55% ,树木众多。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根部吸收,然后通过叶片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从而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得森林公园成为夏日避暑胜地。这充分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12.(2025七上·余杭期末)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科学小组同学,认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变化、阅读书本中相关的资料。根据科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选填“适应”或“影响”)(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受到阳光这一因素的影响;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种因素的影响。上述两种因素可统称为 。(3)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答案】(1)适应(2)非生物因素(3)合理即可【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要影响环境。【解答】(1)“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是通过遗传、变异和长期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2)苔藓总生长在树干的背阴面,这是因为苔藓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背阴面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而阳光作为影响苔藓分布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在向阳的一面由于光照强烈且环境相对干燥,不适合苔藓的生长 。同样地,青蛙到了冬天会冬眠,这是受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青蛙的生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会选择冬眠以适应这种环境变化 。因此,无论是阳光还是温度,它们都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确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有利的一面:例如,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会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从而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这不仅对植物有益,也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益,因为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产者,它们的繁荣会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害的一面:然而,生物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比如,蝗虫是一种害虫,它们会大量啃食农作物的叶子,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3.(2025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影响兔生活的生态因素中,鼠是兔的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2)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的种间关系是 (填“竞争”“捕食”或“寄生”)关系。(3)写出图中含蛇的一条食物链: 。【答案】(1)生物(2)竞争(3)草→鼠→蛇→鹰【解析】1、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2、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解答】(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兔生活的生态因素中,鼠是兔的生物因素。(2)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都以鼠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3)该图中共有五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含蛇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14.(2025七上·临海期末)千岛湖内库湾投用了一个1700多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该生态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根的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净化水体,同时产出蔬菜增加经济效益。(1)11月底,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冬种”水生蔬菜水芹菜,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因素。(2)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能够净化水体,这一现象说明 。(3)图乙表示浮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答案】(1)生物(2)生物能影响环境(3)水芹菜→鱼→鸭【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因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本题中水芹菜属于生产者,是生物因素的一部分。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它们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方式等,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活动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本题中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等方式净化水体,改变了水体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如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等。3、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它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特点: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食物链中一般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长短与生物种类和食物关系的复杂程度有关,较短的食物链通常能量传递效率相对较高。【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水芹菜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所以水芹菜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2)浮岛上种植空心菜和水芹菜,通过根的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元素净化水体,这体现了生物(空心菜和水芹菜)对环境(水体)的影响,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图乙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芹菜→鱼→鸭 ,因为它包含的营养级最少。15.(2025七上·余杭期末)某校的校园环境优美,植物郁郁葱葱,校园中还有一个池塘。701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校园植物进行了调查,并调查结果整理记录如下:植物类群 各区种类数东 西 南 北藻类植物 0 5 0 0苔藓植物 2 3 1 4蕨类植物 1 2 0 2种子植物 8 6 11 19(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推测池塘位于哪个区,并说明理由 。(2)同学们又对池塘里的生物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其中部分动物的食物关系如上图所示。①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形成的整体叫 ;②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答案】(1)西区,因为藻类多数都是水生的(池塘)(2)生态系统;绿藻→轮虫→鳙鱼→黑鱼【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解答】(1)藻类生活在水,藻类植物分布在校园西区,因此,推测池塘位于校园西区。(2)同学们又对池塘里的生物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其中部分动物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①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形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②图中的食物链有:绿藻→轮虫→鲢鱼→黑鱼、绿藻→草鱼→黑鱼、黑藻→草鱼→黑鱼,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绿藻→轮虫→鲢鱼→黑鱼。16.(2025七上·滨江期末)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中国人用40多年的时间,给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1)治沙过程中用到了红柳.红柳天然防沙耐旱,只消用地底苦咸水滴灌,任由漠风吹,不怕烈日晒,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体现了红柳作为生物的哪一个特征? (2)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称为 。(3)“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_______。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答案】(1)能生长发育(2)生态系统(3)C【解析】(1)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多种特征,如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进行新陈代谢、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 体现了红柳在不断生长,反映了生物能生长发育这一特征 。(2)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定义。(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等。“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判断选项中哪个体现了同样的关系 。【解答】(1)生物具有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体现了红柳作为生物的能生长发育的特征。(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称为生态系统。(3)AB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秋冬季节,杨树落叶都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ABD错误。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与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相同都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故选C。(1)生物具有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一日日长得茁壮繁茂”体现了红柳作为生物的能生长发育的特征。(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称为生态系统。(3)AB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秋冬季节,杨树落叶都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ABD错误。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与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相同都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故选C。17.(2025七上·钱塘期末)杭州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坐落于钱塘江起潮点,湿地面积4387.40公顷,湿地率高达99.56%。游客可在此领略钱江潮的奇景,鸟类资源丰富,被省林业局评定为“观鸟胜地”(如图甲所示)。湿地可以净化水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可以通过营造水上景观等设施吸引游客。(1)湿地内有濒临灭绝的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下列行为会加速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的有______。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 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 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2)图乙表示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请分析短期内水生昆虫数量变化及原因。 。(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作为中学生在参观游玩湿地公园时,写出一项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举措: 。【答案】(1)A;C(2)水生昆虫数量会增多,因为虾被人类大量捕获,水生植物会增多,水生昆虫因为食物充足而短时间内也会增多。(3)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低碳出行、节约用水、拒绝买卖野生动物等【解析】(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2)虾以昆虫为食,虾的数量减少,必然导致昆虫数量增多;(3)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答。【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造成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会引起这些动物中毒,故A符合题意;B.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可以保护鸟类的环境,故B不合题意;C.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会污染水源,使鸟类中毒,故C符合题意;D.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都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虾和水生昆虫都以水生植物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短期内水生昆虫的数量会增多。(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低碳出行、节约用水、拒绝买卖野生动物等。(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造成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湿地喷洒杀虫剂、③人类向湿地排放工业污水;而园林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公约和动物专家成立珍稀鸟类研究所都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C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虾和水生昆虫都以水生植物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如果虾被人类大量捕获,短期内水生昆虫的数量会增多。(3)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低碳出行、节约用水、拒绝买卖野生动物等。18.(2024七上·镇海区期中)如图是某岛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该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的关系是 ;若鳀鱼的数量大量减少,则 的数量减少最严重。海洋中的死亡的动植物遗体由该生态系统中的 来进行分解处理。(2)鲅鱼、带鱼和梭子蟹是人们喜食的海鲜,具有丰富的营养。这些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该食物网中的 。(3)该食物网中共由 条食物链构成,使带鱼产量最高的一条食物链是 。(4)建设美丽海岛,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石油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若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石油中有害物质会沿着 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大量的石油会导致海湾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海洋的生态环境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5)把阳光、空气、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影响浮游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答案】(1)捕食;鲅鱼;分解者(2)生产者(3)七;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4)食物链和食物网;自动调节能力(5)生态因素【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答】(1)在食物网中,箭头指向代表能量流动方向,指向谁就代表谁是捕食者。从图中可以看出,鳀鱼是被带鱼捕食的生物,因此带鱼和鳀鱼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根据食物网图示可知,鲅鱼直接以鳀鱼为食,且鳀鱼是鲅鱼的唯一食物来源。因此,若鳀鱼数量减少,鲅鱼缺乏食物来源,其数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生态系统中,死亡的动植物遗体通常由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解处理,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如浮游植物)是能量和物质的初始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供其他生物食用。(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鲅鱼;共七条。其中,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是较短且直接提供带鱼能量的一条链,带鱼的能量流失最少,有利于带鱼的产量达到最高。(4)有害物质通常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最后影响到高层消费者,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遭到严重破坏后,难以迅速恢复。(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把阳光、空气、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影响浮游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1)在食物网中,箭头指向代表能量流动方向,指向谁就代表谁是捕食者。从图中可以看出,鳀鱼是被带鱼捕食的生物,因此带鱼和鳀鱼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根据食物网图示可知,鲅鱼直接以鳀鱼为食,且鳀鱼是鲅鱼的唯一食物来源。因此,若鳀鱼数量减少,鲅鱼缺乏食物来源,其数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生态系统中,死亡的动植物遗体通常由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解处理,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如浮游植物)是能量和物质的初始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供其他生物食用。(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鲅鱼;共七条。其中,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是较短且直接提供带鱼能量的一条链,带鱼的能量流失最少,有利于带鱼的产量达到最高。(4)有害物质通常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最后影响到高层消费者,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遭到严重破坏后,难以迅速恢复。(5)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把阳光、空气、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影响浮游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19.(2025七上·滨江期末)2024年3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首次报告了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使心脑血管病风险提高数倍。“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物,在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中会大量产生。纳米级微塑料能被植物根部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动物摄入。图为某地微塑料的迁移示意图。(1)图中微塑料可以通过多条食物链迁移到人体内,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2)图中昆虫和家禽的关系是 。(3)除了图中出现的因素之外,请举出影响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要求各举一例)。 (4)人类属于生物圈,但生物圈不只属于人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植物→人(2)捕食与竞争(3)鸟类、阳光、温度(合理即可,一种1分)(4)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合理即可)【解析】(1)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通常是植物),终点是顶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2)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竞争关系是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在本题中,家禽以昆虫为食,存在捕食关系;同时家禽和昆虫都可能以植物为食,存在竞争关系 。(3)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因素,如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非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 。【解答】(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内通过的食物链:植物→人、植物→昆虫→家禽→人、植物→家禽→人;共3条;最短的一条是植物→人。(2)家禽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家禽与昆虫都取食植物,二者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3)昆虫的生活和分布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包括捕食者、竞争者、寄生物等,它们会影响昆虫的种群大小和分布范围。非生物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阳光、土壤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会影响昆虫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情况。捕食者如鸟类会对昆虫产生直接的捕食压力,而温度影响昆虫的代谢速率和活动范围。(4)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栖息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干扰,保护物种及其生境,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内通过的食物链:植物→人、植物→昆虫→家禽→人、植物→家禽→人;共3条;最短的一条是植物→人。(2)家禽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家禽与昆虫都取食植物,二者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3)昆虫的生活和分布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包括捕食者、竞争者、寄生物等,它们会影响昆虫的种群大小和分布范围。非生物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阳光、土壤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会影响昆虫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情况。捕食者如鸟类会对昆虫产生直接的捕食压力,而温度影响昆虫的代谢速率和活动范围。(4)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栖息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干扰,保护物种及其生境,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20.(2025七上·临平开学考)贵州梵净山残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内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1)珙桐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为了保护梵净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国家建立了 ;古生物学家通过 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2)在梵净山进行生物调查时,对于不认识的动物,我们要( )A.猎杀后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保存B.画图、拍照或用文字记录下来C.捕捉后带回家解剖进行仔细观察D.离开,找认识的动物进行记录(3)黔金丝猴雌猴三年产一胎,每胎生1只幼猴,由此推测它属于哪一类动物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4)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梵净山溪水中的生物,低倍镜下观察样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现欲进一步观察生物a的内部结构,下一步操作是 ( )A.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生物a移至视野中央B.转动物镜换器,使“40×”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C.转动遮光器,换用更小的光圈D.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便于切换高倍物镜(5)小科观察了四种植物叶片的特征,并制作了二歧式分类检索表,对这四种植物进行分类。种类 叶片信息甲 叶缘内有褐色纹;叶呈盾形、浅裂乙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掌形、深裂丙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盾形、深裂丁 叶缘内无褐色纹;叶呈掌形、浅裂检索表中“ ”方框内应填写 ,①、②两处方框内应该分别填入 。(“乙、丁”或“丁、乙”)【答案】(1)群落;自然保护区;化石(2)B(3)D(4)A(5)乙;丁【解析】(1)种群:一定范围内所以同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一定范围内所以生物和周围非生物因素的总和。(2)不能为了研究不认识的动物就将其捕杀或抓捕。(3)哺乳类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4)将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之前,要先确保观察对象在视野中央,否则放大倍数变大后可能像不在视野中。(5)根据检索表和表中信息总和分析。【解答】(1)群落指的是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可知珙桐和它周围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梵净山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推测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2)对于不认识的动物,我们要画图、拍照或用文字记录下来,找资料、专业人士请教生物的种类,不能将其猎杀、捕捉和找认识的动物进行记录。故答案为:B。(3)由“每胎生一只幼猴”可知,其属于哺乳类动物。故答案为:D。(4)图中要观察的对象a不在视野中央,在视野的右上角,其真实位置是在左下角,可知应先将其向右上角移,直至出现在视野中央。故答案为:A。(5)由检索表和表中关于四种植物叶片的特征表述可知,填入的内容为:叶呈盾形。①无褐斑、叶呈掌形、叶深裂,可知是乙。②无褐斑、叶呈掌形、叶浅裂,可知是丁。21.(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学校新开辟了一个种植园,科学探究小组参与了种植与调研。(1)绿萝既适合土培也适合水培。探究小组将壤土浸泡制成水培液(如右图),与自来水对比培植绿萝。几天后,发现水培液里培植的绿萝长得更好,这是因为水培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 。【选填“水分” “养料”或“沙土”】(2)在持续观察水培绿萝生长过程中,发现部分绿萝的叶边发黄、茎蔓细弱,小组成员提出假设:可能是缺乏钾肥导致。为验证假设,合理的设计是 。【选填 “一组施氮肥, 另一组施钾肥”或“一组施钾肥, 另一组不施肥”】(3)优化培植条件后,小组成员将若干根绿萝枝条用一只塑料袋包裹起来,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 。【选填“空气中的水蒸气” “土壤中蒸发的水蒸气”或“茎运输到叶片后蒸发的水分”】(4)小组在豆科植物根部发现了一些瘤状物,查阅资料得知这些瘤状物中含有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物质。由此推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是 。【选填“寄生关系” “竞争关系”或“共生关系”】(5)收获季节,小组成员观察到某植物种子具有薄翅结构(如右图),可推测该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最可能的是 。【选填“风力传播” “水力传播”或“弹力传播”】【答案】(1)养料(2)一组施钾肥,另一组不施肥(3)茎运输到叶片后燕发的水分(4)共生关系(5)风力传播【解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解答】(1)壤土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因此水培液和自来水相比,水培液中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养料。因此,水培液里培植的绿萝长得更好,是因为水培液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养料。(2)实验需设置单一变量——是否补充钾肥,排除其他肥料干扰,从而判断钾肥对绿萝叶黄、茎弱的影响。因此,为验证“缺钾”假设,合理的设计是:一组施钾肥,另一组不施肥。(3)绿萝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袋内壁,属于植物体内的水分循环。因此,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茎运输到叶片后蒸发的水分”。(4)根瘤菌固定氮气供植物利用,植物提供有机物和生存环境,双方互利共存。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5)薄翅增加空气阻力,使种子易被风吹送,适应风力扩散。图中植物的种子具有薄翅结构,最可能的传播方式是风力传播。22.(2025七上·永康期末)如下图所示,蒲公英的果实顶端有茸毛,像一把降落伞;苍耳的果实表面长有很多倒钩;苹果的果实成熟后色彩鲜丽,且气味浓郁。上述被子植物的果实的特点对物种延续有什么意义 【答案】蒲公英果实顶端的茸毛有助于其借助风力传播种子;苍耳果实表面的倒钩能使其附着在动物身上被带走传播;苹果果实成熟后的艳丽色彩和浓郁气味可以吸引动物来食用,从而帮助传播种子。【解析】被子植物的果实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其传播种子的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关。【解答】蒲公英果实顶端的茸毛有助于其借助风力传播种子;苍耳果实表面的倒钩能使其附着在动物身上被带走传播;苹果果实成熟后的艳丽色彩和浓郁气味可以吸引动物来食用,从而帮助传播种子。思维导图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课后巩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上第二章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举一反三(原卷版).doc 七上第二章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举一反三(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