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秋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
九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
1.(10分)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但愿人长久 ④千里共婵娟⑤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后天下之乐而乐⑨天生我材必有用 ⑩千金散尽还复来(错字、多字、少字该空都不给分,每空1分)
2.(1)渝 滩 háng (3分) (2); (分号)(1分) (3)示例:有晴空也有风雨 有坦途也有荆棘(2分) (4)D(2分)
3.(1)示例:自强不息是指在逆境中坚守志向,通过自我超越、坚韧不拔的努力主动担当,不怨天尤人,持续提升自我的奋斗精神。(2分)
(2)示例:原有基础上,每天进步(或“增加”)一点点和每天退步(或“减少”)一点点,结果差异很大。这告诉我们,成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3分)
(3)示例:全红婵以最差训练条件起步,每日400次跳水的坚持让头发泡黄,7岁逐梦,14岁便奥运夺冠破纪录。她用拼搏证明:自强不息,是困境中的敢为人先,是日复一日的全力以赴!(3分)
4.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2分)
5.(1)离开 (2)能忍受 (3)留给 (4)像(类似) (4分)
6.(1)范仲淹所到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2)日后(他)担任要职时,完全践行了这些主张。(4分)
7.示例:①“岂”是难道的意思,表反问语气,②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不以为意,放逐路上有山水为伴并不孤苦,③表现出内心坦荡,胸襟旷达。(3分)
8.将范仲淹“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与诸葛亮“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类比,意在通过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定天下计”的远见卓识,衬托范仲淹“豪杰自知之审”(清楚自己的志向与能力),表明其在守孝期间已胸怀天下、规划政事,且执政后践行所言,展现了与诸葛亮比肩的政治远见与实干精神,突出其“弘毅之器”(坚毅的才能)。(3分)
9.示例: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评价,是指范仲淹的行为无愧于心、符合圣贤标准,学问与实践能造福天下,堪称“有体有用”(有内在品德、有外在功业)的大儒。“行无愧圣贤”:材料一“危言迁谪”“忠信平生心自许”,可见其因正直敢言被贬却坚守忠信,行为符合圣贤“正道直行”的准则;材料三“先忧后乐之志”,彰显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无愧圣贤之德。“学有济天下”:材料二他在延州“分兵训练”“筑城垦田”,使“贼不敢犯”“熟羌归业数万户”,以实干安定边疆、造福百姓;材料三“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将学问与治国实践结合,真正做到经世济民。总之,范仲淹内有“忠信”“先忧后乐”之“体”,外有安边利民、践行理想之“用”,故纪昀赞其为“古之所谓大儒”。(6分)
10.D(3分)
11.赞同。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3分)
12.①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②很多青少年已经习惯了“自我轴心”式成长;③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3分)
13.示例:细读四则材料,四则材料按“现象呈现(材料一)→概念界定(材料二)→原因分析(材料三)→解决方案(材料四)”进行排序,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不可调换。(3分)
14.好奇打量; 肃然起敬; 充满仰望和崇敬; 萌发眷恋 (4分)
15.“新生代”表面上指折断的枝干长出新枝、新芽,实际上指抗风桐具有新生的力量,体现抗风桐生命力的顽强。(意近即可)(3分)
16.以旁人的口吻叙述,更加真实可信,勾勒出符名友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热爱海岛坚守海岛的共产党党形象。(4分)
17.A原因: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逐渐增强; 热情讴歌了抗风桐“不畏强暴、不怕艰苦、 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该句在文章结尾处,起着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故应以一种慷慨激昂的语气去朗读。(4分)
18.示例:都运用了象征(借物喻人)的写法。本文以抗风桐象征符名友等坚守海岛的人们,表现了他们不怕艰苦、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白杨礼赞》中以白杨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6分)
19.(1)示例1:唐僧。唐僧西天取经,本以为只要一路向西就能顺利抵达,但实际行程中,遭遇无数妖魔鬼怪的阻拦,如被白骨精迷惑、被红孩儿掳走、在女儿国面临情感考验等,还多次与徒弟产生矛盾,取经之路波折不断。这正如同图片所呈现,人生并非想象中顺畅的直线上升,而是充满坎坷与挑战的曲折过程,可唐僧始终坚定信念,带领徒弟们克服重重困难前行,说明即便人生波折,只要坚守目标,也能不断向理想迈进。示例2:鲁迅在成长过程中,从童年对封建教育的懵懂感知,到青年时期为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充满波折。儿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有对封建教育刻板的无奈;后来留学日本,又因看到国人的麻木而弃医从文,人生方向几经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就像图片里展现的,人生不是预设的平稳直线,而是在曲折中不断探寻、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体现出在波折中坚守自我、寻求真理的人生真谛。(4分)
(2)“红色”通常代表着希望、热情、革命精神等。如在《向太阳》中,太阳是红色的,它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在《火把》中,火把的红色火焰,代表着革命的热情和力量,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白色”常常代表着寒冷、悲哀、恐怖等。如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的白色,暗示着寒冷和悲哀,表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挣扎。(5分)
20.以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46分。2025秋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
九年级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海滨中学九年级正开展“青春绽放·自强不息”语文学习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小盐同学在“读经典·自强不息”诗文诵读活动中整理了下面的名句,请你补充完整。(10分)
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用象征手法所描绘的“ ① , ② ”。然而,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我们青少年更应秉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不仅体现在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时,仍能发出“ ③ , 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在刘禹锡那句“ ⑤ , 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即便个人遭遇挫折,也依然相信新生与希望的力量;更体现在范仲淹于革新失败、贬谪他乡之际,仍能抒发“ ⑦ , ⑧ ”(《岳阳楼记》)的博大情怀,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还体现在李白在《将进酒》中“ ⑨ , ⑩ ”,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得到施展的乐观与自信。
2.小城同学打算以“青春梦·自强不息”为主题进行发言,请你帮助完善发言稿。(8分)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缺一不可。
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矢志不yú( )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真正踏上追梦旅途后,沿路有平川也有丘壑,有缓流也有险tān( ), 【甲】 。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在奋进路上引吭高歌。
③志存高远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是因循守旧。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才能将高远的志向变成可及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矢志不yú( ▲ ) 险tān( ▲ ) 引吭( ▲ )高歌
(2)请你给第①段方框处补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分)。 ▲
(3)请你联系前文,给第②段【甲】处进行续写。(2分)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志存高远、登高望远、实现梦想、客观条件。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联系语境,第①段中加点词语“伟大”属于形容词。
C.从感彩上看,“好高骛远”一词属于贬义词。
D.从复句类型看,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递进关系。
3.小东等同学正在参加“敢作为·自强不息”演讲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8分)
(1)明内涵。为了更好理解演讲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下面的名句,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2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 ▲
(2)读图片。 小东打算在演讲时展示下面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运算公式并联系文字,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 ▲
(3)选论据。请你根据演讲主题,运用下面的材料,替小东拟写演讲稿片段,字数60字左右。(3分)
深受观众喜爱的跳水冠军全红婵,她在全省最差的训练场地训练,又是广东队里家境最差、全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为什么她能如此优秀,成为奥运冠军呢?她的教练透露过一个细节,她一天完成过400多次跳水训练,头发都被水泡黄了。她七岁开始训练跳水,14岁就入选了国家队,在国家队训练了七个月,她参加了奥运会,不仅拿了冠军,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 ▲
▲ ▲
二、阅读理解(64分)
(一)古诗文阅读
班级开展“走近范仲淹”诗文联读活动,小盐请你一起参与研讨。(22分)
【材料一】
答梅圣俞灵乌赋
范仲淹
危言①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②赋灵乌。
【材料二】
公生二岁而孤。既长,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③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材料三】
仲淹初在制中④,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⑤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释]①危言:说正直的话。②恤:忧虑。③熟羌:指少数民族。④制:这里指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⑤昭烈:刘备的谥号。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2分)
公 始 分 延 州 兵 为 六 将 训 练 齐 整 诸 路 皆 用 以 为 法
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4分)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去之南都 课内迁移法: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去: ▲
人所不堪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能忍受;②胜任;③可以。(《古汉语词典》) (2)堪: ▲
遗宰相书 联系语境:仲淹初在制中,……极论天下事 (3)遗: ▲
类如是乎 联系成语法:画虎类狗 (4)类: ▲
6.请你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 ▲
(2)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 ▲
7.小盐认为朗读“放意云山道岂孤”时,要注意体会“岂”字的语气,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 ▲
8.【材料三】中提及诸葛亮的用意是什么?请你简要分析。(3分)
▲ ▲
9.纪昀曾这样评价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请结合以上诗文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 ▲
(二)组合文本阅读
小盐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12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 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
@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那些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微信交流的绝对不会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的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精症状,影响正常活动。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中。
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材料三】
【材料四】
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同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人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0.初读材料,小盐产生了如下的推理与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有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社交软件相对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互联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11.【材料三】的画线句,小盐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3分)
▲ ▲
12.在收集的材料中,小盐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你帮助她分条整理出来。(3分)
▲ ▲
13.在整理材料时,有同学觉得这四则材料的顺序可以随意调换,但小盐却不这样认为。请你联系四则材料的内容,替小盐说出理由。(3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盐正在与同学一起进行“新时代·榜样人物”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21分)
三沙岛上抗风桐
①天是湛蓝的天,海是碧澄的海,地是透绿的地。这里是美丽的海南省三沙市,宛如纤尘不染的世外桃源,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②然而,三天两晚的三沙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这里的碧海蓝天,也不是这里的海鸟白沙,而是一种树,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常绿乔木,它叫抗风桐。
③人生第一次来到三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下飞机,好友老冯就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我坐在藤椅上,海风吹过,心中无比惬意。我打量着四周,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它们叶子并不浓密,树冠连成一片,树干挺拔向上。
④“它们叫抗风桐,”老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还有个名字叫麻枫桐,印度洋海岛常见的树种,我国的台湾和西沙群岛也很多,根系发达,枝干粗大,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
⑤抗风桐?这是第一次听说的树名。我起身走近一棵,仔细打量它。它枝干白中透灰,胸径足有四五十厘米,高有十几米。叶对生,呈椭圆形,两面都覆有一层嫩绿而晶亮的薄蜡。
⑥老冯告诉我,2013年9月底,风力超过15级的强台风“蝴蝶”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南洋杉、苦楝、榄仁等,一夜之间,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还有的已然踪影全无,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然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⑦听了老冯的介绍,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些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正是以这样巨大的叶冠、翠绿的叶片,装点着三沙的绿色;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
⑧第二天一大早,红日从南海的天际线刚刚升起,我们乘坐冲锋舟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据说,有关南海诸岛的潮涨潮落景、金戈铁马事、波涌浪卷情,几乎都可以在赵述岛上领略和参悟。
⑨一到赵述岛码头,渔民符名友热情地迎接我们。坐上他的电瓶车,穿过一片椰林,绕过一座海水淡化处理厂和一幢幢渔民新居,来到一排树前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
⑩当初,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赵述岛上成立了管委会和党工委,政府为渔民修建了港湾,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拆旧房建新房,全岛48户渔民,家家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这时,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
边上的渔民告诉我,符名友今年46岁,14岁时就跟着爷爷的脚步,从老家琼海迁到了赵述岛。他驾驶渔船风里来雨里去,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32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一直以来,经常有特工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西沙海域“捕鱼”。符名友对海上情况时刻关注和警惕,只要发现异常,不管白天黑夜,不怕风高浪急,就立刻向派出所报告。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当地边防派出所评为治安联防积极分子。2019年7月1日,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刻,看着眼前的符名友,我发现他俨然就是一棵扎根三沙的“抗风桐”,狂风吹不倒、恶浪冲不垮!
在赵述岛,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共有11人,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他们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
将要离开三沙的时候,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这天一早,我独自来到抗风桐林。朝霞把南海映照得一片火红,抗风桐林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金光。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它的仰望和崇敬。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
14.小盐在通读全文后,发现随着对三沙岛抗风桐认识的深入,“我”的情感也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帮助她,补全思维导图。(4分)
15.联系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虽然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 ▲
16.文章第 段以“边上的渔民”的视角叙述了符名友的事迹,有什么效果?(4分)
▲ ▲
17.作为校广播站播音员,你将在本期“校园之声”中朗读《三沙岛上抗风桐》,当你读到下面的句子时,你认为应以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为什么 (4分)
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 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 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A.慷慨激昂 B.平缓舒缓
我认为应该选用( ),理由是: ▲
▲ ▲
18.本文与《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赞美抗风桐和白杨树,两位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
▲ ▲
(四)整本书阅读
19.小盐正在与同学们进行整本书阅读交流,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1)读经典名著,体悟人生真谛。观察下面这幅图片,你会联想到经典名著中的哪个人物?从下列备选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应情节阐述图片中的人生道理。(4分)
备选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
▲ ▲
(2)艾青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在艾青诗歌中,各种颜色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和内涵。请你结合《艾青诗选》中的一些诗歌,说一说艾青诗歌中“红色”和“白色”所代表的含义。(提示:可结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火把》等诗)(5分)
▲ ▲
三、作文(60分)
20.近期,学校校刊《风帆》正进行开展“新时代·青春说”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同学们从“个人成长”“社会观察”“文化传承”三个维度中任选一个,以“每一粒种子,都在向上寻找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还可以记录身边故事。
要求:(1)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抄袭,不套作,字数不少于600字;(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