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诱。利用问句,启发思考。③注重互动。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增强对话感。
5.①材料一认为,古人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够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或立场。②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味道,王诗和《古乐府》诗相比,更为写意,王诗将梅花人格化,着意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孤傲,情感更饱满,志趣更明晰。
1.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错,原文“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文是“重要因素之一”,并非“源泉”;原文“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可见“模糊多义、意在言外”是诗歌的语言与意义特点,并非由“意象之美”体现,意象之美并不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分句前后强加关联。故选C。
2. A.“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阐释不当,“发生动因”是对钟嵘话语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并非要证明的观点。
B.“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错,前后两句之间并非证明关系,材料二对比两诗是为了区分“客观意象”与“主观意象”;材料并未谈及奇异感觉与客观意象之间的关联,结论于文无据。
D.“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错误,两则材料并无“比喻论证”,材料一无“假设论证”。有例证,如材料一《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材料二提到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也有因果论证,如材料一“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材料二“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此句也是假设论证。但两则材料均无比喻论证,材料一也没有假设论证。故选C。
3.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染色”即作者描述完客观意象后才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
D.《商山早行》 首联即点明“客行悲故乡”,后再描述客观意象。故选D。
4. ①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化表达,多用短句,如“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避免晦涩术语,符合讲课中让听众轻松理解的需求。
②循循善诱:善用问句启发思考,如“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通过设问引导听众跟随思路分析“染色”理论,符合讲课中的互动引导逻辑。
③注重互动:频繁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如“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你读到‘夕阳西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对话感,体现讲稿面向听众的交流属性。
5. ①符合材料一“重写意”的观点:材料一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重视“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侧重写实,仅客观描述梅的位置、形态与香气;而王诗也写实,写到了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写到梅花的香气,但“凌寒独自开”将梅人格化,赋予其不畏严寒的品格,“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暗香”暗喻高洁,更突出诗人的志趣与意念,写意性更强。
②符合材料二“染色”理论:材料二强调客观意象需“赋予情感或立场”。前人诗句未明确传递情感;王诗虽无直白抒情句,但“凌寒独自开”中“独自”暗含孤傲,“暗香”传递清雅,让“墙角梅”这一客观意象自然染上诗人对高洁品格的推崇,情感更饱满,使意象与情思融合更紧密。
6.D 7.C 8.①称羊羔为访客、将羊羔安放在摇篮与婴儿并卧,写出人对动物的珍视,体现出牧区人们对生灵的尊重和关爱。
②描写羊羔的出生及游牧转场过程中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牧区文化,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9.参考示例一:不会。①前文已经透露出物质匮乏、路途艰难、工作繁杂的艰辛,并没有影响美感的产生。
②强调生活艰辛更能彰显克服困难的坚韧及对未来的希望与乐观等精神品质的美好。
③深化主题,启发读者美是需要人们在困境中去用心发现的,深化了美的内涵。
参考示例二:会。①前文有意回避艰难的物质生活,营造了和谐美丽的牧区生活氛围,强调生活艰辛破坏了这种意境。
②强调生活艰辛使读者感受由审美愉悦转变为深沉凝重,破坏了美感。
③强调生活的艰辛透露出“我们”的行为有不得已的成分,使前面的美感减损。
6. D.“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错误,景物描写反映了自然中的动态变化、美感和主人公心情的舒展,而不是不安。故选D。
7. C.“急促的叙事”错误,文本描写母女与旅人喝茶闲聊、做饭吃饭、分羊入圈等生活场景,叙事舒缓,并不急促。故选C。
8. ①“这个年轻人的羊羔也是访客之一”“它被紧紧裹着,只露出一颗小小的脑袋,一看到我,就警惕地闭上了嘴。但水灵灵的咩叫声却还在继续”“一只红色彩漆摇篮里躺卧着一个婴儿和一只羊羔。揭开摇篮上盖着的毯子,两颗小脑袋并排着一起探了出来”,称羊羔为访客、将羊羔安放在摇篮与婴儿并卧,人与动物和谐共存,写出人对动物的珍视,体现出牧区人们的纯真善良,他们对生灵充满尊重和关爱。
②羊羔在母羊迁徙途中出生,之后被带向新家,“这边‘咩’地甩出一截娇滴滴的颤音,那边就千羊齐鸣:‘咩咩!!!’争先恐后,声势浩大。就这样一唱一和,整座山头满是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描写羊羔的出生及游牧转场过程中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它与人一样,共同参与了这段经历,并且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互动。羊羔的咩叫声唤起了其他羊的呼应,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有趣,还体现了生活的温馨和的场景,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牧区文化,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9. 不会破坏。
①前文有“切碎小半颗洋葱和乒乓球大的一颗土豆煎进油里”“很远”“我和卡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卸了马鞍后就赶紧提水拾柴,一直忙到吃饭时,湿衣服还没换下来”“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毡子还没有干透”,已经透露出物质匮乏、路途艰难、工作繁杂的艰辛,但并没有影响美感的产生。
②这种艰辛的描写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逆境中乐观、坚强的品质,同时也衬托出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这种反差让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真实,更能彰显对未来的希望与乐观等精神品质的美好。
③深化主题,文章结尾强调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反而增强了朴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大自然是壮美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淳朴美好,人们心地纯良,善待小羊,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启发读者美是需要人们在困境中去用心发现的,深化了美的内涵。
会破坏。
①前文写煮饭的情境,不提及物质匮乏,更多些围坐吃饭的温馨,“面对热腾腾的食物,所有人温暖惬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认真而愉快地谈论着什么”,有意回避艰难的物质生活,营造了和谐美丽的牧区生活氛围,结尾强调生活艰辛破坏了这种意境。
②“昨晚只睡了两三个钟头,加上今天辛苦而寒冷的跋涉,我又累又困,站着也能睡着”“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毡子还没有干透。四下的寒冷和潮湿提醒我一定要打起精神继续扛下去”,又困又累,居住环境还不好,强调生活艰辛使读者感受由审美愉悦转变为深沉凝重,破坏了美感。
③强调生活的艰辛,呼应前面“和卡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等内容,暗示出“我们”的做饭招待客人,泡茶等行为有不得已的成分,使前面的美感减损。
10.CFI 11.B 12.A
13.(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
14.(1)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
(2)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10. 句意: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我,希望对我有所赐教。
“先生鲁国之士”是完整的判断句式,“鲁国之士”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其后C处应断开;
“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其后F处应断开;“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其后I处应断开。
故选CFI。
11. A.正确。句意: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B.”含义相同“错误。治理/安定、太平。句意: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家庭和睦有序后国家才能安定治理。
C.正确。句意: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D.正确。就/依照。句意: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B。
12. A.“就召见成孙弋为自己解除疑惑”错误。结合材料一“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可知,原文说的是成孙弋觐见时,鲁穆公趁机向他求教,而非因感到困惑而特意召见他。
故选A。
13.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恶”,怎么2)“官”,给……安排官职;“见”,被,被动句;“信”,真实。
14. (1)①结合材料一“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
②结合材料二“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而不是凭名声。
(2)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均是直言劝谏,不以取悦君王为目的,注重指出君王的过失,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常常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我,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只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15.C 16.(1)巧用修辞。拟人,“春风迎我是江淮”,春风仿佛在欢迎我回家;双关,“岸柳将阴花渐开”,既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又暗指姚鼐的人生将有新的机遇;比喻,“数山如画入船来”,前面的山,仿佛如画一样令人心醉。(2)化静为动。“数山如画入船来”,一个“入”字,化静为动,表现船的轻快和心情的愉悦。(3)侧面烘托。“尽室相看浮汶去”,用家人的心情烘托自己的内心。(4)融情于景。“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当面的微波在夕照中融化,美好的心情和长空中的飞鸟一样飞翔。(5)想象联想。“欲上济楼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面对数山如画、微波徐来、飞鸟盘旋的行旅美景,姚鼐不禁想起了李白,沉醉于此情此景,希望能与古圣先贤玉杯交错。
15. C.“虚实相生”错误,颈联是作者在舟中看到的实景,没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故选C。
16. (1)巧用修辞。“春风迎我是江淮”中以“迎”写春风,赋予其人的情感特点,为拟人手法,春风仿佛在欢迎我回家,生动形象写出春风的活泼灵动。
双关,“岸柳将阴花渐开”,明是写景,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结合注释可知,又暗指姚鼐辞官归家,将迎来新的生活,人生将有新的机遇。
比喻,“数山如画入船来”,前面的几座山峰如同画卷般映入眼帘,景象如画一样令人心醉。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渲染了归乡的喜悦之情。
(2)化静为动。“数山如画入船来”,山峰呈现的景象本来是静景,一个“入”字,化静为动,数山迎船而来,山仿佛是动的,主动把美丽的景色送到作者面前来,表现船的轻快和心情的愉悦。
(3)侧面烘托。“尽室相看浮汶去”,描述了全家一起观看船只漂浮在汶水上,翘首期盼作者的归来,用家人的心情烘托自己期盼归家的内心。
(4)融情于景。“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面前的微波在夕照中融化,美好的心情和长空中的飞鸟一样飞翔,写出景色的温馨和心境的愉悦,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以和谐美好的画面展现归家的欣悦之情。
(5)想象联想。“欲上济楼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面对如画美景,诗人不由想起了李白,想要登上高楼呼唤李白一同玉杯交错,共饮美酒,进一步体现心灵的轻松愉悦与洒脱之情。
17.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8.“锁”改为“琐”,“燥”改为“躁”,“趋”改“驱”。 19.甲:读书能够开启智慧。
乙:因为长时间浸染(遨游)在书海里(或:因为读过很多书)。 20.C 21.①和前文“有的人”不同的爱好形成对比,突出书籍阅读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从不同角度阐述读书的作用作铺垫。
22.不可以去掉。
①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使用省略号可以使语意更丰富。
②突出阅读书籍的重要性。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使人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获得不同的启发。
③省略号与后文的“书海”相照应,如无省略号,则不能称之为“遨游在书海中”。
20. 文中的“让”为动词,意思是“使”。
A.介词,被;B.动词,不如;C.“让”为动词,意思是“使”;D.介词,依据,按照。
21. 根据前文“有人喜欢垂钓江边……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可推知这句话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与其他人不同,突出作者对读书的独特喜爱。
从结构上看,本句为后文从不同角度阐述读书的作用做了铺垫,故本句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不能去掉的观点。
根据原文“鲁迅的书让人学会深刻和思考,周国平的书教会人辩证看问题,余秋雨的散文让人心胸旷达辽远……”可推知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尽,强调了读书的广泛影响。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和启发,这些感受和启发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文中提到的几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省略号的使用进一步突出了阅读对个人成长和智慧开启的深远影响。
省略号与后文的“遨游在书海中”形成照应。如果没有省略号,读者可能会认为书籍的范围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几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而省略号的使用则暗示了书籍的广阔和丰富,使得“遨游在书海中”这一表述更加贴切和生动。
23.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验证性偏见”是指当我们认可某个观点时,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各种证据来解释当前的现象,自发地验证这个观点。而那些不符合我们经验、常识的观点,我们就会认为无法找到相应的证据,认为那些都是例外和偶然的情况。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验证性偏差,是因为大脑对以往经验的依赖。而且一个人越固执,那么他就越容易陷入验证性偏差之中。反过来,这种偏差也会加大我们的偏见,让我们变得狭隘。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验证性偏见”,无论是“有利证据”还是“不利证据”都应注意到,在下结论之前,做好调查研究,对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等,也应该兼听,全面思考,避免观点或结论狭隘的情况出现。
立意:
1.不畏经验遮望眼,全面思考出真知。
2.突破自我桎梏,走出偏狭牢笼。
3.避免“验证性偏见”,做好调查研究。
答案第6页,共6页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是不是一个主观意象?你必须靠想象,才能“看见”三千丈长的白发,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现实的事物,当然是主观意象。说到李白的主观意象,也等于说到李白诗的要害,他诗中很多奇异的感觉,多数要拜主观意象所赐。
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人们正是不喜欢它们的中立、无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种思想的解释或引导。文学显得慷慨大方,愿意为事实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读者本心的诸多启示。文学要想利用这些事实或事象,就必须赋予它们倾向,让事实或事象拥有情感或立场。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
比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你看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每一句都是一个景,都是客观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读到“夕阳西下”,就不再往下读,或诗到此句就结束,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我前面说过,文学一定是有倾向的。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前面写的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用处。为了让这些客观意象派上用场,他添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了深切的情感,让其前面写的客观意象,统统染上了情感之色。等你回头再读时,这些客观意象仿佛原本就饱含情感似的,变得不再客观、中立。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定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
(摘编自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
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
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
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
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
3.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 )(3分)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路上的访客
李娟
我们披着鲜艳红花毡的依特罕注停在绿色的可可仙灵,像是沉睡的山野睁开了一只眼睛。
刚架好两扇房架子,山下的小路上就有人骑马经过,而且没有一个不顺便上来喝茶聊天的。我只好不停地烧茶,不停地为他们准备食物。
妈妈在草地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物什中翻啊找啊,半天才把米找了出来,让我焖“巴劳”(手抓饭)。大家都辛苦了,一定要吃些好的。
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装羊油的小锅,化开了一大块雪白的羊油,切碎小半颗洋葱和乒乓球大的一颗土豆煎进油里。然后倒进半锅水,加上盐,再把米铺在水中,盖上锅盖焖煮。
大家围着这只小小的锅子,边烤火边期待开饭,个个都非常快乐。
第一个客人是一个小伙子,喝完茶后,一直等到我们的羊群抵达驻地,并帮我们分开大小羊,把羊羔都赶入圈。才又坐回餐桌边和我们喝第二轮茶,等待手抓饭出锅。
本来并没特别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只觉得他长得秀气又漂亮,脸膛黑黑的,目光文雅有礼,而且还会说不少的汉话。我问起他家毡房的驻扎地,又问那里离我们将要停留一个月的冬库尔牧场远不远。他回答说“很远”,并伸手向东北面的群山指了一下。我又向他打听冬库尔的情况,问他有没有去过那里。他说去过,然后又静静地说:“那个地方,美丽的。”
我突然愣了一下,“美丽”!——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丰满又湿润的汉语词汇了!
在这里,若提到某人很美、某地很好、某件衣服很漂亮时,大家使用的汉语只有一个字:“好”——“很好,好得很!”可是,单单薄薄的这么一个“好”字,哪能说清情感中那些倾慕的内涵,那些浪漫醉人的心意呢?
于是,我一下子对这个年轻人喜欢得不得了,话也多了起来,不停问这问那。
后来当他离开时,我竟心生一丝怅然,希望以后还能再见一面。
对了,这个年轻人的羊羔也是访客之一。他家的一只母羊在迁徙途中产羔,便用毛毯襄起来捆在马鞍后带向新家。大家吃饭的时候,小羊羔咩叫个没完没了。那时我们的羊羔已经完全入圈,大羊全在羊羔圈外焦虑不安地守候着,对于这个新的驻扎地疑虑重重,不得安宁。一听到小羊在叫,便跟着集体附和。
这边“咩”地甩出一截娇滴滴的颤音,那边就千羊齐鸣:“咩咩!!!”争先恐后,声势浩大。就这样一唱一和,整座山头满是此起彼伏的呼唤声。
我忍不住跑到马旁边去看那只小羊。它被紧紧裹着,只露出一颗小小的脑袋,一看到我,就警惕地闭上了嘴。但水灵灵的咩叫声却还在继续。
转场的时候,过于弱小的羊羔都是放在马背上前进的。我曾见过最动人的情景:一只红色彩漆摇篮里躺卧着一个婴儿和一只羊羔。揭开摇篮上盖着的毯子,两颗小脑袋并排着一起探了出来。
除了那位捎羊羔的客人,席间还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领着红黑面孔、大大眼睛的沉默孙女。另外一个客人也是个小伙子,他似乎和大家都不太熟,从始至终一声不吭。但面对热腾腾的食物,所有人温暖惬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认真而愉快地谈论着什么。
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当阳光乍然迸现,万事万物顿时身形一定,被自己身后突然出现的阴影支撑得稳稳当当。
米饭只能做四人份,但客人还有四个,那么匀下来每个人就只能吃半份了……我和卡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
卡西最辛苦了,一个人赶回羊群,脸都冻成了铁青色。她一到家,看有客人,卸了马鞍后就赶紧提水拾柴,一直忙到吃饭时,湿衣服还没换下来。但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抱怨,只是珍惜地享受着眼下这短暂的温暖和平静。
正吃着,突然又下起了急雨,接着一阵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赶紧揭起餐布,兜住食物往依特罕里躲。简单脆弱的依特罕竟成了这个世界里最安全的所在。
无论如何,一切都过去了。我想起路上经过一条沟口的一家毡房,一路上唯一的一顶毡房。一个女人正站在路边等待着驼队走近,手捧一只大碗。为过往的驼队准备酸奶,是牧人们古老的礼俗。
当时心里一喜,但愿她端的是热乎乎的奶茶。但那怎么可能!打马奔过去一看,雪白的一大碗,又但愿是纯牛奶。但那也不可能……无论如何,我心怀希望,眼巴巴看着妈妈先接过来喝,然后递给斯马胡力,然后是海拉提……好不容易排到我,立刻接过来狠狠灌了一大口……除了酸奶还会是什么?!
本来就已经冷进骨头了,那会儿更是冷进了心窝。觉得一辈子也没喝过那么酸的酸奶!咽下去后,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我大声说道:“跟酒一样!”
妈妈说:“豁切!胡说!”但是她笑了,其他人也都笑了。
这时,妈妈恰好也想起了这个,于是给客人们说起了“李娟喝酒”的事,大家都笑了起来。昨晚只睡了两三个钟头,加上今天辛苦而寒冷的跋涉,我又累又困,站着也能睡着。
但眼下到哪里睡去?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毡子还没有干透。四下的寒冷和潮湿提醒我一定要打起精神继续扛下去。黑夜快要降临,该做的事总会一一结束。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注】依特罕:一种简易的住宿设施,通常用于短期停留或过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用比喻描写艳丽的依特罕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突出醒目,色彩鲜明,富有诗意,使山野一下子有了活力。
B.翻找半天才找到米,洋葱、土豆稀缺而且很小,可见我们是临时驻扎,条件不足,但还是竭尽所能招待客人。
C.小伙子说出“美丽”一词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久违的语感体验,心生欣喜,对小伙子的好感进一步加强。
D.景物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雾气动荡、阳光忽隐忽现反映了自然的动态变化,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
7.关于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部分的插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展现了当地牧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体现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
B.层层渲染“我”的失望情绪,写出在艰辛寒冷的路途中对温暖安适的渴望。
C.调节了故事的节奏,使急促的叙事变得舒缓,也为后文谈论此事做了铺垫。
D.“我”喝酸奶的反应让大家都笑了,为艰辛的路途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8.本文将年轻人的羊羔称为“访客”,并在描写上花费较多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9.文章结尾部分特别强调了生活的艰辛,是否破坏了文章整体营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1分)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恒”含义相同。
B.“必用以治政”,与“家齐而后国治”(《礼记·大学》)中的“治”含义与用法相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贤”含义相同。
D.“因笑而不受”,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中的“因”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为自己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因此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只善于务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14.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9分)
汶上舟中①
姚鼐
春风迎我是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
尽室②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
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
欲上济楼③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汶,今大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北,流入济水。②尽室,一家人。③济楼,即济宁太白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行于山东汶水之上,诗人思念故乡,却似乎觉得是故乡江淮在思念自己,以至急切地同春风一起来迎接自己。
B.全诗取象丰富,“春风”“岸柳”“数山”“微波”“飞鸟”等一系列意象动静结合,色彩明丽,画面感强。
C.颈联的描写虚实相生,远近结合,夕阳微波里散发融融暖意,飞鸟在长空自由翱翔,构成一幅和谐而自在的画面。
D.“月澄沧海玉为杯”,沧海月明,玉宇澄清,拯世济民的理想虽然不成,生命状态却仍然应当舒展开阔。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辞官南归的愉快心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四章》中,“ , ”两句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有人喜欢垂钓江边,享受那份心静如水;有人喜欢在旅途中行走,享受如画的风景;有人喜欢在舞场起舞,享受那份欢畅和潇洒。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享受书籍带给我的宁静和快乐——在书中总能遇到无限的美好和催我前行的动力。
读书能够静化心灵。纷扰的尘世,繁锁的事务,让人心焦燥不安。若抱书在手,聆听作者的美妙故事,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瞬间就可趋散心头乌云。特别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语言,精美的编排结构,跌宕起伏的情节,都记在脑中。想象着自己也化成一支神笔,写下万千文字,被同我一样的读者喜欢。
(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鲁迅的书让人学会深刻和思考,周国平的书教会人辩证看问题,余秋雨的散文让人心胸旷达辽远……遨游在书海中,智慧之门被徐徐打开。
读书能够美丽容颜。一个人书读得多寡,从他的外在就可以看得出来。读书人的气质与众不同。一些容貌并不美丽的人,(乙),所以具有不同寻常的气质。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
18.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让”和文中加点的“让”,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不小心,晒在外面的被子让雨给淋湿了。
B.巾帼不让须眉,新时代的女子也能顶半边天。
C.是我考虑不周,这件事让你为难了。
D.让我看,周末一起去看电影这件事八成要黄了。
21.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我独喜欢在书海中遨游”,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4分)
22.材料第三段的省略号,有人认为可以去掉,有人认为不可以去掉,请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8页,共8页
答案第6页,共6页■
(二)现代文阅读
高二语文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座号:
8(6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171)
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贴条形码区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9(6分)
(3)
5
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三.(一)语言文字运用肛
正确填涂■缺考标记口
18(2分)
选择题(30分)
1[J[B][c][DJl0[A][B][c][[E][r][G]H][][][KJ

2 [A][B][c][D]11 [A][B][c][D]
3[AJ[B][c][D]I2[][B][C][DJ
19(4分)甲:
6 [A][B][c][D]15 [A][B][c][D]
、(一)文言文阅读

7[AJ[B][C][J20[A][B][C][J
乙:
13.1(4分)
■■■■■■■■■■■■■■■
一、(一)现代文阅读I
4(4分)
21(4分)
13.2(4分)
14(4分)
22(4分)
5(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6(6分)
回第


口■
ID:3786326
第1页共2页


请使用2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等选项及考号
四.作文(60分)
回搭

■口
ID:3786326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