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3课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课 题 动能和势能课 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在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拓展内容来理解并拓宽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初步的体会物理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2.学情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这些知识都为他们学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来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探究方法。这也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记住能的单位。(2)科学探究: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现象。(3)科学态度: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科学责任: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教学难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问题。5.教学辅助支持多媒体课件、小球、斜面、沙子、木块等6.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任务/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 引入新课展示事例:一、能量1、什么是能量呢?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2、能量的单位:J3、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学生思考、讨论、表述 通过师生讨论,引入“能量”相关知识的学习。新课讲授环节二环节二环节三 生活中具有能量的物体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看图片:①疾驰的汽车②高挂在枝头的苹果③拉伸变形的皮筋④高举的重锤⑤拉开的弓⑥流动的水你能给这些情景归归类吗?小组讨论,说出分类的理由。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将上述事例进行分类,引入动能的概念。二、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行走的牛和飞行的步枪子弹都具有动能,它们动能的大小相同吗?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进行猜想明确问题,给出实验器材,根据问题与实验条件,具体分析设计实验。实验结论:物体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想想议议:某段道路的标志牌显示:小型客车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00km/h;大型客车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80km/h;载货汽车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80km/h。【问题】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三、重力势能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定义: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的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3、向学生介绍高空坠物的危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四、弹性势能: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实验引入弹性势能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学会利用分类法找出事物的本质区别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收集数据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意识学生观察、思考、评估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再次渗透应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来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课堂小结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梳理知识,让学生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一、能量 1.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2.单位:J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三、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的高度时所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2、影响因素:质量、高度四、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2、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 一、基础达标(必做)1.为了我们有良好的环境,环卫工人每天凌晨要开洒水车进行喷洒工作。请问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时,将水洒向路面的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坡时,速度越来越慢,则车和人的()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大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3.下图是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关系的示意图。(1)在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小球的______不变,让小球从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滚下,以不同的速度推动木块移动。(2)在探究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要保持_________相同,就是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_______________滚下。(3)物理研究方法有许多,本实验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__________法;二是转换法。就本题来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小球动能大小的方法就是转换法。二、能力提升(选做)4.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不做功的物体没有能量B.做功多的物体能量就多,做功少的物体能量就少C.能够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但不一定就做功D.能量多的物体所做的功一定就多5.在下列情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A.海上航行的轮船B.空中飞行的子弹C.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D.拉开的弓6.下列各种现象中,物体动能没有改变的是()A.运动员把飞来的足球踢出去B.小孩匀速从滑梯滑下C.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刚刚起飞的火箭7.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A.增大车的惯性B.增大车的势能C.增大车的动能D.无法判断三、拓展探究性作业 1、利用生活物品,设计并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2、查阅资料:“神舟16号”飞船成功返航着陆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物体对外做功即具有了能量,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同时接受新知识点;实验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选择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境。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提示过多。时间安排略有些不合理。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在拓展知识的广度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