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战中的插曲-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大战中的插曲-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至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1.知人论世,梳理文章脉络。
2.概括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感受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对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理解送还日本遗孤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学习目标
知 人 论 世
初 入 文 本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四川省江津县(今属重庆)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9月回国,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起,先后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国家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主要著作编为《聂荣臻军事文选》。
开国元勋——聂荣臻
写作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日军为了阻止我们的部队继续前进,不顾他们的侨民还没有撤退,就打了好多带着燃烧弹的迫击炮弹,整个矿区成了一片火海。
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一片废墟中听见了呼救声和婴儿的啼哭声。然后就奋不顾身进去,救出两个孩子。就是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聂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
火海之中救孤女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体说,回忆录可以指关于一系列时间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也可以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回忆录有两个写作特点:一是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二是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
题目解说
大 战 中 的 插 曲
“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背景。
(2)强调“插曲”。
(3)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
初 读 课 文
整 体 感 知
井陉( xíng ) 殒命(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颠簸( diān bǒ ) 襁褓( qiǎng bǎo ) 幡然( fān )
无辜(gū)
读准字音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救下幼女
第二部分(4-5) 照料幼女
第三部分(6-10) 送走幼女
第四部分(11-15) 幼女报恩
脉络层次
整体感知
本文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顺序与人称)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顺叙: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
插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增加真实性。
深 入 研 读
仔 细 品 味
合作探究
1.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聂荣臻元帅做了哪些事情?他为何要这么做?文章着重写这一插曲有何作用?
2.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分析聂帅的写信缘由。
3.“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试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4.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1.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聂荣臻元帅做了哪些事情?他为何要这么做?文章着重写这一插曲有何作用?
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
询问孩子姓名
大一点的孩子拽聂帅马裤腿
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挑子送小姑娘
文本分析
细节描写
“孩子是无辜的,应当很好地安置。”
“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的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强光’的政策,不知杀害来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1.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聂荣臻元帅做了哪些事情?他为何要这么做?文章着重写这一插曲有何作用?
文本分析
(1)八路军对日本小女孩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体现出中国人民伟大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对日本小女孩的关怀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日本侵华的“三光”政策正好形成对比,体现出残酷的战争不仅是中国群众遭受苦难,而且日本人民也没有幸免于难。这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控诉。
文本分析
1.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聂荣臻元帅做了哪些事情?他为何要这么做?文章着重写这一插曲有何作用?
2. 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分析聂帅的写信缘由。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文本分析
3. 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
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文本分析
(1)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其中却蕴含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良好基础。
(2)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触动了不少日本旧军人的灵魂,促使他们反思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同时,美穗子这件事,使日本人民很受感动,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3)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这个小小的“插曲”恰恰是这一愿望的见证者、承载者,很好地充当了友好、和平的信使,自然就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5.“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试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文本分析
行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
语言质朴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
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作者选取了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遗孤这样件小事来写,体现了我国军人拯教日本普通士兵和无辜百姓的事情并不少见,美穗子被救只是其中的一件,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总 结 全 文
概 括 主 旨
思考探究
在旧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红军和八路军肩负使命,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
归纳总结
①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
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布 置 作 业
课 后 巩 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