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课前导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3.鉴赏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初入文本壹开国上将杨成武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主要著作编为《杨成武军事文选》。作者简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写作背景飞夺泸定桥雪山忠魂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文体知识·回忆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贰划分段落层次抵达陕北吴起镇。(1-9段)第一部分毛泽东指挥吴起镇战斗。(10-22段)第二部分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23-44段)第三部分问题探究本文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 有何作用 1.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的: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作者交代了时间为“10月18日这一天”;写毛主席等到吴起镇用了“没隔多久”来表示时间的延续;在记述吴起镇战斗时分别以“10月的一天早晨”“8时整”来提示时间的变化;记述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又以“吴起镇战斗之后”交代了时间。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2.好处: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深入研读仔细品味叁【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1-9段,指战员抵达吴起镇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2. 从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14-19段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3. 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4. 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5. 概括文本的写作特色(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手法等方面)。问题探究1.精读课文1-9段,指战员抵达吴起镇的心情是怎样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怎么能不兴奋,不激动呢?”,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天空是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场面描写1.感彩不同场面描写更加客观,很少参杂作者的感情,只是对于场景的客观描述,往往承上启下。但是环境描写关联作者的感彩。2.对象不同场面描写是描写某个地点所有任务的整体状态。比如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物活动杂糅在一起。环境描写的对象是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街道、美丽的自然风光、某个房间的室内陈列。环境描写围绕具体的环境。3.作用不同场面描写围绕人物。所以具有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环境描写作用是为表达中心思想做铺垫、给人代入感、渲染文章气氛、描写特定景物。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的不同问题探究2.从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14-19段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作者描写该场面时多用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战前的紧张氛围;又通过写红军迅猛进攻以及敌人落败的状况,如“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对这个画面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发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听从指挥;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④通过毛主席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问题探究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资料链接】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主席讲话)【资料链接】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习近平主席讲话)问题探究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质资源的匮乏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路途的遥远困难险阻问题探究1.原因(1)有共产党的领导(2)有信念,有理想(3)军民同心(4)一切行动听指挥,具有组织意识(5)红军将士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问题探究2.意义(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3)长征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1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仔细阅读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问题探究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5.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何为长征精神?02030104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手法多样化,善于烘托气氛。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色。概括文本的写作特色。问题探究总结全文概括主旨肆思考探究:有人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我们当下还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意义和必要吗?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历史不断向前,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继续走好新的长征。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今天,我们重温那次再创历史的伟大远征,为的就是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课后巩固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