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课前导入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过许多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历史、感悟伟大。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梳理行文思路,明晰结构,掌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作技巧。
2.反复品味富有意味的语句,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学 习目 标
3.培养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感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本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周树春,男,汉族,1958年5月生,湖北武汉人,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2月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高级记者。
1898年租借新界,7月1日生效
1860年中英
《北京条约》
1842年中英
《南京条约》
租期99年
写作背景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写作背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
文体知识·新闻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特写
新闻评论
真 短 快 活 强
标题
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
是新闻的开头,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
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结尾
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发人深思
背景
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文体知识·新闻结构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y(何因)
What(何事)
How(如何)
解 题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又衍生成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英国最知名的远洋邮轮之一,名字也是“不列颠尼亚”。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导语
末任港督离岗,英国管治终结(第1段)
主体
第一层(2-4) 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5-7) 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8-9) 交接仪式(升旗与降旗)
第四层(10)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语
英国殖民统治终结(第11段)
思考: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1)主谓倒装:突出“别了”两字,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于洗刷。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时间 地点 事件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最后一分钟
7月1日第一分钟
0时40分
分析场景
任务:聚焦文中以下时间节点填写下表,再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好处:①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②增强了仪式感,突出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
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
添马舰东
交接仪式上
交接仪式上
不列颠尼亚
降港督旗
港督离府
告别仪式
降米字旗
降米字旗
奏国歌,升国旗
王子、港督离港
分析场景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第二次降旗——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降下米字旗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思考:文中写到三次降旗、一次升旗,作者为何要选取那么多次关乎国旗的场景?
1.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2.“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从视觉、听觉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彭定康的失落和中国人的自豪。
品味语言
3.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通过对港督府的外观描写,告诉世人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4.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明天的开始。
品味语言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扬,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鉴赏特色
1.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例如,写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资料等。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使人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
2.切入点小,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作者写香港回归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时,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离任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这样写不仅独特新颖,而且更有利于揭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语言含蓄,借景寓意。这篇新闻作为政治性新闻,既要书法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保持外交上的主动,所以在语言上就更要讲究用语。作者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例如,文章描写“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等,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因探究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24年前的香港,中英易帜,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这则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为载体,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昌盛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才不会被人欺辱!表达了香港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神圣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伟大爱国情怀,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可圈可点的名篇佳作,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全文总结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