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4.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或儒生陆续尊称孔子为文圣、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曾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颇有实际才能。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思想
仁——伦理道德范畴,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文学常识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其中,六艺又指礼、乐、射、御、书、数。
研读文本,仔细品味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对言语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就:靠近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而:表假设
如…何:怎样/如何对待
状语后置
翻译1-2章
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文本探究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匡正自身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文本探究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仁是内在核心,礼乐是外在表现。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知道,懂得
道:真理
喻:知晓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形作动,与...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翻译3-5章
状语后置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第三章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文本探究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献身的牺牲精神。
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文本探究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第五章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文本探究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士:读书人
弘:志向远大
毅:意志坚强
已经:停止
翻译6-7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文本探究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文本探究
“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譬:比如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下来
平:填平
地:洼地
虽:即使
知:通“智”
者:…的人
翻译8-9章
第八章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文本探究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你怎么理解第九章的含义?
文本探究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有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应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目:条目,细则
礼:名作动,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翻译10章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问: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哪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应该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你们为何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观察政治的得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言:一个字
其:表推测
于:给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何不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翻译11-12章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文本探究
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文本探究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帮助人们沟通感情,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总结文本,概括主旨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11章
第12章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真理)”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的社会功用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理论
理论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
举例论证
总结文本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归纳全文
课外拓展,思维提升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思考:孔子“仁”学说中蕴含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考:《论语》的当代价值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