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精美同步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 人 论 世
初 入 文 本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创作背景
老子当时所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初 读 课 文
整 体 感 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的中空,车轮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的中空,器皿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中空,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无: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疏通文意·第十一章
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举例论证
车子
器皿
居室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 的相对性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踮起脚
跨:跨大步
不行:行走不稳
自见:自我显露
明:显明
自是:自以为是
彰:彰显
自伐:自我夸耀
功:功就
自矜:自我夸耀
长:长久。一说读zhǎng,得到敬重
余食赘行: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行,同“形”
处:做
疏通文意·第二十四章
整体感知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考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知:了解
明:圣明
胜:战胜
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死而不亡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疏通文意·第三十三章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整体感知
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自知、自胜
自足、强行
加强自我修养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兆:名作动,显露
谋:解决
泮:同“判”,分离
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毫毛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同“蔂”一筐土
疏通文意·第六十四章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为:妄为
执者:有所把持的
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几:接近
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
复:弥补
不敢为:不加以干预
疏通文意·第六十四章
整体感知
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要依靠自然规律,始终保持慎重,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才能成就大事业。
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整体感知
·第十一章:
举例论证“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
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第三十三章:
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第六十四章:
治事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

深 入 研 读
仔 细 品 味
合作探究
1.从老子这篇文章中你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2.对比第五课中的儒家思想,试分析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3.概括文本的艺术特色。
4.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文本探究
思考1:《〈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 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 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 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 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1.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强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比喻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化抽象哲理为形象。
3.善用逆向思维。
4.多用格言警句,语言凝练精妙。
文本探究
思考2: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维拓展
思考3:儒道思想有何异同?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思维拓展
思考4: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情境默写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总 结 全 文
概 括 主 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每一句名言,都是华夏文明的一盏灯火,千百年来照耀着着每一个华夏子孙。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老子》中所蕴含的中国力量!
主题思想

布 置 作 业
课 后 巩 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