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辩证分析本文论证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4.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知 人 论 世初 入 文 本壹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作者简介◎哲学思想—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政治思想—仁政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价值观— 强调舍身取义。孟子思想《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作品简介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政治动荡(权力下移,争霸、兼并战争惨烈),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为国君出谋划策“士”的崛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创作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解读题目初 读 课 文整 体 感 知贰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于是,就 以:用 行:施行 运:运转,转动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于)掌上,状语后置句疏通文意状语后置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内:同“纳”,结交 要: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疏通文意状语后置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四体也。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是非:指事理的对与错 端:萌芽,发端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这 犹:就像 四体:犹如疏通文意判断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四体也。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如能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不能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而:表转折 贼:名作动,伤害 凡:一切,所有 我:自身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安定 事:通“侍”,侍奉疏通文意宾语前置整体感知读文章,梳理文本结构,并补充图表中的空白部分。论证过程提出论点犹四体举例论证四心—四端扩充“四端”发扬:保四海提出论点论证过程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排比犹四体四心——四端孺子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若火、泉发扬:足以保四海不发扬:不足以事父母人有“四端”比喻论证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扩充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深 入 研 读仔 细 品 味叁思考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响,私欲膨胀,伤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强充实。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思考2:本文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孺子入井◎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对比(假设)论证:足以保四海(正面)/不足以事父母|(反面)(2)语言特点◎比喻说理,生动形象,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排比句式,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思考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总 结 全 文概 括 主 旨肆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主题归纳布 置 作 业课 后 巩 固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