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中音乐教学教案
一、基本信息
项目 内容
教学课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爱的旋律与民族情怀》
授课年级 初中二年级
课时安排 1 课时(45 分钟)
学科领域 音乐(欣赏 表现 创造 文化)
教材关联 初中音乐教材 “中国民族器乐与交响乐融合” 单元
二、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能准确听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核心段落的主奏乐器(如引子的长笛 / 双簧管、主部的小提琴 / 大提琴、展开部的铜管 / 定音鼓),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如小提琴的灵动、大提琴的沉稳、铜管的压迫感)。
能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变化:如呈示部的 “舒缓欢快”、展开部的 “紧张悲伤”、再现部的 “温暖希望”,并关联对应的故事场景(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
2. 艺术表现
能模唱《梁祝》“爱情主题” 片段(如呈示部主部旋律),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表现 “草桥结拜” 的真挚情感。
能运用简单乐器或肢体语言表现段落情绪:如用口风琴模仿小提琴 / 大提琴的 “对话”,用沙锤模拟 “哭灵” 的颤抖节奏,用肢体动作(如轻步走、拍手)表现 “同窗三载” 的活泼场景。
3. 文化理解
了解《梁祝》故事的背景(东晋封建礼教)与悲剧内核:封建父权对婚姻的支配、门第制度对平民的压迫,理解 “化蝶” 结局是对 “真爱与自由” 的象征。
认识作品的中西融合特点:何占豪、陈钢将越剧唱腔(如 “楼台会” 旋律)融入西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用铜管象征封建压迫、弦乐对话模拟戏曲对白,体会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结合之美。
4. 创意实践
可选任务:结合故事,用短句或小诗创作 “梁祝爱情独白”,并搭配《梁祝》片段进行朗诵,实现 “音乐与文学” 的融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听辨《梁祝》核心段落(引子、呈示部主部、展开部 “英台抗婚”、再现部 “化蝶”)的乐器、速度、节奏,关联故事场景与情绪。
理解 “爱情主题” 的四次出现(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及其情感变化,体会 “小提琴与大提琴对话” 的表现力。
认识作品 “中西融合” 的特点与梁祝故事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
将音乐情绪(如 “哭灵” 的不规则节奏)与封建礼教的残酷、人物的悲剧命运深度关联,避免 “只听情绪,不懂内涵”。
创意实践中,让学生将 “听觉感受” 转化为 “声音创作” 或 “视觉图谱”,确保作品贴合音乐主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引趣,初遇旋律
联想导入:用蝴蝶、钢琴、皱纹作为关键词,让学生联想组成一个故事,然后播放播放导入视频《一堂好课》,展现如何利用这些关键词编撰一个关于梁祝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创意游戏,老师播放文字游戏:背景:东晋时,祝英台勇敢冲破封建传统,女扮男装前往清风书院求学。现在,请你帮助祝英台顺利通过书院入学考,避免被发现是“女儿身”。师:来者何人?籍贯何处?祝英台:晚生祝英台,会稽上虞人氏。师:是男子,为何走路步履轻缓如踏莲?此时暂停,让学生联想回答问题——晚生幼时坠过荷塘,至今怕水,走路不敢重踩,生怕声响如落水……师:但我观你笔迹(举起祝英台填写的报名表),娟秀如女子,这是为何?此时暂停,让学生联想回答问题——家父请过女先生教书法,说女子笔法更见细腻……。回答完毕,提醒学生闯关通过。
(二)新课讲授:分段聆听,深度解析
1. 听 “引子”:春景初遇,感知乐器
听前提问:“故事开头,梁祝在春天相遇,音乐如何表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我们来听‘引子’部分,找一找用到了哪些乐器。”
播放音频:引子(长笛 + 双簧管),学生闭眼聆听。
互动讨论: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乐器?音色像什么?”(引导答:长笛 —— 鸟鸣,双簧管 —— 春风,柔和明亮)。
追问:“这段音乐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和梁祝的‘相遇’有什么关系?”(总结:引子用自然乐器音色,铺垫 “美好相遇” 的背景)。
2. 听 “呈示部”:爱情萌芽,理解 “对话”
呈示部分为 “主部(草桥结拜)”“副部(同窗三载)”“结束部(十八相送)”,分段落聆听:
主部(草桥结拜):
听前提示:“梁祝结拜时,音乐用哪两种乐器表现他们的对话?旋律是怎样的?”
播放音频:主部(小提琴 + 大提琴),学生标记 “乐器出现顺序”。
互动:
模唱实践:教师弹爱情主题旋律,学生用 “啦” 模唱,感受 “舒缓婉转” 的特点。
复调体验:选 2 名学生,1 人模仿小提琴(先唱),1 人模仿大提琴(后接),最后两人交织演唱,直观理解 “复调对位 —— 像两个人对话”。
总结:小提琴象征祝英台(灵动),大提琴象征梁山伯(沉稳),“对话” 表现 “结拜的真挚”(第一次爱情对话)。
副部(同窗三载):
听前对比:“和主部相比,副部的速度、节奏会有什么变化?表现梁祝‘一起读书嬉戏’的场景。”
播放音频:副部(活泼小快板),学生用拍手打节奏。
表格梳理(师生共同完成):
段落 速度 节奏 情绪 对应场景
主部 慢板 舒缓悠长 深情真挚 草桥结拜
副部 小快板 跳跃短促 活泼轻松 同窗三载
结束部(十八相送):
听前提问:“分别时,梁祝依依不舍,音乐如何表现这种心情?和主部还是副部更像?”
播放音频:结束部,学生感受 “安静温柔” 的情绪。
总结:旋律回归主部的舒缓,表现 “恋恋不舍”(第二次爱情对话),为后续悲剧铺垫。
3. 听 “展开部”:冲突爆发,体会悲剧
展开部分为 “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聚焦 “情绪冲突” 与 “文化内涵”:
英台抗婚:
听前背景:“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封建家长的压迫用什么乐器表现?祝英台的反抗呢?”
播放音频:展开部 “英台抗婚”(铜管 + 大锣 + 定音鼓 + 小提琴)。
互动:
声音模拟:学生分组,一组用 “咚咚咚”(低沉)模仿铜管(封建压迫),一组用 “嘶嘶嘶”(尖锐)模仿小提琴(反抗),感受 “冲突激烈”。
文化链接:“为什么铜管声音让人觉得‘压迫’?这象征封建礼教对祝英台的控制,体现了故事的悲剧根源 —— 父权与门第制度。”
楼台相会:
听前提示:“梁山伯病重去世,梁祝重逢却阴阳相隔,音乐的速度、情绪会怎样?”
播放音频:“楼台相会”(慢节奏,小提琴 + 大提琴分开对话)。
提问:“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是‘交织’还是‘分开’?像什么?”(总结:分开对话,像 “互相哭诉”,第三次爱情对话,充满悲伤)。
哭灵:
听前引导:“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痛哭,音乐的节奏会有什么特点?”
播放音频:“哭灵”(不规则节奏,小提琴凄厉音色)。
实践:学生用沙锤 “忽快忽慢” 摇晃,模拟 “哭泣时的颤抖”,并说说 “祝英台哭的不仅是爱人,更是封建礼教的残酷”。
4. 听 “再现部(化蝶)”:希望重生,回归主题
听前提问:“故事结局是‘化蝶双飞’,音乐是否回到了之前的‘爱情主题’?情绪有什么变化?”
播放音频:再现部 “化蝶”(小提琴 + 大提琴交织,竖琴伴奏)。
总结:
旋律再现 “爱情主题”,但情绪从悲伤变为 “温暖希望”,竖琴营造 “仙境感”。
第四次爱情对话:小提琴与大提琴再次交织,象征 “突破生死的自由与真爱”。
(三)巩固提升:创意实践,深化理解
分组任务(任选 1 项):
组 1(音乐创编):用三角铁(蝴蝶飞舞)、沙锤(轻柔节奏)、人声 “啊”,创作 1 分钟 “化蝶” 声音片段,要求说明 “如何表现‘轻盈’与‘温暖’”。
组 3(角色扮演):用肢体动作 + 简单台词,表演 “草桥结拜” 或 “化蝶” 场景,搭配对应音乐片段。
小组展示与点评:
每组派代表展示,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作品是否贴合音乐情绪?有什么亮点?”
教师总结:“创意没有对错,关键是你们用自己的方式‘读懂’了音乐,感受到了梁祝的爱与自由。”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音乐线索:引子(春遇)→呈示部(爱萌芽)→展开部(冲突悲剧)→再现部(化蝶重生)。
文化核心:《梁祝》是 “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更是 “反抗封建、追求真爱的象征”。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回家听《梁祝》全曲,记录 “最打动你的段落” 及原因(100 字)。
拓展作业:查找越剧《梁祝》“十八相送” 选段,对比小提琴协奏曲,说说 “戏曲与交响乐表现同一故事的不同特点”;或用口风琴演奏 “爱情主题” 片段。
六、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爱的旋律与民族情怀》 一、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乐器/情绪/技法 2. 艺术表现:模唱/乐器模拟 3. 文化理解:封建礼教/中西融合 4. 创意实践:创编/图谱 二、曲式结构与故事对应 ┌─────────┬─────────────┬─────────┬─────────────┐ │ 段落 │ 核心内容 │ 主奏乐器 │ 情绪/爱情对话 │ ├─────────┼─────────────┼─────────┼─────────────┤ │ 引子 │ 春遇 │ 长笛/双簧管 │ 明亮美好 │ ├─────────┼─────────────┼─────────┼─────────────┤ │ 呈示部 │ 草桥结拜 │ 小提/大提 │ 舒缓(1次) │ │ │ 同窗三载 │ 乐队 │ 活泼 │ │ │ 十八相送 │ 小提/大提 │ 温柔(2次) │ ├─────────┼─────────────┼─────────┼─────────────┤ │ 展开部 │ 英台抗婚 │ 铜管/小提 │ 紧张冲突 │ │ │ 楼台相会 │ 小提/大提 │ 悲伤(3次) │ │ │ 哭灵 │ 小提 │ 凄厉 │ ├─────────┼─────────────┼─────────┼─────────────┤ │ 再现部 │ 化蝶 │ 小提/大提/竖琴 │ 温暖(4次) │ └─────────┴─────────────┴─────────┴─────────────┘ 三、作曲家与特点 何占豪:越剧唱腔→民族根基 陈钢:西方作曲技法→奏鸣曲式
七、教学反思
需关注 “复调对位” 的讲解深度:初中生对抽象技法理解较难,后续可增加 “双人对话录音” 对比(先分后合),让学生更直观感受。
创意实践时间分配:若学生创编速度慢,可提前分组并明确 “组长分工”(如 1 人设计节奏,1 人选乐器),避免超时。
文化理解的延伸:可补充 “现代版梁祝” 改编案例(如动画、歌曲),让学生感受经典故事的当代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