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知人论世01出生平民,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滑车、车梯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该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后来因为墨家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兼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的爱天下所有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坚持正义战争。尚贤:崇尚贤良的人才。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节用:崇尚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非命: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兼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坚持正义战争。尚贤:崇尚贤良的人才。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节用:崇尚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非命: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旧的政治、经济和伦理秩序渐趋瓦解,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当时的社会,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的现象,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这位人道主义者、和平倡导者,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首先提出了为广大平民着想的“兼爱”思想主张。时代背景文本探究0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把…作为从于是治疗一样唯独补足音节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尝”尝试使……受损使……得利考察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大臣和儿子不孝敬君王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大臣只爱自己,不爱君王,所以使君王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形作动 慈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王不慈爱大臣,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君王只爱自己,不爱大臣,所以使大臣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自己家使……得利侵扰封地 家:卿大夫的封地伤害攻伐封国 国:诸侯的封地别人的家偷窃和劫夺即使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家而使自己家得利;抢劫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而使自身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 具:完备 齐全侵扰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无”怎么实行看待 对待“又”像反问句式 还………吗?形作名 孝顺的事考察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施不孝顺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大臣像自己一样,怎么实施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敬不慈爱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抢劫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就像自己的家,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抢劫的人又没有了。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安定 太平形作动 发动祸乱侵扰封地攻伐封国还会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想自己的封地,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鼓励仇恨怎么夫子(先生、老师)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仇恨而鼓励互相关爱呢?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相互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0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02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0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04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分析第一段的论证方法医之攻人之疾者,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治乱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类比论证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比较(性质相同的事物)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客体材料客观真实。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兄自爱,不爱弟君自爱,不爱臣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当察乱何自起?是何也?是何也?起不相爱皆起不相爱皆起不相爱反面论证铺排铺陈、排比的简称。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定义按人物的年龄铺排;按人物的服饰装扮铺排;按事态现象铺排;按心理历程铺排;按辈分长幼铺排;渲染情绪的铺排;景观物象铺排……种类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再现情景;再现人物的心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语气,增强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作用123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方法假设论证10个“若”4个“犹……乎”3个“谁”铺排反问正面论证第二段——反面论证对比论证分析全文论证特点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在《兼爱》整篇文章之中,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浅白朴实的文气。就近取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没有夸张扬厉的气势,也没有辞藻华丽的语句,读起来更没有佶屈聱牙之感。意质而语显先指出议论的重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文章每段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逻辑严密 明辨是非儒墨何异“仁爱”与“兼爱”03儒家“仁”的核心价值——强调“忠孝”,人与人之间要有贵贱尊卑之分。《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所以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墨家“兼爱”的核心价值——倡导博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墨子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实际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仁爱 兼爱内涵 有差别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顺序:双亲>民众>万物 无差别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倾向性 道德化 不言回报 功利性对等互报相同点 孔子的“泛爱众”和墨子的“兼相爱”都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