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一代词帝的哀婉绝唱——李煜亡国之词联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词意,掌握“了”“砌”“堪”“阑珊”等关键字词含义;感知李煜词白描、比喻、对比等语言艺术。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几首词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意境创造上的异同,培养聚合、比较、辩证思维能力。3.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李煜词“真”与“深”的审美特质,感受其将个人愁绪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哀感的能力。4.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李煜其人其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其词作的文化价值与生命哲思。教学目标教师深情讲述:“公元975年,金陵城破,南唐后主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从此,一位失败的君王死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诞生了。王国维评其‘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生命最后三年的词作,聆听一位亡国之君的血泪悲歌。”(一)情境导入:亡国之音哀以思(5分钟)录目课堂导入壹贰叁肆知人论世诵读悟情比较阅读伍总结升华(二)知人论世1.李煜(937—978):字崇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因重瞳遭兄长猜忌,可以远离朝堂。公元961年嗣位,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前期,他的词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亡国后,李煜之词,境界大开,从风花雪月变为对故国、人生的深沉浩叹,艺术成就达到了词这一文体的高峰。清代郭麐: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2.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北上,封为“违命侯”,软禁为囚,小周后受辱。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赵匡义知道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随后小周后自杀。一、巅峰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诵读悟情:整体感知读标题: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因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又叫《玉壶冰》。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虞美人”奠定了全词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虞美人”让你联想到什么?1.诗眼是哪个词?用了什么手法写愁?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化无形为有形,表现出诗人的愁思的深重、绵长、汹涌澎湃。读关键句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意象2.有哪些意象?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意象春花秋月 东风 雕栏玉砌 春水(何时了)(又)(应犹在) (向东流)往事 故国 朱颜(知多少)(不堪回首)(改)对比对比对比以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无常、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悲苦,故国的美好事物永恒与容颜的衰老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往事之叹。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物是人非、哀叹命运无常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奠定了“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文学史地位。小结(四)比较阅读:李煜亡国之词1. 学生自由诵读《浪淘沙令》《相见欢》(两首),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受其沉痛哀婉的感情基调。2. 小组合作,疏通四首词的大意,并提出理解上的疑问。3.探究:李煜是如何表达他那“一江春水”般的愁绪的?分组探讨,完成表格。二、沉痛哀思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词亦作于被囚期间。上片以春寒雨夜为背景,借“梦里贪欢”的反衬,道出醒来后身为囚虏的极致痛苦。下片直抒胸臆,“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对故国最沉痛的告别。“流水落花”一句,以美好事物的无情消逝,喻指故国和自己命运的终结,意境苍茫。三、深秋独叹: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在此实为“亡国之愁”。上片写景,“锁”字既是写清秋被锁于深院,更是写自己身陷囹圄的处境。下片以丝喻愁,“剪不断,理还乱”精准地描绘了愁绪的纷繁与无解。最后一句“别是一般滋味”,是一种无法言说、无人可诉的复杂痛楚。四、人生长恨: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借风雨摧花之景,抒亡国之恨。林花凋谢之“太匆匆”,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感慨,更是对南唐政权迅速覆灭和自己命运急转直下的哀叹。“人生长恨水长东”将一己之恨与自然永恒的规律相结合,将短暂的悲伤投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恨”具有了永恒的哲学意味。五、故国梦萦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此词写法极为高妙。通篇不写梦醒后的悲凉,只极力铺陈梦中故国繁华热闹的景象(“车如流水马如龙”)。然而,一个“恨”字和“还似”二字点明,这一切繁华皆已成空,不过是梦中幻影。以乐景写哀情,其哀倍增。六、愁思形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此词是李煜对亡国过程的直接追忆。上片极写昔日的富庶繁华与太平,下片陡转,写被俘后的憔悴和最为痛楚的时刻——仓皇辞别宗庙之时。苏轼曾讥其“垂泪对宫娥”而非百姓,但正因如此,才更显其真率,他是一个失败的君王,却是一个伟大的词人。沈腰潘鬓:沈约的腰,潘岳的鬓。成语,指消瘦衰老,专指男性。词作 核心意象 化抽象为具象的方法 情感内涵 境界大小虞美人 春花秋月、东风、 明月 春水 设问、比喻、对比 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无尽悔恨 宏大(时空无限,愁思无尽)浪淘沙令相见欢·无言相见欢·林花3.李煜是如何表达他那“一江春水”般的愁绪的?分组探讨,完成表格。潺潺雨、寒、梦、落花、流水反衬(梦里欢vs身是客)、象征(春去=国亡)人生梦幻的悲凉与故国难归的绝望深远(从梦境到现实,到人生慨叹)西楼、钩月、深院、梧桐环境烘托、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被囚禁的孤寂与离愁的纷繁复杂内敛(深院锁清秋,愁锁心头)谢了春红、寒雨风、水长东象征(林花谢=国亡)、比喻(人生长恨如水长东)对生命无常、命运暴力的无奈与长恨阔大(从惜花到叹人生,恨随水东流)明确:1. 情真:毫不掩饰,直抒胸臆,写出了人类最真实、最脆弱的情感。2. 言深:用最朴素、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最复杂的愁绪。3. 境大:将个人悲剧上升为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美好易逝的普遍性哲思,引发了千古共鸣。4.深度研讨:(5分钟)李煜只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哀愁为何能跨越千年,依旧感人肺腑?延伸思考:对比前期《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作品,感受亡国前后词风巨变。(五)拓展与升华(5分钟)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教师总结:李煜用他的血泪和生命,赋予了词新的生命和深度。他从一个君王变成了一个“人”,从一个写艳情的词人变成了抒写人类命运的歌手。他的词,是不幸的词史,却是词家的大幸。1. 基础题:默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2. 拓展题:以“李煜的愁绪”为主题,从本节课所学的六首词中选取意象,尝试写一首短诗或一段赏析文字。3. 挑战题:(选做)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李煜的评论,谈谈你的理解。六、课后作业李煜亡国之词联读核心意象:水、月、花、梦《 《虞美人》—— 故国之思(问君愁几许?一江春水...)↑《 《浪淘沙令》— 人生之叹(流水落花春去也...) | 境界升华↑《 《相见欢》—— 命运之恨(人生长恨水长东...)艺术特色:真(情真)· 深(言深)· 大(境大)板书设计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