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48 分)1. 答案:B解析:小明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身份,说明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A 错误,社会关系具有动态性;C 错误,不同身份承担不同责任;D 错误,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2. 答案:B解析:“狼孩” 因脱离社会无法完成社会化,说明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支持和条件。A 错误,社会化的关键是社会环境;C、D 与事实不符。3. 答案:A解析:参与社区宣传、交通劝导等有益社会的活动,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B、C、D均不符合亲社会行为的内涵。4. 答案:A解析:网络打破时空限制,让生活、学习、交往更便捷,体现了网络对生活的积极改变。B 未体现;C、D 说法绝对化,排除。5. 答案:C解析:“慈母与游子” 体现血缘关系,对应正确。A “汪伦送我情” 是业缘 / 友缘关系;B 与社会关系类型无关;D “同窗” 是业缘关系。6. 答案:B解析: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运行、促进安居乐业、降低管理成本,但无法“消除所有矛盾”(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7. 答案:B解析:过马路守红绿灯是遵守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图书馆保持安静是遵守道德,二者均为主要社会规则。8. 答案:B解析: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要求辨别信息真伪,自觉抵制不良内容。A、D 会传播不良信息;C缺乏责任意识。9. 答案:B解析:帮助同学、关注国家发展属于亲社会行为;拒绝公益、沉迷网络不符合要求,排除②④。10. 答案:C解析:规则与自由是统一的,规则划定自由边界,同时保障自由实现。A、B、D 均割裂了二者关系。11. 答案:B解析:农耕实践能培养亲社会行为、劳动能力和责任感,但“脱离课堂学习”(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12. 答案:A解析:面对网络谣言,应坚持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原则,维护网络清朗环境。B、C 会扩大谣言危害;D 缺乏社会责任感。13. 答案:B解析:社会化是学习社会技能、规范和角色的过程,婴儿学走路、中学生学礼仪、员工学技能均属社会化;老人退休不属于社会化过程,排除③。14. 答案:C解析:遵守规则需要自律,发自内心敬畏规则并内化于心。A 错误,需遵守所有社会规则;B片面,更需自律;D 错误,规则修改需合法程序。15. 答案:A解析:核实官方信息后转发,体现了媒介素养和理性用网能力。B、C、D 均不符合题意。16. 答案:D解析: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并非孤立存在。A、B、C 均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表述。17. 答案:A解析:主动让座体现了谦让的亲社会品质。B、C、D 与题意无关。18. 答案:C解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由国家制定,属于法律规则。A 是纪律,B 是道德,D 是公约,均非法律。19. 答案:B解析:网络是双刃剑,既推动社会进步(如经济、民主发展),也有消极影响;②④说法绝对化,排除。20. 答案:A解析:亲社会行为能获得社会接纳、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但无法“满足个人所有需求”(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21. 答案:C解析:排队购票乘车是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表现。A、B、D 均为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22. 答案:C解析:社会实践能开阔视野、培养服务意识,是融入社会的途径;“影响学习”(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23. 答案:B解析:网络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是其为经济注入活力的体现。A、C、D 分别体现网络对信息、娱乐、交往的影响,与经济无关。24. 答案:C解析:规则应与时俱进,可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改进建议。A 僵化,B、D 违背规则修改原则。二、简答题(22 分)25. 简答题(10 分)(1)答案: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2 分)。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2 分)。解析:直接考查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知识点,强调社会关系对身份的决定作用。(2)答案:①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2 分);②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2 分);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长(2 分)。解析:从 “了解社会、遵守规则、参与实践” 三个维度回答,贴合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路径。26. 简答题(12 分)(1)答案: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2 分)。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的社会规则(2 分)。解析:明确社会规则的具体种类,突出道德与法律的核心地位。(2)答案:①改变生活方式,让生活更丰富便利(2 分);②促进人际交往,打破时空限制(2 分);③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经济发展(2 分);④改进社会治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2 分)。解析:从生活、交往、经济、治理四个层面展开,全面覆盖网络的积极作用。三、材料分析题27. 材料分析题(14 分)(1)答案:小李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2 分)。意义: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 分);②有利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 分)。解析:结合材料中“志愿服务、帮助同学” 等行为判断亲社会属性,从个人习惯、价值观、社会接纳三个角度分析意义。(2)答案:体现了社会规则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3 分)。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①制定和完善社会规则(如物业张贴公约、划分车位)(1.5 分);②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1.5 分)。解析:从 “规则化解矛盾” 提炼规则的调节与维护作用,结合材料实例说明规则制定与遵守的重要性。28. 材料分析题(16 分)(1)答案:体现了网络是把双刃剑的特点(2 分)。积极影响:①方便信息获取、购物和学习(2 分);②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1 分)。消极影响:①出现网络谣言、诈骗等问题(2分);②危害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2 分);③传播低俗信息,败坏社会风气(1 分)。解析:先概括“双刃剑” 特点,再结合材料分别提炼积极(便利生活学习)与消极(谣言、诈骗等)影响。(2)答案:①提高媒介素养,学会 “信息节食”(2 分);②增强安全意识,保护个人信息(2 分);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拒绝网络暴力(2 分)。解析:针对材料中“缺乏安全意识、泄露信息、网络暴力” 等问题,提出对应的理性用网建议。③消除社会所有矛盾④降低社会管理成本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富锦市第五中学、第六中学第一次月考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过马路遵守红绿灯、图书馆保持安静,这些行为依据的社会规则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测试卷测试范围:第1课-第4课7A. 道德和纪律 B. 道德和法律C. 纪律和法律 D. 习俗和纪律满分 100 分,限时 60 分钟8. 面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我们应()A. 随意转发,博人关注 B. 理性辨别,自觉抵制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C. 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D. 积极传播,扩大影响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9.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下列做法符合要求的是()1. 小明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儿子,在学校是八年级学生,在社区是志愿服务队成员。这体现的道理①主动帮助生病的同学②拒绝参与社区公益活动③关注国家发展动态④沉迷网络虚拟社交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0. 关于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 社会关系是固定不变的B. 人的身份通过社会关系确定1C. 不同身份承担相同责任D. 个人可以脱离社会独立存在A. 规则限制自由,要自由就不能守规则B. 自由是绝对的,规则无需遵守2. “狼孩” 从小脱离人类社会,虽有人类生理特征,却无法形成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说明()C. 规则保障自由,自由要受规则约束D. 规则是自由的天敌,二者对立A. 自然生长是社会化的关键B.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11. 某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农田参与农耕实践,学习播种、灌溉等技能。这类活动有利于()C. 脱离社会仍能完成社会化D. 社会对个人发展无影响①养成亲社会行为②提升劳动实践能力③脱离课堂理论学习④培养责任担当意识3. 中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等活动,属于()A. 亲社会行为B. 形式主义行为C. 利己主义行为D. 被动接受行为. 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商品、学习知识、结交朋友。这体现了网络()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 网络谣言混淆视听,影响社会稳定。作为网民,我们应()14A.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B. 发现谣言立即转发提醒他人A. 打破人际交往时空限制B. 导致信息良莠不齐C. 编造谣言反击不实信息D. 对谣言置之不理,随其传播C. 必然引发网络沉迷问题D. 取代现实社会生活13. 下列属于社会化过程的是()5. 下列诗句对应的社会关系类型正确的是()①婴儿学习走路②中学生学习社会礼仪③老人退休在家④员工学习职业技能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血缘关系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缘关系C.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血缘关系D. “同师同门为同窗”—— 地缘关系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 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需要人们自觉遵守。这要求我们()1A. 只需要遵守自己认可的规则B. 依靠他人监督才能遵守规则C. 发自内心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D. 规则不合理时可以随意修改6. 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它的重要性在于()15. 小明在网络上看到 “某地发生地震” 的消息,立即核实官方通报后才转发。这体现了他()①保障社会正常运行②让人们安居乐业A. 具备媒介素养,理性用网B. 过于谨慎,缺乏担当C. 沉迷网络,无法自拔D. 忽视他人,自我中心6. 下列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C. 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改进建议D. 无视规则,按自己意愿行事1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 25 题 10 分,第 26 题 12 分,共A.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B.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22 分)C. 个人的生存发展依赖社会提供的条件D.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孤立的17. 乘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这一行为体现的亲社会品质是()A. 谦让 B. 竞争 C. 自信 D. 自强8. 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规则,下列属于法律规则的是()25. 请简要回答:(1)人的身份是如何确定的?(4 分)1A.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C.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 社区居民公约(2)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有哪些?(6 分)19. 关于网络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③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②网络只会带来积极影响网络推动社会进步④网络必然导致个人信息泄露26.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0.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在于()(1)社会规则的种类有哪些?(4 分)2①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④满足个人所有需求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 下列行为中,属于遵守社会规则的是()(2)网络改变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8 分)2A. 考试时偷偷传递答案 B.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C. 排队购票乘车 D. 随意践踏公园草坪22. 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6 分,①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②会影响学习成绩,得不偿失能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④是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共 30 分)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体现在()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材料一:中学生小李周末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资;在学校,他主A. 网络让信息传递更快捷B. 网络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动帮助同学解答学习难题,积极参与班级劳动。大家都称赞他是“热心肠”。C. 网络提供丰富的娱乐资源D. 网络打破人际交往的限制材料二:某小区居民因停车问题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影响了小区的正常秩序。物业通过张贴文明停车公约、划分专属停车位等方式,逐步化解了矛盾,小区恢复了有序状态。24. 当发现社会规则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时,我们应()(1)材料一中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8 分)A. 坚决维护规则,不容置疑B. 随意修改规则,满足个人需求(2)材料二体现了社会规则的什么作用?结合材料说明如何维护社会秩序。(6 分)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购物、学习。但同时,网络谣言、网络诈骗、低俗信息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材料二:《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部分青少年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在网上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甚至参与网络暴力事件。(1)材料一体现了网络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说明网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10 分)(2)结合材料二,谈谈青少年应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答案.docx 八年级道法.docx